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賈汪
作者:趙濱
七十年代初,由於歷史原因,我隨全家從東北大連來到外祖母所在地徐州賈汪區,並通過親戚安排到當地人俗稱山後的杏窩村插隊落戶。
杏窩村距離賈汪十幾裡路,我們姊妹經常到賈汪老礦去看望外祖母,日常走動也很頻繁,每次走進賈汪心裡都有種莫名的激動和興奮,因為從大城市來到農村,這裡的生活環境太單調了,感覺進了賈汪就好像又回到了城市,一切都感到是那麼新鮮。
那時的賈汪區道路狹窄,房屋破舊,樓房很少,最高的建築也就四五層,大街上除了自行車,機動車不多。老礦是賈汪區行政中心,煤礦醫院,影院,學校和一些商業設施都遍布在這裡。
外祖母家住在老礦,和舅母一起生活,二表哥是老三屆知青在援工隊務農,剛來那年援工隊年底決分,表哥辛辛苦苦忙乎了一年分了百十元,他毫不猶豫抽出二十元錢送給我,那時的二十元錢能買很多東西,二表哥的這份心意至今銘記在我的心中。
老礦影劇院與外祖母家近在咫尺,後來聽說影院門頭建築造型還是二表哥設計的,影院雖然簡陋,但那個時期人們的文化生活格外單調,看電影就成了大家的唯一精神寄託。我也是這家影院的常客,七十年代那些公映的中外影片基本上都是在這裡觀看的。
記得有一次偕同一位十分要好的賈汪知青兄長來這裡觀看朝鮮影片《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他的弟弟是影院裡的工作人員,看完電影後,他弟弟特地到區委大院食堂為我們打來了飯菜,我從山後徒步來到老礦看場電影又飽餐一頓,那心裡的感覺太好了。我和這位知青兄長在廣闊天地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雖然現在我們遠隔千裡之遙,但還經常通過微信相互交流互致問候。
當年初到杏窩村落戶後,家裡的生活曾一度陷入窘境,賈汪的親戚們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幫助我們,每次我們姊妹從山後「進城」後,舅母都會用韭黃豬肉餃子來犒勞,那味道簡直好極了,以至於幾十年後在東北還時常想著賈汪的韭黃餡水餃。
老礦西面有個叫西集的地方很熱鬧,那裡當時是賈汪人的農副產品購物中心,儘管規模不大,但是副食蔬菜應有盡有,也有不少小飯店在此經營,那裡有一個露天攤位,街面上支了一口大鍋,裡面熬的啥湯熱氣騰騰,香味四溢,我每次過去都要品嘗一下這家的啥湯和大餅,多少年都忘不了那種特有味道。
老礦的商店大多雲集在西邊的十字路口周圍,大表嫂在食品商店工作,我們姊妹只要來到這裡,大表嫂都會給我們買些三刀子,酥糖吃,我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認識了賈汪的特色食品。
在賈汪這邊外祖母的親戚有很多,我的兩個表舅也住在老礦,離外祖母家不遠,他們兩家共同住在一個院子裡,小院子收拾得乾乾淨淨,兩位表舅母慈祥,善良,幾位表姊妹都很熱情,每次去家裡都問寒問暖,給我們做飯吃。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兩家給予我家極大的幫助和精神上的寬慰,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裡都感到很溫暖。
賈汪周邊有很多煤礦,印象最深的就是夏橋和韓橋煤礦,特別是韓橋煤礦,因為每個月我都要和弟弟從山後往返幾十裡路到韓橋礦裡的煤泥池拉一平車煤碳泥回來使用。
老礦北面的九山口是山後至賈汪的必經之路,每次拉著沉重的碳泥車爬九山口大坡道十分吃力,每逢在山口小憩時,都能看到解放軍主戰坦克從旁邊的專用通道轟轟隆隆駛過,場面十分壯觀。山口的東側是華東輸油管道加壓泵站,看到那些出出進進的工作人員心中十分羨慕,心中渴望自己能早日參加工作。
七十年代各類商品都十分緊俏,煤炭泥每家也是憑票供應,二姨夫全家省吃儉用,在我們山後八年生活裡幾乎每月提供一車煤碳泥票,令人感動萬分,現在回想起來真不容易啊!
