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為何會引發歐美的強烈反對?

2020-10-18 環球情報員

聖索菲亞大教堂

作者|

責編|Thomas

2020年7月10日,在沒有與國際社會協商,也沒有經過國內充分商討的前提下,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突然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總統埃爾多安向外宣布—目前作為博物館的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將在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開放,並將其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土耳其的這一「突然行動」,無疑是在西方世界(特別是基督教世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也在隨後引發了來自歐美各界廣泛的抗議與反對。

▲美國國務卿強烈呼籲土耳其保持教堂作為博物館的地位,並對土耳其的行為感到「失望」

自公元537年在君士坦丁堡(1930年由土耳其正式更名為伊斯坦堡)落成後,千餘年的歲月中,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某種程度上一直象徵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文明的衝突,它作為東正教聖地落成,在東羅馬人(拜佔庭人)對抗穆斯林的戰爭中成為重要的精神支柱。其後終被奧斯曼人徵服,並被改為清真寺,作為伊斯蘭教對基督教文明徵服的象徵。

可以說直到在1934土耳其世俗化改革中被確定為博物館,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與宗教緊密相聯,也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次轉變都意味著世界政治宗教格局的大變化,自然也會牽動數以億計的各方教徒的注意。

▲土耳其總統籤署的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的法令

但在今天,宗教已然不是世界政治格局中的最主要影響因素,聖索菲亞大教堂也已經有近六個世紀不在歐洲人的控制之下,為何土耳其這一突然的舉動,會招致同樣迅速而又廣泛的反對呢?

▲希臘方面土耳其的舉動是「對人類文明的挑戰」(圖為希臘總統在社交媒體的聲明)




一、世界渴望之城的明珠

一個偉大的建築往往需要一座同樣偉大的城市與之相匹配,幸運的是,君士坦丁堡就是這樣一座偉大的城市。

公元324年,面對羅馬城已經無法對帝國全境實行有效控制的現實,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在帝國的東部重新營造一座新都城,新都的選址,則定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側、原希臘人的殖民城市—拜佔庭。

▲拜佔庭地理位置-扼守兩海,歐亞要衝

經過六年傾國之力的精心營建,君士坦丁眼中的「新羅馬」終於落成。跟隨著帝國從羅馬遷居而來的貴族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使這座新都從建立之初就有著不輸羅馬的繁華。

在其後的百年間,這座城市更是憑藉著極佳的地理條件和帝國東部穩定的局勢快速發展,並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接替了羅馬在地中海世界的中心地位,人們也更習慣以它的創建者的名字來稱呼它,即君士坦丁堡,而在這座被譽為「世界渴望之城」的偉大城市中,最為耀眼的,無疑是那座聖索菲亞大教堂。

▲東羅馬帝國時期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公元532年2月23日,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重建在1月份發生被反對皇帝的民眾焚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至537年底新教堂落成後,便未再遭破壞、一直存留至今,即是今天世人所熟知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今天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大教堂的建立離不開物質的客觀條件和人的主觀意願兩方面的共同推動。一方面,當查士丁尼於527年繼位的時候,東羅馬帝國經過數代君主一百多年的韜光養晦,已然積攢了大量的財富,社會安定、國庫充盈。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從動蕩的西部逃亡而來的大批學者和工匠也使得東帝國保留了羅馬帝國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尤其是在數學、幾何學和物理學的研究上,並沒有受到帝國滅亡的過多影響。這些都為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帝國西部受到蠻族衝擊的影響遠比東部嚴重

另一方面的主觀條件則是皇帝查士丁尼本人。或許在開始建造教堂的532年人們看的還不夠明白,但查士丁尼之後對淪陷的羅馬故土發動的大規模的徵伐,則清楚表明,這是一個雄才大略,有時還會有些好大喜功的君主。

在皇帝本人的極力推動之下,或是為標榜自身功績,或是為彰顯帝國實力,或者僅是出於對建築藝術的終極追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重建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查士丁尼時代對帝國西部發動大規模的再徵服

