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必須入門的一個底層邏輯:此消彼長

2021-02-15 大陸的星辰大海

此消彼長,可能對於很多孩子比較陌生,聽上去是一個成語,要對其進行解釋,貌似變成語文課了,不過即便語文老師來講這個詞什麼意思,也並不能反映其數學涵義。

假如從「文藝」的角度去理解這個詞,會解釋成:失去了什麼不要緊,總歸會有獲得的,人生就是一次次潮漲潮落。

可是這個詞在數學上的涵義並非如此,它用來解釋下面這句話是再好不過的:

「假如一個整體恆定不變,其中某個部分減少,那麼另一個部分就會增加。」——此消彼長。

為什麼說它是小學必須入門的一個底層邏輯呢?

既然是底層邏輯,自然牽連甚廣,比如我們學習加法的時候,孩子們都會背誦湊十,4+6=3+7,這樣的等式卻沒有深入去講,這裡不就體現出了」此消彼長「麼?,一個數減小,另一個數增加;再比如我們學習乘法的時候,4*6=3*8,學校老師也讓孩子們玩24點,玩得熟練的孩子,恐怕對於幾乘幾等於24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學校老師也沒有花功夫去講一個分量減少,那麼另外一個分量會增加(或者一個因數減小,另一個因數會增加)的原理。

學校課本前面1-4年級都集中在計算上,對的,就是單純計算,搞了快四年的豎式運算,最後四年級下才小氣吧啦地教了「運算律」(有些版本是四年級上學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這些難道不是應該在前面學習計算的時候就去教的嗎,搞到四年級才小心翼翼講出來,而且講了半天運算法則,性質,卻絲毫沒有點出「此消彼長」的性質,真的令人納悶。

(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

且看上面人教版裡對於四則運算關係的總結,把關係式列了一下,叫總結各部分關係嗎?也難怪,孩子們學習到了這部分很頭疼,成天背誦記憶各種名詞,什麼被減數,被除數,商。。。頭腦中充斥著名詞,但是對於名詞背後的相互變化的關係很少理解應用。

也難怪,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孩子,心中主動有「此消彼長」邏輯的寥寥無幾。課本如此,也就只能依靠老師去引導孩子了,至於有多少老師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去觀察算式之間的關係,總結出「此消彼長」的規律,那我就真的不知道了,家長們,老師們可以自檢。

我最近遇到的幾個問題,也恰好都與此消彼長有關。

第一個例子

先來說說有關於「一半多幾」的問題,我記得以前寫過,當時講的是對數學語言的理解,有些人覺得「一半多幾」是一個不嚴謹的表述,容易引起歧義,我想說的是,這是數學上很常見的表述,若是邏輯清晰,絕不會理解成別的涵義。

今天我們不去討論語言表述的問題,而是聚焦在為什麼孩子搞不清楚一半多3,剩下來的就是一半少3的問題。

題目是這樣的:「有一箱橘子,大毛吃了全部的一半多1個,二毛吃了剩下部分的一半少3個,三毛吃了5個,最後剩下3個,問這箱橘子一共有多少個?」

這是一道典型的還原問題的題目,也就是逆向推理就可以了,但是當孩子推理到3+5=8的時候,再往前推,卻變成(8+3)*2了。

「二毛吃了剩下部分的一半少3個」,假如我們把這句話裡「剩下部分」看成一個整體,它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二毛吃的,一個部分就是剩下的。既然二毛吃了一半少3個,那麼反過來剩下就應該是一半多3個。

這裡運用的就是此消彼長的邏輯,如果把整體分成兩個相等的部分,也就是一半一半,如果其中一個部分少了3個,那麼另外一個相應的部分自然是多3個。

此處,我省略畫圖,家長自己理解其中意思,看看是否可以通過畫圖讓孩子理解。

這樣分析就清楚了,剩下的是一半多3個,是8個,那麼整體就是(8-3)*2=10。

第二個例子

再來看看盈虧補償問題:「火車長400米,通過一座大橋(從車頭上橋至車尾離開橋)需10分,若每分鐘火車多行100米,則只需要6分鐘即可通過大橋,問大橋長多少米?」

孩子能夠理解過橋問題,對於總路程也能搞清楚是包括橋長和火車長,但是家長在100*6=600後,不知道怎麼解釋應該600/4=150,這個150還要乘回原來的10分鐘,150為什麼是原來的速度呢?

這是家長提的問題,這裡的底層邏輯就是乘法結構裡的此消彼長,互為補償:時間縮短了,速度增長了,一個分量減少,另一個分量就增加。

為什麼呢?

