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首席記者 張曉華)「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筆下的一番景象。雖說稻花香與北方基本無涉,但在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內,總能見到紅嘴藍鵲、喜鵲等鵲鳥嬌俏的影子,或「閒庭信步」或「喜上松梢」,耳邊更是不時傳來它們起伏的歡歌。
6月9日,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野外調查中,發現數百個紅嘴藍鵲和喜鵲巢穴,有的一棵樹上,就有兩三個鵲巢。大群紅嘴藍鵲、喜鵲翩躚起舞,有的落在草叢中覓食,有的蹲在樹枝上嬉戲,如同一幅生動的風景畫,令人稱奇。
鵲鳥為何大批地在保護區安營紮寨?野生動物專家認為,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位於晉冀兩省暖溫帶與寒溫帶交界處,同時也是五臺山、恆山、太行山三大山脈交匯處,保護區內河流、溼地眾多,林地面積達80多萬畝,這些山山水水給鵲鳥帶來了廣闊的生活空間,這是鵲鳥數量猛增的首要原因。
鵲鳥青睞保護區的另一個原因是,當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對珍稀鳥類棲息生存的區域進行了保護。而具有吉祥象徵意義的鵲鳥深受人們喜愛,良好的人文環境也是鵲鳥大量繁殖的一個原因。
紅嘴藍鵲又名赤尾山鴉、長尾山鵲,是鵲鳥中體型最大、尾巴最長、羽色美麗的一種,也是古今花鳥畫中常見的主角。紅嘴藍鵲具有葷素兼容的食性,既吃金龜子、蝗蟲等嚴重危害農作物的昆蟲,也食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紅嘴藍鵲已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我國東部部分省份將這種鳥列為重點保護鳥類。
喜鵲是適應能力很強的鳥類,無論是荒野、農田、郊區、城市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喜鵲一年的食物當中,80%以上是危害農作物的昆蟲,比如螻蛄、夜蛾幼蟲、松毛蟲等。所以,喜鵲是人們喜愛的農林益鳥。自古民間就有「喜鵲登高枝,喜事到我家」的說法,喜鵲嘹亮而且單調的鳴聲也被喻為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