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和牛消費的一個晴雨表,截至本月24日,日本東京6月「肉類批發市場優等和牛均價」與去年同期相比價格下跌了兩成,跌至每公斤1864日元(約合人民幣1斤60元),連續四個月跌破每公斤2000日元這一整數關口,低迷表現創近五年之最 。
消費遇冷,「金牛」褪色,日本和牛產業正面臨嚴峻考驗。
作為日本的代表性食材之一,肉質鮮嫩、口味獨特的和牛,此前一直受到世界各地美食愛好者的青睞,銷量年年居高不下。
但自疫情發生以來,打擊接踵而至。一方面奧運延期、外國遊客人數銳減九成;
另一方面今年夏季日本各地啤酒節、肉類美食節等慶典活動也大量取消,和牛的消費平臺與目標客源雙雙減少,市場空前蕭條。
日本某和牛餐廳工作人員 中康彰: 疫情發生前,我們店鋪每天的客流量能達到100人左右。但現在真的是什麼也不敢奢望了,能逐漸回到疫情前的七八成,我就謝天謝地了。
由於此前大手筆押注東京奧運所帶來的商機,今年上半年,日本和牛的出欄量同比增長一到兩成。供需錯位之下,和牛養殖戶陷入「越賣越虧」的惡性循環。
以日本三大和牛品牌之一的「近江牛」為例,算上購買幼牛、飼養等成本,「出欄價」至少要到每公斤2400日元(約合人民幣1公斤160元),養殖戶才能勉強回本。
但因為銷路不暢 ,今年4至6月,「出欄價」一度跌破每公斤1500日元,比回本價低超過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每賣出一頭牛,養殖戶就要虧損3萬元人民幣左右 。
但和牛如果長期存欄有染病風險,無奈之下,只能委託經銷商降價促銷,並通過製作袋裝咖喱等保存食品來釋放庫存。
作為本土培育的高級肉牛,和牛一直是日本極具國際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出口量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8倍,2019年出口額超過29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近20億元)。
疫情發生以來,為保護這隻傳統上的「金牛」,日本政府計劃通過補貼養殖戶、向消費者發放專項購物券等措施,維持和牛的國內消費。但有分析指出,目前日本家庭每月的牛肉消費量只有0.6公斤,且多以價格低廉的進口牛肉為主。失去外國遊客的消費支撐,僅靠有限的日本國內市場,恐無法消化和牛的過剩庫存。
(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