還有一件與九山口有關的事情記憶猶新,記得有年冬天,我陪母親到老礦探望外祖母,那時也沒有交通工具,當我們走到九山口坡道南側時,突然聽到後面一陣慘叫聲,猛然回頭看見一輛滿載白玉竿子(地瓜竿)的馿車向前傾斜,而中間那位駕轅年輕人兩隻胳膊架在平車的雙槓上,雙腿跪在地上被強行拖拉,母親見狀後讓我快去救人,幾十米的間距我很快衝了過去,只見那頭拉套馿發瘋似的向前猛衝,我奮力解開馿套,將平車停下,而小夥的雙膝血肉模糊,白骨顯露,此時眾多鄉親趕到,我和母親悄然離開,不知後來這位農民兄弟如何,默默地祝福他健康平安!幾十年來我始終為自己的見義勇為行為感到自豪。
位於韓橋煤礦與老礦之間的就是夏橋煤礦,煤礦裡面啥樣從沒去過,但路東邊的工人文化宮卻很熟悉,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裡觀看的紀錄片《中國桌球隊訪問四國》,我和弟弟第一次從影片中領略了異國風情,夏橋工人文化宮為我們開啟了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位於山後的杏窩村地理位置獨特,南側依山,北側則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當年初到杏窩村人生地不熟,精神十分苦悶,偶然的機會有幸結識了幾位來自賈汪的老三屆知青,這幾位知青兄長素質很高,談吐不凡,我們大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在那個艱苦的歲月裡,他們處處表現出樂觀,豁達 的胸懷,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他們在一起很受感染和鼓舞,並且對現實生活也充滿了信心和勇氣。
這幾位知青兄長也都十分好學,每天收工回來,他們不顧身心疲勞,夜以繼日,刻苦讀書,其精神感人至深。後來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並在各自的領域裡成就斐然,其中一位知青兄長現在已成為馳名華夏的老中醫和書法家。他們的正能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個人的成長,我也從他們的身上汲取了許多寶貴的東西,賈汪知青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七十年代末,我們全家在杏窩村度過了最後一個春節,那年臘月三十晚上,外面雪花飄飄,整個大地一片白茫茫,當時我在村學校擔任民辦教師,歷經八年蹉跎歲月,望著眼前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活潑可愛的學生,心中油然升起一種剪不斷的鄉情……
翌年,國家落實政策全家重返東北大連。2016年秋季,時隔三十多年後,我偕夫人再次來到我曾經生活的地方,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山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兄弟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而更讓我感到震驚的是賈汪的變化,大表侄專程從徐州開車陪同我們來到賈汪,進入市區後,我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印象中原先的老賈汪蕩然無存,所到之處到處是高樓大廈,街道寬敞整潔,綠樹花園比比皆是,一些旅遊景點頗具規模,過去的「髒亂差」無影無蹤,賈汪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我為第二故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高興,我在大連會時刻關注賈汪日新月異的新變化,衷心地祝福賈汪的未來更加美好!
最後賦詩一首抒發賈汪之旅欣喜之情
重返故地千裡行,難忘賈汪一片情。
山水大道督公湖,虎踞龍盤鳳鳴谷。
民俗文化墨上集,波光粼粼潘安湖。
現代新城展雄姿,大洞山上氣象新。
彈指一揮四十載,能源重鎮放光彩。
繼往開來永向前,賈汪明天更精彩。
本文作者:趙濱,七十年代初,因歷史原因,隨全家來到賈汪區江莊公社杏窩村插隊落戶,七十年代末,國家落實政策返回大連,曾在大連萬達集團工作,現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