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將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打了誰的臉?回顧一下歷史淵源

2020-12-11 家國視野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

聖索菲亞教堂,最早是基督教大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1934年,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將清真寺被改建為博物館,198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這次埃爾多安將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與中國人關係不大,主要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兩教問題。

011 君士坦丁大帝

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曾經有好幾個名字:拜佔庭、新羅馬、君士坦丁堡。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佔庭,改名為新羅馬,但習慣稱為君士坦丁堡。

拜佔庭是天然良港,連接歐亞大陸,也是歐亞貿易的樞紐。君士坦丁重建並大規模擴建了拜佔庭,使得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

君士坦丁一世,是第一位尊崇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使基督教在羅馬境內合法化,對基督教發展起到重大歷史作用。

美國學者馬恩說:「就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

在遷都之前,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開始在拜佔庭修建基督教教堂,這就是最早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由於是木質結構,經歷了兩次火災焚毀。

公元532年,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開始用石頭修建聖索菲亞大教堂,537年建成,之後成為東正教牧首(教皇)所在地,同時作為皇家慶典之地。

由於帝國政治中心的轉移,原本地位最高的羅馬教會日益受到君士坦丁堡教會的挑戰。

基督教世界形成東西兩大部分,東部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首,西部則以羅馬大主教為首。

由於在教義、語言、儀式、組織乃至政治訴求等方面都存在分歧,東西兩大教會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022 宗教仇恨一千年

聖索菲亞名字的涵義,分為兩層組合,Sophia一字指基督或神的智慧,聖體現在名稱中通常是San作為前綴,這是典型的宗教符號,源自於拉丁文Sanctus,意思是「神聖的」。

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絕大部分首字母為聖(San)的地名或者建築名,比如普遍都帶有基督教色彩,許多都是紀念基督教著名人物的。

「聖安東尼奧(San Antonnio)是以聖安東尼(St. Antonny13世紀在法國、義大利布道的著名神甫)命名。「聖弗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是以天主教方濟各會的創始人聖弗朗西斯(Saint Francis)命名。

位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教堂,以耶穌十三門徒首座彼得命名。

耶穌十三門徒,聖約翰是耶穌最喜歡的門徒,人稱愛的使徒。聖彼得是耶穌第一個門徒。聖保羅是貢獻最大的使徒,他被歷史學家公認是對於早期教會發展貢獻最大的使徒,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各地,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

聖彼得與聖保羅,的紀念聖日是同一天,都是6月29日。兩人堪稱耶穌的兩大護法,相當於釋迦牟尼左右的阿難和迦葉或者宗喀巴左右的達賴班禪,宙斯左右的雅典娜阿波羅,張無忌組楊逍範遙……

聖彼得大教堂是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建成後一直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年建成。

聖彼得大教堂是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目前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教皇朱利奧二世於1506年動工重建,耗時120年,於1626年正式宣告落成。

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同為君士坦丁大帝所建。在聖彼得大教堂重建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1934年,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將清真寺被改建為博物館,198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土耳其又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估計名字也會沿用原來的名字: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儘管土耳其這一決策,遭到美國、俄羅斯、法國、希臘等多個國家的反對,但土耳其的態度非常明確:如何處置教堂是土耳其的內政。

埃爾多安敦促世界各方尊重土耳其的決定,稱這個問題「關係到土耳其的主權」。

令人感到好笑的是,羅馬的方濟各教皇對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一事感到悲痛。教皇說:「我想到了伊斯坦堡,想到了聖索菲亞大教堂。我深感悲痛。」

教皇的態度何其可愛,恐怕找不到半分悲痛吧,畢竟天主教和東正教矛盾由來已久。

1204年,天主教組織第四次十字軍東徵,順路攻陷了同為基督教的東正教廷所在地,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搶劫並殺光了整個城市。十字軍火燒聖索菲亞大教堂,血流滿地,浸紅了戰馬的小腿,剖開死者的肚子搜集死者吞咽的黃金,讓妓女坐在教皇寶座上唱曲。

最後,野蠻的十字軍火燒整個城市掩蓋罪行!

這就是所謂的基督教內皆為兄弟姐妹!在財富的誘惑面前,這些教徒紛紛化身魔鬼,無惡不作。

就是不知道,做完這些惡事之後,回到羅馬有沒有找教皇懺悔?