這位大膽的皇帝僱傭了兩位同樣大膽的人——幾何學家和數學家安提莫斯以及物理學家伊西多爾來主持教堂的設計工作。在皇帝的極力支持和帝國雄厚實力的支持之下,雖不是專業建築師出身,但兩位設計者卻因此可以不受當時範式的限制、自由發揮自己的才華。

從一開始,大教堂的設計便以世界之最為目標,兩人以那個時代最高的數理水平,用數學、幾何和物理的方法設計了整個教堂,創造了帆拱這一新的支撐結構以支撐起教堂那宏偉的穹頂;同時以這個穹頂為核心,他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集中式的平面布局模式,

這一布局方式也在日後成為了拜佔庭式建築的一大標誌,對日後的東歐、伊斯蘭建築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們在數理方面的極高造詣則使得聖索菲亞大教堂可以一舉超越時代的限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建築,直到9個世紀以後的塞維亞主教座堂才將其超越,堪稱「改變了建築史」的拜佔庭式建築典範。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剖面與平面

而皇帝陛下則在教堂的裝飾上展現了他的毫不吝嗇。來自帝國各地最優質的石料被運送至君士坦丁堡,甚至一些希臘時代的建築也被拆解為材料,只是用於裝飾的黃金便用了近16噸,更遑論大量精美的馬賽克畫、器物、藝術品和供奉的諸多基督教聖物。

整個教堂在六年的建造過程中花費相當於當時帝國近60年的財政收入,以至查士丁尼本人踏入剛建成的教堂時也不禁嘆道:所羅門王,我超越你了啊!(所羅門王為猶太教第一座宗教聖殿的建設者)

▲東羅馬Solidus金幣,查士丁尼初期一年的財政收入約為500萬Solidus,而聖索菲亞大教堂合計耗資約3億Solidus




二、耶穌的另一個化身

若只看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建築史上的地位,似乎還不足以引發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而教堂與宗教間的緊密聯繫,則讓它可以在數以億計的教徒心中留有重要的神聖地位。

在基督教傳播之初,逐漸由家庭為單位圍繞著城市形成了早期的教區,每個教區中又有識字的人負責對信徒們講解聖經、召集聚會,繼而成為一個教區的負責人,最後演變成主教,成為所在教區的宗教領袖。

最初,各教區的主教之間是平等的,並無上下之分。但當313年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後,皇帝出於藉助基督教加強統治的目的開始將基督教與政權相結合,因此位於首都羅馬的羅馬主教的地位,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地位漸漸凌駕於其他主教之上,即成了「教宗」。

▲象徵著教宗「訓誨、聖化、治理」三項無上權威的三重冕

與之相同,當君士坦丁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後,當地主教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在381年的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中則正式宣布君士坦丁堡牧首具有僅次於羅馬主教的地位,而在451年的卡爾西頓大公會議中,君士坦丁堡牧首更是被授予與羅馬主教並列的「教宗」地位。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以羅馬主教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牧首為首的東方教會在神學禮儀、教義上的分歧越來越大,加之羅馬帝國的分裂使得雙方在政治、社會和文化上也產生了割裂,基督教已經在事實上產生了兩個相互獨立的教派——羅馬教宗為領袖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為領袖的東正教。

▲現任教皇佛朗西斯一世及東正教普世牧首巴爾多祿茂一世

自然,當君士坦丁堡牧首取得如此神聖的地位之後,作為牧首駐地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有了崇高的地位。從聖索菲亞大教堂落成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的1453年,916年的時間裡,除了1204-1261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佔領,其餘時間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作為普世牧首的駐地,被視為東正教最高權威的象徵——若羅馬教宗被視為耶穌的世間的化身,那普世牧首則是耶穌的另一個化身,聖索菲亞大教堂也就是耶穌在人世間停駐的地方。

▲聖索菲亞大教堂壁畫—聖母懷抱耶穌

也正是如此,即便奧斯曼人一貫採取宗教寬容的政策,保護境內非穆斯林族群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卻也無法容忍基督教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君士坦丁堡的繼續存在。

