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優秀的人學習思維模型,頂級優秀的人思考底層邏輯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夜讀與你一起砥礪前行!

導讀:許多事情的完成離不開努力,但從某種層面來說,選擇比努力更為重要。而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決策,則依靠思維模型的指導。

思維模型不僅指導人們做出選擇,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更快速、更透徹的解釋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預測問題。

來 源丨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作 者丨艾菲

查理·芒格說:

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並幫你避免失敗。

的確,思維模型是一種很好的、能幫我們解釋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預測問題的東西。

然而,它究竟是什麼?到底什麼能被稱之為思維模型?

相信這是一個大多數人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就要來跟大家講講到底什麼是思維模型?以及思維模型背後的東西。

優秀的人學習思維模型

在回答「什麼是思維模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模型?

1

什麼是模型?

其實,查理·芒格曾給「模型」下過一個定義 – 任何能幫助你更好理解現實世界的人造框架,都是模型。

舉個例子來說:

美國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幾百萬乘客,創造數千億美元的價值。但在2012年,飛機票價平均178美元,每次飛行航空公司只能從每位乘客身上賺到37美分。

而谷歌,創造的價值相對少,但卻從中贏利很多。

谷歌2012年只創造了500億美元的價值(航空公司創造了1600億美元),卻從中獲利21%。這個利潤率是航空業的100倍多。

谷歌的巨額利潤使它的市值是所有美國航空公司市值之和的3倍多。

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看似非常複雜的現象,經濟學家只用兩個簡單模型就給出了解釋:一個是完全競爭,一個是壟斷。

完全競爭,說的是在這個市場中的每個公司之間不存在差異,賣的都是同質產品。因為這些公司都沒有市場支配力,其產品價格必須由市場來定。

相反,壟斷說的是壟斷公司擁有自己的市場,所以可以自行定價。因為沒有了競爭,所以壟斷公司可以自由決定供給量和價格,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航空公司所處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而谷歌所處市場是壟斷市場,正因為此,二者的利潤率相差甚遠。

這就是運用「模型」,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人造框架」,將看起來紛繁複雜的事物簡單化、抽象化的方法。

那什麼又是思維模型呢?

簡單的說,思維模型就是對於信息的壓縮,是幫助人們理解事物、解決問題的最佳框架。

可以說,思維模型就是我們大腦中用於做決策以及思考問題的工具箱,有時可能表現為一個用於分析的框架。

比如:SWOT 分析法 (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es劣勢、O=opportunities機會、T=threats威脅);

有時可能表現為一個簡短的理論,比如:心理帳戶理論。

而如果用個時髦點兒的比喻就是:思維模型就是安裝在我們頭腦中的APP。

在想給假期確定行程時,我們打開手機,點一下上面的「馬蜂窩」APP,看看別人都是怎樣玩兒的。在想預訂酒店時,我們打開手機,點一下上面的「Booking」APP,瞬間就完成了酒店預訂。

同理,在設定工作目標時,我們可以打開一個名為「SMART」(S=Specific具體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達成的、R=Relevant相關的、T=Time-bound有時間限定的)的思維模型,用它來設定清晰詳細可執行的目標。

手機上的APP是那些能夠直接拿來就用的工具箱,而思維模型一旦紮根在我們的頭腦,也就成為了可以直接拿來使用的工具箱。

因此,你頭腦中擁有的工具箱(即思維模型)越多,安裝的有效APP越多,你就越能做出快速正確的決策和選擇。

2

如何使用思維模型?

對於思維模型的重要性,查理·芒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要想獲得普世智慧?80-90個重要的模型就能完成90%的工作。」

所以,對於思維模型的使用,最基礎的第一步就是去了解那些最重要的思維模型,然後將它們運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它們去解釋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預測問題。

比如:你發現,有人在吃飯買衣服上毫不手軟,但在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投資上卻很少支出。

為什麼?

