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坐落在上海延安西路64號,主樓是幢通體潔白的大廈,因為許多大理石作為建築貼面和裝飾,故又被稱為「大理石大廈」。該
樓原為英籍猶太富商埃黎 · 西拉斯 · 嘉道理爵士的寓所,故又有「嘉道理公館」之稱。1989年被列為上市近代優秀建築保護單位。
大理石大廈(今中福會少年宮)
一桶消毒劑帶來好運埃黎 · 嘉道理於1867年出生在時屬英國殖民地的伊拉克的巴格達。1881年,年僅14歲的他離開故鄉,投奔在香港新沙遜洋行做事的哥哥摩西,
成為該洋行裡的一名書記員,此後被派往寧波辦事處任職。當時寧波城裡發生瘟疫,嘉道理未經上司同意便從倉庫裡提取了一桶消毒劑,為此受到嚴厲指責。他覺得這很不公平,於是提出抗議,結果被洋行開除。
埃黎·西拉斯·嘉道理
事後,哥哥給了他500港元,說這是他的全部財產。於是嘉道理與人合開了商行,做起了經紀人生意。據其長子勞倫斯回憶:「他以天生的聰穎勤奮地工作著,很受人歡迎,在積聚財產方面運氣不錯。」1897年,嘉道理在英國娶同為猶太人的蘿拉 · 摩卡塔為妻,生了勞倫斯與霍瑞斯兩個兒子。
民國初年上海橡膠風潮湧起,大批橡膠公司因投機失敗瀕臨倒閉。就在這時嘉道理來到上海,滙豐銀行經理史蒂文斯請他幫忙重振橡膠業,於是他留了下來,據說工作頗見成效。隨後他將嘉道理洋行總部從香港遷至上海,又在滬港兩地開設了多家公司,除橡膠外,還經營自來水、電力、煤氣等,成為擁有相當資產的大老闆。
一幢耗資百萬白銀的洋樓1919年,嘉道理在今黃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為救被困屋內的家庭女教師而喪生。嘉道理悲痛欲絕,為避免觸景生情,他帶著兩個兒子去倫敦暫住。行前委託好友、建築師格萊姆 · 布朗為他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沒想到布朗酗酒成性,將新屋交英商馬海洋行的史金生設計後,便不再過問此事。結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回到上海看到的是「一幢宮殿式的建築和一個爛醉如泥、正躺在醫院裡的布朗」,而管理這幢花園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個傭人。更讓他吃驚的是,承包商寄來的帳單上竟是高達100萬兩白銀的天文數字,按當時米價折算,可買大米5 000萬斤,足夠14萬人吃一年。
整個公館佔地約15 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 692平方米。主樓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原為一層,1929年加建一層。正面朝南,通過三跑臺階可上主樓正門前的大平臺。每跑臺階兩側各有鐵塔形燈座一具,中間一跑臺階兩側的石礅上原有石獅一對,今為少先隊員的塑像所取代。面對花園中央大門的入口處有仿愛奧尼式券柱廊。
公館內有大小房間20餘間,底層有可容800人跳舞的大廳和近百人用餐的餐廳。另闢有3間休息室,其中大廳東面的一間為牌室,頂部呈拱形,這種拱頂在上海似不多見。主人臥室及起居室位於二樓。主樓內部裝飾仿18世紀歐洲皇宮樣式,可謂富麗堂皇。門楣精雕細鏤,漆以古銅色花紋。室內牆面多用金箔貼飾,房頂飾以石膏圖案,色彩花紋各異。樓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銅質欄杆。地坪除用大理石外,均為水曲柳、柚木嵌線圖案。大廳四壁飾有大理石雕刻,頂上懸掛8盞玻璃珠子吊燈,成三、二、三排列,華燈齊放,滿堂生輝。
花園內則樹木蔥鬱,綠草如茵;南面的草坪上曾建有馬廄、鹿廄、網球場、暖氣花房等,那原是供嘉道理家族及其親朋好友們玩耍享樂的天堂。
一個藏有7公斤金條的紙包可惜好景不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嘉道理一家除霍瑞斯留在上海看管公館外,都在香港度假,於是被佔領香港的日軍一鍋端地送進了集中營。5個月後,他們被押上輪船運至上海關押。這時他們才知道「大理石大廈」已被日本人侵佔,所有財產均被沒收。嘉道理家人屬英國「敵僑」,只能佩戴著佔領當局規定的「B」字紅色袖章,到指定的商店購買食品。後來勞倫斯一家還被關進了閘北集中營。老嘉道理因病魔纏身,才被破例軟禁在自家公館的下人住的小屋內,由霍瑞斯照顧,於1944年在貧病交加中謝世。這時「大理石大廈」已被汪偽政府佔用。
霍瑞斯·嘉道理和嘉道理學校校長露茜·特維西合影
