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集中營:往事不再沉默

2020-12-20 黨史頻道

原標題:上海集中營:往事不再沉默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奮起抵抗。硝煙散盡,歲月更迭,對歷史的追尋與敬畏,成為今天的使命。

經過了漫長的遺忘與找尋之後,比對大量境外史料,上海歷史學者今年首次系統發布了抗戰時期上海20個日軍集中營的詳細地址。《解放周末》循著歷史學者的最新發布,探訪曾被我們遺忘的上海大橋監獄集中營,打撈曾經發生在那裡的歷史片段。

或許,找尋不該被遺忘的,重逢歷史深處的真相,是一種更為具體而真切、更能觸及心靈的銘記方式。

中國人很少知道,日軍在上海設立過20個集中營

這是一座7層鋼混結構的老房子,坐落在上海四川北路85號,佔地5800餘平方米,裝飾藝術派風格。它的一樓開著各色小店,樓上的居民們每天用各種曬衣架為它畫出市井生活的外衣。過路的行人,或許徑直走過,或許會瞥上一眼。

若有人肯往歷史的深處「看」,可以知道的這座老房子的命運軌跡是:1935年,仁昌營造廠承建了它。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日本憲兵司令部。1947年,它成為中國銀行的職工宿舍。2005年,它被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的是,這座老房子有著更深層的命運。原來,它是日軍在上海的20個集中營之一。在一些史料中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大橋監獄集中營。

即便翻閱厚厚幾冊的1999年版《上海通史》,其中也沒有關於集中營的支言片語。它一度被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中。

10年前,《上海通史》主編、上海史研究學者熊月之,通過境外材料,基本弄清了日軍設立於上海的集中營的來龍去脈。他寫道:從1943年1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在上海設立盟國僑民集中營(以下簡稱上海集中營),關押英、美等國僑民六千餘人,涉及十餘國,歷時兩年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上海的影響極大、極其重要的世界性事件。以往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中,對此甚少涉獵……

可惜,這一篇文章、幾段考證,彼時僅在學術圈引起熱議,而不為外人所知。上海,沒有拾起這段「甚少涉獵」卻又「極其重要」的歷史。

10年後的2015年3月,另一位上海史學者蘇智良,正在與研究生李健搜集日軍在上海的暴行材料。搜集、思索、討論,集中營的史料莫名地跳入蘇智良的腦海。蘇智良對李健說了一句:「我們去逐一查證下,究竟是哪20個集中營吧。」

腳踏實地,逐一查證,徐家匯藏書樓、淮海中路上海社會科學院大樓、華東師範大學老文史樓、上海中學、市西中學、提籃橋監獄等地,都曾是當年日軍建立集中營的所在地。那裡曾關押著中國抗日戰俘、盟軍戰俘、英美「敵國」僑民、教會人員,甚至還有日本曾經的「盟友」義大利人。

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們:史料上所載的華德路盟軍戰俘營,究竟在哪兒?

終於,最後一塊拼圖完整了

李健扎進了監獄志裡。她翻遍了《上海監獄志》等史料,漸漸覺得,華德路盟軍戰俘營和提籃橋監獄可能是同一個地方。於是,她拜訪了監獄史專家徐家俊。徐家俊直接告訴她,兩者就是同一處。20個集中營,似乎縮減成了19個。

但李健沒有輕易放過自己的疑惑:為什麼史料中明明是同一個地方,卻出現了兩個不同的集中營名稱呢?這是一個錯誤,還是這其實蘊含著某種線索?

仔細比照美方提供的原始英文資料後,李健發現,中文翻譯出了錯——翻譯成「提籃橋」的那個英文單詞,原本是「大橋」。

大橋?這個名字,蘇智良他們並不陌生,很多史料中都曾提過,尤其是多年前,它反覆在一本書中出現。那就是《鮑威爾對華回憶錄》。1917年,美國人鮑威爾來到上海,擔任了《密勒氏評論報》記者、主編,因披露日本罪行,曾被日軍抓捕。他這樣描述監獄裡痛不欲生的日子:牢房內擠滿了人,空氣令人窒息。連坐的地方也沒有。大約18英尺長、12英尺寬的地方,可以容納25人在地板上排隊坐著,但是幾天後牢房裡竟關押了40多人,許多人只能站在那裡……男女混押,中國人和外國人共同關押……盥洗只靠一隻放在角落裡的粗糙木桶,敞開著,臭氣燻天,男女共用……如果誰得了疔瘡,日本人就用一種類似紅汞的液體給人注射。

