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與航空之爭,原本是個老話題,但隨著高鐵網絡日漸完善,漸趨「公交化」運行的高鐵正深刻改變著中國交通運輸的格局。有業內人士開玩笑:「如今每開一條新高鐵,都意味著沿線交通的重新布局,讓公路、航空抖三抖。」(8月24光明網)
在十年前,高鐵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那時高速鐵路建設剛剛在國內起步,僅有的幾條高鐵線路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布局,遠超普通旅客列車、接近航空運輸的價格,使得「高鐵」一度成為了「高消費」的代名詞。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高鐵建設熱潮不斷在各地掀起,無論是國家還是各級地方政府,又或是普通民眾,都將熱切的目光投向了高鐵。從最初的「被高鐵」到現今的「要高鐵」,高鐵憑藉安全、舒適、便捷,以及全天候、低票價等優勢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和追捧,更通過對運輸組織的不斷優化、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高鐵網絡的不斷完善以及豐富多樣的營銷手段,逐步「收復」著原本屬於自己的運輸市場份額,使的民航同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面對這種壓力,奮起反擊是必不可少的。在鐵空競爭相對激烈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民航部門充分利用其運輸覆蓋範圍廣、航線機動性強、服務水平高以及靈活多樣的經營策略與市場定價優勢,採取航線網絡優化、航線經停改造、提高中轉能力、增開黃金航線等多種方式大力吸引客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面對「鐵老大」的成功逆襲,招招見肉、拳拳見血的激烈競爭只能是短期內的戰術手段,要想實現健康、有序、長久的發展,「競爭與合作」才是著眼於未來的戰略設計,從現實來看,無論是鐵路還是航空,都清醒的認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下飛機、上高鐵」已經成為現實,而「航空+高鐵」的綜合交通模式,不但帶來了交通運輸業攜手共進、綜合立體發展的新格局,更進一步擴大了輻射範圍,實現了運營收入的穩步增長。除了緊密合作,發揮自有優勢,相互補充業務短板也是實現雙贏的有效途徑。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的專項調查顯示,高鐵對民航的衝擊集中在500——800公裡的運輸距離內,超過1500公裡以上幾乎沒有影響。針對這項調查,無論是鐵路,還是航空都可以在自己的優勢市場範圍內,有針對性的加大營銷力度。比如高鐵方面可以加大800公裡以內的高鐵開行頻次,滿足中短途旅客需求,適量減少長途高鐵列車開行,而民航部門則可以增加1500公裡以上的遠距離、隔水、隔海航班以及國際航班班次。如此一來,本來處在「血腥」競爭的雙方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投入,實現「有錢使在刀刃上」的目的,還能充分發揮出自身原本就具有的優勢。 有市場就必然有競爭,但在市場經濟不斷成熟的今天,「一家獨大」的局面早已成為歷史,有序、合理的競爭與科學、緊密的合作才是實現長遠發展的「靈丹妙藥」。在競爭與合作的理念下,空鐵、公鐵,又或是一切交通運輸行業之間的競爭必然會走的更遠、更好,從而真正為我們構建起一個更加安全、快捷、舒適、經濟的綜合交通運輸大格局。(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