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2020-12-16 大臉大人

第2期助教特訓營分享

本文路線圖

一、我們喜歡用「點狀思維」思考

二、「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

三、「模型」思考路徑快速觸發思考

我們喜歡「點狀思維」思考

首先我們來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我相信很大部分人,對於每個問題腦海裡都會閃現出很多的關鍵字詞,每想到一點就說一點,此時此刻腦海裡的思維其實是發散的,於是說出來的答案也是毫無章法的。

這種思考路徑我稱為「非邏輯」思考路徑,也可以說是「點狀思維」思考路徑,人的思維是發散的,游離的,於是面對一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游離的,對於自己來說,發散不穩定,很有可能腦海一片空白;對於接受者來說,沒有秩序胡亂的傳達,接受效率大大降低。

那麼,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和「模型」快速啟動思考路徑,這也是製作導圖或者知識卡片的底層模型。

「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

什麼是「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呢?

如下面這張圖所示,可以想像畫一座建築,「點線面體-建築-邏輯結構」對應的關係是:

點-頂點、磚塊-思維點:點在建築中來說可以理解成具體的磚塊,圖中的頂點,可以理解成我們腦海裡突然冒出來的靈感,所學的知識點。

線-鋼筋水泥-邏輯:線就是建築中的鋼筋水泥,也是我們這幅圖中的直線,理解成我們腦海裡的邏輯線,代表著兩個知識點之間的關係,一共有12種關係。

面-牆-結構:兩點成線,不再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成面,當你的知識點多到三個知識點及以上的時候,且任意兩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不是同一種關係的時候,就可以構成一個網狀的結構,這個結構中的任意三點,都可以構成一個面,可以理解為是我們建築中鋼筋水泥架起來的不同的牆。

體-建築體-體系:多個面的疊加組合包含了很多點和線,最後構成立體模型,成為一座建築,具備了應用場景和功能,也更穩定。

所以「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就是:任憑腦海激發各種知識點,然後兩兩知識點之間進行邏輯聯想,每條線有進行結構搭建,最後圍繞一個問題形成思考體系。

接下來,我們以「助教的工作職責有哪些」為思考案例來進一步的了解「點-線-面-體」思考路徑,以這個案例引發大家養成「點-線-面-體」的思考習慣,並進一步遷移,開始「深度思考,萃取-驗證模型」和「模型思考,學習-應用模型」。

在這個案例中,引導路徑是:

從「點-線-面-體」來思考助教的工作職責,萃取出思考模型,同時思考運營、導師的崗位職責,並遷移到PPT技能類訓練營、寫作訓練營的助教的崗位職責進行驗證是否可行,最後萃取出最終的訓練營的各角色崗位職責說明書都通用的思考模型。

1、點狀思考

首先我們來回顧下,當我們開始思考「助教的崗位職責有哪些?」這個問題的時候,腦海裡是不是蹦出來了這樣一些詞彙:通知、上課、答疑、督促、溝通、點評,如果這是一個面試官和面試者之間的問題,這樣的回答是非常零散記不住的,對於面試者而言,也很難思考全面,對於面試官來說,捕捉不到面試者的思考路徑,覺得有些混亂。

2、線性思考

為了避免遺漏,所以思考邏輯很重要。當我們腦海裡產生一些思考點的時候,以思考點出發,做線性思考。比如,我們可以思考出來三條線:

1)時間線:營前-課前-課中-課後

2)部分到整體線:個人-小組團隊

3)遞推線:通知-答疑-點評-跟進

3、面狀思考

那麼以上的三條線,每兩條線可以構成一個面:

1)時間線+遞推線,構成了以時間線為主,縱向拓展「營前-課前-課中-課後」需要做的事情,形成一個面;

2)部分到整體線+遞推線,構成了以局部-到整體為主線,縱向拓展對於個人和團隊分別需要做的事情形成一個面。

到這裡,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對於「助教的崗位職責是什麼」的思考已經非常全面了,但是下一個問題是這兩個面的內容其實是有些重合的,如何把他們聚集為一個整體。