鮑威爾在集中營裡慘遭虐待,雙足致殘。1942年,美國與日本交換戰俘,他才從上海回到美國,寫下原題《在中國二十五年》一書,並在該書第35章「恐怖的大橋監獄」裡詳述自己的遭遇。1946年夏,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訊日本戰犯東條英機等人,鮑威爾還以自己的親身遭遇出庭作證。

李健立即找來該書英文版,比照發現,鮑威爾書裡的「大橋監獄」表述方法,和美方資料裡的用語,一模一樣。這再次證實,原資料中的「提籃橋」,指的應該是「大橋」。

終於,最後一塊拼圖完整了。

近70年後的今天,上海集中營舊址終被系統地梳理出來。原本零散的史料、耳熟能詳的地標建築,被串在了一起。大橋監獄集中營塵封的往事,其實早已露端倪。這些歷史碎片一直在各個角落裡靜靜等待著,等著有一天後人認出它們、拾起它們,拂去塵埃,把它們重新拼成一幅完整的樣貌。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多次出現的「大橋監獄」,終於被揭示出它的身份

大橋監獄如同一座黑暗的墳墓,從白天到黑夜聽不到一點人聲。

在押人員不能說話,說了,會被嚴刑拷打。有一次,日本看守發現2號牢房有人竊竊私語,走進去尋找,卻無人承認。看守採取「連坐法」,他猛擊每個人的頭部幾拳,當場有人鮮血直流,牙齒掉落。日本看守並未罷休,非要找出說話的人。有兩位難友看不下去,毅然站出。最後,這兩人被拉出去,脫光上衣,跪在地上。日本看守解下身上的皮帶,對他們猛抽解恨。

這段記憶,被刊載在1995年7月9日的《解放日報》上,標題是《人間地獄五十天》。

據監獄史專家徐家俊記載,日本統治時期,大橋監獄原有6間牢房,後又增設幾間。每間寬約5米,深約3米,牢房的一角半米見方的凸出,是便坑;一個用磚頭砌成半米高的通鋪。通鋪下僅有一條窄窄的走道。原來只能關10餘人的牢房,一下子關了30人以上。

雖然是僑民集中營,但這裡關押過的中國名人不少。

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從1941年12月一直被關到1942年3月1日,中間還被押出大橋監獄,移到滬西極司非爾路76號(今萬航渡路435號)汪偽特務機關。對大橋集中營的日子,許廣平最深的印象是:天旋地裂、骨節發酸,兩個馬蹄型的鐵圈套在手上,連上兩條電線,接在一個6寸高的木匣上。日本憲兵對許廣平動用了十多次電刑。被關的第五天起,她被拳打腳踢,後被脫去外衣,只剩小衫褲,飽受皮鞭之狠。日本人還威脅,要把她一絲不掛放到南京路上出醜。

後魯迅先生的日本好友內山完造出面,許廣平被保釋回家。4年後,她把這段76天的監獄經歷寫成《遭難前後》,在1946年的《民主》周刊上連載,第二年交上海出版公司印成單行本。

教育家夏丏尊也被日本人關押在大橋監獄。他年事已高,身體衰弱,加上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日本人有所顧忌,沒讓他受皮肉之苦,卻想出了一條計策。

一天,一位日籍作家跪在夏丐尊的牢房門口,自稱學生,希望老師賞臉,與他到外面的酒店,吃頓飯賠禮。夏丏尊勉強答應。日本憲兵讓他換了衣服,用汽車送他和「學生」到了租界。那是一家十分豪華的日本餐廳。席間,日籍作家非常恭敬,盛情招待。夏丏尊不卑不亢,心中已明白了幾分:沒安好心。他一語道破:「謝謝你的熱情招待,不過什麼時候放我出去?」那位日本作家遲疑片刻,賠笑說:「只要老師願意擔任職務,或者答應掛個名,現在就可以回家。」夏丏尊怒目而視,拍桌離席:「我寧願把牢底坐穿。你們快把我送進牢房。」經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等奔走營救,夏丏尊終於獲釋。

