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跟教育相關的心理學講座,其中有個心理學家的結論,還蠻獨特的。乍一看沒有道理,可是細細品來,卻還真是那個道理。在一般的觀念看來,就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不能太疏離。如果太疏離,會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不會人際交往。進入社會之後,比較難生存。可這位心理學家提出的則是,跟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容易「共生」,失去自己的主觀性,長大之後難有出息。
跟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心理學家有依據。為什麼會這樣說?看過下面的結論您就知道了。
跟父母關係太好,不分彼此,共同依存,在心理學上,就稱為「共生」。「共生」是一個集美好和殘忍於一身的詞彙,可一起生,亡也一起亡。所以,這樣沒有邊界、距離感的親子關係是不健康的。在心理學看來,一個孩子要想過得有出息、快樂,他就必須是「自己」。要想成為自己「自己」,就要「拋棄」很多父母的東西,其中就包括父母壓在孩子身上的自己的希望。
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小動物剛出生之後,對它百般疼愛,有求必應。跟他的關係太好了,好到什麼捨不得讓他吃一點苦。在一個階段之後,改變方案,但他已經不能在自然界獨立生存。因此,跟孩子關係太好,邊界模糊,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我們常說,不能太愛一個人,那樣會讓我們失去自我。在愛情中是這樣,親情中亦是如此。兩個人離得太近,就會自然而然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人身上。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應該怎樣做。而被愛的那一個人,也很有負擔。只要不按照對方的觀點,就會覺得愧疚。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跟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去不了離家鄉太遠的地方。因為他們不舍也不敢,不舍,是不捨得離開父母,去太遠的地方。不敢,是因為從小就在父母的身邊,從小就被過度關注,是不敢離父母太遠的。沒主見,沒野心的孩子,能有多大出息?
有人說這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在一起。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相遇,是為了分離。從牙牙學語,從蹣跚學步,從上學,從交朋友,從上大學,孩子越來越不需要父母,越來越有更廣闊的天地。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把他們拴在我們的身邊。父母的愛是從100到60分的過程,我們要慢慢減少對孩子的愛,讓他有自己的天地。
跟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其實歸根到底,這就要求我們的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一直抓著孩子不肯放手,反倒是害了他。
90後寶媽一枚,因為有了孩子,開始關注並學習育兒知識。在這裡希望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寶媽寶爸,共同探討育兒心經。
未來亦暖,歲月如初。時光,總是暖暖的,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