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洋房往事 | 「大理石大廈」滄桑紀事

2020-12-23 澎湃新聞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坐落在上海延安西路64號,主樓是幢通體潔白的大廈,因為許多大理石作為建築貼面和裝飾,故又被稱為「大理石大廈」。該

樓原為英籍猶太富商埃黎 · 西拉斯 · 嘉道理爵士的寓所,故又有「嘉道理公館」之稱。1989年被列為上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

大理石大廈(今中福會少年宮)

一桶消毒劑帶來好運

埃黎 · 嘉道理於1867年出生在時屬英國殖民地的伊拉克的巴格達。1881年,年僅14歲的他離開故鄉,投奔在香港新沙遜洋行做事的哥哥摩西,

成為該洋行裡的一名書記員,此後被派往寧波辦事處任職。當時寧波城裡發生瘟疫,嘉道理未經上司同意便從倉庫裡提取了一桶消毒劑,為此受到嚴厲指責。他覺得這很不公平,於是提出抗議,結果被洋行開除。

埃黎·西拉斯·嘉道理

事後,哥哥給了他500港元,說這是他的全部財產。於是嘉道理與人合開了商行,做起了經紀人生意。據其長子勞倫斯回憶:「他以天生的聰穎勤奮地工作著,很受人歡迎,在積聚財產方面運氣不錯。」1897年,嘉道理在英國娶同為猶太人的蘿拉 · 摩卡塔為妻,生了勞倫斯與霍瑞斯兩個兒子。

民國初年上海橡膠風潮湧起,大批橡膠公司因投機失敗瀕臨倒閉。就在這時嘉道理來到上海,滙豐銀行經理史蒂文斯請他幫忙重振橡膠業,於是他留了下來,據說工作頗見成效。隨後他將嘉道理洋行總部從香港遷至上海,又在滬港兩地開設了多家公司,除橡膠外,還經營自來水、電力、煤氣等,成為擁有相當資產的大老闆。

一幢耗資百萬白銀的洋樓

1919年,嘉道理在今黃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為救被困屋內的家庭女教師而喪生。嘉道理悲痛欲絕,為避免觸景生情,他帶著兩個兒子去倫敦暫住。行前委託好友、建築師格萊姆 · 布朗為他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沒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將新屋交英商馬海洋行的史金生設計後,便不再過問此事。結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回到上海看到的是「一幢宮殿式的建築和一個爛醉如泥、正躺在醫院裡的布朗」,而管理這幢花園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個傭人。更讓他吃驚的是,承包商寄來的帳單上竟是高達100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按當時米價折算,可買大米5 000萬斤,足夠14萬人吃一年。

整個公館佔地約15 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 692平方米。主樓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原為一層,1929年加建一層。正面朝南,通過三跑臺階可上主樓正門前的大平臺。每跑臺階兩側各有鐵塔形燈座一具,中間一跑臺階兩側的石礅上原有石獅一對,今為少先隊員的塑像所取代。面對花園中央大門的入口處有仿愛奧尼式券柱廊。

公館內有大小房間20餘間,底層有可容800人跳舞的大廳和近百人用餐的餐廳。另闢有3間休息室,其中大廳東面的一間為牌室,頂部呈拱形,這種拱頂在上海似不多見。主人臥室及起居室位於二樓。主樓內部裝飾仿18世紀歐洲皇宮樣式,可謂富麗堂皇。門楣精雕細鏤,漆以古銅色花紋。室內牆面多用金箔貼飾,房頂飾以石膏圖案,色彩花紋各異。樓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銅質欄杆。地坪除用大理石外,均為水曲柳、柚木嵌線圖案。大廳四壁飾有大理石雕刻,頂上懸掛8盞玻璃珠子吊燈,成三、二、三排列,華燈齊放,滿堂生輝。