奧斯曼人定都於此,遷移大量穆斯林到君士坦丁堡居住,再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在四周加上伊斯蘭風格的拜樓。原來的基督教聖城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一座近乎完全的伊斯蘭城市,這樣的轉變相比於直接的摧毀,更能彰顯出伊斯蘭文明對基督教文明的徵服和替代。但這也在歐洲基督徒心中留下了一道永恆的傷疤,顯然基督徒們並不想永遠帶著這道傷疤生活下去。

▲教堂內的伊斯蘭書法及教堂四周加建的伊斯蘭教拜樓標誌著聖索菲亞大教堂曾經的伊斯蘭化

隨著奧斯曼帝國滅亡了東羅馬帝國,普世牧首被迫遷出大教堂,東正教的重心轉移到莫斯科,對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執念也轉移到了斯拉夫人身上。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東正教中依然具有神聖的地位,各地的東正教徒也依然遵奉普世牧首為他們的宗教領袖。

甚至在18世紀的俄國,還出現了宣揚「俄羅斯帝國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鼓吹從奧斯曼手裡收復「舊都」君士坦丁堡的「帝國轉移」理論。信念如此,俄羅斯外交官員會說出「土耳其的行為會讓世界局勢更為惡化」,也就不奇怪了。



三、世俗化

時間撥動到19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然不是那個橫掃歐亞的強大帝國,而那自詡為「東羅馬帝國繼承者」的俄羅斯帝國也找上門來,多次在戰爭中擊敗奧斯曼,只是因為英法等其他列強的幹涉,才沒能完成收復君士坦丁堡的願望。

▲俄軍在第十次俄土戰爭中曾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

此時的奧斯曼在原有的體制之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於建立了資本主義體系的英法,甚至不如同樣沒有完成現代化的奧地利和俄羅斯,帝國的領土也在列強的蠶食中不斷喪失,境內複雜的民族環境似乎隨時都能將帝國炸得四分五裂。

面對積貧積弱的帝國,在愛國人士的推動下奧斯曼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為主要的坦志麥特改革涉及了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多個方面,甚至於建立起了君主立憲政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奧斯曼的現代化,但並沒能改變奧斯曼繼續衰弱的趨勢。

▲19世紀中後期奧斯曼不斷喪失領土

坦志麥特改革沒有起到效果的主要原因在於沒有觸及到奧斯曼的核心問題,即以伊斯蘭教為基礎的政教合一體制。在中世紀,宗教可以很好彌補國家行政能力的不足,但隨著國家行政能力的發展,宗教固有的保守性和排他性就會開始阻礙國家的發展。

奧斯曼帝國正是如此,在擴張徵服階段,伊斯蘭教可以很好團結各方力量,但到了治理階段,政教合一的弊端便隨著時代發展不斷顯露出來—一切與教義相違背的近代化措施都無法開展,伊斯蘭教也無法得到民族主義興起後非穆斯林民族的認同,以宗教教義和教法為主的教育、司法體系也無法適應近代社會的發展需要。

相比之下,歐洲通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擺脫了宗教的影響而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依然固守伊斯蘭教法的奧斯曼,則在這一根本的桎梏下使得奧斯曼進一步滑向深淵——境內其他民族紛紛獨立,帝國也在一戰中戰敗,領土被戰勝國肢解,土耳其民族已然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也在這時,一名日後改變了土耳其命運的人,認清了土耳其真正的問題所在。

▲被尊為土耳其國父的凱末爾

1923年7月,因在一戰中多次率軍擊敗協約國軍隊而被人們熟知的土耳其軍官,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土耳其民族主義勢力的支持下,擊敗了企圖在戰後趁機侵佔土耳其領土的協約國幹涉軍(主要為希望收復君士坦丁堡、建立「大希臘」的希臘軍隊,英法因戰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並未直接參戰),並與協約國方面籤訂了代替《色佛爾條約》的《洛桑條約》,凱末爾所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國被承認為合法政權,協約國也放棄了在《色佛爾條約》中的許多要求。

