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護理中,有的時候,我們完全按照工作規程去進行,自己覺得工作已經到位,完美完成,但往往在病人滿意調查以及迎接評檢中,效果並不理想,我們的辛苦付出並沒有得到認可。對此,不同的護士會有不同的想法與行為。
案例一:
10床病人胸腔積液,上午行胸腔閉式引流,護士詳細交代引流管的妥善固定、保持通暢、意外脫管應急處理等的方法和重要性。下午護理部檢查問病人家屬:您知道胸腔閉式引流都需要注意什麼嗎?家屬答,不知道啊,護士也沒說啊。
消極想法
明明已經講得清清楚楚,口乾舌燥,可到了評檢的時候,病人家屬卻否認,令人氣憤,他們說活真是不用負責任啊。
積極行為
認真了解病人家屬對引流管認識,發現他們其實都能掌握,只是不知道那就是「注意事項」。於是護士在以後的宣教中,都會給宣教內容加上小標題,比如:「我來給您講一下**的注意事項吧!」或者,「以上我說的內容,就是**需要注意的問題,您掌握了嗎?」
案例二:
「你們不是讓我去買冰嗎?喏,冰買回來了!」李大爺的家屬把一大袋子散冰往護士站一放,衝護士們喊道。李大爺是車禍傷、下肢骨折入院的,讓家屬去買冰,是為給李大爺的患肢上冰敷。護士見他手裡還拿著商家給的幾個小塑膠袋,就讓他把冰分裝到小塑膠袋裡,方便冰敷。正說著話呢,家屬又氣衝衝嚷道:說啊!到底該怎麼弄!儘管李大爺入院,從安排床位到通知管床醫生,從入院宣教到藥物治療,從體徵測量到健康指導,無一不按診療常規積極進行,沒有任何的耽擱與怠慢,但家屬卻始終怨氣衝天。
受傷住院的是你自己的家人,你買冰辛苦是為自己的家人付出,又不是為護士,卻將所有的怨氣都往護士身上發。護理工作就是這樣,壞情緒隨時都會向你扔過來,你必須垃圾箱似的無條件接納,太窩囊了。
共情
如果我的家人突然骨折住院,我也很難有好的心情;飛來的橫禍打亂了生活,所有的事都等著去重新規劃,押金、陪護、生活用品……都還沒有著落,千頭萬緒,護士又要支使去買冰,確實容易讓人反感。
尋找策略
態度和藹,穩定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幫他們理清住院條理,指導其可按輕重緩急逐次解決問題;與醫院相關部門協商,購買專用冰袋,醫院集中保存,方便病人隨時使用。
案例三:
新入病人安排床位時,家屬要求更換床單,護士告知床單已經更換過了,為每一個出院病人的床單位做終末處理,是護士的常規工作。家屬不依,堅決要求重新更換。
不良媒體的片面報導,導致病人對於醫療機構的信任度降低,病人容易按照媒體的引導去惡意揣度護士,不認為護士會去認真工作,更換被服。病人的這種想法,護士很難去改變,真的是沒有辦法的事。
積極尋找取得病人信任的策略:尋求支援,讓同病房病人家屬證明,床單已經更換,病人大都相信病友的話;更換過的床單位,可用一次性罩單覆蓋,保持乾淨,新病人入院,當面揭去罩單;在工作許可的情況下,儘量當著病人家屬的面更換床單位。
護士工作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人群,他們會有不同的要求與期望,儘管我們努力去做,也很難盡善盡美。面對問題與失敗,是應該積極應對,還是消極抱怨?很明顯,積極的應對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正視了問題的存在,就有著變通解決的可能性;而消極抱怨,只會讓負情緒層層疊加,銷蝕著工作的熱情,讓問題如膿瘡般越捂越大,繼而產生新的問題。不逃避,不漠視,積極面對,靈活變通,才能讓工作不斷有新貌,與病人合作的治療過程才會和諧又融洽,醫院的查比中才能位居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