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何德何能成男神?一首詩道出人生至高境界,一生至少讀一次

2020-12-13 美詩美文

文無第一,自古論詩,有人喜歡,便有人不喜歡。縱觀古代詩壇,很少有人能夠為所有人都接受。即便是詩仙李白,都有人說他的詩,太過自我,缺乏更大情懷。而有情懷的杜甫,很多人又認為沉鬱頓挫有餘,卻稍稍缺乏浪漫之氣。

不過,也有一些詩人,因為每一個方面都挑不出毛病,所以被尊為男神。比如我國古代詩壇真正的集體男神,當屬我國第一位隱逸詩人陶淵明!王維、白居易、孟浩然,甚至李白,都追慕他,希望像他一樣歸隱。而後世讀者,更是無限嚮往他筆下的桃花源,無限敬仰他的高潔和淡然。

陶淵明的才華和德行,是他能夠巍然屹立詩壇的原因。他隨便寫了一首雜詩,明如白話,道盡人生況味值得一讀再讀;無一生僻字,卻句句都是千古名句,讓人茅塞頓開,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雜詩》魏晉: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詩的大意是:人生漂泊如大路上的塵土,又如無根的浮萍,無蒂的花朵。這道盡了多少遊子、旅人之內心世界啊!漂泊隨風而轉,歷盡艱難險阻,卻發現早已不是當初的自我。其實落地之人,便是兄弟,何必在意骨肉相親。何不及時行樂,鬥酒則聚,和鄰裡們喝個盡興。青春一去不再,一天的朝陽也不可能再次升騰。還是及時互相勉勵,畢竟歲月不饒人,要珍惜!

這首詩可以說解答了很多人的困惑和心結。首先是如何對待人生!人生本來就是要漂泊聚散,這是無法逃避的。因此美好的人生,應該通過漂泊的艱辛去獲得和體會。古往今來,偉大的人生成就,沒有一段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

然而漂泊就會有悲傷和痛苦,最難受的是孤獨!不過這都是心病,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內心多慾念,煩惱自然來。因此這個時候,要學會放下,學會接納。

陶淵明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何必以自己的血肉兄弟為兄弟,而忘卻了更廣大的兄弟呢?這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的特質。從孔子到孟子,再到後世儒家學派,都是這麼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而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就要放下「私」,充滿仁義和兼愛。如此,漂泊的旅程便不再孤獨!