花園內則樹木蔥鬱,綠草如茵;南面的草坪上曾建有馬廄、鹿廄、網球場、暖氣花房等,那原是供嘉道理家族及其親朋好友們玩耍享樂的天堂。

一個藏有7公斤金條的紙包

可惜好景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嘉道理一家除霍瑞斯留在上海看管公館外,都在香港度假,於是被佔領香港的日軍一鍋端地送進了集中營。5個月後,他們被押上輪船運至上海關押。這時他們才知道「大理石大廈」已被日本人侵佔,所有財產均被沒收。嘉道理家人屬英國「敵僑」,只能佩戴著佔領當局規定的「B」字紅色袖章,到指定的商店購買食品。後來勞倫斯一家還被關進了閘北集中營。老嘉道理因病魔纏身,才被破例軟禁在自家公館的下人住的小屋內,由霍瑞斯照顧,於1944年在貧病交加中謝世。這時「大理石大廈」已被汪偽政府佔用。

霍瑞斯·嘉道理和嘉道理學校校長露茜·特維西合影

嘉道理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儘管自身難保,但還是積極幫助同病相憐的難胞。抗戰勝利前夕,為防盟軍空襲,上海實行全城燈火管制。一天晚上,前法國駐滬法院首席法官考夫曼懷抱一個7公斤重的紙包叩門進來,急促地對兄弟倆說:他因遭維希政府迫害,不得不離家出走,「這是一些金條,你們是我認識的唯一能夠相信的人。請把它藏起來!」說完就走了。

事後勞倫斯回憶道:「作為一貧如洗並被軟禁起來的戰俘,我們的感情十分複雜。儘管如此,約在半夜時分,我和弟弟偷偷溜出屋子,跑到花園裡,找了一棵樹,把那金條埋在樹下。9個多月後,戰爭結束了,經過一番搜尋,我們找到了那些金條,並將它完璧歸趙。」

一個熱衷慈善事業的猶太家庭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由肖耶少校率領的一支美軍小分隊在上海登陸。他們通過瑞士駐滬領事館與嘉道理兄弟取得聯繫,要求入駐「大理石大廈」。兄弟倆欣喜若狂,5年來第一次打開了公館內的所有電燈,用印有「嘉道理」英文第一個字母「K」的特製食品款待盟軍。不久,嘉道理公館便成了美、英和澳大利亞軍人的活動中心。

嘉道理家族一直熱衷於慈善事業。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曾多次在此舉辦遊園會、舞會和救濟難民的義賣活動。如1948年11月20日,福利會舉行義賣舞會,義賣品有瓷器、茶具、工藝品、燭臺等,其中不少是宋慶齡自己捐獻的。兒童劇團上演活報劇《乞兒》,籌得款項15萬元。老嘉道理在世時,還在上海捐資創辦了肺結核病防治所和中山醫院皮膚病防治所,向醫院捐贈了不少醫療設備。

1902年,老嘉道理在白克路(今鳳陽路)開設了一家私立補習學校——育才書社,自任校長。書社招收百來名青年,分幾個班級上課,專攻中英文兩科,主要是為租界內的洋行、工廠及工部局培養翻譯人才。1910年前後,工部局有意為納稅華人子弟創設一所普通學校。老嘉道理聞訊後,向工部局表示願意將原來的育才書社改建為工部局學校。為此,他在山海關路購地10畝,建造了一幢有15個教室的三層樓房作為新校舍。1912年3月12日,育才書社遷入新址,並更名為「工部局立育才公學」,歸工部局管理,即今育才中學的前身。鑑於嘉道理在世界各地興辦了許多慈善事業,1926年他榮獲英國二級爵士稱號。

