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的不同
初中作為小學向高中過渡的時期,在學習上與小學存在巨大差異,學生的身心發展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過渡,他們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最佳時期,又是為以後發展創造條件的重要時期。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小學初中學習的巨大差異 •
學習內容逐步深化、學科知識逐步系統化
小學和初中在學習內容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程門類逐漸增加,內容也逐步加深。小學數學課程基本以專題為主,比如行程問題、幾何專題、組合計數專題等等,各個版塊的內容之間沒有太大的聯繫。而初中數學則變成了更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而且環環相扣,比如初一階段學習的有理數和代數式的運算,則是整個初中代數學習的基礎,基礎如果沒有打紮實,後面的課程很難學好;比如初一上學期學的線與角,則是初中整個幾何版塊的基礎,它的學習必定影響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四邊形、幾何三大變化以及一系列的幾何專題的學習;再比如小學更多地接觸的是單個的數字,但是初中更多地接觸的是字母與代數式。
所以,學好上學期的內容,為整個初中三年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所謂「初一領先一小步,中考領先一大步」。
學習習慣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加深遠
小學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即使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在成績上很難有較大的差距。但是進入初中,隨著難度和內容都在增加,小學習慣不好的同學缺陷逐漸暴露出來,這也是為什麼一部分小學成績比較優秀的孩子進入初中後成績往往不如普通孩子,而小學階段成績一般的孩子到初中往往能後來居上的原因之一。所以學習習慣對初中的影響是深遠的。確實,我們跟很多中考狀元進行過交流和訪談,無一例外地發現他們身上都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學習習慣,很多從初一開始就慢慢養成並能保持到初三,也有部分在小學階段就一直保持,也正是這些優秀的學習習慣保證了他們能夠一直比別人要領先。比如他們都提到的習慣有:整理錯題本的習慣、課後複習總結的習慣、課上記筆記的習慣、課下多提問的習慣。
學習成績分化日趨激烈
初中生的學習成績波動很大,同時出現激烈的分化,學習量的增加和內容的不斷加深,加上初中學生心理的波動和生理的變化,使得初中生的學習成績波動很大,同時出現激烈的分化。主要體現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一開始接觸幾何的時候;要求孩子們開始書寫過程,詳細步驟,而之前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就會落下其他孩子一大截,因為步驟書寫的學習是需要時間的。第二階段是新初二年級開始出現物理時。一般來說,經過初一的學習適應和調整,學習習慣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勢。尤其到了初二年級,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學課程相繼開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的作用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學習習慣好的同學能在初二的兩極分化中明顯佔據優勢地位。
所以在小升初階段,我們一定要逐漸重視對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和糾正。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日顯重要
進入初中以後,對於學生在學習上的獨立性和自覺性的要求逐步提高。隨著學習內容和壓力的增加,在課上僅僅有限的時間內,很少有同學能在當堂課把內容全部消化,即使消化也很快會忘記。這就需要同學們課後自覺的花時間去總結課上的學習內容,並且去找相應的課外習題進行強化訓練,做到溫故而知新。
另外提前學習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學習難度不斷加大,如果不提前學習,很難保證當堂課的效果,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自學能力的強弱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明顯是正相關的。所以家長應該及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小學階段已經形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他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的要求,並幫助其形成初中階段相對獨立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指導更多的應側重於學習方法和學習意志品質的培養。
總體看來,初中生還處在自覺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並存的年齡。家長要注意經常幫助孩子排除幹擾,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興趣,明確學習的目標,使他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得以鞏固。
以上也是宜昌小升初團隊及教授6-9年級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幫助到小升初銜接的家長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