4、體系思考

如何將剛才的兩個面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大家可以先構思一下。

其實是圍繞兩條主線來進行,「時間線」和「個人-團隊線」,我的思考設計路徑是這樣的:

以「時間線+遞推線」這個面為主題,「個人-團隊」這個面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疊加,因為原來的兩個面的內容本來就是重合的,比如「課前-課中」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小組內進行的。

「營前-課前-課中-課後」分別需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在營前建小組群後,這個小組團體就存在了,課前-課中的工作都在小組團體群內完成,最後的課後點評-答疑環節,可在小組內對接也可個人對接。而跟進的工作需要具體到個人,所以我用灰色區域代表了一個團體的空間,團體之外的白色區域為個人區域。

到現在為止,我們就把助教的崗位職責梳理出來了,如果是一個面試,那麼我們的回答思路是清晰的,從時間線和個人-團體線出發,具體可以表述為以下幾點:

1)營前:熟悉學員手冊,添加本組成員,建立小組群

2)課前:建立小組群後,正式開課前,帶小組成員明確本組目標、隊名、口號,制定本組海報;明確上課-答疑--作業打卡的平臺;督促學員在大群、小群、平臺修改暱稱,每次開課前、中、後都及時同步大群的開課通知,作業通知,PK通知等,並同步大群資料。

3)課中:及時通知和大家一起學習

4)課後:針對課程中、作業中的問題答疑,點評,並對特殊情況跟進處理,通過私聊,看朋友圈,了解個性化需求,針對性服務,挖掘小團隊KOL。

經過「點-線-面-體」的思考,這個回答就非常清晰,全面了。

「模型」思考路徑快速觸發思考

什麼是「模型」思考路徑呢?

「模型」思考路徑就是從「點-線-面-體」思考路徑中最後的體系中抽離出「模型」來思考解決其他問題,或者直接套用學過的已有的「模型」來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們常常說要學習「多元思維模型」,但是總是會陷入只是收集而調用不起來的困境。

今天的文章,「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可以理解為一個深度思考模型,本文中的提出的「模型」定義相對比較廣泛,可能並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模型」,但目的是讓大家養成深度思考,自己構建模型、運用模型的意識。

1、深度思考,萃取-驗證「模型」

根據「點-線-面-體」思考路徑,我們可以萃取出來一個回答「助教的崗位內容是什麼」這類問題的思考模型,即「營前-課前-課中-課後-個人-團隊」模型;這個模型是否有效,可以用這個模型嘗試去梳理這幾個問題進行驗證:

訓練營中導師的崗位職責是?

運營官的崗位職責是?

是否可以遷移到其他類型的助教,比如:PPT技能訓練營的助教,寫作特訓營的助教。

當這個思考模型經過其他角色的驗證後,我們可能可以得出一個更為全面的回答問題的模型,比如時間線可以拓展成:營前-課前-課中-課後-營後;由局部到整體可以拓展成:導師/助教/學員-實戰營。

當然,任何的「模型」都有局限性,有了模型意識,只是讓我們在下一次啟動同一類型的思考時,有一個快速思考的觸發器,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可以查漏補缺和完善。

2、模型思維,應用已有「模型」

除了從「點-線-面-體」思考,萃取-驗證「模型」,實際工作中,有很多問題和場景,可以直接套用已有的「模型」來啟發我們思考。所以我們在遇到一個問題,需要緊急處理的時候,其實可以去思考有沒有相對應的「模型」。

下面用三個例子來舉例直接用「模型」來啟發思考。

1)如何設計一場分享的結構?

