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文化自古一體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7日 14:33 來源:
自古以來,福建與臺灣,一衣水,語言相通,習俗類同,骨肉相親。福建、臺灣的文化彼此間 不斷交融、演化,被譽為閩臺文化。具體說來,就是指生活在閩臺兩地人民所共同創造的,以閩方 言為主要載體的區域文化。它不是福建、臺灣兩省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閩臺文化範圍的人民在語 言文字、民間信仰、戲劇音樂、經濟結構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質。
歷史和地理
閩、臺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聯繫,其實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古代地質學早就證明, 福建、臺灣都屬於亞洲大陸板塊,而更新世的早、中期,臺灣海峽多為陸地,福建、臺灣曾經不止 一次地連成一體。考古學上曾經提到臺灣最早的古人類「左鎮人」和「長濱人」都是從福建進入臺 灣的,一直到更新世的晚期,氣候轉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臺灣才被海隔開,成為島嶼。雖 然在地理上臺灣和福建分離,可是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卻從來沒有中斷過,大量的考古資料和研究 表明,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岔坑文化、鳳鼻頭文化遺址的中下層與同時期的福建殼丘頭文化、曇石 山文化遺址的中下層遺物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到了青銅器時代,福建、臺灣之間的文化聯繫更加密 切,考古研究發現,兩地同時期的文物都屬於同類型的文化遺存。
春秋戰國時期,福建境內的閩越族就已經東渡臺灣,西漢時期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8年)曾 經出兵攻打閩越,一部分閩越人則乘船過海,遷居臺灣,成為臺灣的古閩越族。宋元時期,閩臺的 關係更加密切,根據考古發現,當時兩地已開始有貿易往來。明代閩、臺的文化往來關係比元代又 前進一步,尤其是明中期以後,閩南話已經成為臺灣島內的主要語言。同時福建的風俗習慣也開始 在島內盛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而閩南人祭祀的一些神祗如媽祖等也已經傳 入島內。鄭成功家族統治臺灣期間,更是將大陸文化統移入臺灣,並且初步確立了中華文化體制, 不僅建立了完整的行政管理制度、軍事制度和地方保甲制度,連福建當時的文化教育制度也被搬到 臺灣,並在臺灣正式開科取士。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22年—1722年)統一臺灣之後,中央 政權專門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使得閩、臺兩地的文化交融更為密切,到後來臺灣府的知府、 通判以及各縣的知縣都是從福建內地選派輪流到任。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全盤照搬福建的體制 ,臺灣各府縣與福建內地各府縣一樣,普遍設立府學、縣學。府、縣學的教授、教諭、訓導全部都 是由福建內地選派充任。同時福建十分盛行的書院制度也移植到了臺灣,閩臺兩地的書院保持著密 切的關係。臺灣當地各類學校的教材與福建所用完全一樣,採用四書五經和各種藝文。各類學校頒 布的學生規則,更是照抄閩學創始人朱熹制訂的白鹿洞書院學規和福州鰲峰書院的學規。
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為了消滅臺灣的中華文化,切斷閩臺文化聯繫,強制推行日本文化,在 臺灣禁止學習國語,不準講閩南話,廢除報紙的漢文版,禁止奉祀從福建傳到臺灣的民間神,並將 各種神像收集焚毀。他們妄圖割斷閩臺的文化聯繫,將臺灣人變成「畸形的日本人」,日本殖民者 的倒行逆施遭到了臺灣人民強烈反抗,他們抵制學習日本話,堅持講閩南話,千方百計地保持與福 建同根同源的文化,表現出維護中華傳統百折不撓的精神。
閩臺經濟聯繫