假如你知道「心理帳戶」這一思維模型,就會立刻明白,它的意思是,我們會把錢分門別類地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中。因為錢這個東西,在我們心裡其實並不是統一存放的。

比如:生活必要的開支帳戶、購買衣鞋包包帳戶、孩子教育帳戶、享樂休閒帳戶等。

雖然這些帳戶看似都處於你的大帳戶之下,但其實各個子帳戶是獨立存在的。

所以,於我而言,我會將每年的大部分開支都放在「自我成長與學習」的心理帳戶中,然後將很少部分放在「購買衣服鞋子包包」的心理帳戶中。

相反,有人則會將大部分收入放在名為「奢侈品消費」的心理帳戶中,而給到「自我成長和學習」心理帳戶中分配的金錢非常得少。所以,依據他的心理帳戶分配,他就會習慣性地在購買奢侈品上花錢。

再比如:

你發現,雖然有很多公司都想做出一款能夠顛覆微信的即時通訊工具,但迄今也沒有一個能夠撼動微信。相反,微信反而越做越大,現在的月活已經達到了10億。

為什麼?

隱藏在這背後的原因正是「網絡效應」這一思維模型。

網絡效應的思維模型說的是:用戶因為離不開這個網絡上的其他元素,所以就無法離開這個網絡。

比如微信之所以變得越來越流行,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家人、同事、朋友都在上面。所以我們無法不去使用它。

可見,在理解了什麼是思維模型後,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很多學科中的概念、理論或方法論都可被稱為「思維模型」。

而一旦掌握了這些「思維模型」,就等於是在自己的頭腦中安裝了很多個非常好用的APP,可以隨時拿來就用,而無需費心思考甚至發明創造。

所以,對於思維模型的學習與運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更快速、更透徹的解釋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預測問題。

因此我說,優秀的人學習思維模型。

可是,為什麼我還說「頂級優秀的人思考底層邏輯」呢?

頂級優秀的人思考底層邏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麼才是底層邏輯。

1

一個故事

在剛開始做我的微信公眾號時,對於如何給文章起標題,我是一籌莫展。

於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著他們學習一下什麼樣的標題能夠奪人眼球。

緊接著,我看到了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標題,有的是疑問句,有的是陳述句,有的是比較式,有的是自問自答。

我想,這些紛繁複雜標題的背後一定還存在著某些規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一些專講如何給文章起標題的文章。這些文章對文章標題的起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歸納。

比如:對比式標題、懸念式標題、倒裝式標題、引語式標題等。

或者是:如何體、合集體、帶負面詞彙的標題、帶有急迫感的標題、賦予珍貴資源被讀者獨家搶佔到的感覺、解釋性標題、嵌入專業詞彙類標題等。

這些起標題的具體方法如同技巧一樣,非常有用,但我還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個問題 - 「為什麼這些類型的標題就能帶來更高的關注率與打開率呢?」

比如,我曾經看到「插座學院」講到的一個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標題是:《失控》書摘50條,精華都在這裡(2天閱讀300+);

後經專業人士修改,將標題改成了:如果你讀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讀完這50條書摘(2天,閱讀1萬+)

同樣一篇文章,在用第一個標題的時候,2天只有300多閱讀量,然而在改成第二個標題後,卻一躍變成了1萬+閱讀量。

原因就在於原標題只是平鋪直敘,而修改後的標題則是直擊讀者痛點。

《失控》是當年一本非常熱門的書,然而這本書因為太過晦澀,很難理解,能讀完的人鳳毛麟角。對於那些沒空去讀或者讀不太懂的人而言,書摘自然就很有用。

第一個標題之所以閱讀量不高,是因為它很平淡,沒能抓住人們的痛點。

但第二個標題,則抓住了人們的痛點。看到這個標題後,我們就會產生一個念頭:別人在讀《失控》,但我沒有時間、也讀不懂,如果連這篇書摘都沒看過,那就落後太多了,應該點進去看一眼。

這就是直擊痛點。

就是這樣,我找到了不同類型標題能夠帶來更高關注率和打開率的原因 - 它們或是擊中了目標讀者的痛點,或是擊中了他們的爽點。

正如著名產品人梁寧所說:

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暴爽的產品,要麼做一個可以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如果做一個看上去可以在某種程度幫人不再難受,而在『爽』和『恐懼』上無所作為的產品,那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產品,也許有人會買單,但不會爆火。

然而,為什麼取一個直擊讀者痛點或爽點的文章標題,或是做一個讓人暴爽或抵禦恐懼的產品,就能給我們帶來爆火的效果呢?這些具體方法背後到底還隱藏著什麼樣的道理呢?