1939年,當大批歐洲猶太人為逃避德國納粹的迫害而流落上海街頭時,霍瑞斯子承父業,在今東長治路91弄內出資興辦了上海猶太人青年會附屬學校,內設2所幼兒園和9個班級,有學生600人,使得這些失學同胞能重返課堂,完成學業。1942年1月,學校遷入東有恆路(今東餘杭路)627號新址(今紡織集團黨校所在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嘉道理學校」,據說是當時虹口地區最漂亮的建築。該校出來的學生在1946年的劍橋考試中成績優秀,成為上海猶太難民區的驕傲。新中國成立初期,霍瑞斯曾留在上海處理嘉道理洋行上海辦事處的善後事宜,後赴港與哥哥勞倫斯團聚,於1995年病逝。

嘉道理學校的學生過節時的留影

至於勞倫斯,抗戰勝利後不久即赴香港再謀發展,後出任嘉道理集團總裁,被港英當局授予勳爵稱號。晚年積極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投資興建大亞灣核電站,受到中國領導人的高度稱讚。1993年8月25日,勞倫斯在香港去世,亨年94歲。

一座孩子們的樂園

經宋慶齡先生提議,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有關領導在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的聯歡晚會上宣布: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正式揭幕了!地址就選在正在舉行晚會的「大理石大廈」。隨後又在院內修建了科技樓、遊藝樓、小劇場和天象館等。這裡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1957年6月20日,上海少先隊員代表在中福會少年宮歡迎來華訪問的蘇聯艦隊官兵

大理石大廈鳥瞰

對此,勞倫斯感慨道:「我父親喜歡款待朋友,大理石大廈在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中出了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它被改為少年宮,從各個學校中挑選出來的小學生們在那裡接受藝術培訓。歲月流逝,得知我父親特別喜歡的這幢建築現被成千上萬的兒童使用著,他們從那裡提供的課程中受益,這對我來說是件高興的事。」

摘自《樓藏風云:上海老洋房往事》,上海通志館、《上海灘》雜誌編輯部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相關焦點