這裡還關過上海共產黨情報機構的一對「夫妻」李白和裘慧英。他們被押至大橋監獄,分開審訊。飽受折磨後,終被釋放。多年後,這段故事被拍成家喻戶曉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

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多次出現的「大橋監獄」,首度被揭示出它的秘密身份——抗戰時期上海日軍集中營之一。

每天赤腳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腳已凍成紫色

鮑威爾的書裡提及,一些著名外商,如道奇汽車公司中國辦事處的經理、上海股票交易所總裁海伊默、上海花旗銀行經理、蘇柯尼真空油公司經理等,都曾被關入大橋集中營。

鮑威爾進集中營的第一天,牢房已密密麻麻站滿了人。幸好,一位認出他的朋友,把他拉到了一處地方。朋友告訴他,前一天晚上,他站的地方剛死了一位朝鮮人。日本人的刀刺進朝鮮人的腿,血流不止,朝鮮人得了敗血症死去。

當時的集中營有15間牢房。一面可進出,用直徑6英寸的木棍做成柵欄。鮑威爾在5號牢房裡,天天數著這些木棍。他們白天盤腿坐著不能休息,頭必須低下,面朝東京方向。有時被迫下跪多個小時。晚上隨時可能被叫醒。如果有人敢反抗,毆打虐待是家常便飯。

有一天,6個日本憲兵怒氣衝衝地拖著一個英國人進牢房。他的衣褲都被撕破,顯然拘捕時進行過廝打。他告訴鮑威爾,自己是上海電力公司的工程師,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捕。鮑威爾問他叫什麼?「W.R.戴維斯」,對方答。鮑威爾「秒懂」,原來,他的名字與《字林西報》的老闆R.W.戴維斯太像,一字顛倒,被錯認關了進來。

美國海軍「威克號」艦長雷諾回憶,有一位懷孕7個月的漂亮俄國少婦,被看守發現藏了字條。日本看守勃然大怒,下令牢房裡的人,包括少婦在內,全部脫光衣服,站到天井裡。寒風中站了半個多小時,日本憲兵大聲嘲笑俄婦,她面無表情,昂首而立。不久後,她忽然不見了。沒人知道她的結局。

外國在押人員受不了集中營的夥食,拿自己的米飯與牢房裡的中國孩子交易,換得每天幫自己在衣服裡抓蝨子。中國孩子苦中作樂地比賽,每天看誰抓的蝨子多。集中營外的親朋,時不時會給集中營裡的僑民寄來食物,但只有三明治能勉強抵達收件人處,其他肉罐頭等都進了日本看守的肚子。

苦難,遠遠不止於此。牢房裡的蝨子和害蟲難以計數;每天赤腳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腳已凍成紫色;大部分囚犯都病了,其中幾位奄奄一息;每個人都可能得流行病,比如斑疹傷寒,一度在集中營裡傳染……

一位獄外的法官朋友想到監獄蝨子橫行,給鮑威爾送來一管藥膏,鮑威爾稱「我將終身感謝他」。但鮑威爾還是病了。先是嚴重的手指感染,他被帶到樓上的醫務室。日本醫生沒有使用任何麻醉藥,拿起一把剪刀,把他手指的皮一點一點,剪下。門口,幾個日本憲兵張望著,對他痛苦的模樣幸災樂禍。

美國歷史學者華百納在其著作《上海秘密戰》中也多次提到了大橋監獄。他寫道:一名叫甘德的老外從審訊室出來,既痛苦又疲憊,腦袋上還纏著繃帶,看樣子已經纏了好幾天了,他的後腦勺出了一大片紅疹。在大橋監獄期間,感染最終蔓延到他的腳趾。有一次一名日本醫療官過來,決定幫甘德去除腳趾甲,他讓兩個人將甘德按在椅子上,沒用任何麻藥,就用一把鉗子完成了手術。

