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天才帕吉特:他有如電影般的人生際遇

2021-02-13 書迷屋

來自阿拉斯加的前床墊推銷員帕吉特以前對數學根本不關心,17年前,他還在華盛頓州的塔科馬過著混亂不堪的生活。

他說:「我以前放蕩不羈。生活就是圍繞著女孩們轉,派對、喝酒、宿醉、醒來,然後又到外面追女孩。數學跟我毫無關係。過去,我還常說,『數學無聊死了,在現實生活中,它有什麼用呢?』」

一次襲擊改變了他的大腦

2002年9月13日晚上,帕吉特和朋友們出去玩,在一家卡拉OK外面遭到兩名男子的襲擊。他回憶道:「當第一個人跑到我身後,砸中我的後腦勺,我聽到了一個低沉的聲音,並感受到了猛烈的撞擊。然後,眼前閃過一道白光。接著,我意識到自己已經跪倒在地,一切都在旋轉,我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也不知道是怎麼去的醫院。」

帕吉特跌跌撞撞地來到馬路對面的醫院,醫生說,有腦震蕩,另外,因肚子上挨了一記重拳,腎臟有點出血。「他們給我打了一針止痛針,然後就把我送回家了。」 

遇襲事件發生後,帕吉特就變得越來越害怕外面的世界。非到萬不得已,絕不出門。他說:「我只記得我把房間的窗戶都用毯子和毛巾給釘上了,甚至連大門也用噴霧泡沫給封上了,並每天都會不停地洗手、打掃衛生…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看待事物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他解釋說:「所有彎曲的東西的邊緣都開始像素化。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水也不再是連續的,而是一條又一條的切線。」陽光、街道、花草、樹木,甚至人和我經前看到的都不一樣了。「我既驚訝,也很困惑,但同時也很害怕。」

因為這些幻象,帕吉特開始思考與數學和物理有關的一些問題。當時,他在網上閱讀了大量與數學相關的文章。

一天,他偶然發現了一個關於分形的網頁,引起了他的共鳴。分形,是一個難度很高的數學概念,它最基本的意義,就是當你把一個雪花放大時,會看到它是由很多更小的雪花組成的,再放大,那些小雪花又是由更小的雪花組成的,依此類推,無窮無盡。

帕吉特一下子被這個概念迷住了,覺得有必要更進一步探索這個有趣的概念。

於是,他開始不停地畫各種形狀的分形圖,前前後後,畫了有一千多張。還說他畫的那些東西,都不是他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他在自然界中,觀察到的一些物體的結構。他認為他「掌握了開啟宇宙的鑰匙」,那些畫對於他來說都太重要了,必須要隨身攜帶。

一天,帕吉特出門去買東西,遇到一個男子,這個人注意到他手裡拿的畫,對他說,你這些畫看起來很像是數學畫。聊天中,帕吉特告訴那個男子:「我一直在嘗試在普朗克長度(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的一種極小的測量單位)和量子黑洞的基礎上,來描述時空離散的結構。」那個男子是個物理學家,他建議帕吉特去上數學課。於是,帕吉特就進入了一所社區大學,開始學習描述這些令他痴迷的事物,所需要的語言。

聯覺,讓他可以看到數學公式

為什麼帕吉特看事物的方式會如此奇特?他自己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人,一個具有非凡數字能力的人,在談論他眼裡的數字是什麼樣子的。帕吉特說:「我總是把數學描述成形狀,而不是數字,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除了我以外的人談論數學的樣子。」隨後,他在網上搜尋了很多信息,並認識了邁阿密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布羅加德。兩個人在電話裡聊了好幾個小時,通過交談,布羅加德推測帕吉特是個有聯覺(即感覺混淆了大腦的交叉連接)的人。

據估計,大約有百分之四的人具有聯覺。有聯覺的人可能會在聽到音樂的時候,看到特定的顏色,或者在感受到某種特定情緒時,會聞到相應的氣味。有的人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也不少有這種能力的人,是由於某種創傷、外傷、中風,甚至過敏,而引發了大腦的改變。

布羅加德認為,帕吉特是因為受到腦損傷而出現的聯覺,他的這種聯覺,可能會使他在接觸到某些東西時,讓他產生數學公式或者幾何形狀的視覺,這種視覺的影像也許是在他的腦海裡,也許是在他的眼前。布羅加德還猜想他的這種聯覺可能會使他通過學習,成為一名專家。「畢竟,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他這樣的洞察力,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把數學公式形象化。」他說。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布羅加德把帕吉特帶到赫爾辛基阿爾託大學的一個大腦研究部門,在那裡,帕吉特接受了一系列的腦部掃描。研究人員發現帕吉特的左腦非常活躍,尤其是左側頂葉,而這一部分大腦主要負責的是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線性思維。當年的那一悶棍,似乎改變了他的腦部結構,使他變成了數學天才,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之為「後天性獲得性學者症候群」。

