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長強制灌輸想法的孩子,是永遠無法得到快樂的

2020-12-18 大於眾學

愛 與 家 庭

匯集最動聽的成長聲音

遵循自然規律,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藝媽說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郭立群老師關於孩子成長必聽課

強硬的灌輸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那什麼叫做強硬的灌輸呢?

1

不止一次的,我看到街上有這樣的情形:

一位媽媽推著7、8個月大的寶寶在街上走,然後不停的嘮叨:寶貝,這是大樹,這是汽車......

不停的嘮叨,看樣子她是想把這個世界上看到的東西,全部通過這樣的嘮叨,嘮叨進孩子的大腦。

一個三歲的孩子和媽媽一起上街,他左顧右盼地看著周圍的街景,沉浸在眼下這個情景的連接中,他在腦子裡正在建構這個過程,結果媽媽不停在旁邊嘮叨:寶貝,你看那個字,電話,看那個字,商店......

孩子自顧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結果媽媽生氣了:

「你看到了嗎?你是怎麼搞的,說了好幾句你都不聽,傻呆呆的你發什麼愣。」

在這個案例裡,媽媽一廂情願的要把這些所謂的字、所謂的知識生硬的塞到孩子的腦袋裡,她完全忘記了,孩子不是一個容器,他有自己建構自己內在世界的規律和節奏。

我們再看下一個案例:

媽媽帶著五歲的孩子來到了劇場,音樂劇開始了,在動人心弦的音樂中,一個仙子手拿著魔棒如夢如幻的飄出來了。

媽媽開始進行教育了:「你看到了嗎,你看仙子出來了,她用魔棒能變出什麼來呢?你能認出來嗎,那個是誰啊?這不是阿拉丁嗎,你看,那就是白雪公主,你看見了嗎......」

孩子無比美好的感覺就這樣被破壞了,音樂劇正在用動人的音樂、感覺、情緒,帶著每一個觀眾走入他們的精神世界。

在那裡,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無限的、美好的想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仙子,都有一個不同的公主,這是人生中多麼美的一種狀態。

可是,媽媽的做法打攪了孩子的感覺。

我看到了一個強硬、粗暴的大人就這麼不由分說地侵略進孩子的心靈世界,破壞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這種感覺常常被打擾,他內在的感受、情緒、心理、內在的系統就會被破壞,他的認知也會失調,他不會成長的很好。

可以說他的成長就會出現巨大的缺失,內在世界是乾枯的、蒼白的,他的腦袋裡被灌了很多很多沒有生命的所謂的知識,他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美好的感受。

02

我相信上面這些案例裡的大人,他們都是好意,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也儘自己的所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但教育是一門專門的學問。

0到6歲孩子有上百個敏感期,每一個敏感期都是一段特殊的時期,孩子在他與生俱來的生命力的推動下,不斷的去發現自己、發現世界、建構自我。

所以,真正智慧的家長是遵循這些敏感期,遵循這些關鍵時期,然後在旁邊陪伴、支持,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不知道聽完我的分享你有沒有一些啟發,是不是可以檢視一下自己在過往的教育中,是否在用自己的善意去剝奪孩子的感覺的能力。

所有的知識在孩子發育出完整的精神胚胎、建構出完整的自我之後,都是很容易去掌握的,可是感覺被破壞了,他的內在的精神胚胎就有了缺陷,更不可能構建出完整的自我,那樣,你可能就阻礙了孩子一生的學習和發展。

關於灌輸和傷害,我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希望您有更多的智慧,有更好的方法,促進孩子的成長。

今天的分享就回答在這裡,再見!

