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發了之後,很多人說「奶」的痕跡太重了,好項目就說好項目就完了,為什麼要說是百倍幣。Suterusu也不是做預言機的,為啥對標Chainlink。
的確,這裡要強調並且糾正一下,Suter是做隱私保護的,跟Chainlink並不一樣,我起題目主要是做一個比喻而已,這裡首先對被上一期題目誤導的用戶表示抱歉,錯過上期文章的請看《 Suter,下一個Chainlink一樣的百倍幣》。
對以上的說法,筆者作為目前Suter的幾十個主挖礦節點之一, 有7位數投資都在裡面挖礦,我豈有不奶的道理?
但是我更在乎不是要奶某個項目,而且想通過Suterusu,跟大家分析討論區塊鏈的投資邏輯。
因為相信 所以看見
因為認知很重要。你不投資項目,或者不認可區塊鏈行業,但是你無法否認區塊鏈行業的技術創新,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無數個正在發生的事實讓你無法忽視區塊鏈加密技術帶來的潛在變革,這跟15年無視電動車,10年無視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發展,06年無視地產是一樣的道理。不一樣的是,電動車、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產業的發展,跟普通老百姓沒什麼關係,那是機構投資人和創業者的事情,大多數普通(哪怕是合格)投資人無法在早期投資到一個有潛力的技術和創業項目中去。
地產的的確確是大的國運,在筆者看來是一次財富再分配的機會,抓住地產紅利的人享受到了整個大環境發展的好處。(對應幣圈的比喻,比如沒有參與任何Binance的IEO或者Launchpad,但是堅持持有BNB也會一路在漲幅中收益;比如沒有參與那些暴漲的Defi項目,但是堅持持有以太坊也會因為基本面利好,大賺一筆)。我首先講清楚,區塊鏈行業及其技術創新為什麼是無法逆轉的未來大勢。
Twitter最近被Hack,最近鬧的很大,從川普到馬斯克到Kanye West的Twitter全面淪陷,Twitter的安全顧問扛不住火線辭職。今天你看到的中心化數據體系,百億千億美金的投入,萬億美金的生態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堅不可摧,一個網絡攻擊就會讓整個系統癱瘓。中心化系統在攻擊面前並沒有展現出堅韌性,而是暴露了脆弱性。
你或許覺得:數據可以修復,資金可以追回,犯罪分子可以跨過通緝繩之以法,甚至用戶也許也可以得到賠償。但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你無法相信任何一種中介,手機裡面所有的APP都在監聽你的一舉一動。(Facebook的Mark Zuckburg都是把自己的手機和電腦的攝像頭和話筒用膠布貼住的,怕被監聽)
你發出去的受保護的信息時時刻刻被讀取和分析,你的帳號和密碼隱私安全也在高級的黑客和程序面前如明文一般,像Twitter這樣世界級的安全中心都輕易淪陷,其他的APP你還信的過嗎?
手機你信得過嗎,汽車的作業系統你信得過嗎?目前的答案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說,信不過,但是不的不信,因為沒有其他選擇 – 你卸載了攜程還有新的「攜程」,你卸載了Twitter還有其他的「Twitter」。
怎麼迭代在目前中心化的數據世界裡面都一樣,每個數據擁有者都是規則和制度的制訂者,他們有能力去變更和調取,數據不是用戶的數據,也談不上絕對的保護和隱私可言。
先說結論,絕大多數創新都是來自於邊緣創新,慢慢成為主流 – 區塊鏈先會從交易發生,然後在數據保護領域成為行業最最重要的協議率先被巨頭使用,重構整個數字世界格局。
誕生於omni帳本,目前生命時長才四歲不到的USDT---目前的發行總量是100億美金;目前在erc20的網絡中每天轉帳量最大的就是USDT,這個1:1鉚釘美元的數字貨幣目前是整個區塊鏈網絡中,交易量最大的最常用的應用之一。
3年共計100億的總發行量,這個數字你可能沒概念。舉個例子,花旗銀行現金總量是200億美金,總市值是1000億美金。只比較現金資產,數字貨幣市場的體量已經不能小看了。
而且這個數字背後可以有10x,100x,1000x的想像空間。大家並沒有不相信背後的發行方,因為區塊鏈技術的存在,大家不會將USDT兌換成美金,反而仍然存成USDT放在帳戶中去購買數字資產,去轉帳,去交易。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帶來的極低的信任成本,轉化成餓了極低的吸儲成本,我敢說如果花旗銀行把自己的帳本上鏈,肯定現金要比現在大上無數倍,在資產的安全面前,所謂的用戶忠誠度和積分生態都不堪一擊。
僅僅是存儲、轉帳,相信資金的流動過程的安全性,或者是區塊鏈技術應用帶來的一個範例,但是就是因為這個,BTC從幾毛錢漲到了10w人民幣一枚。
雖然每天都在產出但總量恆定,總有停產的一天。與BTC宣傳的通縮模型,類比房地產,一直再開發,不像BTC一直宣傳的通縮模型,但是房子卻一直漲價。這是因為需求遠大於供給。