閩臺經濟很早就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互補的經濟結構。歷史上,自從臺灣受中央政府直接管 制後,一直都是福建的一個府。當時的臺灣經濟是單一的農業經濟,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和食糖。 而臺灣當時對福建眾多移民的吸引力就是當地的水稻可以「一季三熟」。而福建一省,多山地,土 質貧瘠,人多地少,糧食缺乏,只有手工業和商業交易還比較發達。因此,早在清朝時候,閩臺之 間的貿易就很繁榮,福建向臺灣主要輸出手工業品和日用品,而臺灣主要向福建輸出稻米,二者之 間的交易一直都是這種模式,兩地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係。當臺灣遇到自然災害,稻米生產出現 危機時,福建往往就會發生饑荒,而臺灣的經濟也會一落千丈,蕭條萎縮。早在康熙年間(公元1622 —1722年),臺灣建設過程中,福建人民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早期臺灣建設需要的 人力物力資源多是來自福建。而在日據臺灣之前,臺灣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達的區域之一。在1949 年以後,國民黨帶到臺灣大量的黃金資產以及大批的技術人才,使得臺灣在近幾十年出現了驚人的 發展速度。我們可拿海南島與之相比較,海南開發的歷史可以說早過臺灣幾百年,土地肥沃甚至超 過臺灣,但是海南島的發展卻不能和臺灣同日而語,在清末海南島還是國內最落後的區域之一。現 在的海南也仍然不能和臺灣相比,這其中當然有種種歷史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臺灣的開發得到 了福建人民乃至全國的投入。今天台資企業在福建投入巨大,也正在積極地幫助福建發展經濟,這 也算是閩臺經濟關係在今天新形勢下的新發展。
語言文字
語言是人類社會交際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社會文化活動的媒介,閩臺文化交流的一個共同基 礎就是語言相通,具體表現就是方言相通。作為方言,它是全民語言的地域變體,福建人民在長期 移民臺灣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接近、通用的閩臺方言。
福建省現在共有7種主要方言,即閩東方言,閩南方言,客家方言,甫仙方言,閩中方言,閩北 方言,閩贛方言。其中的閩南方言則是閩方言中分布最廣、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種,隨著閩南人民向 外移居,閩南方言播散於東南沿海的五個省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就發音而言,大體分為泉州腔,漳 州腔,廈門腔和龍巖腔。閩南方言流傳到臺灣是與閩南人大量移居臺灣聯繫在一起的。從鄭成功父 子收復臺灣,開墾經營臺灣起,先後幾次移民潮,形成了臺灣人口以閩南人為主的狀況,也因此閩 南方言成為臺灣省內的主要方言,根據1926年日本殖民者對臺灣人口祖籍地的調查,當時臺灣講閩 南方言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80%以上。而事實上,許多講客家方言,高山族語以及其他漢語方言的臺 灣同胞,一般都懂得閩南方言。所以閩南方言成為臺灣通用語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習慣將 臺灣閩南方言稱為「臺灣話」。閩南方言能長期以來在臺灣保存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閩臺文化有 一種特別強烈的鄉族故土觀念。深厚的鄉族故土觀念是求同性文化的一個表現,而保持鄉音又是此 種觀念的重要表現。許多從閩南遷臺或到東南亞的姓氏家族,總要頑強地保留自己的母語。雖然已 經傳了十幾代數百年,但移民的子孫仍舊在語言中保存了本土鄉音和祖籍地俚俗語彙。這種頑強保 留母語的力量來自對故土的眷戀,對鄉情的珍惜,以及對祖先的愛戴和對祖先所創造的文化的自豪 感。同時,也由於漂流在外的移民們艱辛苦難,共同的方言成為溝通感情,協同團結,甚至身份認 同的重要工具。
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與純宗教不同,它沒有統一的教義、教理系統和禮儀系統,信仰者也不出家,信仰者 的主要目的是消災滅厄,祈求平安和財利,其信仰系統更加複雜。臺灣民間信仰也是隨閩省移民的 遷移而傳進臺灣的,在臺民間所崇拜的神祗,絕大部分與福建地方神有著密切的關係。
臺灣的廟宇據統計超過15000座,除了中國傳統神明以外,諸如天上聖母、廣澤尊王、觀音、佛 祖、保生大帝、開漳聖王、福德正神等,都屬於泉州、漳州、汀州各地民間供奉的神明。而最有影 響力的天上聖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媽祖,姓林名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家住福建興 化軍莆田,一直是南方沿海一帶居民信仰之航海守護神。自從宋代以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媽祖的封 賜近30次,褒封她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或天后聖母等。媽祖的信仰傳播很快,宋代在福建就建 有10餘座媽祖廟, 福建的沿海居民有遷徙臺灣的,首先需要在驚濤駭浪中漂泊,媽祖就成了人們 虔誠祈禱的神明,許多移民奉持著媽祖神像來到臺灣。