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9日 08: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鄧紹根
字號關鍵詞:王朗;陳壽;曹丕;言論;人質;懼彼輿論之未;新聞輿論;晴雨表;詞源;觀察
內容摘要:從「輿論」一詞產生的歷史背景觀察,就可以看出它是民意的「晴雨表」,具有扭轉社會乾坤、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誰最早使用「輿論」一詞「輿論」一詞,《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公眾的言論」,附有文獻出處:《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設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輿論」一詞出現於何時「輿論」一詞出現於何時,是《三國志》成書之時還是之前?《三國志》作者陳壽和王朗並非同時代人。因此, 223年8月,曹魏大臣王朗借鑑當時已經流行的「輿人」、「輿人之誦」等詞,為表達「輿人之論」,而創造了「輿論」一詞,用它來表達魏國民眾對東吳孫權未能按約派遣兒子孫登到魏國王宮做侍者(人質)之事不滿而發表的言論,具有「眾人的議論」之義,引申為「民眾的議論或言論」。
關鍵詞:王朗;陳壽;曹丕;言論;人質;懼彼輿論之未;新聞輿論;晴雨表;詞源;觀察
作者簡介:
從「輿論」一詞產生的歷史背景觀察,就可以看出它是民意的「晴雨表」,具有扭轉社會乾坤、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一時,新聞輿論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熱議的話題,「輿論」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高頻率熱詞。但是,細查「輿論」一詞,則嚴重存在著「日用而不知」的研究狀態,這引發了筆者重新考證其詞源出處。
誰最早使用「輿論」一詞
「輿論」一詞,《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公眾的言論」,附有文獻出處:《三國志·魏志·王朗傳》:「設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它經常出現在各大新聞辭典中,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設有「輿論」辭條,記載說:「輿論」作為一個詞組,最早見於《三國志·魏·王朗傳》:「沒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並懷伊邑」,釋義為「公眾的意見或言論。」而在《中國新聞學之最》中記載說:中國歷史上「輿論」一詞的最早記錄,見於《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並認為:「輿論」指的是公眾的意見或看法。這些工具書均反映一個共同事實,即「輿論」一詞詞源是《三國志》中的《王朗傳》。但究竟是「魏志」,或「魏」,還是「魏書」,稍加分析就不證自明。《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而細查「王朗傳」,見於「《三國志》卷十三·魏書十三」,且與「鍾繇華歆」二人合為一傳,因此,「輿論」一詞的詞源的準確表述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
但是,「輿論」一詞最早使用者是誰?是陳壽還是王郎?出現在何時代?是《三國志》成書之時還是之前?具體語境如何?這些問題都需要從它出現的段落全文開始認真探究。「輿論」一詞出現在《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中的具體段落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