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者的抉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為何不願住在君士坦丁堡?

2020-12-22 騰訊網

在世界歷史上,公元1453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的5月29日,千年古城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攻陷,拜佔庭帝國宣告滅亡,而拜佔庭帝國的滅亡則標誌著中世紀的結束。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從十三世紀末期開始,安納託利亞高原的土耳其人便不斷蠶食拜佔庭帝國的土地。直到公元1453年,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土耳其人終於徹底徵服了已經奄奄一息的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以徵服者的身份進入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按照慣例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洗劫,當士兵們正在狂歡的時候,他們的蘇丹卻在廢墟前吟唱了一段悽涼的波斯詩歌。

蜘蛛在帝國的宮殿裡織下了它的絲網,貓頭鷹卻已在阿弗拉希阿卜的塔上唱完了夜歌。

穆罕默德二世的畫像

當為期三天的洗劫結束後,穆罕默德二世開始制止士兵繼續掠奪,並且命令士兵返回自己的兵營。這位當時只有二十一歲的蘇丹決定對君士坦丁堡進行重修,他想要將這座羅馬貴族修建的古城變成奧斯曼帝國的國都。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這個想法卻遭到了許多土耳其貴族和西帕希騎兵的反對。而這些貴族和騎兵們認為,穆罕默德二世不應該留在君士坦丁堡修建宮殿,而是應該帶著他們返回埃迪爾內。

在這些人眼裡,埃迪爾內才是奧斯曼帝國的國都,因為自從1369年土耳其人佔領埃迪爾內之後,在長達八十四年的時間裡,這座城市便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國都。西帕希騎兵們希望穆罕默德二世能夠帶著他們返回埃迪爾內,然後繼續向西方進軍。

現在的埃迪爾內城

現在的埃迪爾內城,只是土耳其境內的一座小城市,人口大約只有十六萬,和擁有一千多萬人口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完全沒有可比性。當穆罕默德二世徵服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埃迪爾內城也要比君士坦丁堡小得多。

而西帕希騎士和一些土耳其貴族之所以不願意留在君士坦丁堡,是因為他們還保持著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們不願意在大城市中定居,並且認為蘇丹如果繼續留在君士坦丁堡,不但會讓帝國的擴張速度停滯,而且還會疏遠他們和蘇丹的關係。

在耶尼切裡軍團未崛起之前,西帕希騎兵一直是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他們大部分都是遊牧民,平時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當戰爭爆發的時候,他們就會跨上戰馬為蘇丹而戰。

西帕希騎兵

當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時候,西帕希騎兵也參加了這場大戰,並且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到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西帕希騎兵們也以徵服者的姿態進入了這座城市,但是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態度,卻和自己的蘇丹完全不一樣。

西帕希騎兵們認為君士坦丁堡是一座不吉祥的城市,因為君士坦丁堡在歷史上是一座反覆被「徵服者」們所踐踏的城市,如果這座城市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國都,那麼不久後也會被新的徵服者攻陷。

除此之外,這些西帕希騎兵不願留在君士坦丁堡也有自己的目的。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的生活非常自由,只有發生戰爭的時候他們才會離開家鄉為蘇丹效力,但是如果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國都,那麼他們就會被安置在城市的兵營中。

傑姆王子的畫像

而穆罕默德二世的小兒子傑姆王子,也是這些西帕希騎兵的支持者,他在自己的著作《薩爾託克之書》中,曾反覆強調帝國的國都應該是埃迪爾內,並且通過一些故事來暗示君士坦丁堡是一座被詛咒的城市。

但是穆罕默德二世並不在乎西帕希騎兵和土耳其貴族的反對,在力排眾議之後,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並且在城中修建了託普卡帕王宮。

託普卡帕王宮的建立,也確實導致西帕希騎兵開始和蘇丹疏遠,在此之前,他們可以和歷代蘇丹生活在一起,幾乎每天都能和蘇丹見面。但是託普卡帕王宮被高大的圍牆包圍,只有很小一塊區域對外開放,西帕希騎兵們開始難以看到蘇丹的尊容。

