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投資系列的文章也陸陸續續寫了不少了,一直想寫一些投資之外的,思維上的心得,因為根據我的經驗以及一路走來看到的,聽到的事情,我深刻體會到思維上的一些認知的重要性遠遠大於一大堆投資上的巧計。從權重上來說,底層思維邏輯佔的權重我個人認為至少佔75%以上,其實我想說85%以上的。
雖然我一直認為我們所有在學的,想學的都應該對自己有用,要有實用的價值,或者說能落地,但其實這些學到的東西都是表象,而不是真相,真相是我們的底層邏輯,底層邏輯通俗來說,就是我們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
舉一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工薪家庭,那麼他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如何得到老闆的賞識,如何求得別人的幫助等等這些。
而比如如何投資,如何選項目,如何識人,如何經營企業等等這些他們如果沒有經過什麼大的變故,他們不會去思考的,這就是選擇性學習,選擇性認知。
所以,在面對這樣的一個人,你告訴他有一個不錯的項目或者機會,他不會感冒的。他可能也知道這件事情或許會有一些機遇,但內心的牢籠已將他牢牢的困在那裡,動彈不得。
這種情況下,你說知識有用嗎?
劉豐教授說,世間所有的知識都是智慧的投影,我認可這種說法。當下的各種知識泛濫如恆河沙數,更令人困惑的是大多的知識還是有問題甚至是不正確的,以至於讓很多人在這些對對錯錯的認知中,踉踉蹌蹌。
按理說聊賺錢,聊投資,沒必要扯這些有的沒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卻越來越發現有一種高於知識的的東西存在。
投資賺錢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做分析、判斷、做選擇的過程,以往的時候根本不會想這些,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現在做選擇的時候會去想:
為什麼自己會有這個想法?
這個想法來自哪裡?
這個想法可不可行?
這個想法能夠支撐自己走多遠?
如果這個想法存在問題,我應該怎麼辦?
如此在這個反覆糾纏的過程,就慢慢的感覺自己在成長。
這是一個真正徹底的、有效的、既能自我糾偏,又能學到別人內核的有力方法論。
但80%的人其實在沒有到達這一步之前就已經迷失了,迷失在哪裡?迷失在情緒上了。這個情緒的展現面有很多,能拎出來說一說的可能是一個叫「偏見」的東西。
一個人的偏見就會讓人喪失這個偏見背後的真知,造成燈下黑,假如一個人的偏見非常多,事事憤青,那麼他的放眼所及的世界也是漆黑一片的。
能讓我們笑,我們哭,我們憤怒的事情皆是如此。真相的到來就存在於我們放下偏見的那一刻。
這是我的真實經歷和體會。
最近又回想起一個老大哥分享過的事情,是關於股票的。和他玩的很好的一個朋友最初的原始積累就是通過股票賺來的,而這個錢是有來頭的。
老大哥這個朋友跟隨曾經的寧波的炒股敢死隊,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但這個圈子也分內圍和外圍,他大致來說是接近於敢死隊核心層面但還沒有在裡面的一個位置。按照他的說法,國內炒股大致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制定規則的層面,據說可呼風喚雨,點石即可成金,但這個層面我們可想而知,不應稱之為富,而是稱之為貴,這個貴來自於背景以及人脈上的樹大根深。
第二個層面大致可以理解為敢死隊核心這個層面,包括但不限於。所以這個朋友也不太算是第二個層面,等多是靠著一點點而已。
第三個層面就是廣大的散戶朋友,靠著分析一些基本面、政策面、技術面來炒股。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賺到了錢,也有一些關係的人對老大哥的建議就是:不要炒股票。你或許一波下來100%甚至200%的收益,但你把時間拉長來看呢?收益就會被稀釋。這還假設沒有虧過。
這些信息對我來說,權當是故事來聽,但對於股票來說,我是認同的。那些年炒股下來,經過一些計算,其實總體的收益並不高,反而不如放著不動的指數基金收益高,所以後來我改變了思路和策略。
我們想就好了,寧波敢死隊的業績有目共睹,他們從哪裡獲取信息?他們的判斷來自什麼邏輯?而我們妄圖通過新聞、技術面、基本面、所謂的小道消息想要在短時間做出正確的判斷,我總覺得不夠現實。
同時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做出一次正確的判斷或許很容易,但持續的正確判斷真的不容易,而根據我的經驗,一次失誤造成的損失就可以抵消掉兩次成功的交易,所以這樣的數學問題我們是真的計算過,還是避而不談?
很難,真的很難。
難的不是我們不會算數學題,而是,當我們明白了各種道理之後,當我們又聽說隔壁老王炒股,一個星期從5萬變成10萬的時候的,我們又產生的那種破釜沉舟的決心。
所以問題又回到了開篇提到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又或者說底層邏輯的重要性等等,但大多人輪不到這個環節,首先在情緒應對上的一環,我們已經被擊敗了,知識?來不及用的。
寫到這裡的時候,內心是矛盾的。理財也好,投資也好,這些知識有用嗎?特別有用,人人都需要!假如再問一遍:有用嗎?我的內心又會懷疑,因為真正有用的,是我們「能夠運用知識的心」,這顆心,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到,卻上可到九霄雲外,下可至大海的一粒塵沙。
我們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情緒都捉摸不定,確又都寫在臉上,落實在行為上。這個任誰也教不會,但恰恰這個又是最重要的。
這顆心,很難,確又很容易……
因為一些事情,這篇文章斷斷續續寫了好幾天,我覺得也差不多了,希望有點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