平安抵達臺灣的移民,更是感激媽祖的保佑 ,紛紛在聚集地建祠奉祀,媽祖的信仰區域也隨著閩省移民的足跡不斷擴大。今天的臺灣,主祀媽 祖的宮廟已達500座,而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三),臺灣各地都會組成進香團回到福建 的湄州媽祖祖廟「謁祖」。甚至在日據時期,閩臺媽祖信仰的交流也沒有停止過,總有一些信徒不 顧日本殖民者的禁令,渡海進香。比如在1922年,臺灣人施福聯等人就帶領彰化縣鹿港天后宮進香 團,從基隆搭船前往湄州「謁祖」。當時他們打出的口號是「祭媽祖,懷故土」。閩臺媽祖信仰的 交融一直有著深厚的情結,上世紀80年代,臺灣媽祖進香團即衝破臺灣當局的阻力赴湄州媽祖廟進 香。1989年5月,臺灣宜蘭縣就有19艘漁船載著224名信徒直航湄州,並且迎回了祖國大陸媽祖祖廟 的「38尊小型媽祖像和兩尊大型神像。」進香團返臺時,臺灣全省趕來迎接的信徒成千上萬,人手 一香,敬拜的隊伍竟有3公裡長。這熱烈的場景,充分表現了閩臺間數百年來媽祖信仰的交融關係。
而其他被民間供奉的神明,則有以下幾類特點,一是歷史上大多真有其人,如「廣澤尊王」, 姓郭名忠福,福建泉州府人,世居郭山之下。再如「開漳聖王」,也即唐朝開設漳州的首任刺史陳 元光,更加熟悉者如關帝等。二是在民眾心目中可以幫助拒盜驅邪、除害治病、消災解難。如城隍 老爺、福德正神、助生娘娘等。三是這些神明大多蘊涵著崇善懲惡的儒家倫理道德內容,他們刻苦 耐勞,建功立業,保民濟世,忠勇慈孝,如:關公,三忠公(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 ),甚至像唐朝時候中原地區死守睢陽,抗拒安史叛軍的張巡、許遠也在祭祀的神明之列。
戲劇音樂
從廣義說,任何一種戲曲,其起源都局限於一定區域,採取用當地的方言演唱。區別地方戲的 最顯著的特徵是方言和聲腔,而這兩者中方言更為重要,因為有的地方戲可以兼容幾種聲腔,但不 能兼講幾種方言,比如閩南的高甲戲,裡面包括了京劇、崑劇、梨園戲、木偶戲等各劇種的聲音腔 調,以及南曲曲調、閩南民間小調等,但用的只是閩南語。當一種地方戲曲流布到其他地方時,為 了適應當地的方言,必須產生變異,並逐漸形成新的曲調派別。所以一般的規律是:聲腔曲調可以 隨方言變化,方言卻不會隨著聲腔曲調改變。比如閩南劇《父母主意嫁番客》,就是在北方流傳的 《蘇武牧羊調》的基礎上改編的,雖然結構和旋律都沒有大動,但是在調式音階和旋律行腔上已經 滲透了很多閩南音樂特色。
閩臺是全國戲劇、民間音樂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根據《中國戲曲劇種手冊》記載,福建有22個 地方戲曲劇種,居全國的第二位。由於閩臺人民歷史上的血肉關係,福建地方戲劇、民間音樂的種 子幾乎撒遍臺灣各地,並很早就開花結果,世代繁衍,成為臺灣同胞懷念故土,嚮往家鄉的感情寄 託。從閩南傳播到臺灣的主要戲劇有車鼓戲、梨園戲、亂彈、四平戲、高甲戲、木偶戲、布袋戲、 歌仔戲等,而且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戲劇、音樂在流傳中發生變異,演化成為臺灣本地獨特的戲 劇、音樂形式,比如著名的歌仔戲。當年發源於漳州的錦歌,錦歌原名「雜錦歌」,產生於明末清 初福建南部漳州一帶,繼承了明代南詞小調的許多曲牌,並吸收了閩南當地民間小戲、民歌的一些 曲調,音樂豐富。隨著漳州人大量移居臺灣宜蘭地區,錦歌的曲調開始在宜蘭傳唱,傳唱過程中創 作者們廣泛吸收了車鼓戲、採茶戲、平劇的內容,又不斷加工、提高,日趨成熟,形成了歌仔戲大 戲的形式。臺灣歌仔戲形成之後,又傳回了閩南各地,先是在廈門流傳,又進一步向內地發展,傳 回了錦歌的故鄉漳州,受到了當地群眾更熱烈的歡迎,從此歌仔戲在漳州落地生根,變成至今十分 流行的薌劇,而薌劇又吸收了漳州民歌、山歌以及梨膏糖調等發展為「改良調」,「改良調」在抗 戰勝利後,第二次渡臺,促進了歌仔戲的新發展。由此可見,閩臺兩地戲曲曾經反覆多次交融,有 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總的說來,閩臺文化在漫長的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許多共同文化特徵,又有若干差異 的地域性文化,表現出自己的獨特特徵,可以看出閩臺文化特別富有開拓進取精神,還特別具有反 抗外來侵略和殖民者的注重民族氣節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閩臺文化不斷地吸收其他文化的長處, 具有兼容並包的精神,因此顯得特別活躍和朝氣蓬勃。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重節氣操守、開 放意識較強的地域文化,成為了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個優秀的組成部分。(來源:泉州網 作者 楊金濤)
責編:朱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