每日每夜都有倒黴的中國人被帶到審訊室承受各種各樣的酷刑。樓下的犯人都能聽見他們慘叫和呻吟。酷刑包括「電療」——將電線接在手腳上,把犯人電個半死;「水療」——用水桶往犯人鼻孔裡灌水,直到肺幾乎破裂;還有毒打和拔指甲。

1937年後,日本人已經掌握了虹口區,大橋監獄的存在一直被當作高度機密。「我們相信有許多中國人,在公共租界失蹤後,就是被投入這裡。因為這裡有大量中國囚徒。」鮑威爾的記憶裡,日本人對待在押的中國人更加殘忍。

一位中國男子帶著3歲的兒子被關進來。小男孩徹夜哭泣,整個大橋監獄都能聽到。幾天後,他們不見了。有一個中國人抽菸,被看守揍成肉餅,一個多星期不能站起來,還得了腳氣病。日本醫生給他注射了不知什麼藥劑,他很快死去。還有一名中國人,被發現身上藏錢,日本看守把他拖到走廊,用木棍打臉。1、2、3……集中營裡的老外們在心裡默數,打到第85棍,叫喊聲停止。

集中營裡,剎那平靜。

歷史沉默著,跌入城市的記憶長河中,等待打撈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在太平洋戰場失利,滬上集中營裡的「敵僑」就連帶遭殃。即便是日本曾經的「盟友」義大利,由於墨索裡尼投降,倒向英美,同樣惹火了日本。在上海,義大利人也遭到逮捕,被關入羅別根路(今哈密路)的義大利集中營。不同國籍的難友們,都在日軍的刺刀、高牆和鐵絲網下,屈辱掙扎。

今天,許多的抗日劇和小說中,都會拿這段恐怖與災難鑄就的城市片段作背景。「76號」特務機關、「51號」兵站,反反覆覆,出現在熒幕。然而依然沒有人知道,彼時的上海還有20個集中營。

上世紀80年代,好萊塢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影片《太陽帝國》,描述的正是上海集中營的生活。從那以後,熊月之不斷收到海外來信諮詢此事,「每當被問起集中營的歷史,茫然無知的我總覺得很尷尬。我想理清這段歷史。」

上世紀90年代,經年的資料尋覓,尤其是查到日本外務省的檔案後,熊月之的團隊終於在2005年有了初步成果。至少,集中營的名稱,被押人員國籍、人數、年齡、生活狀態的概況初具雛形。今年,蘇智良的團隊繼續挖掘,更多往事浮出水面。

但對於遺忘的抗爭,或許才開始。當年集中營所在的那20棟老樓,幾乎都是上海知名的地標,今天有些仍存,有些已拆。當年僑民中的幸運者,撐到出獄、回國、與親人團聚,不知身在何方。而曾被秘密關押在集中營裡的中國人,大多已被歲月淹沒了容顏。

歷史沉默著,跌入城市的記憶長河中,等待打撈。(記者 龔丹韻 史料參考:熊月之、蘇智良、徐家俊等人的著作)