▲若《色佛爾條約》被執行,土耳其人恐怕會成為現在另外一個庫德人

同年十月,憑藉著在戰爭中積攢的威望,凱末爾成功當選了共和國首任總統,並隨後開展了一系列世俗化改革,力求根除以伊斯蘭教義為主題的意識形態。

凱末爾首先在1924年正式廢除了奧斯曼蘇丹及哈裡發這兩個伊斯蘭教頭銜,並頒布了基於世俗法律制定的《1924憲法》,但若要清除伊斯蘭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則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末代蘇丹離開伊斯坦堡

緊接著,包括更正服飾、規範語言、規範宗教行為等改革措施也在土耳其各地展開,而既是出於世俗化改革的需要,也是為了引進西方思想,更是為了爭取歐美支持、緩和緊張的雙邊關係,凱末爾於1934年停止了在聖索菲亞大教堂進行伊斯蘭教活動,並開始修復教堂內拜佔庭時代留下的壁畫和雕塑,最終教堂也於1935年,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向全世界開放。

可以說因為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基督教世界的重要地位,奧斯曼徵服君士坦丁堡後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也不僅是簡單的「回收利用」,而也標誌著伊斯蘭教對其他宗教的徵服。

凱末爾將其變為博物館,也不僅是出於保護歷史建築的需要,更是對徹底拋棄伊斯蘭教傳統而全面西化的決心的展示。在凱末爾去世後,土耳其一直以世俗化的凱末爾主義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直到今天。

▲象徵凱末爾共和、民族、平民、國家、改革、世俗六大主義的六矢旗幟




四、背離

世界總在輪轉,凱末爾留下了一個世俗的土耳其,和一支用以保衛世俗化成果的軍隊(土耳其共和國歷史上的5次軍事政變或多或少都有世俗勢力與宗教勢力鬥爭的影子),但到了近年,這個還算平穩運行了90年的體系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實原因無他,但現行體系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去追求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如此,近些年伊斯蘭主義的重新抬頭也是如此。2002年,深陷經濟危機中的土耳其迎來了新世紀的第一次大選。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曾因公開朗誦具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詩歌被捕入獄的前伊斯坦堡市長埃爾多安一舉贏下大選,當選土耳其總理。但也並不意外,當年土耳其經濟的不景氣使得世俗派的領導人們逐漸失去民心,而最終具有一定伊斯蘭主義傾向的埃爾多安成功上臺。

▲2001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土耳其民眾的政治傾向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世俗派,伊斯蘭主義者,和數量最多的、對世俗化或伊斯蘭化都可以接受的中間派。而埃爾多安正是以伊斯蘭主義者為基本盤,再憑藉著任期內土耳其經濟的強勢表現獲取了大部分中間派的支持,兩次連任總理並在2014年當選土耳其總統。

而在近年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或是為了獲取更多伊斯蘭主義者的支持,土耳其在近年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反世俗特徵——大規模興建清真寺,資助奉行伊斯蘭主義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刪除課本上進化論的內容,以至於一些歐美媒體甚至將他稱為「新時代的蘇丹」。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因此在土耳其國內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的做法獲得了土耳其國內的廣泛支持和讚揚,並認為這是土耳其的內政,也是伊斯蘭教的內政,也有利於擴大土耳其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但因為這座教堂在歷史上的敏感地位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歐美各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不希望改變當前的現狀,希望大教堂能繼續以博物館的形式被保護下去;而在基督教宗教界,兩大宗教從7世紀開始的上千年的對抗讓他們難免會擔心,這樣的做法是否會引發一輪新的伊斯蘭主義的復興浪潮。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外揮舞國旗的土耳其民眾

宗教給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無上的地位,但也讓它一直處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博弈的漩渦中心。不知何時,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建築,才能擺脫這些千年前留下的羈絆,而將它最純粹的藝術展現於世間。
長期作者|晚曙
長安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 「網易新聞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
籤約帳號「環球情報員」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錯過