在這道題目裡,每分鐘增加100米,6分鐘跑完全程,自然增加了600米,這個600米在原來的情境中,是如何補償的?——是依靠時間多了4分鐘,也就是按照原來的速度跑4分鐘(時間上的增加導致的路程增加),就相當於現在每分鐘增加100米一共6分鐘總體增加的600米(速度上的增加導致的路程增加)。

時間上的增加導致的路程增加=速度上的增加導致的路程增加

這裡的乘法結構是一個二維的,速度*時間=路程,因此會比加法更加複雜一點,在二階段三階段課程中,我分別用不同的圖式來表示過這類乘法中的此消彼長中的補償關係,這裡省略畫圖,家長可以依據我上面描述的邏輯,自己來畫圖給孩子看。

第三個例子

這是我在三階段入門測試裡的一道題目,「有兩個整數,A加12等於2倍的B,問B至少要等於幾的時候,A才能大於B」。至今這道測試題都沒有孩子能夠簡單清晰地回答,全部都是用假設法,或者一個個數試過去解答的。

然而如果我們用此消彼長的底層邏輯來看,就變得十分簡單:

A+12=2B

A+12=B+B

如果A>B,那麼B>12,因此B=13

這個道理就是開頭我們講到的加法等式的性質:4+6=3+7,一個部分減小,另一個部分就要增大。

第四個例子

其實有關於「此消彼長」的底層邏輯不一定非要到小學才接觸到,如果成人希望提高孩子抽象思維的能力,那麼就要促進他們主動觀察「事物關係」,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在不同年齡段上,我們都可以採取一些方法,讓孩子逐步接近本質。

比如說,在孩子理解「此消彼長」之前,我們應該從「平衡」這個角度出發,讓孩子理解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著一種動態變化關係。

幼兒園小朋友從運動上就能感受到平衡,如果走獨木橋,快要倒向另一邊時,身體本能會對側發力試圖糾正到平衡狀態;比如小朋友搭木質積木的時候,只要經驗足夠豐富,就知道如果搭「高樓」。要倒向一邊的話,可以在另一邊加積木或者移動一下積木。

這些都是經驗性的,而且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只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從經驗性的現象中自己察覺本質關係,因此一部分孩子需要成人引導去深入思考這裡面的關係,把不同的現象都歸結到一點上,去理解「平衡」。

比如我給低幼數學啟蒙課設計的一個主題就是「平衡」,在這個主題裡,會讓孩子們通過各種活動來理解平衡的原理,通過各種現象來觸及如何從不平衡到平衡。

我舉例一個相對抽象一點的遊戲,對於學齡後一二年級孩子,若是這裡的底層邏輯比較薄弱,也不妨可以做做。

(選自低幼數學啟蒙秋季第六主題)

活動背景是這樣的,我們把一天的時間平均分成三類,每一類是8小時。

如果三類時間相對是平衡的,就比較合理,看看我們小朋友每天這三類時間的安排是怎樣的?

在這節遊戲課裡我提供了家長几種數學任務(請注意這裡是針對低幼兒童的),相對比較具象,可以通過數格子,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數量多少。

和今天我們主題匹配的一個遊戲是:如果第三天,我們統計了小朋友睡眠時間11個小時(藍色時間),黃色時間是5小時,那麼紅色時間應該是幾小時呢?

一二年級孩子可能會用減法:24-11-5=8.

但如果我們考一個不會減法,更不理解連減情境的孩子呢?

我們可以通過移動補償的辦法來解決,因為平衡點是8小時,我們以每一類時間的平衡點8為標準,把藍色部分多出來的3,移動到黃色部分,發現正好也可以補到8,那麼剩下來紅色部分也就是8小時了。

這裡移動藍色部分給黃色,就是運用了此消彼長的原理,舉例湊十:


第五個例子

奧數中經常看到「移多補少」,培訓班特別喜歡講這樣的套路,以至於很多孩子嘴巴上也會嚷嚷著「移多補上」,但是實際上並不知道如何應用,脫離了熟悉的題目情境,也就全然想不起來應該怎麼補償了。

下面是一道三階段的平均數進階的題:「小明讀一本書,第一天讀了83頁,第二天讀了74頁,第三天讀了71頁,第四天讀了64頁,第五天讀的頁數比五天的平均數還多3.2頁,第五天讀了多少頁?

