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教育學理論課上,老師提到了這樣有一項研究:探究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出生月份的關係。直觀上,我們都認為我們出生的月份怎麼會對我們的成績有影響呢,但是研究的結果卻讓我們有些出乎意料:7、8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學業表現相對較差,正好我和我旁邊同學分別出生於7月和8月,我們都對於此研究結果表示震驚。
那麼,怎麼會這樣呢?老師的解釋是,由於我們是9月1號開學,同一年入學的孩子的出生月份從9月到下一年的8月31號,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們正常入學,7、8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是同一批入學的孩子裡年齡最小的。聽了這個解釋,我和我同學兩個人更加不服,我們倆一同說到:肯定年齡越大以後就越不會影響,我倆還達成共識:這項研究的被試一定是年齡很小的孩子,頂多小學一、二年級吧。
回顧過往的學習經歷,在小學一年級時,我的成績確實比較差,一年級的數學題還考過三十幾分,所有大考小考加起來得優秀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自從上了二年級以後,成績就突然變好了,到了六年級時數學還連著好幾次得滿分,保送到了重點中學。
想來一定是在年紀比較小時,出生時間相差幾個月的孩子,包括認知能力在內的各方面能力就有較大差別。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有限的年齡差距對於我們學習能力差異的影響會逐漸減小,等到我們的認知能力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以後,出生月份對我們學業表現造成的影響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了。
課後查找了相關研究,發現調查樣本不是年齡比較小的小學生,而是年齡在13-18周歲範圍內的中學生,該研究按照出生月份將被試者分組,考察不同出生月份對於青少年學生個體建構、研究發現,距離入學截止日期最近的7、8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與其他月份出生的孩子相比,因生理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相對年齡效應」適應性危機,在自我建構、學業適應性危機、發展機會三個層面均有表現,
「在自我建構層面,表現為這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由於在現實世界更容易受到挫折與打擊,轉而更有可能通過沉溺於網路遊戲等虛擬世界的方式找尋自信」
「7-8月出生組的青少年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明顯存在精力運用不足及適應性危機,表現為課堂利用率低,需付出更多額外時間去學習」
「在發展機會上,這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不僅升入重點中學的可能性最低,而且很少在任何組織中被委以重任,一名出生於8月份的男生在進入碩士階段後回顧自己在各教育階段的感受時表示:不管在哪個階段,自己更像團隊中的吉祥物,自己的意見永遠都不受重視。」
「相對年齡效應」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在兒童的早期發展中,由年齡差距所造成的「馬太效應」,不知道大家對於「馬太效應」是否有所了解,簡單來說,就是指最初的一點點優勢,會像滾雪球一樣逐漸累積,最後會將發展成為顯著優勢。
「相對年齡效應」最初被發現於運動員選撥,按照某個特定出生日期段對小運動員進行分組後,同一組的孩子距離截止日期越近的月份出生,年齡最小,在體能等身體素質方面相對於年齡較長的孩子也最沒有優勢,這種最初的差距會通過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判斷等方式,最後表現為影響到孩子的後期發展。相關研究證實了「相對年齡效應」同樣存在於教育領域,在兒童發展早期,相對年長的孩子,即便年長几個月,都可能會比年幼更成熟,積累更多技能,在學習、體能等各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優勢,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相對年齡差距造成的孩子智力、心理成熟度等方面的差距會逐漸減小,但最初的劣勢會通過其他的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等層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也在某些程度上制約了孩子的後期發展。
這種現象應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家長的重視,關注最初在人群中處於劣勢的孩子的心理建設,即使是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也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節奏,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注意遵循孩子認知發展規律,應用不打擊孩子自信心、學習積極性的教育方式,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上,具體做法可以是不拿其他孩子做比較,而是聚焦於孩子自己和過去相比的成長,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由於自身成熟度不夠所經歷的那段「艱難的時期」,並且不會被「那段時期」影響到未來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