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飛科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還不具備真正的經營能力。這類企業這幾年的增長,更大程度上來源於市場的緊缺,而不是能力。
作者|黃曉軍
來源|深氪新消費[ID:xinshangye2016]
封面圖|網絡
羅永浩直播刮鬍子,帶火了兩款剃鬚刀。
一是大眾熟知的手動剃鬚刀吉列,二是小米做了5年的電動剃鬚刀映趣。數據顯示,當時直播5分鐘,映趣剃鬚刀賣了5萬多件,銷售額超過300萬——這是當時羅永浩直播帶貨的單品銷冠。
但這時,網絡上一個問題引發熱議:「小米有品做了5年剃鬚刀,為什麼還是無法趕超飛科?」
這是事實。中國剃鬚刀市場裡,手動代表吉列莫屬,電動代表就是飛科。
中怡康統計數據顯示,「FLYCO飛科」品牌電動剃鬚刀2019年度線上和線下市場零售量佔比分別達到46.15%、39.15%。
這個數字意味著,飛科把持著剃鬚刀市場半壁江山,國產剃鬚刀之王當之無愧。
但如果把5年的時間拉長一點呢?10年、20年後再來看,結果可能就不一定了。畢竟,當下的飛科已經暴露出了他的風險:
▍第一,QYResearch預測,至2023年,我國剃鬚刀產業規模將增長至3.9億隻,2018-2023年複合增長率為3.08%。
在整個行業保持穩定增長期間,飛科卻轉頭下滑了。據飛科2020年Q3財報顯示,其營收27.20億,同比下滑3.51%;淨利5.29億,同比下滑14.67%。
這不全是2020年疫情的「鍋」。對比以往,這已經是飛科連續第7個季度業績下滑了。從2019年第一季度以來,飛科營收、淨利皆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第二,縱覽整個剃鬚刀行業,飛科可謂四面楚歌。
電動剃鬚刀領域,飛利浦、博朗、松下等國際品牌環伺四周,映趣、素士等新品牌崛起迅速;手動剃鬚刀領域,吉列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就達到了85%以上,可謂銅牆一塊。
飛科此時式微,引發外界審視。
01
創辦:定位中端剃鬚刀第一
飛科創始人李丐騰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
出生在溫州的他,年輕時嘗試過不少工作,比如倉庫管理員、摩託車修理工,甚至還擺地攤賣過眼鏡。
直到1995年,李丐騰進入一家叫日達的剃鬚刀廠,主要工作是焊接電路板,焊一塊掙0.15元。
當時的溫州,經濟騰飛伊始,家庭式小作坊遍布街頭巷尾。這就提供了一個絕妙的基礎配套,只要有掙錢的產品出現,所有作坊都能很快調整產能,跟風生產。
剃鬚刀行業也迎來了這樣的問題。當時日達生產的低端電動剃鬚刀被全城效仿,產品出廠價被壓到了7元不足,市場終端批發價從27元砍了一半,只剩下13-14元。
但這個時候,在溫州百貨公司的專櫃裡,一款雙頭旋轉式剃鬚刀可以賣到2000多元——它就是飛利浦。
李丐騰看到了品牌溢價的賺錢機會。當時已經作為主管的他,建議老闆自產自銷打造品牌。但日達老闆逃不過傳統生意人「路徑依賴」的思維,認為做品牌畢竟前途未卜,大量批發還是能賺到錢的。
年輕的李丐騰不幹了。1999年,他帶著打工攢下的10來萬離職,跑回隔壁的溫州永嘉創辦了飛科電器。
當時剃鬚刀市場格局很明了。市場80%的產品是日達這種小工廠生產的低端剃鬚刀,產品價格在100元以內;此外就是飛利浦這種國際高端大牌,產品價格帶從500元可以一直延伸到2000元左右。
中端產品還處於市場空白。為此,李丐騰也研發了一款雙頭旋轉式剃鬚刀產品,將其價格定位在100-300元之間。
那時的李丐騰,估計還不清楚什麼叫定位理論。但在二十多年之後來看,他確實將飛科的成長打磨成了特勞特「第一法則」核心原理的典型案例。
在溫州市場甚至全國,飛科一開始就將自己在消費者心智中區隔出來,成為中端剃鬚刀領域的第一,以此引領企業經營,贏得更好發展。
02
冷啟動:上遊抵押模具、下遊承諾退貨
按照溫州當時的生產基礎,李丐騰這個產品一旦推出,預估整個市場不出半個月就會有相似產品出現。
如何快速搶佔這個市場?這場成為了飛科誕生的第一個問題。李丐騰深知,如果按日達剃鬚刀的方式來做,經過買地、建工廠、招工人等種種環節,飛科估計早就流產了。