相關焦點

  • 土耳其把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引發歐洲集團抗議,為什麼
    如果土耳其將索菲亞清真寺改為改為索菲亞大教堂呢?,你們肯定歡迎,高興,擁護,敢情土耳其只能信奉基督,不能信真主。歐洲管得有點寬。先來簡單介紹一下索菲亞大教堂的前生今世,索菲亞大教堂的名字源自希臘語「上帝智慧」,在公元537年建造的時候是便完成了其建造。
  • 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聖索菲亞博物館或將改建為清真寺
    當地時間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廢除了1934年通過的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的內閣法令,該裁決為聖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開闢了道路。此前,土耳其歷史遺蹟與環境保護協會提出要將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當地時間7月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就此舉行了聽證會,聽證會僅持續17分鐘,最高法院宣布裁決結果會在兩周內公布。
  • 昔日世界最大教堂恐被改建為清真寺 土耳其政府鋌而走險是為何?
    然而,即便走到了二十一世紀,聖索菲亞教堂依然沒有等來期盼已久的安寧。 土耳其法院本月2日宣布開始審理將聖索菲亞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的動議,裁決結果會在兩周內出爐。外界預計,一旦得到法院的批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將會啟動改建計劃。
  • 土耳其改聖索菲亞大教堂為清真寺引爭議。該教堂歷史上的宗教變化
    7月2日,土耳其法院審理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否改建為清真寺的提案。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宣布,聖索菲亞大教堂將於7月24日改為清真寺。這引起了歐美基督勢力的各種攻訐。一、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歷史始建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聖地,始建於公元325年。當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而建的。
  • 土耳其宣布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引發歐美俄眾怒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式宣布,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將於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並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Diyanet)。這一舉動引發美國、俄羅斯、希臘、法國等國的不滿。
  • 教堂博物館擬改清真寺 土耳其被指世俗化倒退
    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國務委員會昨日完成審議,決定是否批准有近1500年歷史的著名古蹟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由博物館改建為清真寺,預計15天內頒布裁決。外界關注土耳其世俗化傳統恐再現倒退,希臘及美國等皆表反對,斥土耳其煽動民族主義與宗教狂熱,加劇分裂。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教堂改為清真寺,打了誰的臉?回顧一下歷史淵源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最早是基督教大教堂。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帝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阿雅索菲亞清真寺。
  • 土耳其1500年地標建築,誕生時改變建築史,現從教堂變清真寺
    之前《帶你去旅行》這首歌爆火的時候,越來越多人對神秘土耳其產生了興趣。如果你想去土耳其旅行,那麼最不可錯過的城市就是地跨歐亞兩洲的現代化城市——伊斯坦堡。它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1985年它的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盛名之下讓人誤以為是土耳其首都。
  • 聖索菲亞大教堂變身清真寺,土耳其伊斯蘭化再進一步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式宣布,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將於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並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 被操縱的歷史記憶:世界遺產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博物館,將於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並將聖索菲亞博物館的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這一舉動引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希臘、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強烈譴責。
  • 土耳其藍色清真寺:晚霞格外優雅,就像馬爾馬拉海邊的兩顆明珠!
