作為老師,大家都比較關心自己的職稱問題,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很多地方,老師們的工資和職稱直接掛鈎,職稱等級越高,工資待遇水平也就越好,大家平時在學校都幹著一樣的工作,甚至,低職稱老師的工作量、課時量更多一些,但是,他們的工資水平卻比那些高級教師也低很多。
筆者作為一名在鄉村學校工作了多年的老教師,關於老師們職稱的話題聽到過很多,並且也親身經歷過職稱評審的各個環節,大家平時都在一所學校任教工作,平時都相安無事,但每到晉升職稱的時間,各個學校、不同教師之間總會出現一些不正常你協調的現象,為了自己能早日晉升高級教師,可以說老師們各顯神通,有努力工作取得成績獲得證件的,也有為自己遊說拉票的,不管過程怎樣,最後能夠晉升成功的畢竟是少數,就像有人問的那樣,那些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是自身能力不足呢,還是受到指標的限制呢?我認為,問題的本身就已經給出了兩種答案。
首先,職稱評審制度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它對整個教育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對老師們的個人成長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如果沒有相應的職稱制度,老師們都持有平均思想,沒有相應的激勵和認可政策,很明顯對那些教學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的老師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在晉升高一級職稱時,就需要有相應的業績條件,要取得一些相應的證件,做為晉升職稱的必要條件。當然,在我們晉升職稱的過程中,客觀來講,也確實存在一些自身業務能力欠缺的老師,或者多年在學校從事了,與專業資格證上面不匹配的工作,比如專業是語文,卻教了多年的歷史課,儘管這樣的老師通過各種途徑,也取得了一下職稱條例所要求必要條件,但是,由於對相關科目的專業知識不管熟悉,很容易在說課或者答辯的環節被刷,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同樣適應於需要晉級的老師們。
當然,在我們晉升職稱的過程中,客觀來講,也確實存在一些自身業務能力欠缺的老師,或者多年在學校從事了,與專業資格證上面不匹配的工作,比如專業是語文,卻教了多年的歷史課,儘管這樣的老師通過各種途徑,也取得了一下職稱條例所要求必要條件,但是,由於對相關科目的專業知識不管熟悉,很容易在說課或者答辯的環節被刷,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同樣適應於需要晉級的老師們。
其次,多年來晉升職稱時的指標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廣大教師的瓶頸問題,也因此滋生了一些不該有的人為因素。很多老師為了早日晉升為高級教師,在平時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在為晉級積累著條件,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業務活動,比如各種等級的優質課評選、教研部門舉辦的各種學科競賽活動等等,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得到上級部門的認可,從而也獲得了相應的一些證件證書。
但是,就算是這些需要晉級的老師們,準備齊了高級教師所需要所有證件,滿足了所有條件,這些老師也不一定能夠有機會晉升,原因就是沒有指標,在很多老師看來,指標問題也是職稱制度的比較典型的弊病之一,一所學校有多位滿足晉級條件的老師,而分到學校的準備卻只有一兩個,甚至盼了一年,一個指標都沒有,這種僧多粥少的局面,使那些需要晉級的老教師們相當鬱悶。值得高興的是,很多地方已經為老教師們開闢了綠色通道,這讓在農村任教多年的老教師們重新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