那BTC一直漲價對於btc的需求是什麼呢?我想本質上並不是btc本身,作為數字黃金的概念也是給炒作和想要投機暴富的人去看的。
本質上還是還是大家對區塊鏈技術的信仰,作為第一個區塊鏈技術的應用,btc承載了很多很多人對這個技術能夠普及的信仰。
如果不遠的將來,區塊鏈技術成為了所有的行業技術基礎。每個人都在用USDT或者DECP的時候,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都會買一個BTC呢。至於什麼價格真的無所謂,無論是炫耀、還是傳世還是懷念,我想這才是中本聰點燃的星星之火,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的意義。BTC的意義不在於BTC本身,在於BTC背後的區塊鏈技術。
始於交易,發展於數據保護 – 回到之前那篇奶Suter的文章,今天你在網絡世界裡都是可以包裝的,照片可以P,數據可以加密,這些只是針對和你同等的用戶。
但是你對這個網絡的運營者還是一絲不掛,大家肯定覺得不穿衣服就出門是精神病,但是現在正在網絡上的你,如果有選擇,我想你還是要穿上衣服的吧,起碼有穿衣服的權利。
而Suterusu的日語意思,就是隱身衣,是更牛逼的衣服,讓你自己能夠保護自己。
自律給你自由這句流行語,應該改為「Suter給你自由」。我們認為在未來的3-5年,區塊鏈技術一定會成為網絡世界標配,要不馬雲爸爸也不會命名螞蟻鏈,他一定是先於其他人認識到了這個危險和機會。
隱私不應該是一種選擇,應該是一個權利,用戶有保障自己所有數據的權利,在授權的情況下讀取,而不是一個被迫要挾的窗口要進入下一步只能點擊同意。
扯完了上面的大背景,下面的內容我只講一個事情:為什麼Suter能夠成為網絡技術的底層標配?
還是這張圖,大家看一下目前Suter在行業中的定位:智能合約層的隱私保護。
Suter的定位決定了他並不是一個純應用型的項目,無論是即將上線的Suter Trade(對標Synthetix,未來升級為隱私Dex)還是路線圖未來2個月上線的混幣網絡Suter Mixer,都只是看得見的冰山一角。
Suter真正的核心還是數據層和智能合約層的隱私,http協議對你來說透明,但不影響你使用網絡;你沒有真實看到smtp你也在用郵箱。
而Suter目前跟9個公鏈的合作(新加入的是韓國最大的公鏈之一,號稱韓國的EOS的Fantom,見Fantom的官宣)
你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數月,對於區塊鏈世界的主流公鏈來說,Suterusu一定是隱私智能合約的首要選擇。我們在這裡不提技術細節,上一篇文章有詳細講,我在反覆表達的一個事實:Defi+隱私肯定是下一個階段被追逐的投資主題。而Suter一直以來就在這個賽道上耕耘,例如Suter Mixer會包括以太坊交易隱私,也會覆蓋USDT的交易隱私等等。
這些也只是未來一小段時間內看得見的,重要的還是在未來的3-5年裡,區塊鏈還剩下什麼?Suter能不能成為Twitter底層協議被應用?專利有國界,但是技術和代碼沒有。今天btc是無國界的,未來Suter也是,全世界的網絡都在使用Chainlink的一天你已經看到了,Google、Oracle、AWS都在適配Chainlink這個區塊鏈的預言機技術。而且chainlink是有幣區塊鏈。下一個這樣大規模應用的會是誰?我相信是Suter。
7月底,Suter成為Bittrex中國首站ama的合作項目,Suter被Bittrex選中登陸了前十的交易所。Bittrex global的副總裁Chris Sinkey在活動中也反覆稱讚了Suter的技術實力和社區建設。
最後,援引之前文章最後的一段話:
Suter不是Chainlink,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覺是Chainlink,共識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需要技術的迭代,升級,幣價的跌宕起伏過程中的沉澱,當然所有人都期待暴漲,沒有人喜歡橫盤,但是當年的錯誤不應該再犯,否則自己就是一個超級大sb了,錯過兩次Chainlink。
Suter也許不會暴漲,但是是真正有原創技術zk-consnark的好項目,作為隱私插件不斷的跟公鏈和dapp合作就是他的基本面和價值主張,在未來的各個Defi和dapp場景中你應該也會看到Suter的身影,說不定哪一天也會有一個手機端冒出來關於Suter的新聞,讓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記住Suter這幾個字。
我想到了當年跟Chainlink的CEO對話的場景,這裡我想說,Big shout out to Suter team, 還是堅持技術,守正出奇,做好自己,當你為用戶和合作夥伴提供了無法替代的價值的時候,什麼都會來,加油,Suter衝衝衝!!!
利益相關,本文作者Richard
Betterbit基金創始人
前FBG合伙人
Suter投資人&基金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