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自己的「思考能力」怎樣?
這裡所說的「思考能力」,並不是指你能不能聰明地解決原子彈發明這種程度的思考,而是指,你能不能理智地對待和處理那些發生在你身上問題的思考。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儘管都具備不錯的思考能力,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效地用好自己這種思考能力。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們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那怎麼樣才能夠改善這種情況,讓我們更好地發揮出自身思考能力的潛能,培養出深度思考和明智思考的能力呢?
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人類大腦的思考機制。
有一本書叫做《思考的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行為經濟學的經典書籍。
這本本對投資、市場學、經濟學的影響極為深遠,作者相關的研究更令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中書中的一些對於思考的論述,我覺得很有價值。作者說到,人類在思考時,都會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們思考時「不理智」。
是哪三種呢?
第一,人傾向做容易作出的決定,而不是最佳的決定
當人要作出決定時,通常使用兩套系統的其中一套。
系統一主要根據當下的感覺,作出快速的判斷,簡而言之就是對事物的直覺。而且系統一使用起上來,毫不費力,比如說「5+5=幾」,你一看就知道等於10;看見他人表情不滿,你不需要分析就知道他處於生氣狀態中。
而系統二,則牽涉刻意地使用理智分析、考量、計算相關資料。例如計算「55x55」就需要用到系統二。如果你不控制自己刻意計算,根本就不會知道答案。
也就是說,系統一是自動反應的,而系統二則需要刻意思考。
所以我們在思考的時候,為了保存精神能量,能不運用系統二就運用;就算去運用,能簡便思考就簡便思考。
這就導致,我們面對困難的決定時,我們很容易做出一個看似合理的決定便放棄繼續思索其他可能性,以節省系統二的能量。
想一想,網上這麼多虛假信息,你有沒有在不經思考的情況下,就接受了這些信息傳達給你的觀點,然後做出有情緒的判斷?
第二,把熟悉的東西當做是思考清晰的東西
我們很容易把那些已經存在且熟悉的東西,當成已經是自己思考後的東西。
好比別人跟你說:「不要經常忙著工作了,生活不止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聽完之後,你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心想生活就應該如此。
但這句話,真的是你已經思考過後的結論嗎?沒錯,生活確實不止苟且,也存在詩和遠方。可是這些「詩和遠方」,輪得到你選擇嗎?
這就是這句話的問題所在。因為這句話,是建立在一個「生活能夠被我們選擇」的前提下而得出來的結論。
問題就在於,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輪不到自己去選擇。生活能不能被我們自由選擇,還需要建立在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錢,以及當下的環境和其他情況允許等條件上的。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的允許,我們的生活只有且只能苟且了。
當這些句子的熟悉感和巧妙的韻律感,讓我們念起來有一種相當舒服的感覺,那根據上面的討論,這種認知放鬆的狀態,就很容易令我們不假思索地認同句子的內容。
當然用這些句子作為自我激勵,或者輔助思維也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本末倒置,以口號代替我們的思考就不太好了。
下次看到這些句子時,試一試啟動一下系統二,思考一下他們實際上指什麼?
這會讓你思考的時候,更加清醒和深入。
第三,在做重要的決定時,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思考狀態
人在做決定時,會分析相關的資料。
可是,在決策過程中,人們甚少會把「自己的決策過程」納入考慮因素。我們很容易有種「客觀的錯覺」,以為自己所見之事,就是在反映現實。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無時無刻都受到不理智的因素而影響抉擇,這點相信你和我都不是例外。
有一種謬誤叫自我服務謬誤(Self-Serving Bias),就是指人普遍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包括高估我們免受上文所述的現象影響的能力:多數人都會以為這些現象只適用於其他人,但不適用於自己。
雖然了解到這些認知謬誤之後,我們未必能夠立刻消除它們,但至少能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眼看的未必為真。
當帶著這個意識做決定時。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狀態:自己在什麼心情下做思考的?還有其他沒有被考慮到的可能性嗎?我是不是執著一種想法,看不到其他信息呢?
養成做決定時檢視自己的習慣,相信對理智抉擇相當有幫助。
現在我們對於大腦的思考機制,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我們至少能夠做到理智思考了,但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呢?
