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養?(建議收藏)

2021-02-25 插座學院

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於缺乏深度思考。要知道,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往往都在做無用功。這篇文章4800字,預估10分鐘讀完,與你聊聊,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

作者 | 用時間釀酒

編輯 | 澤敏

來源 | 用時間釀酒(yong shi jian niang jiu)

雷軍說:「永遠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深以為然。再努力的人,如果方向錯了,也會事倍功半,甚至鬧出南轅北轍的笑話。

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

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

但我更喜歡這樣說:

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後者才是關鍵。畢竟我們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倘若思考後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落實到實踐中去,這樣的思考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關於深度思考的文章並不少,但很多人總喜歡在區分概念和理論上下很大功夫,針對實際操作的研究卻浮於表面。

所以本文不談虛的,重點談談解決方法。首先,我們從思考總是浮於表面的原因說起。

為什麼你的思考總是浮於表面?

第一: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

人類的許多痛苦就在於看不透事物的本質,在錯誤的判斷下苦苦努力,卻離事情的真相越來越遠。

比如很多人聊焦慮,第一反應會覺得是因為生活裡的麻煩事太多所導致的。

於是,在趕早班車的清晨,又或是熬夜加班的夜晚,你總是情不自禁感嘆道:什麼時候才能解決完所有問題啊!

為了解決焦慮,你便在解決麻煩上狠下功夫,雖然開始效果會不錯,但很快就發現,困難永遠解決不完,就像打地鼠一樣無盡無止。

最終的結果就是越努力越焦慮,逐漸地喪失為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

但換個角度思考:人生下來不就是解決問題的嗎?在人生的不同的階段我們註定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上學時我們為考試焦慮;畢業後我們為找工作煩心;等到結婚生子,家庭的瑣事也會壓得你我喘不過氣來。

雖然這些麻煩確實讓人頭大,但不正是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後,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嗎?

一個人的競爭力,某種程度上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時誰能幹掉考試,誰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學;工作後誰能解決更多問題,誰的工資、職位就更高;等結婚生子後,誰能更好地處理家庭關係,誰的家庭也就更加和諧。

所以說,當你就把解決問題本身當成緩解焦慮的症狀時,只會被更多的困難包裹,逐漸喪失鬥志,但如果你能認識到困難必然存在的客觀事實,便會從內心深處得到一絲解脫。

雖然短期內你仍然沒有能力駕馭所面臨的困難,但至少可以從想清楚的那一刻開始,丟掉抱怨,重新找回對生活的希望。

第二:缺乏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碎片化閱讀時代,知識一鱗半爪、難窺全貌,其帶來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

想要從內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統化培養出結構化思維。

什麼是結構化思維?它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多個方面進行思考,深刻分析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並能系統地制定出相對應的行動方案。

簡單說,就是能夠對一件事進行高度概括,並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想起來西南聯大教授劉文典的一個故事,劉文典上課很「奇葩」,他經常說「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

有一次學生問他:「先生對寫文章有何高見?」

劉文典信口答道:「問得好!」然後寫下5個大字「觀世音菩薩。」

學生看完一頭霧水,劉文典解釋道:

觀,即多多觀察生活;

世,則指要明白世故人情;

音,就是強調寫文要講究音韻;

菩薩,便是說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簡簡單單五個字便把寫文的標準給立了出來,這便是結構化思維的厲害之處,當大家寫文沒有頭緒,不知道哪裡出現問題時,對照一下這五字箴言便會找到方向。

人類的思考總是天馬行空,不成體系,而人類大腦卻又鍾愛規律的東西。

下面這串數字,給你10秒的時間,你能記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這串數字呢?同樣的20個數字,經過簡單排序後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記住了吧。

前面混亂的數字就如同我們接觸的碎片化知識,碎片化思考,經過系統地排序、歸類、整理,便是構建結構化思維的過程,從而更有體系地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

第三:悶頭思考,缺乏與他人的交流。

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是深度思考,但思考是否正確還需要結合實踐來證明,深度思考不是說徹底想清楚才能行動,而是一個在交流中反覆摸索,不停糾錯,不斷精進的過程。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所說:「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

當我們大腦裡面只有一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時,我們做任何事都會用這種思維或者工具或者方法來解決和分析。