後來,東羅馬帝國將十字軍驅逐出君士坦丁堡,但這段血仇讓東羅馬帝國的臣民刻骨銘心,軍事統帥公開聲稱:「寧見蘇丹的頭巾,不見教皇三重冕!」

經過十字軍的蹂躪,東羅馬帝國徹底走向衰落。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因為天主教十字軍的這一罪行,至今東正教依然未能原諒天主教。

033 哈裡發、天可汗、蘇丹

2016年7月,美國暗中支持土耳其軍事政變,被埃爾多安挫敗。從此以後,土耳其利用美俄矛盾,抓住美國中東的戰略失誤,連續主動出擊,拓展勢力範圍。

2019年連續做出重大軍事政治動作,先是出兵敘利亞,攻擊庫德人;繼而出兵利比亞,介入利比亞內戰,扶持親土耳其力量;又放開通道,使敘利亞難民大批湧入歐洲,推進伊斯蘭教以子宮佔領歐洲的目標。

這一切主動出擊的動作,都來自於新一代政治強人,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埃爾多安在土耳其國內給自己的定論是:」真主在土耳其大地上的投影、真主先知的後繼者、哈裡發、奧斯曼最高統治者、全突厥人的天可汗、眾蘇丹之蘇丹」的大總統。

只需要看稱號,就足以知曉埃爾多安的政治野心何其狂妄。恢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重振伊斯蘭教的聲威,整合突厥人的力量,就是埃爾多安最大的政治夢想!

土耳其修憲後政權由議會制改為總統制,執政實權從總理轉到總統手中。

目前評估埃爾多安很可能一直掌權到2029年。

西方國家無奈哀嘆:土耳其已死。所謂土耳其已死,意思是土耳其從共和國締造者凱末爾開始的世俗化進程中止,開始回歸保守、傳統的宗教社會。

不過筆者認為更深的一層含義是土耳其由西方的主要打手變成了潛在敵人。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是一個狂熱的宗教主義者,他在公開演講中引用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古詩「宣禮塔是我們的劍,穹頂是我們的頭盔,清真寺是我們的兵營,信徒們是我們的士兵。」

埃爾多安曾拒絕美國越境攻打伊拉克,鎮壓庫德人,威脅以色列,從而獲得各國穆斯林信徒的認可支持。

埃爾多安雄心勃勃,希望「恢復奧斯曼帝國」成為「新時代的蘇丹」。

在埃爾多安的政治理念中,土耳其是奧斯曼帝國的繼承人。他對被肢解的奧斯曼帝國的深切懷念,處處以突厥人的領袖自居,到處推銷其倡導的泛突厥主義。

土耳其提出的「土耳其利益區」,就是從亞得裡亞海直到中國長城。這個區域內,所有突厥人後裔幾乎都是穆斯林,語言都受突厥語影響,差不多相通。

美國曾經支持土耳其擴大對高加索和中亞以至新疆各突厥族「影響」,成為「區域領袖」。

新疆是中國的西域,也是中東世界的最東部。新疆的騷亂,有兩個主流思潮,一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宗教思潮,另一方面就是以大突厥斯坦為追求的泛突厥主義。

奧斯曼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部落是突厥人的後裔,信奉伊教。奧斯曼帝國建立後設立關卡徵收重稅,截斷了歐亞大陸東西方的陸路交通,東西方的貿易受到了極大影響。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從新疆向西到歐洲,重建絲綢之路,沿途經過的不穩定區域主要是泛突厥主義地域。

客觀來看,土耳其橫亙於歐亞大陸中間,會直接影響中歐之間「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效果。

044 逆襲打臉太兇殘

如今,土耳其毫不掩飾大國雄心,果斷將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恢復成阿雅索菲亞清真寺,直接踩踏了基督教世界的尊嚴。

儘管歐盟、北約國家對土耳其深惡痛絕,但又不得不放低姿態進行拉攏。

西方媒體為了給自己國家的無能和軟弱辯護,有意解讀埃爾多安是通過這種操作討好國內支持者,掩飾在新冠疫情中的不利局面。

這種解讀方式純粹歪嘴念經,埃爾多安的支持者立場很穩定,根本用不著這種姿態討好。

2019年,美國對土耳其發動金融攻擊,土耳其裡拉崩盤,埃爾多安呼籲民眾:將你在枕頭下面的歐元,美元和黃金兌換成我們銀行的裡拉。這是一場國內和國內的鬥爭,不要理會那些旨在破壞土耳其經濟的運動,他們有美元,我們有真主和人民!

你還別說,這種話術非常有效!極大地鼓舞了埃爾多安支持者的士氣!