相關焦點

  • 5名外國僑民居然能逃離上海日軍龍華集中營?紅色遊擊隊功不可沒
    就這樣,我們又逃過一劫,然後繼續擠在像沙丁魚罐頭一樣的船艙裡熬了20多個小時……以上這段驚險的情節,來自於英國帝國博物館中的《斯各特戰時日記》,這是一位名叫斯各特(1895-1974)的英國僑民,記錄自己在上海龍華盟國僑民集中營的經歷、以及如何逃離這個魔窟的日記。翻開這本日記,我們仿佛再次置身於那段驚險的歷程。
  • 《終極勝利》還原歷史 上演集中營的《夜與霧》
    《太陽帝國》將鏡頭對準中國集中營,為我們揭示了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圓規向北滾動,跨過南海直達位於東經121度、北緯31度的上海。29年前,史匹柏用另一部二戰題材電影《太陽帝國》,將視點轉向亞洲的中國上海,為我們展現了一段發生在中國上海的集中營生活。史匹柏管中窺豹,通過小吉姆的成長與苦難影射集中營對於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時代的巨大影響。在縱橫交錯的歷史叢林中,俯瞰而視。這些集中營的受難者,他們是何其不幸,要在這暗無天日的世界中尋求一絲喘息。
  • 上海老洋房往事 | 「大理石大廈」滄桑紀事
    民國初年上海橡膠風潮湧起,大批橡膠公司因投機失敗瀕臨倒閉。就在這時嘉道理來到上海,滙豐銀行經理史蒂文斯請他幫忙重振橡膠業,於是他留了下來,據說工作頗見成效。隨後他將嘉道理洋行總部從香港遷至上海,又在滬港兩地開設了多家公司,除橡膠外,還經營自來水、電力、煤氣等,成為擁有相當資產的大老闆。
  • 1987年電影《太陽帝國》中的上海集中營,死亡率比德國還高
    二戰期間,在中國的土地上,曾經存在過幾十個日軍的集中營。多年之後,這段歷史幾乎被人們遺忘,現在給我們留下的,似乎只有幾個遺址。不管是在歷史的記載中還是官方的紀念活動中,已經很少能看到其他的痕跡了。
  • 傾聽歷史的迴響——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凝眸
    20歲的德斯蒙德·保爾從上海龍華轉到濰縣集中營時,就發現他母親和太太,還有同母異父的妹妹都已擠在一群囚犯中間,他印象最深的是,不管幾口人,只給一間六七平方米的低矮小屋,燒木柴的煙味兒嗆得不能順暢呼吸。王成漢老人談起集中營的情況,他說,當時被關押的人,營養不良,為了給孩子補充鈣質,將雞蛋殼曬乾了,磨成面,一人兩勺。濰縣集中營博物館講解員閆冰說:「惡劣的夥食讓僑民飽受折磨。
  • 《不再沉默》:在沉默中選擇滅亡還是爆發,這是一個問題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出自魯迅先生的《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做「沉默是金」,意思就是有時候不說話是難能可貴的。沉默的意思是默默地,一言不發,那麼不在沉默意思說的是敢於說話,敢於面對。
  • 歷史探秘,濰縣樂道院是如何變成集中營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蔚曉賢 馬媛媛一提到「集中營」,很多人自然會聯想到奧斯維辛集中營。而濰縣樂道院暨西方僑民集中營被世人譽為「東方的奧斯維辛」,日本法西斯簡稱其為「CA.C」,也就是「敵國人民生活所」。這裡記錄著被關押外國僑民暗無天日的非人道歲月,灑滿了外國僑民的血淚和無助。
  • 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浩然之氣永長存
    基地建設  上饒集中營,是「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反動派囚禁被俘的新四軍將士及東南各省被捕的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的監獄。它包括以上饒城南郊的周田村為中心的上饒集中營、永平集中營和石塘集中營三個集中營。解放後,人民政府在上饒集中營舊址之一的茅家嶺監獄所在地修建了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和紀念館。1988年1月,上饒集中營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達豪集中營真相 非法的正義
    這是達豪集中營最著名的口號,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門上同樣有這個標語,據說它是納粹其它集中營共同的標配。這句話出自德國作家Lorenz Diefenbach作於1872年的小說《勞動使人自由》。集中營的範圍佔據上百公頃土地,周邊環繞著電網和壕溝。當年每隔一段距離築起高高的炮樓,上面裝有探照燈,架著機關槍,日夜監視營內每個角落。
  • 從納粹集中營倖存後,68歲的他選擇自殺
    來源 | 視覺中國1月26日,在上海建投書局舉辦的普裡莫·萊維作品分享會上,《這是不是個人》一書在國內的出版編輯索馬利亞提到,正是施泰因洛夫的這番話奠定了萊維的求生意志,形塑了他在最黑暗的時刻也未曾放棄的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始終保持著人性,拒絕讓許多人最終走向了精神毀滅的侮辱。 但他們之中很少有人等到了奧斯維辛解放的那一天。
  • 消失的1945,地獄中的天堂,集中營的電影
    集中營,絕對是一個黑暗的地方,它會讓大多數人絕望,失去了自由、尊嚴以及生存下去的勇氣。但總有很少的那麼一些人,無論他置身於何處,就算是在地獄中,但有他在的地方,就仿佛是身處於天堂。電影太陽帝國的導演史蒂文.史匹柏這次把目光落在了一個叫吉姆的孩子身上,這個二戰時間生長在中國上海外國租界內的一個英國孩子,在珍珠港事件後,成了日本集中營內的一個小小的戰俘。在集中營這個暗無天日的世界裡,吉姆學會了如何生存,如何成長。
  •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高職院校不再是差學生集中營