後來,我明白,在這些具體方法後隱藏著的正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什麼是人性?

人的欲望、貪婪、嫉妒、執著、恐懼……簡單的說,人性的一個面就是貪嗔痴。

貪嗔痴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擔心自己的才能無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齡,想要擁有跟同事一樣的大房子,想要成為同學中最美的那個……

於是,也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的痛點和爽點。

如果你的標題能夠正中下懷,直擊讀者痛點和爽點,回應他的「貪嗔痴」,它的關注量與打開率自然就會上升。

這也是為什麼「微信之父」張小龍如是說:

你要去了解人們的欲望,通過你的產品去滿足他們。我們要去滿足他們的貪、嗔、痴。我們要洞察這一點,是因為我們的產品要對用戶產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品產生貪,產生嗔,產生痴。

「當我們在做一個產品的時候,我們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個產品的邏輯。」

是的,這個隱藏在具體方法與現象背後的「道理」不僅可以運用在給文章起標題上,還能運用在做產品上。

因此,可稱之為「底層邏輯」。

2

什麼是底層邏輯?

關於底層邏輯,其實早就有了線索,只是那時我們並不知道這麼多位智者說得竟是同一件事。

查理·芒格這樣說:「在商界有條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則,它分兩步:1)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2)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

愛默生這樣說:「方法,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或許還更多;而原理則不同,把握原理,你將會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視原理,你終將陷入困境。」

喬希·考夫曼這樣說:「無論你學習什麼科目,其中最為美妙的事情便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識點,而僅僅只需要知道一些濃縮其核心原理即可,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學習知識甚至進一步拓展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原則》作者瑞·達利奧這樣說:「所有一切的運轉,都有賴於深藏其中的原則,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關係決定了這個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因果關係 – 雖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絕大部分 – 那麼你無疑就掌握了打開這個世界藏寶箱的鑰匙。」

《暗時間》作者劉未鵬這樣說:「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著名商業顧問劉潤這樣說:「做任何一種商業,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愛默生所說的「原理」、考夫曼所說的「核心原理」、達利奧所說的「原理和因果關係」、劉未鵬所說的「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原則」以及劉潤所說的「最本質的原理」,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在這裡所說的底層邏輯。

可以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世界雖然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其背後卻常常有著如同「看不見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邏輯」在指揮著,主導著,而這些「看不見的手」就是「底層邏輯」。

換句話說,底層邏輯就是萬千「術」後的那個「道」,也是萬千現象背後的那個底層規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底層邏輯」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

第一個是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第二個是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第三個是動力:底層邏輯是各種現象出現的動力。

第四個是通用性:底層邏輯不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的,而是針對一類問題或現象的,有的甚至能被運用在萬事萬物之上。

所以,思考普遍問題或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在看問題時變得更加通透和準確,成為「一秒鐘看透問題本質」的頂尖高手。

那麼,除了剛才提到的「人性」外,還有什麼可被稱之為底層邏輯呢?

在我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中《用能量守恆定律,刷新人生底層邏輯》,我還曾談到過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即能量守恆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學方面的底層邏輯,是隱藏在萬事萬物能量轉化背後的道理,不論是熱能、動能還是勢能,無一不是遵從這一定律,所以也能被稱做「底層邏輯」。

3

如何使用底層邏輯?