再說新冠疫情,土耳其國內疫情表現尚可,日增確診人數1000人,遠比美國、巴西、英國等群體免疫國家搞的好!

美國每天確診五萬人,死亡過千人,也沒見國家解體,土耳其用得著著急嗎?!

所以說,很多戰略問題基本不能參考西方媒體的態度,因為立場決定判斷。

在漢唐君看了,埃爾多安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伊斯蘭教被基督教壓制幾百年的歷史復仇,為奧斯曼帝國被西方肢解的歷史復仇!

如今,土耳其帶著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榮耀再次歸來,而英美法德等基督教國家,又能奈何?

埃爾多安在伊斯蘭世界有著超乎尋常的影響力,他試圖作為伊斯蘭世界話事人的角色,引領整個伊斯蘭世界團結起來,重振伊斯蘭的聲威。

從宗教角色來看,埃爾多安是個虔誠的信徒,而且具有很強的歷史責任感。

隨著土耳其在中東--地中海沿岸的強勢崛起,必將成為地區局勢演變的重要力量。

如果土耳其能夠作為表率,完成對伊斯蘭國家的力量協調,那麼中東各國的崛起,將有利於全世界恢復平衡。

如果真的能夠再現阿拉伯帝國或者奧斯曼帝國的輝煌,西方文明強勢霸凌全世界的現實將實質性改變!

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發展,不排除未來會再次出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鬥爭。按照現在基督教徒的鬆散程度,在未來的宗教戰爭中,伊斯蘭世界或許能夠贏得勝利!