前段時間寫作遇到很大的瓶頸,完全喪失了寫作的自信,覺得怎麼寫都不滿意。以為是自己寫得太少,積累不夠,所以那時雖然每天在寫,但經常寫到一半就把文檔直接刪除。

直到看到一檔關於笛安的訪談節目,我對寫作的焦慮和迷茫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

主持人問笛安:「你對剛開始寫作的人有什麼建議?」

笛安回答:

「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個作家都會有一個時期,就是回頭看自己寫的作品覺得像屎一樣,但你必須承認這就是你當時的能力,而且每個作者的寫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審美的,這是必然的階段。」

自己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前輩們的一句話就幫我找到了問題的核心。

所以,與其擔心自責,不如坦然接受不同階段的自己。

正是因為自己對寫作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關於文章的高標準也慢慢樹立起來,自然就意味著有了新的目標和挑戰,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強調的就是這個道理。

就好像你寫了一萬道加減乘除的算術題,雖然很努力也很辛苦,但這只是戰術上的勤奮,你永遠也不能靠它學會微積分,機械地重複可以讓你快速提高效率,在戰術上得到提升,但也很容易讓你在戰略上失去競爭力。

所以說,深度思考絕不是一個人悶著頭硬想的過程,而是一個和自己交流,也要和他人交流的過程,從而避免犯戰術上的錯誤,進而贏得戰略上的勝利。

▲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以上內容就是大多數人思考總是浮於表面的主要原因。

針對問題產生的原因,提高深度思考能力的解決方法也就呼之欲出了,相對應的也有三點。

第一:調整思考的角度,找到問題的核心。

找到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但是,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各不相同,也不存在一個固定公式,但解決問題的思路卻是相通的——對症下藥,從源頭解決。

在豐田汽車公司,有一套法則一直貫穿於整個公司上下,當有人問豐田公司總裁成功的秘訣時,他只回答了一句話:碰到問題至少問五個為什麼,即著名的5why分析法。

該方法又稱「5問法」,簡單講就是對遇到的問題連續提問,直到找到問題的關鍵,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我們瞎忙,能夠從結果著手,順藤摸瓜,最終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

我們總是很忙碌但收效甚微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把太多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問題的表面原因上了。

比如面對機器的頻繁停機,豐田前副社長就通過詢問工人五個為什麼的方法找到了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機器停了?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為什麼機器會超載?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因為潤滑泵失靈了。

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倘若只是看到保險絲燒斷就想要通過更換保險絲的方式解決問題,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

當然,雖然這個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但使用時不用局限在次數上,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所以有時可能只要3次就可以找到,有時需要10次,甚至更多。

那需要問到什麼程度呢?直到問題失去意義為止。

第二:有意識尋找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並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日常生活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接觸過結構化思維的模型。

比如高中時代,選擇文科的同學都知道,在回答主觀題時,必須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科技六大領域回答,又或是很多人分析問題使用的金字塔原理都是結構化思維的訓練。

包括上面分享的5why分析法也是一種結構化思維模型,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人類發展幾千年以來,你的絕大多數困惑和不解,古人們早已經歷。

比如項目管理「十五至尊圖」,競爭領域分析時常用的SWOT模型,總結復盤的九宮格日記等等,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至於如何判斷一個方法是否適合自己,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做實驗。通過實驗前後自己的產出,從而衡量該方法是否適合自己。

比如,判斷早睡早起是否適合你。先記錄下原有作息下的產出,再記錄下早睡早起後的工作產出。

如果前者>後者就無需改變,相反,則要做出適當調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進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實踐方法。

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而交流一方面是和自己交流,想到一個方法後不斷驗證,看看是否適合自己,另一方面就是和其他人交流。

《教父》裡有這樣一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雖然短時間內成為花半秒鐘就能看透問題本質的人不太現實,但能夠多和前輩接觸,多向眾人請教,不也達到了我們深度思考的終極目的,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了嗎?