首先當然是理解,其次就是將它真正的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比如:在商業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底層邏輯,即商業的本質就是消費者獲益。

當你真正理解了這條底層邏輯後,就會明白,為什麼貝佐斯能把亞馬遜做得那麼成功。

背後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洞察到了這一底層邏輯並堅定不移的執行到底。

既然商業的本質就是消費者獲益,那我們就該真正做到讓消費者獲益,然而,能夠真正做到的企業卻是少之又少的。

而亞馬遜的最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客戶的利益為出發點,而且他們的確把這個理念做到了極致。

當年貝佐斯決定引入Marketplace業務,也就是允許第三方賣家在亞馬遜的平臺上賣貨,其實對亞馬遜的收入是有傷害的。

就好像是星巴克允許瑞幸在它的店裡賣咖啡一樣。

這一舉措當然會遭到了各方反對。然而,貝佐斯卻說,引入第三方賣家,才是對客戶最好的方式。

因為如果有一個商品,它的價格或者品質比我們賣得更好,那我希望能讓用戶在亞馬遜上也能輕易地買到。而不是還要去其他地方很費勁地尋找。哪怕這樣會暫時影響我們的利潤,但長期來看,客戶的利益就是我們的利益。

同理,對於這一底層邏輯的信仰與追隨,也是當年王興從「百團大戰」中最終勝出的關鍵原因之一。

當年中國的團購網站都是從模仿美國第一家團購網站Groupon開始創業的。

Groupon 的理念是商家第一,消費者第二,因此它的毛利高達40%。

然而,後來王興發現,Groupon的理念與策略是錯誤的,它有悖於商業本質,即有悖於這條底層邏輯。

於是,他開始反其道而行,將美團的策略確定為: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

因為很低的毛利,所以就需要非常大量的消費者購買才能維持這一模式,同時還需要非常精細化的管理。

一路走來,相當不易,但也正是因為對於這一底層邏輯的信仰與追隨,讓他最終成為了「百團大戰」的贏家。

所以,我會說,頂級優秀的人思考底層邏輯,因為底層邏輯才是諸多紛繁複雜現象背後的那雙「看不見的手」;而且不僅是各種現象背後的「手」,還是各種思維模型背後的那雙「看不見的手」。

最後的話

多學習一些思維模型,就等於是在自己的頭腦中安裝了越來越多的APP,或者說是工具箱。

因此,當我們在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的時候,就能非常便捷的拿來就用。

而多思考一些底層邏輯,就等於是看清了很多現象與思維模型背後的那雙「看不見的手」,因此也就擁有了從紛繁複雜世界中看透本質的可能,成為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頂級高手。

所以我說,優秀的人學習思考模型,而頂級優秀的人思考底層邏輯。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開啟你的洞察本質之旅。

贈書福利

《直擊本質》

作者:艾菲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現在,21君給大家謀福利啦,免費送書!

如何獲得?

在本期周末讀書下面留言,獲得點讚數前2名(點讚數需不少於50)的讀者將獲得贈書一本,同時,21君會在前二名以外挑選部分留言走心的讀者,也免費贈送《直擊本質》一本。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機會,每四期連續贈書的活動中,同一讀者只能獲獎1次(同一微信ID、手機號、地址均視為同一讀者)

我們將在明晚公布獲獎名單喲~獲得贈書的小夥伴記得按照時間留下你的地址,逾時不候喔~(所以點讚前2的截止時間是7月12日20:00-21:00之間喲~註:準確的時間以21君的截圖為準;如遇突發新聞也有可能提前截圖。)

