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何藥師在參與臨床藥學工作時,發現一個很特殊的患者,該患者因為消化道症狀來就診,主訴長期腹痛、腹脹、便秘、食慾減退,偶爾也會腹瀉,各種胃藥反覆的吃了,只能暫時緩解一下,總不見好。
患者50來歲,看起來稍顯消瘦,平時血糖也不好,醫生考慮到很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最終從源頭上治療,配合藥物的調整,患者感到效果明顯,最終康復出院。
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種各樣的並發病,但消化系統的併發症卻常被患者忽視。很多人也不理解,感到明明是胃不好,跟糖尿病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糖尿病引起消化系統的併發症十分常見,從食管、胃、小腸、結腸,一直到肛門均可以發生併發症,出現各種各樣的臨床症狀。
其發生可能與高血糖、自主神經病變、胃腸激素分泌異常、微血管病變等有關。糖尿病胃輕癱是最常見的糖尿病胃腸道併發症之一。
糖尿病引起胃輕癱
糖尿病胃輕癱就是支配胃平滑肌的迷走神經發生了障礙,導致胃的蠕動功能下降。胃失去了部分動力,怠工甚至罷工了,就會出現腹脹。
少量進食後即出現飽腹感,也就是所謂的早飽感。還可以出現食慾減退、嘔吐、腹痛等症狀,常見於糖尿病病史較長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大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輕癱。糖尿病胃輕癱不僅因消化道症狀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影響營養物質和口服藥物的吸收。
由於進食後食物排空延長,使得注射胰島素的劑量和時間與進食不能匹配,會引起血糖無原因、無規律地高低波動,給糖尿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加速了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出現了胃輕癱,可服用促胃腸動力的藥物,如嗎丁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託必利、甲氧氯普胺(胃復安)等往往有一定療效。
糖尿病影響食管、小腸、大腸、結腸、肛門的功能
糖尿病還會影響食管收縮功能,表現為食管張力下降、蠕動減慢、排空延遲、食管的運動異常、食管不能完全鬆弛等。輕者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是嚴重的時候就會出現吞咽困難、胸骨後不舒服或者燒灼感。
糖尿病引發小腸、結腸和肛門運動功能障礙的情況也十分常見,常表現為慢性便秘、腹瀉或大便失禁。
因大腸動力降低、腸蠕動減慢而導致的便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消化道症狀。患者經常3~4天排便一次,還時常伴有腹脹、食慾缺乏、大便乾燥、排便困難。
常需服用通便藥物才能減輕腹脹和便秘。便秘嚴重還可以引起糞性潰瘍,在此病變基礎上,嚴重者可發生腸穿孔。
另外,部分糖尿病患者表現為間歇性便秘,也有某些患者表現為便秘和腹瀉的交替出現。
少數糖尿病患者會發生腹瀉。每日大便數次至二十餘次,多為水樣便,無便血,糞培養等檢查無感染的提示。腹瀉多發生在餐後、黎明前或半夜時分,嚴重者可出現大便失禁。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上述消化道症狀時,應該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進一步明確症狀發生的病因。
因為其他消化道或系統的疾病也可以引起類似的症狀。例如甲狀腺功能減低、高鈣血症、腸道腫瘤等也可引起便秘,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也可以引起腹瀉。
所以糖尿病患者切不可自行把這些不適的原因單純歸結於糖尿病所致。僅僅關注血糖控制,也不去醫院就診,因而耽誤了疾病的診治,帶來不良的後果。
在面對常見的疾病症狀時,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有注意到疾病背後的聯繫,其實人體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疾病都會引起多個器官的病理表現。當按照一種方法沒有效果時,不妨換個思路,也會就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