李丐騰必須出一套快拳,搶佔中端產品空檔期——貼牌代工成為了最優選。
據簡道資詢分析師介紹,當時,李丐騰帶著他的團隊曾登門拜訪溫州地區最大的剃鬚刀代工廠。結果對方人都沒見到就被拒接了。工廠員工帶了一句話,「給我們多少錢也不願給飛科電器生產。」
這是當時溫州所有OEM代工廠,都是這樣的想法。他們擔心這個行業突然竄出一個品牌,這將影響工廠的其他訂單,甚至聽任新品牌的擺布。
這是不針對李丐騰,所有的新品牌都是敵人。
從代工廠走出來的人,李丐騰當然也能夠揣摩出這樣的想法。為了打消代工廠的顧慮,他將自己的旋轉雙頭剃鬚核心技術,以及相關模具都全部抵押給了對方。
這意味著,若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未來飛科不做代工廠的業務,這些技術和模具可以被工廠自行使用。
就這樣,溫州規模最大的幾家工廠開始生產起飛科。
[編者按:就算是到了2016年飛科上市,李丐騰也沒有食言——當時飛科電動剃鬚刀的外包率超過了70%,新產品電吹風的外包率更是接近95%。 ]
做生意最重要的一步,是如何將產品變成商品。在飛科第一批剃鬚刀出場之後,尋找經銷商幫他賣貨又成為一個大問題。
品牌不知名,價格比普通國產剃鬚刀高出近1倍,飛科剃鬚刀基本沒有人願意冒險進貨。為此,李丐騰不得不再一次承諾,賣不出去全款退貨,這才有經銷商開始銷售。
而見終端市場表現不錯,溫州工廠界一片譁然,有的開始排版模仿製作模具,有的一直猶豫想再看看行情。真正接觸消費者的經銷商最清楚這款產品的市場反響,不少此前拒絕過李丐騰的人開始主動打電話訂貨。
話語權逐漸從經銷商方轉移到了飛科品牌方。為了在這個節骨眼快速出貨,李丐騰開始給經銷商定規矩了。如果訂購1000個剃鬚刀,飛科會以缺貨為理由只發貨300個。
害怕斷貨的經銷商哪裡還想這麼多,一般都是緊急加訂到2000個。
這種玩法讓李丐騰兩年就在義烏、廣東、武漢、瀋陽等地招攬了20多個省級代理,飛科也在逐漸打入百貨商場走到了飛利浦的旁邊。
03
崛起:渠道航線大拓展
到2019年末,飛科產品銷售以經銷模式為主,輔以少量直營,構建了以商超終端、電器連鎖、區域分銷等相結合的立體式營銷渠道。
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已發展749家經銷商。
這個過程中,飛科的渠道建設一直是外界的研究對象。
在2004年左右,李丐騰開始思考,飛科創辦時的定位就是中端市場,但當時的經銷商主要還是服務低端市場,這將一定程度拉低飛科的品牌價值。
第一輪渠道拓展開始,李丐騰要將飛科買到大型超市、商場等中高端渠道,要和飛利浦等國際高端品牌一樣陳列在專櫃裡。
這明擺著是在搶此前老經銷商的生意。於是,經銷商們聯合抵制,飛科的銷量一度下滑。
但這時的李丐騰不再是當時,沒有全款退貨的保證去苦苦相求,而是直接將重心轉移到商超渠道,返點甚至提高了30%。
經銷渠道下滑,商超渠道增長,這對於飛科而言並沒有帶來多大的銷售壓力。相反,各大商超小家電產品區域都陳列了飛科剃鬚刀,品牌質感遠超從前。
在李丐騰鋪設商超的過程中,另一個渠道的影響力也在增長,那就是淘寶。2010年前後,就算是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商超,也在紛紛縮減小家電的銷售面積和規模。
電商吊打線下的故事即將到來。
不顧當時大眾熱議的經銷商利益分配和線上線下同價的問題,李丐騰毫不猶豫地走到了線上。
當時,幾乎所有線下實體電商賣貨,都是為了去庫存。但飛科卻「專款專供」,價格高於線下,甚至玩新品線上首發。
有數據顯示,飛科一款型號為FS360剃鬚刀,在農村淘寶1周賣出了3萬套,這個數字線下渠道上一年的銷量的1倍多。
飛科崛起。
04
式微:重廣告輕研發的結局
回看飛科電器的成長,上遊聚焦在輕資產的貼牌代工,下遊聚焦在了強調品牌和流量的渠道拓展。中間環節的營銷成為疏通這個鏈條的關鍵。
① 飛科在品牌運營這一環的做法依舊粗暴。
在講訴核心競爭能力時,飛科認為自己擁有兩大核心競爭力,其中之一就是品牌運營。其財報談到:
公司多年來持續在中央電視臺五套、東方衛視等全國性主流電視頻道通過硬廣投放、電視欄目冠名等方式進行強勢的廣告宣傳推廣。
從近3年的數據來看,飛科2017-2019年銷售費用總額達到2.9、3.5、3.9億元。這其中,佔比最高的就是廣告費,一直維持在35%以上,且逐年增高。