「學者症候群」是指一個先天存在嚴重智力障礙、自閉症,或其他心理疾病的人,卻擁有與其障礙全然相對的、不協調的,且驚人的某種能力。而「後天獲得性學者症候群」患者,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原來正常的人,在腦部受到創傷後,突然間發展出了「學者症候群」患者的特殊才能。這種特殊才能,一般會表現在數學、音樂、語言和藝術方面。據不完全統計,歷史有記錄的這種患者有100多個,現在全球大約有40個這樣的人。

2014年的時候,帕吉特還出版了一本講述自己經歷的書,名叫《一夜之間變成天才》,他在書中說他「正經歷著數學的覺醒」。

相關焦點

  • 男子腦後挨悶棍後患「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成數學天才
    原標題:男子腦後挨悶棍後患「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成數學天才   原標題:12年前腦後挨悶棍美一男子變身數學天才   賈森·帕吉特資料圖。   據新華社電 美國中年男子賈森·帕吉特12年前遇襲,腦後挨了一悶棍,醒來後突然展現數學天才。他把這段奇特經歷寫成回憶錄,於22日出版。
  • 美國一男子12年前腦後挨悶棍 醒後變數學天才
    賈森·帕吉特資料圖。  據新華社電 美國中年男子賈森·帕吉特12年前遇襲,腦後挨了一悶棍,醒來後突然展現數學天才。他把這段奇特經歷寫成回憶錄,於22日出版。  帕吉特現年43歲,家住華盛頓州塔科馬。
  • 美國男子頭部被打後成數學天才 患「後天性學者症候群」
    12年前,賈森·帕吉特輟學了,離開大學後他在父親的家具店工作。然而在華盛頓K歌吧發生的一起行兇搶劫案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帕吉特在行兇搶劫事故中頭部遭受重擊,此後他眼中的世界完全變樣了,他整個人也變得對數學和物理異常痴迷。【提示】閱讀文章時遇到生詞了?戳「閱讀原文」可直接點擊屏幕查單詞哦!
  • 幸福童年,自由人生——《天才少女》電影觀後感
    周末時光放鬆心情,看電影是個很好的選擇,我在「愛在家庭」&「魅力讀書」群向群友們推薦了電影《天才少女》,這是一部關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電影。每個孩子來到世上,上天都給開了一扇窗,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風景,與家長如何培養孩子關係重大。
  • 終年33歲的印度數學天才,他的傳奇人生讓扎克伯格流淚
    ,那麼拉馬努金是千年才出一個的數學天才。,直到他遇到人生第一個貴人——艾亞爾(S.Aiyar)。Rao)很賞識拉馬努金的數學才能,甚至寧願每個月給拉馬努金一些錢,讓他掛名不上班,在家專心從事數學研究,他鼓勵拉馬努金:一定要讓別人發現你的數學天才!我們印度人雖然在武力上被英國戰勝了,但是我們的天才也可以和他們的一樣強。
  • 終年33歲的印度數學天才,他的傳奇人生讓扎克伯格流淚,大數學家哈代說「他發現並創造了數學」
    而他寫出的一個個方程就是他用數學語言對這些完美規律的描述這在他如此自然,就像畫家臨摹自然界中的花草蟲魚一般Rao)很賞識拉馬努金的數學才能,甚至寧願每個月給拉馬努金一些錢,讓他掛名不上班,在家專心從事數學研究他鼓勵拉馬努金:一定要讓別人發現你的數學天才!我們印度人雖然在武力上被英國戰勝了,但是我們的天才也可以和他們的一樣強
  • 暑期影單:十四部數學電影,十四個數學人生
    往前回溯來看,1994年正是我在念大學的時候,當時完全沒有一位教授在課堂上提到這件事,也許他們認為,一位真正的研究者,自然而然地會被數學吸引,然而對一位不是天才的學生來說,他需要的是老師的指引,引導他走向更高深的專業認知,而指引的道路,就在科普的精神上。
  • 數學天才16歲考入985大學,現今卻靠400元低保生活,發生了什麼
    就拿中國來說,每一年都有一大批少年天才「橫空出世」,比如13歲考入中國科大,曾和方毅副總理對弈圍棋兩局全勝的江西「神童」寧鉑;再比如8歲參加美國高考得760分(數學,滿分800分),31歲獲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的華裔天才陶哲軒……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晚年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時也,命也!」天才們雖然都曾闖出過諾大名頭,然而他們最後的命運卻可能截然相反。
  • 周星馳,一個瘋子般的電影天才,等待著他未完待續的故事
    江湖上總有傳言,周星馳已經江郎才盡,但事實是他從未退出江湖。一個天才般的少年,他對電影有著極度的渴望和熱愛,也有著常人所無法觸及的天賦異稟,在電影的舞臺上兜兜轉轉,他的一生始終與此為友,亦或為敵。電影是他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看他的電影也是很多影迷觀影時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位電影瘋子。他出生在香港的窮人區,七歲時父母離異,雖然他的成長條件並不是特別富足,但他是在一個很有文化的環境氛圍中長大的,他的母親是大學畢業很有修養,他的名字就出自著名詩賦《滕王閣序》中的「俊採星馳」一句。
  • 天才數學家的一生——盤點那些與數學有關的電影
