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堅守南極中山站,填補我國大氣探測空白幾經周折,黃海所的科研人員張吉昌和樊鋼洲在今年10月底回到了青島。與出發前的計劃大為不同,他們待在南極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預定的4個月,在海上漂泊了接近一年。按照計劃,他在去年底今年初就可以回國,不過,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他只好在南極多待了幾個月,直到今年4月才回到青島。南極中山站雷射雷達觀測棟。在南極中山站,張鋒總共堅守了525天。作為項目成員,他參與搭建了國際上首臺在南極部署的可全天時對80-110公裡大氣風場和溫度進行觀測的鈉螢光雷射雷達。
-
「祖國在召喚,再苦也要去」——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郝彤、喬剛細述...
得益於他們的遙感無人機和冰雷達現場觀測,考察隊現場決策和作業『耳聰目明』,優質高效地完勝南極考察第一場硬仗。」「南極科考,費用高昂,時間就是最寶貴的財富。」 他說。「在海冰厚度測量上,以往只是科考隊員依靠經驗打鑽測量冰厚,由於測點稀疏,路線的整體安全性尚得不到完全保證。」郝彤教授介紹說,「而這次我們嘗試通過大疆無人機搭載國產探冰雷達,克服南極磁場對無人機航測的幹擾,對規劃卸貨路線進行了快速海冰『體檢』,極大地提高了海冰測量效率。和打鑽實測對比發現,雷達冰厚數據較為準確,符合預期。」
-
全自動辣椒除柄、南極磷蝦脫殼機 十大農業新裝備還有啥
研發單位:華東理工大學 10南極磷蝦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該成果建立了南極磷蝦資源調查評估方法,突破了高效生態捕撈及綜合利用技術,使我國南極磷蝦從無到有,產量越居世界第二。研發單位:黑龍江龍科院佳木斯分院 2適宜機械化玉米籽粒直收新品種吉單66該成果突破玉米籽粒直收品種選育的關鍵技術難題,推動我國玉米產業機械化生產,引領我國玉米生產方式重大變革。
-
我國明年9月發布首張中文版南極地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趙越日前透露,我國將在明年9月向全球發布首張中文版的南極地圖,地圖包括46個以中文名稱命名的島峰,範圍涵蓋整個普裡茲灣—格羅夫山地區。 翻開目前的南極地圖,1390萬平方公裡的冰雪高原和3500萬平方公裡的海域幾乎被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佔盡,卻少見以漢語名字命名的島峰。
-
重磅 | 師大校旗首飄南極!
極區是觀測研究日地相互作用和空間天氣的關鍵區域,此次在崑崙站安裝的光學天文實驗望遠鏡可在極晝實現對太陽活動的不間斷觀測,與中國南極中山站運行的高空大氣物理觀測系統聯合組成完整的極區日地空間觀測體系。△崑崙站可觀測近地軌道衛星經過極區的動態範圍,Q3:安徽師範大學校旗首次飄在南極,這個細節能再詳細說明一下嗎?
-
歷史|南極科考隨隊記者:我寄出了中國首個南極郵政包裹
「我寄出了中國首個南極郵政包裹」從貯存舊物的塑料箱裡,翻出塵封多年的這張珍貴的老照片,我的記憶瞬間倒退了35年。這是1985年2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郵政局掛牌開業那天拍的照片。可毫無辦法,考察船停靠碼頭,無線電通訊已經停止使用,我跑到烏斯懷亞大街上的阿根廷郵局,向郵局職工詢問,能否可以打國際長途,他們的服務態度倒是熱情友好,上上下下問了個遍,最後答覆是聳聳肩膀,告訴我:阿根廷與中國至今未通國際電話等業務。就在考察船隊離開火地島首府烏斯懷亞碼頭,向著南極的冰雪世界挺進時不久,還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
第28次南極科考將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的發展演變
新華社「雪龍」號11月8日電(記者黃小希)萬裡冰封的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被冰雪覆蓋。為了進一步探究南極冰蓋發展和演變過程,我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將在冰穹A核心區域開展更加密集的冰雷達調查,進一步細化這一地區的冰下地形。
-
太陽法檢驗測風雷達運行狀態軟體投入使用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趙毅勇 葉飛報導 11月14日,由內蒙古自治區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開發的「應用太陽法自動檢驗L波段測風雷達運行狀態程序」在呼和浩特氣象站投入業務應用,這是我國第一次採用太陽法對L波段測風雷達進行測角精度定標和檢驗的嘗試
-
去南極!在地球上看最清晰的星星
答案是南極。 生活在大氣「海底」的人們,為了看到儘可能真實的星空,到處尋找大氣清澈、寧靜的觀測點。近日,中國科學家發現,位於南極最高點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觀星點。在那裡,2.5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可與其他臺址6米口徑望遠鏡相媲美。這將為我國南極天文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
中國南極中山站:我國向南極內陸挺進的前進基地
相繼有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法國、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個國家的政府先後對南極洲的部分地區正式提出主權要求。截止目前,總共有30多個國家在南極大陸上建設了超過150座科學考察站,其中俄羅斯建有8座科學考察站,美國建有6座科學考察站。我國目前在南極共有四座科學考察站,分別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