而且,這也是你我快速享受深度思考能力的最佳捷徑。

雖然不是自己看透的事情本質,但在交流的過程中通過了解到別人的思考方式,一方面拓展了自己的思維,另一方面也享受到了正確思考背後的實踐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當你絞盡腦汁毫無頭緒時,不妨多和他人交流交流,切勿鑽進自己思維的牛角尖裡。


▲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最後的話

最後,總結一下。
導致我們思考不夠深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思考問題的角度有偏差,導致在一些細枝末節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缺乏結構化思維的訓練,思考過於天馬行空,沒有體系。

第三:悶頭思考,缺乏與他人的交流,被自己的思維禁錮。

想要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我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通過調整思考方式的角度,熟練運用5why分析法,找到問題的本質。

第二:有意識尋找結構化的思維模型,並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第三:在交流中改進自己的思考模式和實踐方法。

我們只有對自己真實,世界才會還你真實,我們唯有在深度思考中尋找到自己,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現在不妨思考一下目前困擾你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嘗試用本文分享的5why分析法剖析下你的問題根源吧。

最後提醒一點,思考要有深度,但行動的力度也得跟上,切勿再犯紙上談兵的老毛病了。


用時間釀酒。專注時間管理、大學生活文章分享,沒有太多成功經驗,倒有不少失敗教訓,願你我都少走點彎路。公眾號:用時間釀酒(yong shi jian niang jiu) 微博:用時間釀酒。