相關焦點

  • 多元思維模型:普通人學習知識,牛人學習思維模型
    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學習和生存的,它有它的道理,比如我那位很紅很專的同學,如果他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或許能在政治領域有所成就。但是這麼做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多元思維模型的提出者查理·芒格有句話很經典,他說「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其實我不太贊同他這句話,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是連錘子都沒有,像個裸猿。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明白了我們為什麼需要批判性思維,以及為什麼批判性思維這麼重要,我們也要避免流於「為反對而反對」,那麼如何培養一個人擁有批判性思維去批判性思考呢?1、 學會提問。6、功利主義是最為主流的判斷行為對錯的底層框架。它是根據行為的後果是否能造成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來判斷行為的對錯。寫在最後,因為不同凡想,所以不同凡響。批判性思維,讓我們真正的做一個明白人。
  • 盤點運營人必須知道的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
    作為一個運營人必須擁有一個自己得心應手的工具箱,才能在運營工作中事半功倍。工具箱裡應該有底層邏輯、思維模型,也應該有運營技巧和操作工具,它們可能分別處於了道術器的三個層面。我今天整理了部分底層邏輯和思維模型以及它們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希望對大家以後的運營工作有所幫助。
  • 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的13本書
    芒格說:「要想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你必須擁有多個模型。」。好的邏輯,通常會遵循一定的套路、公式,比如,常用的MECE、金字塔模型、5W2H、SWOT,先主要後次要、結論先行、對比分析……等思考、講述方法。
  • 灰度認知社曹升:高手決策的底層邏輯
    策,就是把這些人的建議,一條一條列出來。核心是要列出每一條建議的利弊。計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核心是用來「破我執,破法執」的。我們大部分人做決策,都是在「我認為對」、「我喜歡」、「我懂的」、「我過去就是這麼做的」……範圍內選擇。這些就是「我執」與「法執」。
  • 《好好思考》:6個方法構建多元思維模型,幫你練就高超學習力
    在與羅輯思維合作的過程中,入選了羅輯思維評選的「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他對推動人類進步創新背後的力量充滿好奇,喜歡研究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創新人物,追問他們創新變革背後的學習、認知與創新邏輯。本書全面解析查理·芒格思維模型,打破學科思考界限,拓展思維模式的格局和邊界,寫給終身學習自我超越的你。
  • 創始人與管理者必備的16個頂級思維模型
    你可以將思維模型想像成在你大腦中運行的作業系統,它們始終不停地運行著,你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你獲得的經驗和信息來形成思維模型。思維模型會給你提供一種視角或思維框架,從而決定你觀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視角。頂級的思維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並幫你避免失敗。打造多元思維模型想法來自查理·芒格,而查理·芒格是沃倫·巴菲特的得力助手。
  • 「職場」優秀的人是如何鍛鍊思維的?
    優秀的人是如何鍛鍊思維的?交叉性思維常常為一個新領域的出現鋪平道路,也為率先闖進該領域的人們提供成為領導者的機會。這一觀點並不代表那些曾經接觸過多種文化的人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地採取兩種或多種思維方式。它要說明的是,具有這種類型特徵的人在看待事物時不會拘泥於一種觀點。對於這種類型的人來說,只要意識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個,他們便有可能採取多個視角看待任何問題。
  • 有哪些「百試不爽」,提高思考深度的思維模型?
    問:有哪些「百試不爽」,提高思考深度的思維模型?赫伯特西蒙說,發現真理的關鍵在於找到自然中隱藏的模式,因為模式是定律、規則、機制的產物。「現實世界」是極其複雜的,我們不得不用「故事」和「模型」來把握「外部世界」。
  • 優秀HRBP必備「四思維和三邏輯」
