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縣機關幼兒園 姜蓓蕾
各位評委,下午好!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是:小班美術活動《小蝌蚪找媽媽》。也許大多數的老師在看到教材之後,首先就會想到設計語言或音樂活動,而我卻選擇為小班幼兒上一節簡單而有趣的手指點畫課。這個選擇首先來源於近十年的從教經驗,使我深刻體會到,美術教育對於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它可以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術作品,既能表現幼兒天真的心靈,又能反映他們不同的個性。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的美術作品去影響幼兒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就從「活動內容」和「活動主體」(即幼兒)這兩方面,具體分析一下這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 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時下正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季節。各個年齡段都在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關「春天」的主題活動。「小蝌蚪」、「青蛙」作為表現「春天」的主要元素之一,早已被幼兒所熟悉。而且,那些大腦袋,細尾巴的傢伙也是自然角裡的常客了。也就是說,這節課的「教育資源」就來自於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適應了《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這點要求。在
幼兒聽過故事,學過歌曲和基礎上,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小蝌蚪的外形特徵和遊動姿態,通過「觀察------想像------創作」這一過程,可以進一步豐富幼兒的情感,發展積極性思維及操作能力。
(二)說幼兒
再來談談活動內容與活動主體(即幼兒)之間的適應性關係。《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確掌握幼兒年齡階段目標和幼兒近期發展情況,是每位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必要前提。還記得這個學期,我剛接任小四班,第一次給他們上美術課時,競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舉著水彩筆對我說,「老師,我不會畫!」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會「無從下筆」呢。我想,主要應該取決於成人對待幼兒美術活動的態度。首先是教師,直接參與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可能是孩子們眼中的「權威」。那麼,教師能否深刻理解和貫徹《綱要》精神,對孩子的發展就至關重要!《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根據這些精
神,我在平時的美育活動中,就有意收集一些簡單而有易於幼兒表現的教材,就像今天設計的這節「手指點畫」課,沒有特別難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兒都能通過動手操作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並且在輕鬆自由的創作中,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這就是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
二、 教學目標定位:
基於以上這些設計意圖,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學習用手指壓印和添畫曲線的方法,表現各種動態的小蝌蚪。這點也是本節課的知識點所在。主要依據《綱要》中提出的:進行藝術活動時,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對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來定位的。
2、培養和發展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3、提高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大膽作畫的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快樂。這點不僅體現了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意圖,也體現了《綱要》中要求突出「情感」、「興趣」、「態度」、「個性」等方面的價值取向,著眼於培養幼兒終身學習的基礎和動力。
三、 重點和難點:
目標3的實現,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所在。主要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實現幼兒在「興趣」和「體驗」方面的發展,前面已經分析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這節課的難點,主要在幼兒對小蝌蚪各種動態的表現上。引導幼兒觀察並發現小蝌蚪的各種動態,知道用什麼方法能改變小蝌蚪遊動的方向,就是難點所在,也是目標1中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之一。
四、 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的教學法有「直觀演示法」,在課的開始部分,通過課件演示,形象生動的將幼兒導入課題,引起學習的興趣。導入課題後採用了「啟發性提問法」,引導
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並思考。最後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後,主要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幼兒的學法主要有「討論法」,在觀察之後和操作之前,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討論,有利於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 活動準備:
根據選材的特點和設計內容,這節課的活動準備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一)幼兒生活經驗和知識的準備。要求幼兒在課前已學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和歌曲(準備好故事和歌曲錄音磁帶),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導幼兒多觀察自然角裡的小蝌蚪。
(二)教具及材料準備:包括教師根據活動內容設計的課件和一張「青蛙媽媽」的大圖片;主要用來創設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遊戲情景來貫穿課的始終,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以遊戲為幼兒的基本活動」這一理念。
幼兒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組一盤黑色的顏料;人手一支黑色水彩筆。
六、 活動程序:
有了以上這些分析和準備,活動程序也就一目了然了。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觀察------想像------創作」三個部分。
(一) 以課件導入課題,引導幼兒細緻觀察。
1、幼兒邊聽歌曲邊表演小蝌蚪遊動進場入座。利用幼兒學過的本領,增加活動的生動性,讓幼兒一開始就帶著愉快的情緒參與學習。
2、老師:「呱呱呱、呱呱呱,誰來了呀?」(課件裡出現青蛙媽媽)
老師:「咦!青蛙媽媽皺著眉頭,好像有點心事,我們一起來聽聽是怎麼回事吧!」(課件裡播放青蛙媽媽的聲音「唉,聽說我的寶寶在到處在找我,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回到我的身邊,真著急啊!」)
老師:「原來是這樣啊!那我們一起來幫助小蝌蚪趕快找到媽媽好嗎?」
3、老師帶領幼兒一起複習兒歌「小蝌蚪,細尾巴,遊來遊去找媽媽,媽媽,媽媽,你在哪?來了,來了,我來啦!來了一隻大青蛙!」(念完兒歌后課件裡出現了一群遊動的小蝌蚪。)
老師:「哇!真棒!小蝌蚪終於找到媽媽了。它們可開心了,還要感謝我們小朋友的幫忙呢!(這時,課件裡的青蛙變成高興的表情)來為我們自己鼓鼓掌吧!」通過複習兒歌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初步體驗
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也引出一下個環節。
4、引導幼兒觀察並提出問題
老師:「小蝌蚪們快活在水裡遊來遊去。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下,它們遊得一樣嗎?哪裡不一樣?」(課件裡出現小蝌蚪往不同方向遊動的畫面)用提問法,明確的把「觀察」和「比較」這兩個任務交待給幼兒,
5、幼兒自由討論。在前面幾個集體活動的環節之後,適當的提供給幼兒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調動它們學習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後,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遊動的方向都不一樣。尾巴在下面的小蝌蚪是往上遊的,尾巴在右邊的小蝌蚪是往左邊遊的。真有趣啊!我們也來學學小蝌蚪遊泳好嗎?」於是,帶幼兒進入活動的第二個環節。
(二)幼兒自由想像並表現,掌握手指壓印及添畫曲線的方法。
1、老師:「每組的桌上都有一盤黑色顏料和黑色水彩筆,請小朋友們想一想,你可以怎麼做,才能把這些材料都利用起來,變出可愛的小蝌蚪呢?」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於《綱要》對藝術活動提出這樣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所以,我改變以往教師示範,幼兒學習的模式,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也許這一過程還會出現許多富有創意的新發現呢。
2、在幼兒自由探索之後,老師請畫得好的幼兒上來畫一畫,說一說自己的方法。老師及時表揚和肯定幼兒的想法和創造。最後,再來解決這節課的知識點(難點)。老師可以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顏料中輕輕蘸一下,然後把指腹按在紙上,再用水彩筆畫上彎
彎曲曲的尾巴,一條可愛的小蝌蚪就在遊動了。我們可以一次多壓印幾個小蝌蚪的身體,然後在不同的位置添畫細尾巴,這樣,這群小蝌蚪就會朝不同的方向遊動了。如果能變換不同的方向壓印就更好了!」小朋友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經常有畫一下換一次工具的習慣,為了避免時間的隱性浪費,從小培養
相關資料推薦:
>>2013年最新教師考試輔導資料下載
>>免費專業學科知識試聽課程
>>在線教師考試模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