點擊「在看」,思考要有深度

相關焦點

  • 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乾貨收藏)
    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悶著頭瞎幹。至於什麼是深度思考?有人說,通過反覆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就是深度思考。但我更喜歡這樣說:通過思考不斷接近問題的本質,並能夠結合實際情況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後者才是關鍵。
  • 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我開始把過去幾年的案例拿出來復盤,思考每一步的邏輯。同時問自己: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做?是否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做法?如果你試著這樣做,你會發現,很多問題都豁然開朗。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是埋頭苦幹,看不到這些可能性呢?原因很簡單:對大多數人來說,深度的思考,是一種奢侈品。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深度思考的能力取決於你獲得知識的數量和質量知識的海洋那麼大,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才算有用呢?>3,現在及以後,知識深度知識深度,即你看待一個問題時,思考的深度,決定思考深度的就是底層的認知深度?1,從形式看,一般的認知僅對具體問題或者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認知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2,從思考方式看,一般的認知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而深度認知依託實驗驗證或數據分析支持的結論3,從效果看,一般認知只能解決一個特定問題,而深度認知能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人們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地思考問題
  • 為什麼我的孩子缺乏思考能力?
    為什麼我的孩子缺乏思考能力呢?那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呢?首先談談為什麼缺乏思考力。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人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這個時段,我們加強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期,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讓我們不再覺得,為什麼又是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強。現在知道了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缺乏思考能力了吧!不過不要擔心,根據孩子的認知過程的發展,我們加以引導孩子,就可以培養孩子很好的思考能力了。下面我們談一談如何去培養呢?
  • 如何擁有深度和明智的思考能力?這些心理學建議分享給你
    那怎麼樣才能夠改善這種情況,讓我們更好地發揮出自身思考能力的潛能,培養出深度思考和明智思考的能力呢?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人類大腦的思考機制。現在我們對於大腦的思考機制,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我們至少能夠做到理智思考了,但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呢?
  • 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來源:舒凡會長雲講堂| 五分鐘商學院文章: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人生的層次。很多人都知道深度思考的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在認真地實踐。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的方法論。
  • 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始終認為:好的思想都是個體獨立思考的結晶,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個人的覺醒往往是最關鍵的。目前的形勢是:獨立思考的人太少,混吃等死的人太多,你不可能喚醒一群裝睡的人。    假如,你身邊的個體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即便你把自己的思想傳播給他們都是沒有用的,反而會造成他們的困惑、甚至還會給你帶來麻煩。
  • 孩子缺乏「獨立思考」,父母該怎麼辦?建議參考「空白效應」
    父母會因為心疼孩子而向孩子伸出援手,卻也害怕孩子因此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時候,父母必須要告訴孩子有關"空白效應"的概念,這樣還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完完全全地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空白效應"是什麼?為什麼孩子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有怎樣的特點?
  • 一道「奇葩數學題」引發的思考: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培養?
    很多家長一邊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一邊又要求孩子服從和聽話,最終只能無奈地嘆息:我的孩子缺乏創造力。事實上一味地讓孩子服從,就跟影片裡的男老師一樣,只不過是在灌輸給孩子自以為正確的知識罷了。智力和思考的關係,好比一輛汽車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係,你可能擁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儘管開的是一輛舊車,但駕駛技術很好的話,照樣可以把車開好。很顯然,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了不等號。」而李開復先生也曾經介紹自己的育兒經驗時說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絕非是我培養小孩的目標。」
  • 工作效率低的人,本質上都是缺乏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經常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做著做著就想要去看看手機,一有什麼新的信息出現,就立馬被它吸引; 雖然總想要通過學習和輸出的方式進行自我提升,可是一旦遇到稍微有點認知挑戰、需要消耗腦力去思考的事情
  • 思考能力低下,才是一個人最可怕的硬傷,值得一讀
    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在她的《深度思考》這本書裡有一個定義,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莫琳.希凱認為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任何深度思考之前的盲目努力、勤奮和付出,往往很可能會徒勞無功。在碎片化信息佔據我們生活和注意力的當下,一個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 如何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到這裡,大家可以發現,我們對於「助教的崗位職責是什麼」的思考已經非常全面了,但是下一個問題是這兩個面的內容其實是有些重合的,如何把他們聚集為一個整體。4、體系思考如何將剛才的兩個面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大家可以先構思一下。
  • 麻省理工教授教你,如何從千年前的戰爭中,學會深度思考模型
    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深度思考的能力。關於深度思考,今天要介紹的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在這本書中,來自日本的諮詢專家平井孝志通過四個基本步驟。告訴普通讀者如何從表象中看透本質。平井孝志在這本書中提到,他在麻省理工就讀期間學到的系統動力學,為他在之後的諮詢生涯中提供了大量幫助。
  • 如何培養少兒英語學習和思考能力
    孩子的學習能力,家長是提供不了的;興趣和愛好,家長也剝離不了。所以啟蒙階段,家長陪伴孩子學習過程中,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養,言傳身教。在方法和知識上,應該認真地對待,治學嚴謹,思路才不會亂。在自我行為學習上,家長的影響是很大的;平時老師培訓的時候,通過模範來重複練習;通過互動來加深印象。
  •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而言,學會其中一個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邏輯能力中的樹狀分析。 比如今天看見了A乾貨,明天看見了C乾貨,後天你又讀到了B乾貨,結果聯思考都沒有,直接認為當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需要先做A—C—B。 那你可說是白讀了這些貨。學會聯想是保持深度思考能力的第二種方法。 聯想「無關」的能力是一種建立結構的能力。很多碎片化信息看似毫無關係,實際都存在某種聯繫。
  • 如何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3步幫你看透一件事的本質
    我經常在後臺看到一些同學的留言,「怎樣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如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當時只是推薦了一些書籍,今天系統的分享下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方法。這篇文章,希望你給自己7-10分鐘的時間耐心看下去。
  • 「獨立思考」能力需要培養,家長若不重視,小心孩子「隨波逐流」
    因為對於他人提出的不同想法,嬌嬌沒有自己的獨立判斷的能力,也不會獨立思考。不會獨立思考的具體表現獨立思考,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會受他人所影響。那麼,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呢?
  • 一道數學加法題暴露了我們的孩子輸在終點的原因——缺乏深度思考
    中外教法對比暴露我們教育的缺陷——缺乏深度思考一、中外對比:63+28=?怎麼教我相信這道數學題——63+28=?——中國的教師和孩子都知道怎麼做,列豎式,對應的數字相加,如果相加的兩個數大於十就要進位。可是我們看看《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中的雷夫是怎麼做的。
  • 純乾貨|十分鐘,掌握終身受益的批判思考能力
    L先生的一篇《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毀掉的?》火了。不但原文閱讀量超過百萬,連著幾個大號的轉載篇篇也都是10萬+。一篇4000多字的文章,無非是告訴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你要思考,美其名曰要有「深度思考」最後給出的三個建議也是異常單薄。
  • 是誰偷走了我們孩子的思考能力?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看完這個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禁不住在想:是誰偷走了我們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在我們的孩子普遍懶於思考的今天,這已經成為了我們家長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孩子養成了依賴家長的習慣後,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一切只等待著家長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創新精神,只會人云亦云,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獨立思考的品質在人的一生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答案,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