在現代社會,學習思考方法可能和過去很不一樣。因為當今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幾乎任何議題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大量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發表信息。
舉個例子,二十年前你要買一部相機,你可能會找一個可信的朋友,聽取他意見後再作決定。但現在我們想買什麼,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不同相機的評測,信息變得越來越廉價。
當然,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有用的卻非常困難。所以思考能力,就是讓我們更好處理紛雜的信息,同時讓信息去蕪存菁的能力。
這裡分享三個建議:
第一,博覽群書,而且要讀對的書
早前去聽一個講座,有個嘉賓說現在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所以其實沒必要看太多的書,只集中訓練批判思維就好。
這個說法有點像對廚師說,因為所有食材都能夠在市場上買到,所以我們只要專注練習控制火候去練習廚藝就行了。
這是不是很荒謬?這個說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思考很難脫離背景脈絡,而且人類整合、思考新信息的能力是網上那些搜尋引擎無法企及的。
例如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有個醫生處理甲醇中毒個案,他果斷狂灌病人5公升啤酒最終脫險。原理是肝臟會優先代謝啤酒中的乙醇,以致有毒的甲醇不會被身體吸收。這個決定背後顯示醫生對酒精的化學性質、人類的身體結構有透徹的了解,方能當機立斷。
所以說,要提升思考能力,必須閱讀相當份量的書本,或者能系統講述某方面知識的書本,以此為大腦提供思考的素材。
這時就要轉到要讀什麼書的話題了。
如果你想通過看書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最好找一本你對書籍內容有朦朧認識的書,或者說有一定了解,但不是完全看得懂的書。為什麼呢?
因為當我們學習新信息時,其中一個極為重要消化新信息的方式,就是思考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的關係。當新舊信息互相連結,再想起舊信息時,就會立刻聯繫到新信息,從而更好地讓我們獲得理解。
如果新信息無法和已知的信息建立關聯關係,那麼新信息便會好像一個和外界無聯繫的孤島,漸漸被隔絕,然後就被我們忘記了。
所以說,一本對你而言的好書應讓你吸收到新信息,也可以重構你對已知信息的看法。
當我們腦海中一些核心的信息、信念經不同的書本洗涮、衝擊,自然就能成為我們思考的基石。
第二,學一點邏輯和思考方法基礎
如果要說和思考能力最相關的學科,莫過於邏輯和思考方法。
學習邏輯和思考方法,有助於辨別為什麼有些論點站不著腳。舉個例子,有些人隨地丟垃圾,你批評他們,他們就會反駁說:
為什麼不能隨地扔垃圾?不隨地扔垃圾,地面上就沒垃圾,沒垃圾,環衛工人就沒有存在的意義,難道你想讓環衛工人都失去飯碗嗎?這便是經典的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種類的謬誤。而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可以讓我們在接觸有謬誤的論點時立刻反應過來,並明確指出問題出現在哪裡。
例如上面的例子,是不是我們不隨地丟垃圾,環衛工人就失去飯碗呢?肯定不是了,因為地上的很多「垃圾」,不一定都是由「人」丟的,可能是落葉,可能是颱風過後的髒亂,甚至長期積聚的塵土等,這些都需要環衛工人去處理。
我們不隨地丟垃圾,只是減輕他們的辛苦而已,跟他們的失不失業關係不大,沒必要誇大其中的因果強度。
所以,掌握一些邏輯思考知識,就可以針對這些謬誤做出思考。
第三,擴展自己的社交圈,接觸持有不同觀點的人
第三個建議可能有點出乎意料。為什麼拓展社交圈有助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呢?
在說明之前,我先分享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路西法效應。在實驗中,一群心理正常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成兩組,在一個模擬的監獄扮演囚犯和獄警。
結果令人非常驚訝:獄警在數天以後就化身為令人害怕的魔鬼,對囚犯諸多欺壓、侮辱。囚犯也似乎忘記了他們只是實驗的參加者,大部分對獄警唯命是從。實驗最終趨近失控,不得不中途腰斬。
實驗中的大學生理應有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可是在社會情境的巨力下,他們大部份都會作出違背常識的行為。這個實驗說明,其實身處的群體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想像。
如果某人社交圈子狹窄,及所屬團體不鼓勵理性討論,或者經常傳播一些負面、灰暗、社會不公的信息,那他的思維就很容易受群體思維(Group thinking)的影響。
群體思維說明,人都會有和群體行為趨同的傾向。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希望被群體接納。有時群體思維足以蒙蔽認知能力(注意:不等如思考能力)非常強的人。這就為什麼一些被捉去從事傳銷的人,會被洗腦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的原因。
所以如果要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和不同觀點的人交流很重要,其一是可以避免自己過分著迷某種觀點;其二和不同的人交流,可以學習觀看世界的不同方法,以及從他人的意見中修飾自己的觀點。
只有這樣做,我們的思考能力才會變得更有深度,眼界也更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