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就是六一兒童節。所有人都認為,兒童節應該是兒童最快樂的日子。我也這麼認為。
這一天,一定是遊園節目最多、校園最歡樂、兒童笑臉最多、玩具銷量最高的日子。在以前,很多家長們,都會犒賞孩子看一部電影,觀一臺演出,買幾本童書,作為禮物。
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審美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覺得培養孩子的審美和素質,不僅是在兒童節,更應該在平日,滴滴滲透。於是,我和一個媽媽一起,算了一下他們養娃的文藝消費帳。
結果,出乎你想像。
兒童節,一位媽媽拉出孩子的文化培育帳單
養成一個文藝小娃,不便宜
今天,是14歲的小馬的最後一個兒童節。從此他將揮別少年時代,開始他的青春之旅。
小馬就讀於杭州保俶塔實驗學校,從二年級開始,小馬便在管樂團裡擔任鼓手,從C團升到B團,最後到能參加正式演出的A團……整整6年時間。
前年,他考出了小軍鼓十級,現在則把全付精力都投入到了架子鼓中,為此,小馬媽媽給他買了整套架子鼓(7000元,中檔)。除了學校每周兩次的社團集訓外,還專門請了老師每周私教一次(320元/45分鐘)。
其實,他學習鋼琴(一臺2萬元)的時間更長,從幼兒園大班開始一直學到七年級(每周一次200元/課)。
如果一定要說小馬成長的非典型性的話,那麼從小到大的音樂培養,佔據了他文化消費的最大頭,然後,就是像一般孩子一樣的各種培訓班了。
張女士掰指頭算了算:小學一年級學過硬筆書法,約800元一學期;3年級學過毛筆書法,約800元一學期。
富有音樂細胞的小馬同學,還有一項愛好:看電影。平均一個月看2次電影,每次60元的花銷。
至於從小到大的圖書消費,年均2000元。這樣算下來,文藝小夥小馬的養成,張媽媽一共花了15萬元左右,真不便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