-
中國首次測得南極冰穹A夜間大氣視寧度
常規臺址邊界層厚度約數百米,南極內陸冰蓋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氣邊界層非常薄,將望遠鏡架設在邊界層之上成為可能。」我國在冰穹A已經開展的臺址測量表明,其邊界層全年中值只有約14米,是南極冰穹C的一半,但過去在冰穹A尚無對夜間視寧度的直接測量。
-
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建成河北首部雷射測風雷達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1日電(記者楊帆、秦婧)記者日前從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河北首部都卜勒雷射測風雷達在當地完成建設。該測風雷達安裝在崇禮區氣象局觀測場內,監測區域呈扇形向東延伸,覆蓋整個張家口冬奧賽事區域。記者採訪時了解到,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比賽項目中,七成左右金牌將在雪上產生。
-
南極旅遊有了環保「緊箍咒」
——我國出臺首個南極人類活動環保管理制度 南極成為人們春節出行新選擇。 攜程發布的《2018春節出境旅遊趨勢預測報告》稱,今年春節南極遊市場異常火爆。雖然春節去南極的遊客平均花費高達16萬元,但報名人數卻比去年多出一倍。 只需報團就可開啟驚險刺激的「探險之旅」。
-
湘潭大學校旗將插上南極
南極充滿著神奇的色彩和科學之謎,越來越多的人渴望了解極地、認識極地、更好地支持極地考察。10月29日,湘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生謝成蔭護送著湘潭大學校旗,隨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赴南極中山站進行考察,執行極地低空飛行機器人裝備應用等任務,屆時,湘潭大學的校旗將插上南極。
-
「東大極能」出徵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
昨天,東南大學在四牌樓校區舉行歡送第36次南極科考隊員暨南極泰山站能源模塊「東大極能」啟運儀式。本報通訊員 唐瑭 本報記者 徐琦攝 本報訊(記者 談潔 通訊員 唐瑭)大塊頭的可發電「充電寶」、可裝5噸航空燃油的大油箱……昨天,東南大學的3名科研人員,帶著由東大自主研發的「東大極能」無人值守能源系統,從南京啟程,參與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據悉,這個為採集極地數據提供能源保障的「東大極能」,是我國首個投入運行的國產極地無人值守能源系統。
-
南極氣溫首破20℃,地球發熱了
今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測得高達20.75℃的氣溫,這是有觀測記錄以來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20℃的氣溫值;而且,今年1月也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1月,打破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141年的紀錄。地球氣溫還在不斷升高嗎?會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能付出哪些行動?
-
南極考察首架「固定翼飛機」交付
除了極地考察船「雪龍」外,中國南極考察隊即將迎來「雪」字輩新成員「雪鷹」。 我國南極考察首架「固定翼飛機」(fixed-wing aircraft)近日在美國工廠定製交付,計劃入列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 即將加入南極考察隊的「雪鷹601」(Snow Eagle 601)是一架「固定翼飛機」,即fixed-wing aircraft,其相對的概念是旋翼機(rotary-wing aircraft,如直升飛機)。
-
波司登羽絨服溫暖相伴中國南極科考隊遠徵南極
則是對再度踏徵程的中國南極科考隊的最好形容。2020年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將踏上第37次科考徵程,而波司登也將再次與之隨行,助力裝備升級,一同探索「純淨之地」。迎接他們的將不止是海雨天風,還有漫天冰雪、能見度低、極度嚴寒等極地極端氣候帶來的嚴酷挑戰。要知道南極年平均氣溫為-25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4.2攝氏度,暴風呼嘯、嚴寒刺骨,給科考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
-
極·行者 | 跟著「雪龍」環南極
2016年12月24日南極半島海域多學科海洋環境綜合考察正式開始,大洋考察隊進入密集作業的「黃金時間」:12天,5個海水斷面,42個重點站位。科考隊要將站區清理的建築廢棄物、考察站運行遺留生活廢棄物等回運到船上,再帶回國內進行集中處理,避免留在南極地區造成站區和周邊環境汙染。由於水深條件不允許「雪龍」船直接停靠長城站碼頭,卸貨必須通過吃水較淺的「黃河」艇拖駁船在船站之間晝夜往返。
-
我國南極磷蝦油產品首次出口
□田可新 竇坦德 冷傳華 報導 本報濟南訊 6月24日,濟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外發布,日前,由山東科芮爾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生產的10.6噸南極磷蝦油陸續抵達墨爾本港,經外方嚴格檢驗檢測後順利進入澳大利亞市場。據悉,這是我國首次出口該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