相關焦點

  • 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聖索菲亞博物館或將改建為清真寺
    當地時間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廢除了1934年通過的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的內閣法令,該裁決為聖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開闢了道路。此前,土耳其歷史遺蹟與環境保護協會提出要將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當地時間7月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就此舉行了聽證會,聽證會僅持續17分鐘,最高法院宣布裁決結果會在兩周內公布。
  • 土耳其把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引發歐洲集團抗議,為什麼
    如果土耳其將索菲亞清真寺改為改為索菲亞大教堂呢?,你們肯定歡迎,高興,擁護,敢情土耳其只能信奉基督,不能信真主。歐洲管得有點寬。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索菲亞大教堂的前生今世,索菲亞大教堂的名字源自希臘語「上帝智慧」,在公元537年建造的時候是便完成了其建造。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為何會引發歐美的強烈反對?
    ,並由總統埃爾多安向外宣布—目前作為博物館的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將在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開放,並將其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其後終被奧斯曼人徵服,並被改為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對基督教文明徵服的象徵。
  • 教堂博物館擬改清真寺 土耳其被指世俗化倒退
    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國務委員會昨日完成審議,決定是否批准有近1500年歷史的著名古蹟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由博物館改建為清真寺,預計15天內頒布裁決。外界關注土耳其世俗化傳統恐再現倒退,希臘及美國等皆表反對,斥土耳其煽動民族主義與宗教狂熱,加劇分裂。
  • 土耳其改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清真寺引爭議。該教堂歷史上的宗教變化
    7月2日,土耳其法院審理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否改建為清真寺的提案。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宣布,聖索菲亞大教堂將於7月24日改為清真寺。這引起了歐美基督勢力的各種攻訐。一、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歷史始建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聖地,始建於公元325年。當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而建的。
  • 昔日世界最大教堂恐被改建為清真寺 土耳其政府鋌而走險是為何?
    然而,即便走到了二十一世紀,聖索菲亞教堂依然沒有等來期盼已久的安寧。 土耳其法院本月2日宣布開始審理將聖索菲亞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的動議,裁決結果會在兩周內出爐。外界預計,一旦得到法院的批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將會啟動改建計劃。
  • 被操縱的歷史記憶:世界遺產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
    博物館的前身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公元537年東羅馬帝國時期,曾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內,都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它是歐洲古典文明和漫長中世紀的見證者。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後,徵服者穆罕默德二世並未將這座無比恢弘、精美的教堂毀棄,而是將其改為清真寺。在隨後近五百年的奧斯曼帝國時代,它都以清真寺的面貌存世。
  • 土耳其宣布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引發歐美俄眾怒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式宣布,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將於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並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Diyanet)。這一舉動引發美國、俄羅斯、希臘、法國等國的不滿。
  • 土耳其1500年地標建築,誕生時改變建築史,現從教堂變清真寺
    之前《帶你去旅行》這首歌爆火的時候,越來越多人對神秘土耳其產生了興趣。如果你想去土耳其旅行,那麼最不可錯過的城市就是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伊斯坦堡。它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1985年它的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盛名之下讓人誤以為是土耳其首都。
  • 伊斯坦堡風光,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和聖索菲亞大教堂
    剛剛有說到伊斯坦堡,最先回憶起的是那抹藍色,你一定聽說過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也是人們俗稱的藍色清真寺,這個暱稱其實是因為牆壁上的伊斯尼克瓷磚反射的太陽光線,使整個清真寺內顯示出藍色光彩而來。伊斯蘭教在土耳其是絕對的主流,國民有96.5%是穆斯林,基督教信徒僅僅佔到0.3%,剩下的人口要麼信奉其他宗教,要麼就沒有信仰。
  • 土耳其藍色清真寺:晚霞格外優雅,就像馬爾馬拉海邊的兩顆明珠!
    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後,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佔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 4個高大的宣禮塔也是後建的,但是如今恢復的壁畫缺損嚴重。由於在大修,腳手架搭了很多,有損觀瞻。如今這裡既不是教堂,也不是清真寺,而是作為博物館接待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排隊人很長,而且居然讓我們遇到了黃牛!!
  • 聖索菲亞大教堂變身清真寺,土耳其伊斯蘭化再進一步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式宣布,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將於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並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 土耳其藍色清真寺「美麗的城堡」
    土耳其一個「美麗的城堡」耗時七年建成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又稱藍色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堡的地標建築,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牆壁使用了土耳其瓷器名鎮燒制的藍彩釉貼瓷,以白色為底,刻有豐富的花紋圖案,使得整個清真寺內都充滿了藍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堡最大的圓頂建築,四周建有六座宣禮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
  • 聖索菲亞變清真寺 伊斯蘭主義下的政治盤算
    土耳其真的將擁有近1500年歷史的世界遺產聖索菲亞變回清真寺了。此舉有助鞏固總統埃爾多安的伊斯蘭政治根基,但是圍繞此一建築的國內外論戰方興未艾,東、西方國家還有得吵。當今存在的建築於公元537年建成,聖索菲亞完成後的916年間一直都是基督教堂,直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拜佔庭帝國為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徵服者蘇丹保留此一雄偉建築,將牆上和圓頂的聖像用灰泥覆蓋,布置伊斯蘭教的圖騰和可蘭經文,在建築四周立了4根尖塔,聖索菲亞於是搖身變成清真寺,這樣又過了481年。
  • 土耳其博覽 | 聖索菲亞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和不確定的未來
    土耳其研究中心希望推動全國高校土耳其研究和教學,為土耳其相關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政服務和國際交流提供平臺。中心編輯的《土耳其博覽》不定期提供土耳其相關的動態、資訊及研究結果,從人文、歷史、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等視角全方位介紹土耳其。
  • 1500年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 這兩個國家到底多大仇?
    北京時間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擁有近1500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7月24日後將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同時管理權移交給宗教委員會。
  • 來呀,去土耳其喝咖啡吃烤肉啊,妥妥的文藝範
    和電影中看到的伊斯坦堡一樣這裡有數不清的清真寺歷史悠久的教堂充滿民族特色的大巴扎集市各種街頭美食,當然,還有數不清的流浪貓土耳其咖啡加拉太塔始建於公元507年最初是用木頭修建的但後來在十字軍東徵時被燒毀1348年熱那亞人用石料等物重新修建了這座塔,並且保留至今成為伊斯坦堡非常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02聖索菲亞大教堂
  • 1000年間世上最大的基督教堂,在1453年變成了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是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1500年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佔庭式建築典範。第二代教堂是狄奧多西二世建造,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532年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教堂燒成灰燼,只有幾塊大理石殘骸倖存下來。
  • 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逾矩擁有六座尖塔,卻成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圖為遠眺下的藍色清真寺藍色清真寺的「學名」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因是奧斯曼帝國第十四任蘇丹艾哈邁德一世下令修建而得名,但世人還是更願意形象地稱其為藍色清真寺。當初艾哈邁德一世斥巨資修建藍色清真寺是為了「抗衡」同在伊斯坦堡(當時被稱為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將其更名為伊斯坦堡,並將原先的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亞索菲亞清真寺。
  • 浪漫之城——土耳其:擁有棉花一樣的山丘,絕對是你想不到的美景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蘭教國家,被稱為"文明的搖籃"。歷史上的土耳其曾經是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中心,有著6500年悠久歷史和前後十三個不同文明的歷史遺產,加上三面環海的地勢和內陸複雜的地理環境使其擁有了極為豐富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