——End——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肯定是辛苦的!家長不要再灌輸快樂學習的理念了.
    作者:孩教圈記者林凡  出處:孩教圈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快樂學習」這種類似培訓機構的廣告語開始在學校家長們中廣泛流傳,我們現在講快樂教育,強調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強調不要給孩子太多課外作業能以及為了應付考試而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但這是並不意味著學習就是快樂的,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肯定是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結果
  • 家長別給孩子灌輸這些思想,容易讓孩子變自卑,被人當「軟柿子」
    其實我覺得,孩子的性格和家庭環境尤其是家長的給他灌輸的思想有很大關係,如果家長常給孩子灌輸這些思想,是會容易讓孩子變自卑,被人當「軟柿子」的。>2、家裡沒錢、沒地位的思想家長總是跟孩子說家裡沒錢、沒地位,孩子一般都會比較「懂事」,遇到喜歡的東西也很少主動去向家長要。
  • 那些不正確的觀念,家長不會灌輸給孩子,否則家長會後悔
    有人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家長就時刻處於擔心之中,小時候擔心他們長不高、長不壯,大一點擔心學習不好,叛逆不聽話,等到他們真的長大成年,又開始擔心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家庭是否美滿……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在光明的大道上,而不是"誤入歧途"。
  • 經常給孩子灌輸這種觀念,會讓孩子窮到骨子裡,錢包空、心理卑!
    但也不要為了把錢花在實用的地方,就灌輸給孩子一種「家裡窮」的觀念,這樣孩子的潛意識常常認為自己只能配得上便宜的東西,對貴重的物品幾乎是望而止步,從而使得孩子們無法清楚地認識到物質的價值和金錢的價值。2)用精神富裕帶動物質節儉帶有「貧窮觀」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淺顯地告訴孩子金錢就是一切,讓孩子永遠成為金錢的奴隸,卻忘了「腹有詩書氣自華」。
  • 孩子出現「自私」行為,家長強制他學會分享並不可取,試試這樣做
    那麼,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會被人認為比較自私。這時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有些家長會採取強制手段,讓孩子去與他人分享,這樣的方法真的可取嗎?家長強制分享往往適得其反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家長強制讓孩子去他人分享,不僅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分享這件事情的樂趣,也不能讓孩子養成分享的好習慣。因此並不能強制孩子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 J爸訓娃記(3) 這個觀念需要給孩子從小灌輸
    同時孩子在家裡一定要有個能傾訴的人,否則就會不向任何人吐露心事,性格變得抑鬱偏激。這就需要家長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此間道理想必大家都懂,我就不贅述了。勇敢無畏是好的品質,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一旦勇敢變為蠻橫和魯莽,無畏變為對任何事情都毫無敬畏,那麼孩子會永遠把自己的自然需求放到第一位,不會考慮環境因素和對其他人的影響,孩子將來會吃大虧的。這很可能會導致孩子一生都深受其害。這時候,在他最親近的人裡面一定要有個人站出來,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底線,甚至有時要用一些強制的手段,否則孩子就會大概率變得不明是非了。
  • 家長別再用「灌輸式教育」了,嘗試「體驗式教育」,孩子更優秀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三年高考,五年模擬,被眾多家長支持的「題海戰術」,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永遠都有做不完的試題,看不完的練習。以至於孩子的學習不再是主動探索新知,而變成了被動完成練習要求。
  • 老師永遠給不了孩子的東西!【點醒無數家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其家教有關。老師只是傳到授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        因此,想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關鍵,老師無能為力!2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習慣       麻將桌旁、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肯定和愛看書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差別很大。
  • 家長從小灌輸這三種思想,不僅會讓孩子自卑,更會被當「軟柿子」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孩子不會無緣無故變得懦弱膽小,究其原因和家長日常的教育缺陷是脫不了干係的。本來家長教孩子寬容、禮讓是為了讓孩子在社交上順利如意,如果只知道忍讓,不懂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會被別人當"軟蛋、軟柿子"欺負。
  • 經常給孩子灌輸「窮」思想,會讓孩子格局短淺
