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適圈」,是成年人最大的騙局

2021-12-22 S叔Spenser

▲ 點擊上方「Spenser」關注公眾號

和百萬青年一起,圍觀叔的品牌人生~ 

我已經創業7年了。

拋開是否成功不談,相比於14年那個在體制內的自己來說,至少現在擁有的一切是當初的自己想都不敢想的。

平心而論,我很滿意自己的狀態。

不是因為自己現在有多成功,賺了多少錢,而是——

現在的我比那個留在體制內的我來說,更是我渴望成為的那個人。

如今的我比七年前的那個自己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力,不僅僅是可以去做一些我想做的事,還可以拒絕一些我不想做的事。

可我今天不是談要大家像我一樣走出舒適圈的,因為我發現很多人明明是想走出舒適圈,結果最後走出了能力圈……那樣會死得很慘。

成年人的世界,你幹什麼都是要看能力的,舒適圈那麼好出,誰都成功了。

這不是我說的,是現實,是很多血淋淋教訓譜寫的現實,是客觀存在的。

記住,如果你的舒適圈等於你的能力圈,那麼在你的能力可以匹配你的野心前,老實呆著。

相信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困惑過,叫作:你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圈。

如果放在幾年前問我,我一定說要你走出舒適圈。

但我後來發現,如果連你能幹什麼都不知道,連你想要幹什麼都不知道,就讓你走出舒適圈,那麼我是在害你。

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人對你什麼都不了解,卻讓你走出來,離他遠點。

你想啊,一個對你毫不了解、又不能為你的失敗兜底的人,卻敢於讓你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是不是有點不負責呢?

這樣說吧,我告訴你哪些人適合走出舒適圈,哪些人不適合走出舒適圈。

首先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現在到底舒不舒服?

如果你待在目前圈子裡面,是舒服的,哪怕你工資也不高,但生活穩定。

同時呢,除了工作以外,你並沒有什麼其他能賴以生存的資源或者能力。

你想離開舒適圈僅僅因為工作中遇到一些人一些事,讓你覺得枯燥,讓你不喜歡,那麼我告訴你,要慎重。

最好不要走出來,這就是你的狀態。

無論是能力,還是生活節奏,你都已經習慣了。

你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換了一份工作,或者直接創業了,是否會遇到相似的困境?如果遇到,你會怎麼辦?

有些問題不是換圈子或者走不走出來能解決的。

很多時候,你就是單純覺得自己的圈子枯燥而已。

就像手機想換個桌面,英雄想換個皮膚一樣。但本質上,你的人沒有變化。

那麼這樣盲目跳出舒適圈,是危險的。

但如果你極度不舒服,多呆一天都覺得浪費時間,就像我當年在體制內天天感到極度壓抑一樣,那麼哪怕外面很危險,你也要走出來。

但記住,即便走出來了,也不要輕易幹超出自己能力圈以外的事情。

走出舒適圈前,有一件事很重要,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圈。

舒適圈是不等於能力圈的,它是比你的能力圈大的。

但在舒適圈的範圍內呆久了,你的能力圈就會慢慢縮小,縮到和舒適圈一樣的大小。

為什麼有的人說自己呆在一個圈子裡時間長了感覺人都廢掉了呢?

因為他的能力圈縮水了,縮到他當下舒適圈的大小了。

人要走出舒適圈,但是不要隨便走出能力圈。

你先要認清自己的能力範圍,知道自己除了當下做的事情以外還能做什麼樣的事情,然後再談「要不要走」這個問題。

因為當你走出能力圈的時候,你一定是很容易被幹掉的,是會流血的,甚至會死很慘的。

多少人邁出錯誤的一步,再也不能回頭了。

那麼什麼叫作能力圈呢?