嘉道理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儘管自身難保,但還是積極幫助同病相憐的難胞。抗戰勝利前夕,為防盟軍空襲,上海實行全城燈火管制。一天晚上,前法國駐滬法院首席法官考夫曼懷抱一個7公斤重的紙包叩門進來,急促地對兄弟倆說:他因遭維希政府迫害,不得不離家出走,「這是一些金條,你們是我認識的唯一能夠相信的人。請把它藏起來!」說完就走了。
事後勞倫斯回憶道:「作為一貧如洗並被軟禁起來的戰俘,我們的感情十分複雜。儘管如此,約在半夜時分,我和弟弟偷偷溜出屋子,跑到花園裡,找了一棵樹,把那金條埋在樹下。9個多月後,戰爭結束了,經過一番搜尋,我們找到了那些金條,並將它完璧歸趙。」
一個熱衷慈善事業的猶太家庭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由肖耶少校率領的一支美軍小分隊在上海登陸。他們通過瑞士駐滬領事館與嘉道理兄弟取得聯繫,要求入駐「大理石大廈」。兄弟倆欣喜若狂,5年來第一次打開了公館內的所有電燈,用印有「嘉道理」英文第一個字母「K」的特製食品款待盟軍。不久,嘉道理公館便成了美、英和澳大利亞軍人的活動中心。
嘉道理家族一直熱衷於慈善事業。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會曾多次在此舉辦遊園會、舞會和救濟難民的義賣活動。如1948年11月20日,福利會舉行義賣舞會,義賣品有瓷器、茶具、工藝品、燭臺等,其中不少是宋慶齡自己捐獻的。兒童劇團上演活報劇《乞兒》,籌得款項15萬元。老嘉道理在世時,還在上海捐資創辦了肺結核病防治所和中山醫院皮膚病防治所,向醫院捐贈了不少醫療設備。
1902年,老嘉道理在白克路(今鳳陽路)開設了一家私立補習學校——育才書社,自任校長。書社招收百來名青年,分幾個班級上課,專攻中英文兩科,主要是為租界內的洋行、工廠及工部局培養翻譯人才。1910年前後,工部局有意為納稅華人子弟創設一所普通學校。老嘉道理聞訊後,向工部局表示願意將原來的育才書社改建為工部局學校。為此,他在山海關路購地10畝,建造了一幢有15個教室的三層樓房作為新校舍。1912年3月12日,育才書社遷入新址,並更名為「工部局立育才公學」,歸工部局管理,即今育才中學的前身。鑑於嘉道理在世界各地興辦了許多慈善事業,1926年他榮獲英國二級爵士稱號。
1939年,當大批歐洲猶太人為逃避德國納粹的迫害而流落上海街頭時,霍瑞斯子承父業,在今東長治路91弄內出資興辦了上海猶太人青年會附屬學校,內設2所幼兒園和9個班級,有學生600人,使得這些失學同胞能重返課堂,完成學業。1942年1月,學校遷入東有恆路(今東餘杭路)627號新址(今紡織集團黨校所在地),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嘉道理學校」,據說是當時虹口地區最漂亮的建築。該校出來的學生在1946年的劍橋考試中成績優秀,成為上海猶太難民區的驕傲。新中國成立初期,霍瑞斯曾留在上海處理嘉道理洋行上海辦事處的善後事宜,後赴港與哥哥勞倫斯團聚,於1995年病逝。
嘉道理學校的學生過節時的留影
至於勞倫斯,抗戰勝利後不久即赴香港再謀發展,後出任嘉道理集團總裁,被港英當局授予勳爵稱號。晚年積極支持中國的改革開放,投資興建大亞灣核電站,受到中國領導人的高度稱讚。1993年8月25日,勞倫斯在香港去世,亨年94歲。
一座孩子們的樂園經宋慶齡先生提議,1953年5月31日,上海市有關領導在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的聯歡晚會上宣布:中國福利會少年宮正式揭幕了!地址就選在正在舉行晚會的「大理石大廈」。隨後又在院內修建了科技樓、遊藝樓、小劇場和天象館等。這裡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1957年6月20日,上海少先隊員代表在中福會少年宮歡迎來華訪問的蘇聯艦隊官兵
大理石大廈鳥瞰
對此,勞倫斯感慨道:「我父親喜歡款待朋友,大理石大廈在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中出了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它被改為少年宮,從各個學校中挑選出來的小學生們在那裡接受藝術培訓。歲月流逝,得知我父親特別喜歡的這幢建築現被成千上萬的兒童使用著,他們從那裡提供的課程中受益,這對我來說是件高興的事。」
摘自《樓藏風云:上海老洋房往事》,上海通志館、《上海灘》雜誌編輯部編,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