「非邏輯思考路徑」就是點狀的,分散的;

「點-線-面-體」最後萃取「模型結構」需要我們花一定的時間「發散」-「整理」-「呈現」;

「模型」思考路徑就是直接套用《高效演講》中的一個設計路徑「坡道-發現-甜點」設計路徑。

坡道:即開頭,用一句話引起興趣

發現:即中間,包括一張路線圖+3個知識點+一個總結

甜點:即末尾,用一個故事或者笑話結尾

2)「新思維導圖」的功能和樣式分別是什麼?

以「點-線-面-體」深度思考模型,直接觸發思考:

從零思維到多個思維,思維導圖起到「思維發散」的功能,體現出來的樣式就是發散的八爪式;

從分散的知識點到有聯繫又結構的平面知識,思維導圖起到「思維整理」的功能,體現出來的就是樹狀圖或者多樣的綜合結構圖;

從一個平面的知識到呈現一個立體的知識體系,思維導圖起到了「思維呈現」的功能,體現的樣式就是完整密集型的導圖卡片地圖。

3)「思維導圖」和「知識卡片」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以「點-線-面-體」思考模型,直接觸發思考:

知識體系的最小單元是知識點,多個觀點形成邏輯線,多個論證論據形成知識面,而多個面形成一片文章/課程/書籍;

一篇文章、一節課程、一本書都可以濃縮為一張有邏輯結構的思維導圖/知識卡片,形成一個新的大單元的知識點,N張圖就構成一個知識面,成為「能力樹」的一個分支(能力樹可以理解為你所需要學習的各種知識的集合),多個面就構成了我們的知識體系。

用開始的圖呈現出來就是這樣:

總結:

1、提出了三種思考路徑

「非邏輯」的發散思考路徑「點-線-面-體」的系統思考路徑「模型」思考路徑

「點-線-面-體」思考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模型」思考幫助自己快速有效觸發思考。

