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聯盟」是一個信息情報共享組織,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五個國家,名稱的寓意很直白,就是五隻眼睛,相對「澳加新英美情報聯盟」這種稱謂簡潔了很多,所以一般都採用「五眼聯盟」這個稱呼。
對於各國情報組織而言,「五眼聯盟」是個不是秘密的秘密,因為五眼的情報共享機制雖未正式公開,但通過蛛絲馬跡總是能把他們聯繫到一起,某些國家更是能通過強大的諜報系統直接了解他的存在與工作方式甚至五眼所觸及的具體目標。
造成「五眼聯盟」被迫走向前臺的是震驚世界的「斯諾登事件」(稜鏡門),或說震驚世界普通民眾的「斯諾登事件」,世界上知道「五眼聯盟」的政要很多,只是攝於美國的淫威不想多嘴平添麻煩而已。
到底是被挖掘,還是配合挖掘,這不得而知,反正涉事公司全部予以否認,其中包括臉書、谷歌、雅虎、蘋果和微軟等一系列網絡巨頭,但真正能夠撇清關係置身事外的恐怕只有推特而已。
事件引發眾怒,美國官方對內的解釋是,為了安全這是非常必要的,而對歐盟的解釋是,這是必要且正當的,把歐盟國家氣得不行不行的,又是譴責又是問責涉事公司的,但這都是表面現象,其實內心充滿了無奈,他們並不能把美國如何,也不可能通過手段終止美國違反國家法的霸權行為。
總之,陽光總在風雨後,風雨後的世界各國還在美國的監控之下,只不過拔起蘿蔔帶著泥,而所謂的「陽光」則直接照射到了「五眼聯盟」這個組織上,左右不能因為暴露解散是吧,乾脆正式浮出水面好了,反正該丟的臉已經丟了,該挨的罵已經挨了,該暴露的也已經暴露了,不如破罐破摔,不但公開「五眼聯盟」,還公然宣稱五國情報共享。
美國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其他四個小夥伴就有點興奮了,抱住大粗腿的形象深入人心,也算是變相增加國家軟實力?美國可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也是第一軍事強國,想揍誰揍誰那種,估計其他四國想想就有面子吧,悲哀。
其實這只是假象而已,他們的共享權限也分三六九等,美英各自審核本國的分享,加拿大的地位僅次於美英,澳大利亞在地位上奮起直追,從近期表現就能看出他追求「進步」的熱情。
這讓我突然想起乾隆帝訓政時期的場景,乾隆坐龍椅,顒琰坐板凳,還有仨奴才跪立侍奉,這還不算,要命的是,還有一群連自稱「奴才」都沒有資格的人拼命往前擁,以期抱住彌足珍貴的強壯大腿,換句話說,只要美國願意,「五眼聯盟」隨時可以變成十眼十五眼,但限於條款限制,恐怕不會再有新成員加盟。
這個聯盟本身就不存在什麼公平,美國可以監聽、監控其他四眼的一切部門一切政要一切個人,四國所有的情報也要和美國分享,但是反過來四國監聽監控美國,那就是自尋死路,在這方面,美國能容忍的也就只有以色列而已,即便知道了也得壓下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五眼聯盟」聯盟是在二戰中應運而生的,由英國提議,美國準許同意合作,但是,雖然英國參戰較早,但是在諜報技術和工作水平上,還不如高掛免戰牌悶聲發大財的美國,而且美國對自己的能力也比較自負,所以初期美英的信息合作項目進行的並不怎麼順利,組織誕生伊始就存在著歧視。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正式宣戰,情報工作也相應提升到了最高級別,自此美英兩國的合作才在磨合中漸漸趨於默契,至於其他小弟,都是二戰結束三年後才加入聯盟的。
這涉及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美英加澳新五國而非其他搭配呢?
加拿大,白人並非原住民,原是法國殖民地,後來法國割讓給了英國,同時也是英國最早的自治領。
澳大利亞,白人並非原住民,是英國的殖民地、自治領。
紐西蘭,白人並非原住民,是英荷組團佔據,後來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自治領。
由此可以看出,包括美國在內,其實他們都是同一群人,同樣的母語,同樣的文化,同樣的膚色,同樣的制度,甚至在經歷上也非常相似,而對於英國來說,這些都是自己曾經的小弟,抱團入盟可以增加自己的「集團」實力,增加話語權。
可惜一切都要以實力說話,其中聯盟的終極BOSS還是美國,雖然最初的陣營是英加澳新VS美,但後來又演變成了英澳新VS美加,再後來變成美加澳新VS英,並在最終演變成了美國領導下的英加澳新,當然,哪國政客都不傻,他們不斷通過分工不同的策略,逐步增加本國在聯盟中的地位,自此不多贅述。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或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簡單說,英國和加拿大處於同一梯隊是美國攥拔加拿大聯盟內地位的結果。
澳大利亞的地位也在提升,逐漸將會演變為:
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
這也是美國攥拔澳大利亞的結果,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參加了伊拉克戰爭,雖然加拿大和紐西蘭因為質疑證據沒有參加,但加拿大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你懂的,紐西蘭則受到了美國的警告,大意就是如果存在感一如既往的低,你就沒有存在於聯盟的必要了,再想想紐西蘭某些敏感時期的站隊舉動,某些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分工上,簡單說有地域型分工,也有領域型分工,無論怎麼分工,僅次於美國的另外兩個軍事大國都備受五眼矚目,是他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地域型分工,仿佛把世界地圖分為若干塊,每個聯盟國都負責其中一部分情報收集工作,但在重點地區,情報網是有重疊的,出於重要性考慮,對重點地區的情報,他們始終秉承寧濫勿缺的準則,生怕放過任何一條情報,以美國為例,中俄中東都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採集點」。
領域型分工,項目繁多,比較複雜,比較經濟領域,網絡領域還有各國都非常重視的反恐領域等等等等,太多太多。
至於法國和德國,他們早就希望加入,驕傲如法國,捏著鼻子同意了若干項苛刻的條約內容,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被歐巴馬批准,而德國也是如此,雖然提出了申請,但遲遲不見回應,當初五國締約的時候就有過條款約定,不能隨意增添成員國,因為舉世皆知的秘密將不會再是秘密,實際上,五眼聯盟各國都出過反骨仔,比如稜鏡門,這已經夠讓他們頭痛的了。
他們的溝通程度高,溝通效果也令五國滿意,情報負責人每年都要會面,內容無非總結和計劃,電話溝通更是必不可少,慢慢的,他們也在由組織合作轉變為國家層面的配合,雖然隊列整齊,其實內部也同樣存在分歧,雖然較低,但各聯盟國並非沒有下限,有合作和分歧將會是這個組織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