就比如說我自己是做品牌,是做流量內容的,我清楚我沒有別的本事,我的能力圈就是把自己這個品牌做好,把自己這個IP做好,就夠了。

超出這個範圍以外的事情,我做不了。

你讓霍金去打NBA他也打不出啊。

曾經體制內的生活是我的舒適圈,但我的能力圈是創建自己的IP,自己的品牌。

於是我就跟自己講,我這輩子不會去做其他事情了,在我這個能力圈裡面,我做好這一件事情就行了。

恰好做這件事,是需要我跳出當時的舒適圈的。

而這件事又恰好在我的能力圈範圍內,於是我就跳出來了。

所以,看到這裡,我希望屏幕前的你要問自己一句,你現在這個狀態是你的能力圈還是舒適圈?

是舒適圈,就走出來。

是能力圈,你就呆在這。

走出舒適圈從來都不是什麼突發奇想,而走出舒適圈所需要的能力也不會從天而降。

當你的能力足夠匹配你的野心時,有時候邁出那一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哪裡會有太久猶豫的時間。

如果你想跳出來,卻發現被能力圈禁錮了,那就先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能力圈。

我放棄穩定的體制內的工作後,第一件事就是毅然決然去香港讀書。

我知道自己應該屬於那個更大的舞臺,但我更知道盲目逃離舒適圈的代價。

當時的我需要讓自己儘可能配得上自己野心所在的舞臺。

即便人到了香港,那幾年每一天對我都是考驗。

既是對我能力的考驗,也是給我擴大能力圈的機會。

都知道香港生活成本高,一個30平米兩個房間的房子,其中的大房間要14000港幣,小房間也要9000港幣。

我全都租不起。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我只能選擇租「客廳」——不是一整個客廳,而是客廳裡的一張沙發。

在大陸基本沒有這種情況,但在香港很常見。

租客廳相對比較便宜,缺點就是沒有隱私。

我花了5000港幣一個月,睡了一年的客廳沙發,做了一年的「廳長」。

出國辦事的時候,總是選擇最便宜的機票和住宿,有時候為了轉機省錢,還孤零零的在機場的椅子上睡一晚。

這些日子我很少提,很多人都不知道。

很多人,你們只看到他跳出舒適圈後成功的光鮮亮麗,卻鮮有人知他們為了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之前,為了擴大自己的能力圈,做了多少準備和努力。

現在很多時候,我還是會問自己,如果那時候我選擇留在原地,是否現在也會幸福——

尤其在看到各種人在跳出舒適圈後的失敗,是否會暗自慶幸,「幸好我沒有走出去,否則失敗的那個人就是我了。」

我很感謝那個時候的自己,意識到要跳出舒適圈,要做出改變。

但細想下來,改變我的,並不是跳出舒適圈這個動作,而是擴大能力圈這個行為。

成年人輕易走出舒適圈會死很慘,千萬不能盲目。

想要走出舒適圈,就儘可能擴大你的能力圈吧。

今日視頻號分享:你要走出舒適圈但不要走出能力圈

▼我是S叔,一個喜歡賺錢,又懂生活的男人,

關注我吧,一起成為幸福的有錢人;