託普卡帕王宮內部

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也意識到了西帕希騎兵與自己的疏遠,他已經想好了對策,既然西帕希騎兵不能適應新時代,那麼就註定會被取代。

於是,穆罕默德二世便開始重用耶尼切裡軍團,這支軍團也被稱呼為「蘇丹親兵」,其成員大部分都不是土耳其人,而是來自巴爾幹半島和東歐的居民,他們自幼便開始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效力,是蘇丹的「私人財產」。

當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之後,並沒有影響奧斯曼帝國的繼續擴張,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繼承者們,在耶尼切裡軍團的幫助下繼續擴張領土,而西帕希騎兵不久後也被耶尼切裡軍團吞併。

參考資料:《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土耳其編年史》

相關焦點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君士坦丁堡扼黑海門戶,是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無與倫比。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
  • 工業時代的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繽紛魅力之都,它還是扼守黑海出海口的三大洲十字路口。現在的這座城市,絕對是土耳其人心中驕傲無比的存在,然而,它卻一度成為歐洲人口中的禁忌。因為,伊斯坦堡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 地理位置極為優越的土耳其,為何無法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雄風?
    伊斯坦堡還有一個名字就是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土耳其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這裡是亞歐大陸的十字路口,西臨愛琴海,北臨黑海,這裡還有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航道——土耳其海峽。
  • 一個可以和漢朝相媲美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從崛起走向衰落的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奧斯曼一世、奧爾漢、穆拉德一世和貝耶齊德一世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個正式的政府,並擴大了他們的領土。1453年,邁赫邁德二世徵服者率領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了古城。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的首都。這結束了1000年的統治。拜佔庭帝國.
  • 攀登城牆:8次失敗的君士坦丁堡圍攻
    海堤阻止了潛在的入侵者將這座城市橫渡水面,傳說中的武器希臘火在危機時期幫助了拜佔庭人。在這篇文章中,我來看看以失敗告終的八次君士坦丁堡圍攻。查士丁尼皇帝以試圖擴張帝國而聞名。他想恢復羅馬世界的偉大和重建它的力量。傳說中的貝利薩裡烏斯將軍曾兩次奪回羅馬,但拜佔庭人卻無法長期佔領羅馬。最終,查士丁尼過度擴張了被敵人包圍的帝國。
  • 這部土耳其小眾紀錄片,憑什麼在豆瓣拿到8.2分
    後來,在君士坦丁城牆之外又修築了一道雙層城牆,城牆外是護城河,靠近城牆的一側又建又有射擊口的牆壁。在哥特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外族多次圍攻中,這些城牆有效地保護了君士坦丁堡,使得東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傾覆近千年後仍能屹立不倒——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到來。
  • 希臘和土耳其有可能合併嗎?
    既然有諸多好處,為何該構想最終也未能實現呢? 在1830年之前,獨立的希臘並不存在,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著包括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一眾巴爾幹半島國家,作為主體民族的土耳其人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後來傷害自己最深的竟然是帝國治下的希臘。從1453年開始,奧斯曼攻克君士坦丁堡並控制希臘半島,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希臘人的反抗就沒有停止過。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打了誰的臉?回顧一下歷史淵源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最早是基督教大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 奧斯曼帝國的夢想
    土耳其人本來是個小部落,依附於羅姆蘇丹國。後來蒙古人在全世界橫著走,把羅姆蘇丹滅了,土耳其人乘機坐大,建立了奧斯曼王國。冷兵器時代,打架全靠力氣大,所以力氣最大的蒙古人橫著走。但他們文明程度太低,會打架不會治理。所以打過之後,各地並沒有納入蒙古帝國管理,而是重新洗牌——當地民族重新劃分勢力格局。相比蒙古,土耳其人力氣可以算二大,打架能力也很強。
  • 土耳其博覽 | 李秉忠: 轉型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和英帝國在中東的角力...
    關於君士坦丁堡如何處置的問題,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反映出西方對於時代精神和土耳其的認知,也可以從側面詮釋土耳其民族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意義。英國關於土耳其事務的基本政策是由時任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外交大臣貝爾福共同制定的,瓜分土耳其帝國並將其從歐洲驅逐出去,置君士坦丁堡於國際共管或者是某國的委任管理之下,構成英國土耳其政策的核心和基本點之一。
  • 《土耳其君士坦丁堡攻陷戰》:他下令士兵日夜不停地挖掘地道