    在這裡,我也結合自己多年HR和HRBP工作實戰經歷和個人的總結、思考與感悟,與大家分享成為優秀HRBP應該具備的三個邏輯。我個人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有近20年的工作經驗,曾經在五個不同行業的公司做過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也從是一名人力資源管理的小白,成長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高層,這其中,特別是有5年專職的HRBP實戰工作經驗,讓我對HR工作有比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 請停下「計數器」思維
    不論多麼理性的人,只要有指標的驅動,都很難避免產生一種心態:我先想辦法去完成指標,別的都可以先緩一緩。那麼,在這種心態的驅動下,你就很可能會不太注重論據是否可靠,邏輯是否嚴謹,結構是否清晰,文字是否簡潔……而是一切以「寫滿規定字數」為第一優先 —— 不,你甚至會反過來追求「不簡潔的文字」,因為注水越多就越容易達到指標嘛。
  • 思維模型是什麼?理清事物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
    然後引導一部分人先行購買,不知道買不買的那部分人有更大概率跟隨前面的人,完成購買行為日常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我們常見的思維模型呢?1、金字塔原理模型——邏輯思維。2、刻意練習模型——成為高手。3、批判性思維模型——獨立思考。4、六頂思考帽模型——高效思考5、定位理論模型——營銷。6、SMART模型——目標管理。7、番茄工作法模型——時間管理。
  • 多元模型思維,大佬們都用的高級思考方式
    這本書教會了我,人的思想就像作業系統的軟體,需要不斷升級。基於這個原則,這幾年不斷的學習關於思維升級的書籍,包括《窮查理寶典》、《原則》、《模型思維》等書籍。三、如何搭建多元思維每個人在工作幾年之後,基本都已經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裡的三觀其實就是他所掌握的底層思維模型構建起來的。所以搭建多元思維的第一步是先做深度的內省,整理自己已經有的思維模型有什麼?第二步是學習新的一些思維模型,第三步是不斷實踐總結形成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
  • 深度思考背後的3大模型
    本書一共4大模塊的內容,由於比較長,方便各位閱讀,我們今天主要分析的是我學習的第一大模塊,其中包含四個小部分,即構建多元化思維模型的底層邏輯,什麼是多元化思維模型,多元化思維模型建立認知競爭力的底層邏輯,多元化思維模型解決問題的4個層次,我一一展開。
  • 優秀的後端工程師到底是什麼樣的?
    今年大部分的時間也一直在重複著「增刪改查」,回顧這一年基本沒啥進步,內卷嚴重啊。實際情況中,往往很多人都是這樣。很多後端開發工作年限越高,反而更加面臨危機。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情況,只是出現在了自己身上!!!簡單地說,就是既具備技術整合能力,也通曉技術細節,從而實現技術驅動業務的突破,而不是糾結於某個中間件或存儲服務。
  • 《好好思考》共讀第二天,多元思維模型到底是什麼?
    今天共讀的是《好好思考》的第二章,多元思維模型到底是什麼?這樣說上去比較抽象,其實通俗一點就是作者提出來的成功人士做決定的背後依據是如何來的?換句話說,你做決定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如何而來?李笑來喜歡把人比作計算機,那麼計算機的運作靠的是CPU,好比人類的大腦,而思維方式就是CPU的運作方式。而多元思維模型就是各種運行方式的不斷切換,這裡作者總結了4類基本的思維模型。
  • 如何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點狀思維」思考首先我們來思考這樣幾個問題:我相信很大部分人,對於每個問題腦海裡都會閃現出很多的關鍵字詞,每想到一點就說一點,此時此刻腦海裡的思維其實是發散的,於是說出來的答案也是毫無章法的。這種思考路徑我稱為「非邏輯」思考路徑,也可以說是「點狀思維」思考路徑,人的思維是發散的,游離的,於是面對一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游離的,對於自己來說,發散不穩定,很有可能腦海一片空白;對於接受者來說,沒有秩序胡亂的傳達,接受效率大大降低。
  • 《好好思考》|如何高效利用「五星筆記法」找到思維模型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要掌握更深刻的思維模型,就要把自己分析問題的答案,從表面、現象的層次不斷追問深挖,用更具有普遍解釋力的原理來思考遇到的具體問題。在作家成甲長期的學習方法研究中,他發現人的學習能力是分為兩個發展階段的:第一個階段,人們側重於學習具體知識。
  • 「思維圖」讀書多≠懂得多,如何讓大腦真正高效閱讀、學習?
    信息知識的不需要多,關鍵在於能吸收、內化的底層知識(心理學、認知行為學、神經科學等元理論)有多少。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我上完L先生智識營第一課的「高效閱讀、學習法」後,對於信息接受和知識獲取的延伸思考、更多領域應用。
  • 一個簡單的模型,幫你建立批判性思維
    馮小剛用至少80%的內容為我們全景呈現了教科書式的「邏輯謬誤」合集。這裡因為文章太長,我就不做引用和分析了。馮小剛經過兩個月的觀察,並通過飽含了混淆概念、循環論證、錯誤歸因、個人懷疑、訴諸權威、訴諸動機、斥之虛偽、訴諸情感、謬誤謬誤、人身攻擊等邏輯謬誤的十問「證明」了崔永元是個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