    基於他們的貢獻,對其所處時代的影響以及對數學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經典文學作品,由蘇有朋執導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即將於3月31日起登陸全國院線。數學天才與物理天才,這兩大高手之間的過招勝負並無懸念,而過程的精彩自然不言而喻。有意思的是,電視劇裡最常見的噱頭——神秘現象並未在電影版裡出現。
  •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出家8年後還俗,如今活成這樣
    這是多少寒窗苦讀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錦繡前程,但有人在此面前卻甘願為人生按下暫停鍵。這個人就是柳智宇。小小少年:榮譽不少,煩惱很多。尼採曾說:"只有天才和瘋子才能享受孤獨"。柳智宇是孤獨的,因為他是天才。
  • 影評《天才少女》
    瑪麗身邊有很多對她幫助很大、很積極正面的成人模範,包括弗蘭克的鄰居羅伯塔,還有她的老師邦妮。瑪麗也是個數學天才,擁有萬裡挑一的聰明大腦。弗蘭克媽媽伊芙琳相信瑪麗屬於更適合成人的特殊學校,但弗蘭克希望瑪麗擁有一個更常規的童年——他相信這麼做是尊重他的姐姐——也就是瑪麗媽媽的遺願。這場爭論引發了一場關於瑪麗未來撫養權問題的法律官司。
  • 轉載:他有天才的頭腦,卻常思索白痴般的問題
    本文敘述一個科學家,一生遭遇許多悲慘的打擊,卻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與對數學物理法則認知的熱忱,給人類帶來傑出的貢獻。你如果在課本裡讀過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這就是他。有人說他是天才,有人說他是白痴,你說呢?
  • 他是精神分裂病患,亦是拿了諾獎的數學家,凡人能從天才的人生故事...
    它讓偉大靈魂變身一個聰明稜鏡,從劃歸粗淺的分層到折射周密的光譜,你可以精細地看到天才人生每個思想細流的分離融合。作為凡人,我很想靠近這份偉大,因為可以取暖,因為自帶光源。人因肉體而脆弱,卻因理性而堅強。他有著天才的頭腦,也有凡人的缺陷,還有一生無法擺脫的心理疾病。
  • 電影《天才少女》,情感與現實糾結影劇
    電影《天才少女》,情感與現實糾結影劇當情感遇到現實,兩者相互有著衝突。是情感向現實低頭,還是現實像情感低頭?我想在《天才少女》影劇中我似乎找到一絲的答案。《天才少女》看到影劇名字第一反應想著卻是「難道影劇講的就是天才般的少女?」
  •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拒絕麻省理工,出家8年後還俗,如今活成這樣
    這是多少寒窗苦讀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錦繡前程,但有人在此面前卻甘願為人生按下暫停鍵。這個人就是柳智宇。小小少年:榮譽不少,煩惱很多。尼採曾說:"只有天才和瘋子才能享受孤獨"。柳智宇是孤獨的,因為他是天才。
  • 淺析電影《天才少女》
    第一次留意這部電影是在朋友圈,驚奇的發現男主人公竟然是美國隊長的扮演者克裡斯·埃文斯,但是在這部電影裡他的形象卻和美隊截然不同,抱著一種獵奇心理我決定去看一看。可社會中哪有這麼多天才,多的是不明黑白的人,在現實面前,孩子的教育與自由究竟如何選擇,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中心論題。克裡斯·埃文斯在影片中,脫去了超級英雄的外衣,卸下盾牌,進入了現實的生活,卻依然擔當著保護者的角色。他要保護的,是自己的外甥女瑪麗。
  • 電影《天才少女》: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該怎麼教育她
    如果你的孩子是個天才,該怎麼教育她?這真的是個難題,更何況真實生活往往還要更複雜。電影《天才少女》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天才少女》該片講述美隊扮演一名原本波士頓大學助教現在是修船工的弗蘭克在姐姐自殺後領養了外甥女瑪麗——一位數學方面智力過人的天才少女
  • 電影《師傅》:一部如清潭明月般純粹的功夫片
    一字之差卻差之千裡,略顯光怪陸離的動作,襯託出的,卻是如「古典建築般」的理性美學。 人生百態、各色心思、市井生活、贏得漂亮,串聯成了一副完整且優美的畫卷,其中的河流低沉婉轉,高山氣勢磅礴,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態、茶米油鹽,應有盡有。 最後推薦給沒有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們,一定不要錯過這部佳作。 電影《師傅》背後的故事
  • 陶哲軒:天才與數學
    他在11、12、13歲的時候分別獲得了國際奧數銅牌、銀牌和金牌,直到今天還是國際奧數比賽最年輕記錄保持者。31歲時,他獲得了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成為丘成桐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華裔數學家。搞數學的一定是天才嗎?答案是堅決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