2、文中涉及的三個模型

「點-線-面-體」深度思考模型訓練營崗位職責類的思考模型「營前-課前-課中-課後-營後-個人-團隊」一場分享的結構設計模型「坡道-發現-甜點」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深度思考的能力取決於你獲得知識的數量和質量知識的海洋那麼大,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才算有用呢?>3,現在及以後,知識深度知識深度,即你看待一個問題時,思考的深度,決定思考深度的就是底層的認知深度?1,從形式看,一般的認知僅對具體問題或者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認知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2,從思考方式看,一般的認知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而深度認知依託實驗驗證或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3,從效果看,一般認知只能解決一個特定問題,而深度認知能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人們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
  • 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我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熟練,但從來沒有真正突破自己。我們並沒有成為行業專家,只是成為了一個高級的執行工人。我跟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經理、總監聊過,他們之中的許多人,視野其實很狹窄。很多人還在用幾年前的思路去執行,對行業的新變革、新工具,充耳不聞。這種情況是怎麼造成的?
  • 如何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
    用語言和文字表達你的所見、所思,闡明自己看到的現象和知道的事實、說明自己的觀點都是表達。
  • 如何深度思考?
    最近,有讀者問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這是個好問題。如果說什麼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創業最重要,那可能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思考的質量,甚至會決定人生的質量。但是,什麼才是「深度思考」?怎樣做到「深度思考」?
  • 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乾貨收藏)
    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但我更喜歡這樣說: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後者才是關鍵。
  • 如何訓練思考能力?
    按照「721法則」,人的能力,70%是在工作過程中通過自我學習獲取的。自我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一種「力」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思考力」。思考,也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能力因素」。
  • 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來源:舒凡會長雲講堂| 五分鐘商學院文章: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人生的層次。很多人都知道深度思考的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在認真地實踐。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的方法論。
  • 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養?(建議收藏)
    要知道,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往往都在做無用功。這篇文章4800字,預估10分鐘讀完,與你聊聊,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但我更喜歡這樣說: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 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和別人交流的時候,自己明明有很多的想法,卻總是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看了很多文章、讀了很多書,但始終難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思考方法,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甚至有時候深度思考決定人生。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思考問題從來只有一面,無法接受他人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很常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遇見問題都是第一時間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觀點來進行,當遇到第二種或者相反的看法時,其實大部分人都無法接納的,因為心理上難以接受自己的舒適區被打破。
  • 如何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力?
    那怎麼改變現狀,提高自己呢?重點是要提高自己的做事效能和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力。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吃什麼才健康,如何調整焦躁的心態和排除憂慮以及如何科學運動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這些知識都可以從書籍中獲得,再通過實踐、深度思考達到最佳效果。
  • 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經常有讀者問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一般情況下,我總會給一個最簡單的建議:多讀一些複雜的、需要費腦子的文章和書籍。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但要努力讀進去。為什麼呢?目的不在於從它們中獲得啟發,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鍛鍊我們的前額葉,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
  • 提高深度思考能力,推薦書單《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對於如果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我最近看了名為《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給大家我分享一些我所閱讀的一些內容與體會。作者是日本人平井孝志,稱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他根據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理論,提出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深度思考法。
  •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旦形成習慣,「深度思考」對於你而言,就不再是「深度思考」了 —— 它變成了一件非常自然、無需費力幹涉的事情。自從建立了閱讀和思考的正確習慣之後,回過頭看以前常讀的文章,總覺得寡淡無味,毫無信息量,根本讀不下去,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再比如,之前我在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統 中分享了我的「生活管理系統」,許多讀者留言,說實在是太複雜了,沒看懂。
  • 如何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在開始寫作訓練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明確一下自己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文字能力和自我表達的能力,還是為了促進思考,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或是為了追求自媒體的商業變現?其實,前兩種類型的寫作和商業本質上並沒有衝突,只不過它們的商業價值並不是體現在流量上,而是體現在內容上。
  • 一個簡單的訓練思考能力的方法——《零秒思考》
    書中所倡導的方法是不錯的,非常適合立刻著手開始實踐,這是它的優點,缺點還是日本人寫書的老問題,絮絮叨叨的,在細節方面花了太多篇幅。《零秒思考》要解決的是如何提高思考能力的問題。許多人對於思考並不熟練,遇到問題的時候,通常是悶頭苦想,但腦子裡一直是一坨漿糊,怎麼也理不出個頭緒來,更不用說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的本質,想到解決的辦法了。
  • 如何提高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
    我想問一個問題,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這位一個網友在後臺給老王的留言。當老王看到這個問題,老王認為,所有歸納總結能力的提升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練出來的。雖然有方法論可以遵循,但刻意練習是不可忽略的。職場上,歸納總結能力差,對個人有哪些影響呢?
  • 如何擁有深度和明智的思考能力?這些心理學建議分享給你
    你覺得自己的「思考能力」怎樣?這裡所說的「思考能力」,並不是指你能不能聰明地解決原子彈發明這種程度的思考,而是指,你能不能理智地對待和處理那些發生在你身上問題的思考。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儘管都具備不錯的思考能力,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效地用好自己這種思考能力。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們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 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統思考能力具備大局觀?
    但這種做事方法也存在缺點,當你職務提升、所負責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和龐大的時候,如果你的思維還只是容易沉浸、聚集在點上,就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自己熟悉或所負責的那一點,而不能全面系統的思考。這在高手和領導眼裡就容易變成「腦袋裡缺乏大局觀念」、不會系統思考。而框架思考則是從上到下思考,這也是高手和領導們的習慣。
  •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而言,學會其中一個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邏輯能力中的樹狀分析。 比如今天看見了A乾貨,明天看見了C乾貨,後天你又讀到了B乾貨,結果聯思考都沒有,直接認為當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需要先做A—C—B。 那你可說是白讀了這些貨。學會聯想是保持深度思考能力的第二種方法。 聯想「無關」的能力是一種建立結構的能力。很多碎片化信息看似毫無關係,實際都存在某種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