對於高年級孩子,你可以鼓勵孩子用多種方法解決,但是下面這種方法是一定要學習的(在三階段課中稱為:平均差值線策略)。

(選自數學微課三階段課程)

課程我不詳細講了,這個策略的思想依然是「此消彼長」的底層邏輯,只不過運用到了求平均數的問題中。

如果整體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的平均值高於整體平均值,那麼另一個部分的平均值就應該低於整體平均值。——此消彼長。

因此我們只要算每個部分與平均值相比的差值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了。

好了,今天可以說把「此消彼長」這個底層邏輯徹底分析了一下,這個名詞解釋以後我就不講了,家長不懂就查看這篇文章就可以了。其中的例子也覆蓋了從幼兒園到高年級。

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能理解,培養孩子數學思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需要在教孩子知識點的同時,注意不斷推進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漸進地來促進他們邏輯思維的發展。

只有你不斷重複底層邏輯,在不同的知識點裡都把本質歸結到某個點上,才能有效提高孩子融會貫通的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如果只是就知識點講知識點,卻無前後聯繫,似乎在講完全不同孤立的知識,那麼孩子學習數學之路就會越來越辛苦,因為頭腦中需要累積記憶的知識、套路越來越多,它們沒有被精簡壓縮,反而會成為負擔。

歡迎家長們加入我的【數學思維交流群】

請掃管理員二維碼

(請備註孩子年級,比如:中班,一年級,五年級等等)