而漂泊的艱辛和傷痛呢?如何慰藉,誰來撫平?「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要及時行樂。及時行樂並不是耽於享樂,行樂是為了積蓄力量更好地生活和追逐理想。因為光陰寶貴,人的青春只有一次!「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這首詩,通篇無一生僻字,如向世人娓娓道來般,道出了人生的至高境界。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一、二。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最好的六首詩,首首經典,你一生至少讀一次!
    他是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他的一篇《桃花源記》家喻戶曉,他就是陶淵明,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能稱得上「偉大」二字的詩人,屈指可數,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是一個率真灑脫之人,做官不開心了就辭去,與朋友喝酒,若先醉了,會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
    陶淵明,號「五柳先生」,中國第一位田園大詩人,他身上最大的標籤就是「歸隱」。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其中有一首詩最經典、最受後世歡迎,此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而且還寫出了很多現代年輕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飲酒·結廬在人境》,內容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文/顧無【引觴漫談】今天來看元好問的一首詩,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最早知道元好問是從哪一首詩詞或者文章開始的呢?自身文學造詣高的人,往往對於其他作家也有獨到的見解,因為彼此處在的層面相近,所以即使年代上相隔許久,雙方的心意也是相通的。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臨其詩境】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
  • 陶淵明最「養心」的一首詩,讀一次,心靈淨化一次
    陶淵明是晉末宋初的詩人、文學家、散文家,「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頌。其詩風優雅、靜美、恬淡、接地氣,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心醉神迷。陶淵明的作品不多,但每篇都是佳作,比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等。今天,喜哥和大家分享一下,陶淵明最「養心」的一首詩,讀一次,心靈淨化一次。這首詩,能即刻洗去你心上的浮塵,暫時忘卻世間的紛擾,使你的靈魂信馬由韁。
  • 陶淵明最悠閒的一首詩,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這首詩完全就是描寫了日常生活中極為細小的事情,可是詩人卻是把這首詩寫得無比的生動有趣,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最悠閒的生活,更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描寫得很是唯美,這也正是此詩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我們讀這樣的一首作品,也最是能夠從中感受到那一份唯美,以及詩人那種安靜的內心,大概也只有像陶淵明這種充滿智慧,看淡了人生的人,才能夠擁有如此高的境界
  • 3千年前的一首小詩,被譽為「隱逸詩之宗」,陶淵明也在模仿它?
    比如在《論語》中,在講述一些關於隱士的事跡時,就沒有道出其姓名,而直呼為「楚狂」或代稱為「荷蓧丈人」等等。當然了,也有一些比較有名氣的「隱士」,如崇尚逍遙自由的莊周,提出避世理論的楊朱,以及一生安貧樂道的黔婁子等等。他們不僅為後人樹立了「隱士」榜樣,還開創了一系列「隱士準則」,淡泊名利,樸素自然,謙虛禮讓,功成身退等等。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回望蘇軾的一生,看似精彩,實則跌宕,從少年成名,到貶謫蠻荒,人生起伏甚大。弟弟蘇轍高居廟堂之上,官至宰相;才情卓著的蘇軾卻五次被貶,明明心中有遠大的家國抱負,卻只能幽居偏僻鄉裡,暗自嘆息。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歡
    其實在中國文學史上,創作飲酒詩數量最多的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在《陶淵明詩集》中,共有飲酒詩60多首。後世的文人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蘇軾,辛棄疾等都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有一首飲酒詩,全篇無一酒字,卻表現詩人閒淡,純真而又質樸的生活情趣。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詩酒成仙:李白月下獨酌,一首詩道出愛酒的最高境界
    提起詩歌大家就會聯想到盛唐,提到盛唐大家想到的會是李白,他一生放浪形骸,「詩」、「劍」、「酒」是他的三絕,往往酒入愁腸,三分化為劍氣,七分釀成月亮,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就連最終的歸宿都是那麼天真浪漫,水中撈月成了他的終點,讓人感嘆!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他可是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奇才,甚至超過李白、杜甫、陶淵明。據說在一次嚴肅的公務員考試中,蘇軾寫了一篇霸氣的文章,叫《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的閱卷人梅聖俞看到後大為驚嘆,於是便將此文推薦給了主考官歐陽修。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大家對於陶淵明比較熟悉的還是那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記》,其實除了這一篇文章之外,他還有很多優美的詩作,譬如這首《四時》,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只不過是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如果陶淵明沒有隱居,還是一直身處在俗世中,或許不可能會有後來的成就,畢竟在俗世中,一定是會沾染上世俗的眼光,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是缺少靈性,也不可能感動讀者。所以說陶淵明選擇隱居,無疑是準備的選擇,至少世上多了一位偉大的詩人,讓我們讀到了那些優美的詩作。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道出最高境界,至今無法超越!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道出最高境界,至今無法超越!文/悠悠歷史心大家好,今天小編想要與大家一起來品鑑一下古人的詩詞。詩詞,它所講究的是運用文字來傳達一種意境或者感情,今天小編要分享的是一首被稱為史上最孤獨的詩,短短20個字卻道出最高境界,至今無法超越!
  • 陶淵明飲酒系列的第五首詩,第3句被人稱神,道出靖節50年的悠然
    有一首詩,提起陶淵明就會想到它;有一首詩,活在萬千考生的筆下。無論你是高官子弟,還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員,都逃不過這句詩的真香定律。這句詩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寫出了驚鴻一瞥的悠然,充滿了作者濃濃的悠然。
  • 蘇軾臨終前寫下一首詩,暗含人生的三重境界,很難有人到達第三重
    詩中暗含的第一重人生境界就是說,人總是會被美麗的美好的東西吸引,為的也不過就是這美妙的東西。第二重境界是說,人一旦被吸引,久而久之會變成執念,等到願望真正滿足時,卻沒了當時的心境,覺得美好的東西不再美好。
  • 南懷瑾:人生至高境界,在於這3點,助你歡喜自在
    他這一生最擅長的,便是將那些晦澀的大道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描繪出來,讓人受益無窮。就比如他曾經提出的《人生至高境界》: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裡悟道,終歸詩酒田園。他將這三點稱之為人生最高境界,每一句話甚至是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大智慧,細細品味,會讓人豁然開朗,受用終身。
  • 陶淵明這首詩把鄉村美景,描寫的如詩如畫,讀來更是朗朗上口!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最偉大的山水田園詩人,他一生寫過了大量的優美的詩作,而且他的這些詩作大部分都是在描寫鄉村的美景,往往只有寥寥的幾句,但是同樣的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這也正是陶淵明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歌所獨有的魅力。
  • 陶淵明最不該被忽略的一首詩,其詩包含三大哲理,讀之受益終生!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陶淵明一首比較冷門的詩——《雜詩》。我們可能常把記憶留駐在陶淵明先生的山水田園詩上,比如《歸園田居》、《飲酒》等瀟灑、自在的詩詞。而今天要分享的這首詩,可能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都沒有真正去深入理解過它所蘊含的真正含義。
  • 李商隱歷經千辛萬苦,寫下平生境界最高一首詩,靜不下來時讀一讀
    為了追求詩歌的語言之美、韻律之美、對仗之美,他甚至不惜將詩寫得令世人難以捉摸。有人甚至用「晦澀」來形容他的詩。但他卻用平生600首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哪怕看不懂卻一樣能流傳千年。在世人眼中,李商隱一向以詠史詩和愛情詩著稱,但卻忽視了其實他也是一個敘事詩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