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活動部分,教師呈現三篇文本,分別為邀請函、接受和拒絕文本,請學生首先整體閱讀,快速配對主旨大意。隨後,教師引導學生首先關注邀請函這篇文本。通過問題: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find in the invitation? 學生再次閱讀文本,獲取細節信息。讀前活動中學生調動元認知,已了解邀請函中包括who, when, what等要素,因此學生能在讀中活動中迅速找到這些信息。
師生共同閱讀邀請函後,接下來目光聚焦在邀請函的回覆。教師通過問題:Why does He Wei accept the invitation? 讓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尋找細節信息,並追問:How does He Wei feel? 引導學生關注人物情感。教師再次追問:Does he only feel sad? How does he feel when he is writing the email?
最後,教師呈現第三篇文本,即拒絕邀請函文本。通過問題:Why can’t Jake go to the party?幫助學生把握主旨後,教師繼續追問:What kind of person is Jake? 學生通過分析文本,發現Jake雖不能參加派對,但仍然願意幫忙籌備派對,學生們認為他是個熱心腸的人,善解人意,樂於助人。
在該課例的讀中活動中,教師使用任務驅動和問題鏈形式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剖析和理解,從初讀文本、把握主旨,到再讀文本、尋找細節,到深度閱讀、體會人物和情感,讓學生一步步由淺入深對文本全方位把握。布魯姆的認知理論層級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級。問題鏈應根據這六個層級從低到高進行設計,使學生的思維發展從低階的邏輯性思維到高階的審辯式和創新性思維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發展。
教師再次呈現全部文本,引導學生對三篇文本有整體把握,並再次審視文本。教師通過問題:Is there an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vitation and the replies? 引導學生關注來信中的問題,並思考回信中的答覆。隨後通過問題:How do we accept an invitation? 請學生歸納接受邀請的功能性語言,內化語言,沉澱所學。據此,教師在板書上梳理基本句型和格式。
教師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拒絕邀請的文本。提問:How do we turn down the invitation politely? 有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後回答:We should say thank you to the person who plans the party. And we could still help out with the party preparations.
基於應用文的特殊體裁,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關注其實用性。不難發現,邀請函和回覆中,提問和回答兩者一一對應,有所問即有所答,這也很好地體現了中考書面表達的考查目標。教師再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功能性,即如何提出邀請,禮貌接受,以及委婉拒絕。學生在此前的教學活動已經對文本深度理解,此刻通過嚴密的分析、對比、推理、解釋,歸納出這類文本的通用句型,體現了學生審辯式思維的發展。
歸納邀請函功能性語言後,教師設計了一封Unusual food party的邀請函,讓學生根據自己喜好對邀請函進行回復,接受或拒絕邀請。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板書上對於這種文體結構的梳理、功能性語言的歸納,引導學生利用目標語言進行口頭輸出。教師呈現Checklist,讓學生在思考和表達時有據可循。聽了兩位同學的回覆後,其他學生嘗試使用Checklist對他們的回信進行評價。
本課例中最典型的一個任務就是在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教師創設情境,發出Unusual food party邀請,學生自主思考,根據喜好選擇接受或拒絕,口頭輸出。學生在回復Unusual food party邀請時,是在踐行創新性思維的過程,也在進行分析、解釋、自我監控,這些是審辯式思維的重要元素。隨後,同伴根據Checklist進行評價時,體現了評價、解釋的審辯式思維品質。通過讀後活動中對語篇閱讀知識的遷移和延伸,將學生習得的信息運用於實際生活中,促進了他們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