相關焦點

  • 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
    先說結論,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就是:輸入大於輸出。不少朋友在學英語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都是表面的問題。搞懂了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這些表面的問題就都能明白了。翻開教材,看到一個生詞,就把它背下來,然後通過作業鞏固一下。這就是很多人學習單詞的方式,對吧?考試的時候,這個單詞要麼想不起來,要麼就用錯。問題出在哪裡呢?背單詞,是輸入。做作業,考試是輸出。很明顯,你的輸入小於你的輸出,這就是問題。再舉個例子,很多人遇見外國人開不了口,一說話就錯,問題又在哪裡呢?
  • 財富自由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什麼是底層邏輯? 所謂底層邏輯,就是指事物的本質,原理,規律. 我們在學習營銷,文案,人性,商業模式的時候,如果你能發現本質,你就能直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 你的底層邏輯越清晰,你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強.
  • 投資的秘密之底層邏輯
    從權重上來說,底層思維邏輯佔的權重我個人認為至少佔75%以上,其實我想說85%以上的。雖然我一直認為我們所有在學的,想學的都應該對自己有用,要有實用的價值,或者說能落地,但其實這些學到的東西都是表象,而不是真相,真相是我們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通俗來說,就是我們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
  • 掌握它的底層邏輯你就會了
    我只想說,這樣不對(很有天賦),這樣是學不到東西的(你已經入門了)。哈哈,其實產品經理的職責就有解決問題,如果你能用這些方式解決了問題,這就是一個好方法,這是不容置疑的事。但是我們需要通過表層看他們的底層邏輯才行,這樣我們才能升級。
  • 26歲的女博士成為副教授——罵孩子不如培養孩子的底層邏輯
    但作為一個媽媽,我在思考一個普通家庭該如何培養出這樣的一個孩子?都說寒門難出貴子,這樣的聲音讓很多家庭轉為快樂教育,與其讓孩子去辛苦的拼搶,不如讓他們快樂的過自己的人生。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孩子也這麼想嗎?做父母,最怕的就是有一天孩子來問自己:「為什麼我的人生不能選擇,只能被選擇?」
  • 理解了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你的孩子也可以成為英語小牛娃
    還是普娃卻有一個牛爸或牛媽?其實英語學習沒有那麼多高深的道理,也沒有一步登天的神邏輯。大道至簡——因為我們理解和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並且敢於不走尋常路按照底層邏輯大膽實踐。那究竟什麼才是「英語學習的底層邏輯」呢?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如何實踐呢?
  • 廣告的底層邏輯
    今天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來解析一下廣告的底層邏輯。為什麼要做廣告?廣告的本質是什麼?廣告的本質是傳播和轉化。通常,廣告=傳播學+營銷學。隨著信息傳播底層設施的徹底改變,廣告也經歷大洗牌,顯然僅融合傳播學與營銷學已不足夠。我們提出新公式:廣告=傳播學+營銷學+認知心理學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廣告是一個動態的客戶認知管理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和目標客戶建立一種品牌偏好的客戶關係。情人眼裡出西施,說的正是這種品牌偏好。一句話,廣告始於認知管理,終於品牌偏好。
  • 掌握這個學演講口才的底層邏輯,提升快十倍
    【技巧】是有限的空間運用【智慧】是無限的生發萬法智狼邦演講口才培訓課程底層邏輯貫徹以人為本因為演講口才學習,表面上看是受語言組織能力、表達技巧或邏輯思維等因素影響,而深層次是一個人表達習慣、思維模式、自信程度和能量狀態等核心因素影響的,所以每一位需要參加演講口才學習的你,必須了解真正的提升不是學習技巧和方法,學習技巧只是一時滿足你的大腦,而是真正打開一個人的底層能量、內核的重啟和更新。否則,都只在外圍打轉!
  • 人工智慧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麼?是算法還是數據?
    底層邏輯是什麼?這本身就還沒有達成有共識。但是,大家基本可以理解,所謂的「底層邏輯」大概就是指一個事物發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或需求。有些時候也會指向一個事情的基礎或本質。
  • 理解網飛文化的底層邏輯
    理解網飛公司這些選擇的內在邏輯,對於我們應對智能商業時代的組織挑戰有很大的啟發,這正是本書(編者註:《不拘一格:網飛的自由與責任工作法》)的價值所在。創立於1998年的網飛,如今市值超2000億美金,和迪士尼公司並駕齊驅。這樣驚人的成功源於公司獨特的文化。網飛在融合矽谷的科技創新和好萊塢的創意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組織理念和文化。
  • 汽車品質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凡事,都有其底層邏輯,通俗來說,它是事物的「初心」,是最本質、最核心的思考方式。        蘋果手機的底層邏輯是「打造極致的人機互動體驗」,相比拍照像素、電池容量等產品性能,蘋果始終執著於順暢的使用體驗;特斯拉底層邏輯是「革燃油車的命」,其在外觀、內飾布局、性能上都有顛覆性創新。
  • 【數據說第十三期】數據驅動業務增長的底層邏輯
    他們並不明白,在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只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汙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著,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經歷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作為一個運營人必須擁有一個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箱,才能在運營工作中事半功倍。工具箱裡應該有底層邏輯、思維模型,也應該有運營技巧和操作工具,它們可能分別處於了道術器的三個層面。我今天整理了部分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以及它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希望對大家以後的運營工作有所幫助。
  • 左暉:一個長期主義者的底層邏輯
    左暉擅長深度思考,注重邏輯,談話中少見形容詞,別人眼中的波瀾壯闊,在他看來往往不過是水到渠成。創業18年後,他終於要叩響資本市場的大門,還是在疫情與中概股都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但對他而言,這就像普通的一天。
  • 以「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法為例,深扒小學數學學習的「底層邏輯」
    「雞兔同籠」問題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問題,老師教起來累,家長講起來繞,學生學起來也很困難。「雞兔同籠」問題難在哪呢?搞懂了數學學習的「底層邏輯」,我們接著就以「雞兔同籠」難關的突破為例,來說說怎麼從「底層邏輯」出發,進行數學學習。
  • 從0到1建立數據分析指標體系的底層邏輯
    SWOT好像也很有道理……今天,我們就來拋開所有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理論,從底層邏輯出發,梳理建立數據指標體系和分析方案的底層邏輯。01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指標是什麼?百度百科解釋指標為:預期中打算達到的指數、規格、標準,一般用數據表示。
  • 專訪左暉:一個長期主義者的底層邏輯
    他對長期主義有獨特偏好,長期主義意味著持續而不中斷,能禁得住誘惑,如此才能享受時間的複利,貝殼看似短跑衝刺IPO,但其實這是一個長跑,乃至接力跑的故事。這樣一位長跑者,其目標必然不是追逐瞬間燦爛的煙花。我將他的底層邏輯分解為一個公式。
  • 《三十而已》深度解析:影視劇爆紅背後不可或缺的底層邏輯
    影視劇爆紅的背後,有它不可或缺的底層邏輯。職場成長如是,找對切入點,或能四兩撥千斤。反之,則可能滿盤皆落索。本文通過深度解析《三十而已》爆紅背後不可或缺的底層邏輯,結合大多數職場女性在成長過程會遇到的情況,深入闡述如何運用底層邏輯思維,解決職場上「苦做無用功」的問題。
  • 人際交往的一個「底層邏輯」,真正悟透的人,一般都不會混得太差
    人際交往的一個「底層邏輯」,真正悟透的人,一般都不會混得太差,悟透這一「底層邏輯」,人生越來越順,福氣越來越多!這一「底層邏輯」就是平等待人。人都是生來而自由平等地,與人相處就如同照鏡子,你怎麼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麼樣對待你。
  • 如何用"底層邏輯"看透世界的底牌?| 劉潤最新演講
    這就要求這門課程能夠表述一些商業的底層邏輯,因為只有底層邏輯才有生命力。底層邏輯在面臨變化的時候,能夠應用到新的變化裡面,會產生出新的方法論。昨晚,在《5分鐘商學院》4周年之際,我進行了「如何用『底層邏輯』看透世界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