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助教特訓營分享
本文路線圖
一、我們喜歡用「點狀思維」思考
二、「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
三、「模型」思考路徑快速觸發思考
一
我們喜歡「點狀思維」思考
首先我們來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我相信很大部分人,對於每個問題腦海裡都會閃現出很多的關鍵字詞,每想到一點就說一點,此時此刻腦海裡的思維其實是發散的,於是說出來的答案也是毫無章法的。
這種思考路徑我稱為「非邏輯」思考路徑,也可以說是「點狀思維」思考路徑,人的思維是發散的,游離的,於是面對一個問題的答案也是游離的,對於自己來說,發散不穩定,很有可能腦海一片空白;對於接受者來說,沒有秩序胡亂的傳達,接受效率大大降低。
那麼,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和「模型」快速啟動思考路徑,這也是製作導圖或者知識卡片的底層模型。
二
「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
什麼是「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呢?
如下面這張圖所示,可以想像畫一座建築,「點線面體-建築-邏輯結構」對應的關係是:
點-頂點、磚塊-思維點:點在建築中來說可以理解成具體的磚塊,圖中的頂點,可以理解成我們腦海裡突然冒出來的靈感,所學的知識點。
線-鋼筋水泥-邏輯:線就是建築中的鋼筋水泥,也是我們這幅圖中的直線,理解成我們腦海裡的邏輯線,代表著兩個知識點之間的關係,一共有12種關係。
面-牆-結構:兩點成線,不再同一條直線上的三點成面,當你的知識點多到三個知識點及以上的時候,且任意兩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不是同一種關係的時候,就可以構成一個網狀的結構,這個結構中的任意三點,都可以構成一個面,可以理解為是我們建築中鋼筋水泥架起來的不同的牆。
體-建築體-體系:多個面的疊加組合包含了很多點和線,最後構成立體模型,成為一座建築,具備了應用場景和功能,也更穩定。
所以「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就是:任憑腦海激發各種知識點,然後兩兩知識點之間進行邏輯聯想,每條線有進行結構搭建,最後圍繞一個問題形成思考體系。
接下來,我們以「助教的工作職責有哪些」為思考案例來進一步的了解「點-線-面-體」思考路徑,以這個案例引發大家養成「點-線-面-體」的思考習慣,並進一步遷移,開始「深度思考,萃取-驗證模型」和「模型思考,學習-應用模型」。
在這個案例中,引導路徑是:
從「點-線-面-體」來思考助教的工作職責,萃取出思考模型,同時思考運營、導師的崗位職責,並遷移到PPT技能類訓練營、寫作訓練營的助教的崗位職責進行驗證是否可行,最後萃取出最終的訓練營的各角色崗位職責說明書都通用的思考模型。
1、點狀思考
首先我們來回顧下,當我們開始思考「助教的崗位職責有哪些?」這個問題的時候,腦海裡是不是蹦出來了這樣一些詞彙:通知、上課、答疑、督促、溝通、點評,如果這是一個面試官和面試者之間的問題,這樣的回答是非常零散記不住的,對於面試者而言,也很難思考全面,對於面試官來說,捕捉不到面試者的思考路徑,覺得有些混亂。
2、線性思考
為了避免遺漏,所以思考邏輯很重要。當我們腦海裡產生一些思考點的時候,以思考點出發,做線性思考。比如,我們可以思考出來三條線:
1)時間線:營前-課前-課中-課後
2)部分到整體線:個人-小組團隊
3)遞推線:通知-答疑-點評-跟進
3、面狀思考
那麼以上的三條線,每兩條線可以構成一個面:
1)時間線+遞推線,構成了以時間線為主,縱向拓展「營前-課前-課中-課後」需要做的事情,形成一個面;
2)部分到整體線+遞推線,構成了以局部-到整體為主線,縱向拓展對於個人和團隊分別需要做的事情形成一個面。
到這裡,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對於「助教的崗位職責是什麼」的思考已經非常全面了,但是下一個問題是這兩個面的內容其實是有些重合的,如何把他們聚集為一個整體。
4、體系思考
如何將剛才的兩個面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大家可以先構思一下。
其實是圍繞兩條主線來進行,「時間線」和「個人-團隊線」,我的思考設計路徑是這樣的:
以「時間線+遞推線」這個面為主題,「個人-團隊」這個面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疊加,因為原來的兩個面的內容本來就是重合的,比如「課前-課中」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小組內進行的。
「營前-課前-課中-課後」分別需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在營前建小組群後,這個小組團體就存在了,課前-課中的工作都在小組團體群內完成,最後的課後點評-答疑環節,可在小組內對接也可個人對接。而跟進的工作需要具體到個人,所以我用灰色區域代表了一個團體的空間,團體之外的白色區域為個人區域。
到現在為止,我們就把助教的崗位職責梳理出來了,如果是一個面試,那麼我們的回答思路是清晰的,從時間線和個人-團體線出發,具體可以表述為以下幾點:
1)營前:熟悉學員手冊,添加本組成員,建立小組群
2)課前:建立小組群後,正式開課前,帶小組成員明確本組目標、隊名、口號,制定本組海報;明確上課-答疑--作業打卡的平臺;督促學員在大群、小群、平臺修改暱稱,每次開課前、中、後都及時同步大群的開課通知,作業通知,PK通知等,並同步大群資料。
3)課中:及時通知和大家一起學習
4)課後:針對課程中、作業中的問題答疑,點評,並對特殊情況跟進處理,通過私聊,看朋友圈,了解個性化需求,針對性服務,挖掘小團隊KOL。
經過「點-線-面-體」的思考,這個回答就非常清晰,全面了。
三
「模型」思考路徑快速觸發思考
什麼是「模型」思考路徑呢?