    但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奮進,高職教育現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學生的就業率直線上升,高職院校再也不是差學生的『集中營』了!」   說到這兒,張堯學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 南京日僑集中營成以德報怨典範 日本人沒受懲罰荼毒至今
    抗戰勝利以後,度過了8年屈辱生活的南京市民並沒有對日本人進行嚴厲的報復,反而將這裡的日僑集中營變成了全國「以德報怨」的典範。抗戰勝利時,南京城內大約有1萬多名日本人,在日本投降後的11月26日,在挹江門外原日軍宿舍建立起了南京市日僑集中營管理所。在日僑集中營管理所內日本僑民實行自我管理。
  • 波蘭要給奧斯威辛集中營改名
    波蘭文化部發言人卡斯普齊克3月30日稱,波蘭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將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為「前納粹德國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  卡斯普齊克解釋說,奧斯威辛集中營是德國法西斯殘暴屠殺150萬猶太人的歷史見證,然而當外國媒體一提到它時經常會說成「波蘭的集中營」。
  • 盤點二戰中慘絕人寰的八大集中營
    盤點二戰中慘絕人寰的八大集中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分子建立了不少集中營,隨著本期專題來看看那些最殘忍無道的集中營吧。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奧斯威辛市附近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始建於1940年4月,是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的奧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個集中營的總稱。德國納粹在這裡監禁過數百萬人,並屠殺了其中的110多萬人,受害者絕大部分是猶太人。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7000名倖存者獲得了新生。
  • 中國高架第一環的上海內環線,TA的往事你可知曉?上海記憶
    今天通過這篇文章,一起了解上海內環線的前世今生吧~中國高架第一環的上海內環線,TA的往事你可知曉?】#上海記憶#上海內環高架路,俗稱「上海內環線」,市民們一般都簡稱「內環」。它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素有「中國高架第一環」之稱,TA的建成使得上海人的出行方式開始從平面向立體化延伸。
  • 集中營煉獄歸來《活出生命的意義》
    可是,如果你們看過維克多·弗蘭克爾博士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了解他在納粹的幾所集中營裡遭遇的一切和所做出的反應,你們才會真正理解生命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們會發現,《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深刻遠非《肖申克的救贖》可比。他從集中營煉獄歸來,克服了種種磨難與傷害。
  • 讓英語課堂不再「沉默」
    在英語課堂上,普遍存在著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缺少主動交流意願的學生,這種「沉默是金」的態度,不僅影響著他們的語言習得,也制約著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究其原因,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焦慮感、師生關係、教學策略的採用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導致課堂中沉默現象的產生。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採取積極有效的對策,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讓他們真正「走進」英語課堂。重視課堂童真。通過兒童的視角,以學生為本,以習得為先,讓學習真實地在課堂發生。兒童視角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需要和興趣,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 有時候,只想沉默
    沉默,可以讓疲憊的身體得到更好的休息,沉默,可以讓疲勞的心靈得到更好的放鬆。沉默,讓自己變的更理性,更成熟,在沉默中,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聆聽,學會了承受。在沉默中,安心的享受自己的日子,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愛過恨過,終成經過;好事壞事,終成往事;把心放寬,把事看淡,心簡單了,世界就簡單了。
  • 伊維塔·澤魯巴維爾:關注「房間裡的大象」,拒絕合謀的沉默
    美國社會學家伊維塔·澤魯巴維爾,在他的著作《房間裡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認》裡,站在從社會學的角度,詳細論證了「大象」(生活中的沉默與否認),即「合謀性沉默」現象,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書中,伊維塔·澤魯巴維爾用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來闡述「合謀性沉默」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