相關焦點

  • 聽說你要「跳出」舒適圈?呵呵
    雖然沒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嚴格定義,跳出「心理舒適圈」卻成為各種雞湯文中用來說服大家去經歷苦難、追求成功的必經之路;仿佛舒適圈就是一個失敗圈。很多人聲稱要「跳出」心理舒適圈,去挑戰自己,勇敢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去做曾經讓自己害怕的事情,去讓人生「進入更廣闊的天地」。
  • 「跳出舒適圈」是一個盲目跟風事件嗎?
    來源:LinkedIn領英不知道有多少求職者跟我說過,想換工作的原因是要跳出舒適圈。可明明很多人拼盡全力,還沒成功踏入舒適圈呢,幹嘛就這麼著急跳出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跳出舒適圈」成了「我優秀、我高貴」的標籤,成了努力、成長的代名詞。乍聽區別不大,仔細思忖還真不一樣。我們真的有必要動不動「跳出舒適圈」嗎?那些「跳出舒適圈」的人後來怎麼樣了?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雲上。
  • 跳出舒適圈的五個理由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給自己五個理由,讓我們提高自己對經歷、對嘗試的開放性,跳出這個溫水煮青蛙的舒適圈吧。 開放性高就意味著你願意嘗試新的機會,體驗新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跳出固有習慣的舒適圈。而大腦灰質是與創造力相關的認知功能相關的,這就意味著更願意去嘗試新的刺激,就能夠增強我們的認知能力,提高創造力。
  • 人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聽說YOYO的教育機構開業,她感慨道:「真佩服YOYO敢跳出舒適區的決定。我常常想逃離,但又覺得害怕現在日子還算舒適,跳出來更糟糕怎麼辦?」 跳出舒適區為什麼這麼難?但觀察生活,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像YOYO這樣的人:他們分散在各行各業,但無論在什麼行業都能做到TOP,因為他們不斷變換生活目標,不斷跳出舊的舒適圈,甚至自己一磚一瓦來製造新的舒適圈。
  • 人要跳出自我的舒適圈
    當然,人都會有惰性,有些人會不安於現狀,會讓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拼搏,不斷的前行;有些人安於現狀,生活在自我的舒適圈選擇了安逸和滿足。其實當一個人在自我的舒適圈生活久了,對於生活的態度和對未來的規劃是麻木的。時間長了,反而會厭倦社會的百態。情緒就受到了幹擾,總會覺得在生活上事事不如意,工作上煩惱不斷。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在近日熱播的《幻樂之城》裡,易烊千璽用作品講述了少年打破舒適圈的決心。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又是舒適圈。 現在有種很奇妙的現象,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似乎是一種政治正確的事,誰要是一臉坦然地趴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度日,會被冠以不思進取的標籤。 自帶生長屬性的舒適圈 我曾經看過一個深度分析蘋果發展歷史的課程。
  • 從今天開始,跳出舒適圈,讓我們離成功近一點,再近一點
    曾經有網友這樣調侃:「小孩子才想打破舒適圈,成年人只想在舒適圈裡躺到天荒地老。」那麼,什麼是舒適圈?舒適圈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社交的圈子,圈子裡有我們熟悉的人和事,有熟悉的環境讓我們倍感安全,在這個圈子裡我們會感到很舒適。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亞馬遜創始人、華盛頓郵報大股東之一的傑夫·貝佐斯,在他三十歲那年,在一家紐約的金融公司上班,這份工作體面又舒適。
  • 不甘平淡,突破自我,勇於跳出舒適圈的星座!
    其實我們只要跳出平時的舒適圈,找到自己追求的東西,那樣已經非常不錯了,起碼人生是有目標的,而不是頹廢過日子。>金牛座金牛座金牛座是十二星座裡的守財奴,但是他們守財的同時,也是很勇於跳出舒適圈當事情停滯不前的時候,不妨跳出自己舒適圈,換位思考,也許會得到更好的答案。
  • 千萬不要跳出你的舒適圈,千萬不要