    為了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蘇丹還下令在君士坦丁堡北面海峽的歐洲一側建造了三座炮塔,正好能封鎖住海峽。他還把奧斯曼的艦隊集結在炮塔北側的海灣內,隨時準備從海上對君士坦丁堡發動攻擊。面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虎視眈眈的陣勢,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自認為力不能敵,便派使臣向穆罕默德請求講和,條件是只要奧斯曼帝國不對君士坦丁堡發動進攻,東羅馬帝國願獻出首都以外的所有地方,並年年向奧斯曼帝國納貢。穆罕默德二世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堅決要東羅馬皇帝獻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皇帝求和不成,只得加緊備戰,準備背水一戰。
  • 波蘭人是如何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拯救歐洲的?
    文/王凱迪公元1453年,號稱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在奧斯曼蘇丹的重炮之下土崩瓦解,傳承千年拜佔庭帝國帝國自此壽終正寢。來自遙遠中亞的突厥人在皈依真主之後終於打開了通往歐洲的大門。因此,面對穆斯林對奧地利的進攻,法國反倒與奧斯曼帝國聯合起來,成為當時跨越宗教對立的強大聯盟。兩國的聯盟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奧斯曼帝國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同時也將戰爭矛頭共同指向哈布斯堡王朝。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為何會引發歐美的強烈反對?
    >自公元537年在君士坦丁堡(1930年由土耳其正式更名為伊斯坦堡)落成後,千餘年的歲月中,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某種程度上一直象徵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文明的衝突,它作為東正教聖地落成,在東羅馬人(拜佔庭人)對抗穆斯林的戰爭中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柱。
  • 土耳其有的不只是浪漫,還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伊斯坦堡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在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前一直被叫做君士坦丁堡,其為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奧斯曼帝國之首都。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終結,進入奧斯曼帝國時期。奧斯曼土耳其統治者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信奉伊斯蘭教,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佔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供奉安拉的清真寺,還在周圍修建了4個高大的宣禮塔。
  • 世界渴望之城: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君士坦丁堡 1448年,拜佔庭皇帝約翰八世駕崩。他生前指定他的弟弟君士坦丁為其繼承人。新的皇帝君士坦丁,在其母海倫娜·帕裡奧洛吉娜的幫助下艱難地登上皇位,以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名號統治著這個千年帝國。
  • 希臘:收復並定都伊斯坦堡,希臘人的「大國夢」從何而來?
    羅馬帝國分裂後,以希臘人為主導的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廷都以此城為中心,君士坦丁堡在希臘語中意為「進城去」,可見該城是重要的中心城市。15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希臘也隨之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數百年),該城又成為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教的中心,奧斯曼稱其為「伊斯坦堡」。
  • 希臘:收復並定都伊斯坦堡,希臘人的「大國夢」從何而來?
    羅馬帝國分裂後,以希臘人為主導的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廷都以此城為中心,君士坦丁堡在希臘語中意為「進城去」,可見該城是重要的中心城市。15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希臘也隨之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數百年),該城又成為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教的中心,奧斯曼稱其為「伊斯坦堡」。
  • 浪漫土耳其,星月之國誕生記
    土耳其概要:土耳其共和國,簡稱土耳其,總面積78.36萬平方公裡,人口8081萬人,其中97%的土地位於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僅3%,99%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土耳其族佔80%以上,庫德人約佔15%。
  • 土耳其移民科普:為什麼土耳其和火雞都叫「Turkey」?
    大家都知道,在國際移民市場中,土耳其這個國家不但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而且其社會服務設施也非常健全,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將土耳其作為自己移民的必選地。要想成功移民到土耳其,必須提前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行,那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點科普,為什麼土耳其和火雞都叫「Turkey」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