  • 為上海老洋房「開光」的政協委員
    從聊談中進一步了解到,淳子對於上海的老洋房已經十分痴迷和陶醉。她不僅是「民間歷史挖土機」、「都市夢遊者」,而更是一名為上海老洋房「開光」的大師。現代歷史中的城市男女,從她的著作中了解了上海的老洋房內涵以及生活在這些故人名居中的精彩故事。
  • 上海大廈、河濱大樓...帶你追尋北外灘建築的往事
    你知道曾經的上海最佳觀景臺在哪裡嗎?百年歷史滄桑的外白渡橋又是誰題名的?北外灘的建築裡原來有那麼多的往事值得追憶!1938年,猶太難民湧入上海,作為猶太后裔的富商沙遜騰出許多房子無償讓出,遂成上海猶太難民所。今天,河濱大樓傍水壁立的一面,依然倒映在流淌的蘇州河之中,而頂部的那個「S」型大字,依然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曾經的上海觀景臺——上海大廈你可否知道,在1980年代東方明珠電視塔建成前,眺望浦江兩岸的最佳觀景臺在上海大廈。
  • 夜上海·流連|《安家》老洋房滬上覓蹤
    想要了解一座城,你可以從這個城市的老建築開始,探究隱藏其中的滄桑變化。上海老洋房是滬上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見證了一個當年的傳奇故事,也見證了近代上海的歷史變遷。據統計,上海現存的老洋房有4000-5000幢,佔總量90%以上的國有花園住宅2004年起就只租不售。
  • 國際建築日 帶你見見凝聚上海歷史文化精髓的老洋房-上海,馬勒,早...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吸引各方賓朋。其實,這些大樓的背後,還「藏」著一幢幢老洋房。大隱於市的這些老建築,靜靜散發歷史的光芒,沉澱出另一種屬於上海的歷史文化精髓,它們的傳承與保護,正逐漸獲得更多人關注。  恰逢國際建築日,小編就為大家一一盤點上海值得流連的老洋房,有空不妨去探訪一下吧。
  • [上海]十大經典老洋房
    內外牆面、地坪幾乎全部採用義大利大理石,入門處有愛奧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大廳頂部特意以大理石砌出穹窿,地面四周也鋪設了大理石,中間則以柚木拼成花紋,是跳舞最理想的地板。連樓梯的石級、扶手與欄杆都是大理石的,所以人們稱它為「大理石房子」。嘉道理慷慨大方,交遊廣闊,所以這個偌大的宮殿經常賓客滿座,否則父子三人置身於此,太容易感覺到冷清孤獨。這座建築的哲學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 「為什麼說上海的老洋房其實並不好賣?」
    上海的老洋房多數是在曾經的租界板塊,也就是在曾經的盧灣,徐匯,靜安以及部分長寧板塊居多,具體範圍大家不妨去看一看曾經的上海城市地圖。這些老洋房也都有些年頭了,而且這些房子的主人多數也都是富甲一方,非富即貴之流。而老洋房的報價就好比最近熱播的《安家》裡面差不多,基本都是上億而且是市面上的可售老洋房項目還並不太多,那麼面對上海的老洋房,這市場情況到底如何呢?
  • 像《安家》1.5億的稀有老洋房,上海究竟有多少套?
    來感受最原汁原味的老上海風情,一定要去看看上海的老洋房,那些梧桐院牆裡面留下的都是歷史的痕跡,《安家》裡面1.5億的天價老洋房,讓人直呼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據統計,上海這樣保存完好的老洋房僅有不到50棟,算是很稀有資產,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價值,當然都是不菲的,而且還有許多無可替代的故事,是個十分值得打卡的觀賞地。
  • 這五座上海老洋房,才是真正的上海味道
    來源: 杜蒙旅行TB隨著《安家》等電視劇的熱播上海老洋房再一次成為旅行打卡熱門景點在寸土寸金的「魔都」上海獨棟洋房稀少且珍貴能在市區擁有這樣一套華美的洋房哪怕在舊時,也絕非易事今天小編帶你走進五座風格各異的上海老洋房感受飽含魅力的滬上洋房之美丁香花園
  • 上海「名人街」,浪漫的法國梧桐樹下,藏著不同風格的老洋房!
    上海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一些街道都頗有歷史來頭,比如南京路步行街,比如外灘邊上一排老建築。上海的每一棟老別墅老洋房幾乎都能說出一段故事來,如果有時間可以細細去品味。外灘上總是人太多,而上海還有一條歷史街區值得一來,武康路人少更清幽。
  • 化身徐姑姑,帶你「夢回」上海老洋房
    回夢上海老洋房在很多上海人的記憶中,那一棟棟形態各異的老洋房,羅密歐式的半圓陽臺、紅色的木質百葉窗、大斜坡的屋頂……掩映在兩側法國梧桐的濃蔭裡,是這座城市獨特的景觀與腔調。徐姑姑的大作《夢回十裡洋房》確有其書,但準確的書名為《回夢上海老洋房》,作者是擅長講述上海豪門故事的宋路霞,該書以老洋房為主線,講述了百多年十裡洋場的名人趣聞軼事,史料豐富。正如劇中徐姑姑所言,「每一棟老洋房都有自己的故事、性格和自己應有的主人」。
  • 章小蕙同款老洋房酒店,百年歷史風情滿滿,武康路鬧中取靜