    這時,很多文章都在說要跳出你的舒適圈,不然就會遭遇中年危機或者裁員潮,下場悽慘。很多職場人處在一種焦慮忐忑的狀態,有些人沒忍住就選擇了勇敢一躍,跳出了舒適圈。我有一個好朋友,本來是一所培訓學校的上課老師,坐標二線小城市,工資一月5000左右,吃不飽餓不死。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是時候跳出「舒適圈」了?「姿勢」不對一樣不成功
    現在,網傳大量關於「跳出舒適圈」的言論,孤立大家勇於跳出舒適圈,以便能夠更行更好的突破與發展。仿佛「跳出舒適圈」是一劑萬能藥,只要選擇了,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很遺憾,事實並非如此。前不久,有朋友就抱怨:「都說跳出舒適圈,我跳出來了,但是各種不適應,接著換了兩份工作,現在都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 面對「跳出舒適圈」的鼓勵,我有困惑
    我深知很大的原因是過了兩年大學的安逸生活,想要跳脫這個舒適圈很難,但跳出來又不知該往何處去,找個目標很難。我不願平平庸庸的度過大學生活,想為社會、為國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有時想嘗試一下新事物,考慮著考慮著就放下了,覺得也沒那麼重要,於是每次都在思索中放棄了。我想知道怎樣不糊塗的度過大學生活,怎樣才能不浪費這隻有一次的青春。
  • 辭職後,找工作被拒100次:別人勸你跳出舒適圈,我勸你不要辭職
    不知為何,跳出舒適圈這個說法在網上又火了。可能是為了」響應號召」,朋友小豬積極地向老闆提交了辭職申請,理由是:「程式化的工作千篇一律,我想要更多挑戰,我要跳出自己舒適圈。」老闆很開放,員工流失很正常,於是很大方的在離職申請上簽了兩個字:「同意」。
  • 年入百萬和年入十萬,哪種更願意跳出舒適圈?
    是否有抓住機會的資本,是否有跳出舒適圈的魄力,才是產生差距的根源。 什麼是舒適圈? 在一次同事聚會上,有人問2021年有什麼計劃? 同事A輕描淡寫的說:「能有什麼計劃,繼續工作唄,最好年底再漲漲工資!」
  • 跳出舒適圈,挑戰極限
    而我們要做的是:跳出所謂的舒適圈,時刻保持危機感,多去學習,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俗話說:「菩薩合掌念菩薩,求人不如求自己。」投資什麼都不如投資自己,多一樣本領,就可以減少求人的機會。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幫你。
  • 跳出舒適圈?先進得去再說吧
    前些日子我的朋友圈被蔡瀾回答網友問刷屏,其中一條是網友問:「怎樣才能離開舒適圈?」蔡瀾回答,「為何?」誠如一位博主所言如今鼓勵人們跳出舒適圈成了新的政治正確,好像甘於現狀就是作繭自縛,放棄人生。他懷疑,為什麼要慫恿那些一路奮鬥、吃盡辛苦,再加上一些運氣才好不容易舒適一些的成年人,跳出這些舒適呢?那些甘願跳出舒適圈的人,難道不是已經不舒適了嗎?我很同意這個看法,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想從某個圈裡跳出來,應該是已經不想再在那裡待下去了。
  • 「跳出舒適圈理論」,已經騙不到這屆年輕人了
    如今,鼓勵或慫恿別人走出舒適圈似乎變成一種潮流,身邊到處充斥著「如果你不跳出去」就是不思進取、自甘墮落的言論。你日子過得不錯,總有人提醒你,你要扔掉這些好日子,你甘於平凡;又有人告訴你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換作10年前,剛畢業那會兒,聽到這句話,我肯定滿腔熱血點頭稱是。今天,守著自己一間小屋、一方小院,我只會微微一笑:跳出去,不可能。
  • 如果你還有夢想,就必須跳出舒適圈
    01如果你還有夢想,就必須跳出舒適圈人生就是一場修煉的過程如果你還有夢想,就必須跳出舒適圈。一路走來,收穫很多,我明知道,什麼都不做更輕鬆,我亦明白,前行的路荊棘滿布,但我依然努力前行。不僅是因為心中的夢想,更是因為心中的那一份痛!
  • 你敢不敢跳出自己生活的舒適圈
    反觀我自己,作為一個大人,要跳出我現在的全職寶媽舒適圈我也是有點那麼的害怕啊。從我兒子上幼兒園後,我也開始投出我的簡歷找合適我目前現狀的工作,我想著我有6年的工作經驗,再次出來找工作應該不難吧,但是現實是我的心境真的變了,我不想像以前20歲出頭時候那麼拼了,我在意單休,我在意加班,我在意工資,我在意一月休8天的工作,休息時間卻不是周六,周日。所以我要找到一份合適我的工作那可真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