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人以什麼方式對所謂的「孩子的不良行為」承擔「責任」呢?
如果把責任感看成是一種解放——某種基於你知道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事情——而不是負疚,你就能做得更好。當你認識到在你的孩子或學生的不良行為中你也有份時,你就能知道該怎樣改變你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
反思:父母和老師都是成年人。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能夠成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並且將我們的行為轉變成鼓勵孩子的行為改進,並且又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就能夠自己先「暫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直到我們能夠深思熟慮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對孩子做出反應的時候。我們應該對不良行為承擔至少與孩子同等的責任,並且要學會使用鼓勵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
2、什麼是我們所說的不良行為?
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此時唯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
反思: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
3、四種錯誤的行為目的分別是: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
4、孩子每種錯誤目的背報後的錯誤觀念分別是:
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3、為什麼識別這些錯誤的行為目的非常重要?
因為了解孩子的錯誤目的(和錯誤觀念)有助於你最有效的行動,來幫助孩子達到他們的真正目的: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4、能幫助大人識別錯誤目的的線索有哪兩條:
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其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5、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行為,大人的第一心理反應和孩子的回應:
尋求過度關注——大人第一心理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尋求過度關注——孩子的回應:暫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樣子,或換成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
尋求權力——大人第一心理反應:被激怒;受到了挑戰;受到了威脅;被擊敗。
尋求權力——孩子的回應:變本加厲,屈從而內心不服;看家長老師生氣而覺得自己贏了;消極對抗。
報復——大人第一心理反應: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報復——孩子的回應: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自暴自棄——大人第一心理反應: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為力。
自暴自棄——孩子的回應: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6、你可以用來糾正每一種錯誤目的的行為的有效反應或行動有哪些?
尋求過度關注——通過讓孩子參與一個有用的任務,轉移孩子的行為。「我愛你,而且……」(例如:我在乎你,等會花時間陪你。)
安排特別時光,建立日常慣例。花時間訓練孩子。召開家庭會議或班會。默默地愛撫孩子。設定些無言的信號。
尋求權力——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並請求孩子幫助。既不要開戰也不要投降,而是撤離衝突,讓自己冷靜下來。堅定而和善。不說,只做。決定你該做什麼。讓日常慣例說了算。培養相互的尊重。給予有限制的選擇。在設立一些合理的限制時得到孩子的幫助。堅持到底。鼓勵。引導孩子把權力用在積極的方面。召開家庭會議或班會。
報復——處理受傷的感覺:「你的行為告訴我,你一定覺得受到了傷害。能和我談談嗎?」
避免懲罰和還擊。反射式傾聽。做出彌補。鼓勵其長處。召開家庭會議或班會。
自暴自棄——表達至孩子的信任。小步前進。停止批評。鼓勵任何一點點的積極努力。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憐憫。不要放棄。設置成功的機會。教給孩子技能,示範該怎麼做。真心喜歡這個孩子。以孩子的興趣為基礎。鼓勵,鼓勵,鼓勵。召開家庭會議或班會。
7、為什麼這四種目的被稱為錯誤目的?
之所以稱為錯誤目的,是因為這些目的建立在該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
8、孩子的行為並不以事實為基礎,而是以什麼為基礎的?
孩子們的行為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基礎,而不是以事實為基礎的。
9、孩子在以不良行為告訴你什麼?
孩子在以不良行為告訴我們:「我是一個孩子,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10、為什麼你會難以記住孩子真正想告訴你的是什麼?
大多數大人在面對一個正在作出不良行為的孩子時,很難有積極的心態;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為導致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因而他們不願意為自己在這「一齣戲」中扮演的角色承擔責任,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容易歸咎於他人。
反思:當我們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和目的時,我們只是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正,而沒有對其行為背後的觀念作出反應。
11、孩子行為不當的時候,為什麼可能會拒絕你積極回應的努力?
這是因為孩子(正如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在最需要鼓勵的時候,卻往往無法接受鼓勵。要在一段冷靜期之後,再次嘗試鼓勵。
12、通常什麼樣的孩子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13、要幫助孩子消除其不良行為的動機,能夠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消除孩子不良行為動機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種積極的方法,幫助孩子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只有通過鼓勵來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才能獲得長期的積極效果。
通過孩子的行為核實孩子想做的事。我們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在錯誤目的表中找出響應的位置。
核實孩子的錯誤目的和孩子的想法。聽過自我感覺、我想做加孩子想做,確定孩子的錯誤目的,並找出對應的孩子的真實想法即孩子相信。
了解孩子想說的話,並做出自己的鼓勵性回應,從而找到引導孩子錯誤行為的方向。
只有當我們真正了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做出鼓勵性的回應,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育兒育己,共同成長。
反思:
作為家長,更作為一名初中老師,我已經習慣把升學的壓力不由自主的加到孩子身上,我致力於培養並希望他有著優秀的學習習慣,但是我卻忽略了他的年齡和他內心的實際特點。我一味的高壓、強制孩子按照我指定的計劃和步驟向前行駛。孩子在我的高壓和強制下,表面看似溫馴,在家表現很乖,到了學校卻極度「放飛自我」。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孩子爸爸因為工作調動,我一人帶孩加工作,忽然覺得孩子越發無理取鬧,越發不加控制。我的手不由自主的動了起來,經常戰爭一觸即發。這個時候,讀到了正面管教。
我慢慢的認識到,孩子大部分時間裡行為都是良好的,只有非常少數的時間會發生不良行為。因為太過於關注孩子的不良行為了,在我們的眼裡就只有這些不好的行為而看不到很多孩子的好行為,我們不斷指責,不斷放大缺點,不斷對比,而孩子長時間持續得不到鼓勵而變成了喪失信心的常態。因而,我們對孩子成長的注意力不應該放在不良行為上,而是肯定孩子的大部分行為。只有我們習慣了孩子良好的狀態,我們才能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使用科學的方法儘快把孩子和自己拉回健康的常態中。偶然出現的不良行為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不但是大人學習的好機會,也是孩子學習的好機會。
我們在對待孩子的一切行為時,往往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價值觀中,從一個成人的角度看待一切,大人們高高在上,常常忘記了孩子只是孩子,他還沒有長大成熟,還沒有能力完全領會並做到大人的一切要求,而習慣於用符合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在孩子做不到時,心裡產生的便是憤懣、不滿、批評、指責、甚至懲罰與羞辱。大人們只看到孩子表現出的行為令人煩惱,卻看不到也不去想這些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孩子的內心深處的感受和渴望。如果有心,試一試換個角度思考,蹲下來,把自己想像成孩子,想像著面前有一個大人正在用自己慣常對待孩子的態度和語言在對待自己,並試著感受一下自己面對這一切心中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是否願意心甘情願地接受大人的責備和管教,是否願意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更簡單一點,在想說某些話之前,想一想如果換成自己,聽到別人,任何人,對自己說類似的話,自己的感受是什麼,是否愛聽,是否心悅誠服。學會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也許我們就那麼急功近利了。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身上的很少的不良行為之後,我們需要:
1. 承擔起你在還在的不良行為中的責任;
2. 理解四種錯誤目的產生的行為,並以鼓勵來回應;
3. 做一個「密碼破譯員」理解孩子是在用不良行為告知我們「我只是想有所歸屬」;
4. 用本章的線索幫助你理解孩子的行為的目的。你有什麼感受,孩子對你的行為有什麼反應;
5. 對照孩子的表現找到相應的錯誤行為類型;
6. 以友善的態度,用目的揭示法幫助孩子了解他們錯誤的目的;
7.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