    來源:商務範範主說:穿越回舊時光~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的原因,範主經常會去上海的老洋房,這可以說是上海的一大特色了,這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經過改造修復,最能體現老上海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美感。比如大名鼎鼎的Prada榮宅,早年是「麵粉大王」榮宗敬從德國商人那裡購置的,經過了百年歲月洗禮。
  • 《安家》豪宅在上海老洋房裡能排老幾!看完「上海老洋房之最」請儂...
    根據數據統計上海現有老洋房約5000多棟 其中有些老洋房比劇中出現的那兩棟 還要貴還要有名氣 所以我們今天就帶大家來看一看 「淘最上海-老洋房之最」
  • 杭州老洋房往事:近百處隱秘在城市一隅,每一扇窗每一塊磚都在講故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 (圖片由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提供)不久前,電視劇《安家》熱播,讓隱秘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裡的老洋房,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十裡洋場一朝夢,百年風情永世傳。其實,不只是上海,杭州也是一座擁有老洋房浪漫情懷的城市,它們見證了城市變遷歲月更替。
  • 上海百年特色,盤點不能錯過的十棟免費對外開放的老洋房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馬勒別墅工藝美術博物館周公館上海郵政博物館中國證券博物館Prada榮宅上海瑞金洲際酒店沙美大樓黑石公寓今天,小怪就給大家整理了一下魔都十大免費向公眾開放的老洋房,復古美照,即刻安排上!
  • 上海「老洋房」為何長時間難賣出去一棟?4個原因很關鍵
    有不少的老洋房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房齡,老洋房被稱為上海最經典的住宅。上海現存的老洋房僅有4000到5000幢,但其中95%的所有權為國家所有,只有大約200-250幢老洋房是私有。在市中心產權清晰的老洋房最多不超過100幢。市場可售的老洋房非常少,大約只有100套,而符合能夠馬上轉手條件的老洋房僅有10套左右。
  • 一位希臘建築師改造了一座上海老洋房:重燃壁爐一切如在希臘
    希臘建築師Kostas Chatzigiannis在上海生活工作了十一年。他喜歡上海的老建築,無論是100年前歐洲人為了在此安居而建的住宅樓,還是70多年前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的竹子涼亭,Kostas都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工作,他一直往返於中國和希臘,不同的文化和經歷也體現在他的設計中。8年前,Kostas為當時的上海「世博會」設計了希臘館。
  • 調控下上海這些老洋房賣瘋了!掛牌價格已達每平63萬
    公眾號上海沃畫報最近推了一篇文章說,上海老洋房今年6-8月成交了50多幢!要知道上海私有產權的老洋房總共只有200-250幢,其中產權清晰、可出售的老洋房全市不超過100幢!修繕完好的不足50幢!  物以稀為貴,今年成交的洋房中,巨鹿路的一棟就以近40萬元/平方米的成交價,刷新了華僑城·蘇河灣別墅34.49萬元/平方米的記錄,成為全國第一天價!
  • 買不起《安家》裡的向公館,可以住住上海的老洋房酒店
    隨著電視劇《安家》受到熱烈追捧,演員孫儷在劇中為林老闆介紹的老洋房向公館(原型為位於上海鳳陽路288弄的應公館)也令不少觀眾嚮往,並直呼買不起。老洋房之於上海,如胡同之於北京,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老城裡最獨特的存在。所幸,在保護與再利用理念下,許多老洋房被改作為酒店。
  • 夜讀北外灘|曾經的上海觀景臺——上海大廈
    曾經的上海觀景臺—上海大廈現在登高觀上海黃浦江兩岸美景,可登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極目眺望,兩岸美景盡在眼下。由於它的位置在蘇州河出口處,有空曠空間,站在上海大廈高處可一覽上海外灘建築群全景。周恩來總理十分青睞上海大廈十八層觀景臺,每次陪同訪問上海的外國領導人,總是要到上海大廈十八層觀景臺。
  • 上海老洋房火了,每幢一個傳奇故事
    最近電視劇《安家》火了,向公館是劇中的第二單老洋房生意,也是該劇中成交額最大的一筆生意。向公館總面積1200平米,按照單價每平米30萬計算,總價達到了驚人的3.6億元,最終被飼料大王林茂根拿下。《安家》中的向公館,在現實中的上海,確實也存在這樣一處建築原型。不過,向公館在現實中叫做應公館,為上海百年商業大亨,被譽為茶葉大王應子云的私宅,應子云當時在上海也是有名的地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