    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君士坦丁堡後,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佔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 4個高大的宣禮塔也是後建的,但是如今恢復的壁畫缺損嚴重。由於在大修,腳手架搭了很多,有損觀瞻。如今這裡既不是教堂,也不是清真寺,而是作為博物館接待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排隊人很長,而且居然讓我們遇到了黃牛!!
  • 伊斯坦堡風光,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和聖索菲亞大教堂
    剛剛有說到伊斯坦堡,最先回憶起的是那抹藍色,你一定聽說過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也是人們俗稱的藍色清真寺,這個暱稱其實是因為牆壁上的伊斯尼克瓷磚反射的太陽光線,使整個清真寺內顯示出藍色光彩而來。伊斯蘭教在土耳其是絕對的主流,國民有96.5%是穆斯林,基督教信徒僅僅佔到0.3%,剩下的人口要麼信奉其他宗教,要麼就沒有信仰。
  • 1500年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 這兩個國家到底多大仇?
    北京時間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擁有近1500年歷史的聖索菲亞大教堂,7月24日後將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同時管理權移交給宗教委員會。
  • 聖索菲亞變清真寺 伊斯蘭主義下的政治盤算
    土耳其真的將擁有近1500年歷史的世界遺產聖索菲亞變回清真寺了。此舉有助鞏固總統埃爾多安的伊斯蘭政治根基,但是圍繞此一建築的國內外論戰方興未艾,東、西方國家還有得吵。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為避免再陷宗教紛擾,在定立世俗主義治國方針的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支持下,聖索菲亞於1935年成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被灰泥覆蓋的鑲嵌畫再度金光閃爍。但是2020年的現在,再過兩周,聖索菲亞尖塔上的擴音器將會傳誦喚拜經文。上一次如此呼喚已是85年前的事了。
  • 土耳其藍色清真寺「美麗的城堡」
    土耳其一個「美麗的城堡」耗時七年建成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又稱藍色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堡的地標建築,土耳其著名清真寺之一。牆壁使用了土耳其瓷器名鎮燒制的藍彩釉貼瓷,以白色為底,刻有豐富的花紋圖案,使得整個清真寺內都充滿了藍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堡最大的圓頂建築,四周建有六座宣禮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
  • 土耳其博覽 | 聖索菲亞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和不確定的未來
    作為清真寺1453年奧斯曼大帝攻陷伊斯坦堡,宣告了 「土耳其時代」的來臨。聖索菲亞大教堂隨即被轉換成阿亞索菲亞清真寺,並經歷了數次翻修。當時教堂已相當殘破,多道門窗剝落。1850年,福薩蒂加建一個拜佔庭復興建築風格的長廊,連接清真寺後方的皇室樓閣。一座記時員建築及一所伊斯蘭學校建在清真寺外,叫拜樓也被修正為同一高度。復修完成後,清真寺在1849年7月13日舉行盛大慶典並重開。作為博物館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
  • 聖索菲亞大教堂,世界上宏偉建築之一,名字意思是「聖潔的智慧」
    聖索菲亞大教堂作為世界上宏偉的建築之一,名字的意思是「聖潔的智慧」。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已矗立在伊斯坦堡超過1400年,現在以博物館的形式供遊客遊覽。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座落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西南方,這個地下儲水池內矗立著無數根大理石柱支撐著。
  • 1000年間世上最大的基督教堂,在1453年變成了清真寺
    ▍圖:夜幕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第一代大教堂是拜佔庭首位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建造,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聖索菲亞大教堂那隻千年來無比神聖的十字架轟然倒地,發出巨響。自此,這座千年來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變成了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而君士坦丁堡也被改名為伊斯坦堡,意為「伊斯蘭之城」。公元135年,猶太人再次起兵反抗羅馬人的統治,羅馬帝國「五賢君」之一的哈德良派兵包圍並奪取了耶路撒冷,他下令將耶路撒冷夷為平地,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
  • 來呀,去土耳其喝咖啡吃烤肉啊,妥妥的文藝範
    說到土耳其,很多人都不會陌生比如土耳其烤肉、土耳其冰淇淋以及卡帕多奇亞那漫天的熱氣球今天,我帶小夥伴去看看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加拉太塔始建於公元507年最初是用木頭修建的但後來在十字軍東徵時被燒毀1348年熱那亞人用石料等物重新修建了這座塔,並且保留至今成為伊斯坦堡非常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02聖索菲亞大教堂
  • 土耳其的神秘鬼城,一座在教堂堆裡建造的城市?還被列為世界遺產
    一提起土耳其大家肯定脫口而出爆火歌曲"想要帶你去看浪漫的土耳其"。當然,土耳其也有不浪漫的地方。今天就給大家帶來土耳其一個神秘的鬼城——阿尼,一座在教堂中建造的城市,還是中國絲綢之路重要的地點之一哦! 阿尼是土耳其的亞美尼亞中世紀城市,位於阿庫裡安河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