「模型」思考路徑就是從「點-線-面-體」思考路徑中最後的體系中抽離出「模型」來思考解決其他問題,或者直接套用學過的已有的「模型」來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們常常說要學習「多元思維模型」,但是總是會陷入只是收集而調用不起來的困境。
今天的文章,「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可以理解為一個深度思考模型,本文中的提出的「模型」定義相對比較廣泛,可能並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模型」,但目的是讓大家養成深度思考,自己構建模型、運用模型的意識。
1、深度思考,萃取-驗證「模型」
根據「點-線-面-體」思考路徑,我們可以萃取出來一個回答「助教的崗位內容是什麼」這類問題的思考模型,即「營前-課前-課中-課後-個人-團隊」模型;這個模型是否有效,可以用這個模型嘗試去梳理這幾個問題進行驗證:
訓練營中導師的崗位職責是?
運營官的崗位職責是?
是否可以遷移到其他類型的助教,比如:PPT技能訓練營的助教,寫作特訓營的助教。
當這個思考模型經過其他角色的驗證後,我們可能可以得出一個更為全面的回答問題的模型,比如時間線可以拓展成:營前-課前-課中-課後-營後;由局部到整體可以拓展成:導師/助教/學員-實戰營。
當然,任何的「模型」都有局限性,有了模型意識,只是讓我們在下一次啟動同一類型的思考時,有一個快速思考的觸發器,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可以查漏補缺和完善。
2、模型思維,應用已有「模型」
除了從「點-線-面-體」思考,萃取-驗證「模型」,實際工作中,有很多問題和場景,可以直接套用已有的「模型」來啟發我們思考。所以我們在遇到一個問題,需要緊急處理的時候,其實可以去思考有沒有相對應的「模型」。
下面用三個例子來舉例直接用「模型」來啟發思考。
1)如何設計一場分享的結構?
「非邏輯思考路徑」就是點狀的,分散的;
「點-線-面-體」最後萃取「模型結構」需要我們花一定的時間「發散」-「整理」-「呈現」;
「模型」思考路徑就是直接套用《高效演講》中的一個設計路徑「坡道-發現-甜點」設計路徑。
坡道:即開頭,用一句話引起興趣
發現:即中間,包括一張路線圖+3個知識點+一個總結
甜點:即末尾,用一個故事或者笑話結尾
2)「新思維導圖」的功能和樣式分別是什麼?
以「點-線-面-體」深度思考模型,直接觸發思考:
從零思維到多個思維,思維導圖起到「思維發散」的功能,體現出來的樣式就是發散的八爪式;
從分散的知識點到有聯繫又結構的平面知識,思維導圖起到「思維整理」的功能,體現出來的就是樹狀圖或者多樣的綜合結構圖;
從一個平面的知識到呈現一個立體的知識體系,思維導圖起到了「思維呈現」的功能,體現的樣式就是完整密集型的導圖卡片地圖。
3)「思維導圖」和「知識卡片」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以「點-線-面-體」思考模型,直接觸發思考:
知識體系的最小單元是知識點,多個觀點形成邏輯線,多個論證論據形成知識面,而多個面形成一片文章/課程/書籍;
一篇文章、一節課程、一本書都可以濃縮為一張有邏輯結構的思維導圖/知識卡片,形成一個新的大單元的知識點,N張圖就構成一個知識面,成為「能力樹」的一個分支(能力樹可以理解為你所需要學習的各種知識的集合),多個面就構成了我們的知識體系。
用開始的圖呈現出來就是這樣:
總結:
1、提出了三種思考路徑
「非邏輯」的發散思考路徑「點-線-面-體」的系統思考路徑「模型」思考路徑
「點-線-面-體」思考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模型」思考幫助自己快速有效觸發思考。
2、文中涉及的三個模型
「點-線-面-體」深度思考模型訓練營崗位職責類的思考模型「營前-課前-課中-課後-營後-個人-團隊」一場分享的結構設計模型「坡道-發現-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