根據財報可知,2017-2019年,飛科廣告費拉動營業收入的效益,已經從34元下滑到27元。
天風證券就指出,從整體效果來看由於目前新興媒體渠道的興起,傳統媒體的宣傳影響力在逐漸下降,廣告投放的性價比不高。
② 廣告效益滑落,具體表現在飛科線上線下銷售的滯漲。
藉助淘寶等電商平臺崛起的飛科,2017年線上營收超過20億元。這一年,電子商務渠道正式成為飛科電器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但這個時候,線上紅利明顯滑落,三隻松鼠、完美日記等線上爆火的品牌,也在此後陸續布局線下。
2018年,飛科線上營收21億,但增速明顯放緩。到2019年上半年,飛科線上渠道就首次出現負增長。
線下依舊滯漲。上市前的2015年末,飛科經銷商520家;2019年末達到749家。這5年來,飛科經銷商數量增長超過40%,但營收貢獻佔比持續下滑,不足50%。
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產品。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90後一代年輕人就成為了中國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這群人最大的消費特徵在於:看重質量、看重性價比、看重顏值。
可惜,飛科在質量上就飽受詬病。在知乎上,抱怨飛科電動剃鬚刀的不再少數,用著用著電量不夠、卡鬍子、刀頭容易脫落等問題屢見不鮮。
當質量開始消費者詬病時,被吹捧的性價比就不再有意義了。
④ 其實一直以來,飛科投入在產品研發上的資源並不多。
2012-2014年,飛科研發投入佔比分別為0.75%、0.76%、0.79%,遠低於蘇泊爾、九陽、老闆等小家電同行。
2019年,算得上飛科研發投入最高的一年,佔比達到2.26%。但這與研發投入佔比超過17%的飛利浦相較,大相逕庭。
這些少比例的研發中,飛科重點聚焦的領域只不過是研製。在飛科自己申請的100多項設計專利裡,近90項專利為外觀設計。
真正內核的產品研發在哪裡?付費授權。
2013年6月3日,飛科找到與日本株式會社泉精器製作,以每項專利126萬元的價格申請了授權。
而這份合同,電動旋轉剃鬚刀部分將在2021年11月到期。到期之後,日本株式會社泉精器製作是否還願意將這份專利授權給飛科?這是一個未知數。
05
總結:中國不只一個「飛科」
從飛科看中國企業,我們發現了一個通病。
依舊以飛科所在的家電業為例,其實海爾、美的、格力等知名品牌都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比較一下家電市場需求容量的增長,以及LG、三星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產出和銷售,就會發現:
所謂「中國最大」「成長最快」等描述可能是假象。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就談到,中國企業這幾年的增長,更大程度上來源於市場的緊缺,而不是能力。
什麼意思呢?大致就是講:是市場造就了企業,而不是企業造就了市場。
放在飛科身上,20多年來,這個品牌遇到了中端市場的機會、電視廣告的紅利,以及線上渠道的風口。
這些「市場造就」,讓飛科獲得了擴大規模的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銷售的能力。
但這些只是生存能力,而非經營能力。但以飛科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還不具備真正的經營能力。陳春花總結,這類企業無法主導供應鏈體系,無法主導投資和技術形成的價值鏈,無法決定資本和技術的流向與流動方式。
飛科的體量已是國產剃鬚刀之王,這是一個靜態的、滯後性的指標。
在漫漫的商業歷史長河裡,最本質的東西,除了增長以外還有效率。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
飛科正在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