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中國和美國的一些文化特徵放在一起做一些文化對比,我們就會發現,美國人骨子裡是有商人崇拜,而我們則有官員崇拜,美國人的主要文化是商業文化,而我們過去一直以來都是農業文化,美國人喜歡教育年輕人要學好科技改變世界,而中國人則喜歡教育年輕人完善自我兼濟天下。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著不同的人,但我們對更美好的世界的嚮往,對幸福的渴望還是相同的。
不得不說,在過去的三百年裡歐美文化孕育出了很多偉大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等,他們為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就有這樣一對兒兄弟,他們發明了一種小冊子,如今仍然在改變著世界,他們就是享譽世界的輪胎商業大亨米其林兄弟。
一切都是為了賣出更多的輪胎
在1886年,米其林兄弟接手了家族企業。只可惜,這個家族企業此時已經奄奄一息了,在那個年月裡,連真正的汽車都沒有幾臺,米其林兄弟表面上是家族企業的繼承者,而最後不得不靠修自行車來維持生活。
正所謂「窮則思變」,米其林兄弟想這麼下去可不是辦法,必須得想到什麼辦法來振興自己的企業,於是他們發明了可拆卸的充氣式輪胎。沒錯,是米其林兄弟給我們帶來了現代輪胎的雛形。巧的是,當時德國人也才剛剛發明汽車,一切看似都是那麼的天時地利人和。
雖然米其林兄弟發明了當時最好的輪胎,可很多人覺得汽車仍然是新生事物,對它的安全性和能力並不信任,況且畢竟當時多數人覺得自行車已經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並不需要其他的交通工具。可這對米其林兄弟來說,可是一種災難,如果沒有人買汽車的話,那麼他們的輪胎也將賣不出去。就在這時,一套邏輯推理幫助米其林兄弟找到了方向。
一本小冊子,竟改變了世界
我們現在很多人提起米其林三個字,第一個想法是米其林大廚都很厲害,能夠被米其林評上級的餐廳都很不錯。但其實,在最開始米其林兄弟之所以發明米其林評級只是為了賣出更多的輪胎。
我們前面也講了,在汽車剛被發明的年月,很多人並不喜歡買汽車,畢竟也不需要遠行,平時生活中自行車已經可以完全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了。就在這時頭腦靈活的米其林兄弟開始思考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和觀念呢?於是他們做了一套思維推理。
首先,他們想如果想讓更多的人購買輪胎,就必須得讓更多的人喜歡遠行,因為遠行就會買汽車,買汽車了以後就必須要買輪胎,畢竟輪胎是會磨損的。那麼問題來了,現在的關鍵就是如何讓人們喜歡遠行呢?於是,米其林兄弟發明了一本小冊子。
這本小冊子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米其林紅色寶典》的雛形。當時米其林兄弟想,如果有這樣一本小冊子,在這本冊子裡都是法國國內,甚至是歐洲一些地區裡一些好看的美景和好吃有特色的餐廳,這必然會引起很多人想要去消費體驗的渴望。
那他們如何去到消費地點呢?也就只能靠汽車了。就這樣,米其林兄弟發明了一種紅色小冊子,激起了整個法國人民對自駕遊玩的渴望。而一百年後的今天,米其林兄弟發明的小冊子影響和改變了很多餐廳的命運,這些餐廳正是因為有著米其林的評級而收穫了大量顧客。
所以說這就是想像力的偉大,明明只是做輪胎的米其林兄弟,卻能想到激起人們出行的願望來間接地提升自己輪胎的銷量,不得不說,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營銷案例之一了。
【註: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際網路,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部分圖片與本次事件無關,只為方便讀者理解,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