    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34;,口頭禪是&34;。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穿親戚穿剩的舊衣服,玩別人玩膩了送出的玩具,靠哪個親戚發善心給孩子一點零花錢。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內心對錢充滿渴望。
  • 孩子6歲以後就會永遠喪失的能力,你抓住培養的機會了嗎?
    而這些普通人或許永遠都聽不出來,因為這種感覺訓練的能力在6歲之後,就永遠的喪失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限制孩子探索和自我教育的自由,常常因為孩子摸了雨後地面上水坑裡的水就呵斥他不講衛生,因為他吃飯敲打餐具就責備他噪音汙染,因為他把沙發墊堆在一起就嗔怪他搞亂了房間。
  • 尊重孩子的想法
    最近在看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稍有感悟。對於孩子,永遠不要給他威脅,讓他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也不要和他們交換條件,讓他們覺得我們愛的是他們的學習,而非他本人。可晚飯後他都沒主動找我商量,我有點著急想讓他立即關電視, 想想強制的制止不一定有效,就試著和他先談談,問問他的想法和時間安排,他回復我是想看一會兒電視,8:45再開始和我一起分析寫話,9:30去洗澡,9:45上床睡覺。我半信半疑,但沒有表露出來,就答應他,按照他的計劃來實施。8:40我偷偷看了一眼電視,沒說話,心裡嘀咕了一下,我繼續在旁邊看我的書,也許是習慣看著看著就忘記這回事兒。
  •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不要"情緒化處理"問題,如何分析孩子的想法
    上前一步聽旁邊的人說:有一對家長帶孩子來逛街,孩子買了零食還要買玩具,家長不同意,孩子就是又哭又鬧的,被他爸爸教育了一頓,情緒變得更激動了。家庭環境的好壞也是愛發脾氣的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孩子幼稚的行為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他們打罵孩子,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脾氣。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方法會被孩子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當孩子有情緒行為時,父母不必給孩子施加更多的壓力,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
  • 被如此教育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個高情商,家長要多學著點
    許多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智商高情商也高,但是往往智商是無法被我們來左右的,因為智商都是先天決定的,所以更多數的家長希望的是培養孩子的情商。換句話說,家長想要孩子高情商,就要用對方法。下面所要提到的幾種教養方式就很不錯,被這樣教養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個高情商,家長要多學著點。
  • 孩子的成長需要適當的強制
  • 父母給孩子灌輸的這種觀念,不僅影響出息度,還讓孩子一輩子窩囊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孩子小時候經歷的觀念和想法,由極大的啟發作用,而父母作為子女生命中第一任老師,身負重大責任和義務。孩子就會喜歡聽你和他說什麼話。而且父母灌輸給孩子思想,很容易影響到孩子未來。這時朋友又問:「那麼哪些思想是不能跟孩子灌輸的呢?」家長錯誤思想會無意中灌輸給孩子,時刻改變著孩子的成長軌跡,非常值得家長警惕!
  • 灌輸不如引導,睿智的家長,都懂得將灌輸式教育變為體驗式教育
    ——據《重慶晚報》這與我國許多家長與學校喜歡用的"灌輸式教育"分不開關係。何為是"灌輸式教育"?很簡單,便是所謂的"死記硬背"與"題海戰術"。睿智的家長都懂得一味的灌輸式教育是對孩子摧毀,體驗式的教育才更有利於孩子的培養。什麼是"體驗式教育"?"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
  • 孩子要手機,家長買不買?
    01首先,家長們要清楚哪些是該買的,哪些是可買可不買的。對於可買可不買的東西,我們的原則是不買。但是不買不代表直接告訴孩子不買就完事了,而是可以傾聽孩子的訴求,和孩子一起研究,了解一下孩子的需求和想法,了解了不代表就要買。
  • 媽媽強行要求孩子分享玩具,結果孩子的一句話,讓兩個家長都尷尬
    例如:在外出玩耍時,遇到其他的小朋友,家長往往會要求還在分享他的食物和玩具。在孩子不願意的時候,還會強迫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其實,這樣做並不能讓他感到快樂,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抗拒。除了分享,家長還有很多想法都不能灌輸給孩子,這些都會影響他的性格和習慣的養成,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有遠見、有格局的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別人家孩子的故事,誰誰誰家的孩子學習好,誰誰誰家的孩子有才藝......雖然我們都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又抱怨他沒有那麼優秀。但今天親貝網小編告訴你,我們抱怨的對象錯了,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不在孩子,而是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不同導致的。有遠見、有格局的家長經常會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