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擁有深度和明智的思考能力?這些心理學建議分享給你

2020-09-05 慕妤說

你覺得自己的「思考能力」怎樣?

這裡所說的「思考能力」,並不是指你能不能聰明地解決原子彈發明這種程度的思考,而是指,你能不能理智地對待和處理那些發生在你身上問題的思考。

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儘管都具備不錯的思考能力,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有效地用好自己這種思考能力。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們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那怎麼樣才能夠改善這種情況,讓我們更好地發揮出自身思考能力的潛能,培養出深度思考和明智思考的能力呢?

想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人類大腦的思考機制。


大腦的思考特性

有一本書叫做《思考的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行為經濟學的經典書籍。

這本本對投資、市場學、經濟學的影響極為深遠,作者相關的研究更令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中書中的一些對於思考的論述,我覺得很有價值。作者說到,人類在思考時,都會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們思考時「不理智」。

是哪三種呢?

第一,人傾向做容易作出的決定,而不是最佳的決定

當人要作出決定時,通常使用兩套系統的其中一套。

系統一主要根據當下的感覺,作出快速的判斷,簡而言之就是對事物的直覺。而且系統一使用起上來,毫不費力,比如說「5+5=幾」,你一看就知道等於10;看見他人表情不滿,你不需要分析就知道他處於生氣狀態中。

而系統二,則牽涉刻意地使用理智分析、考量、計算相關資料。例如計算「55x55」就需要用到系統二。如果你不控制自己刻意計算,根本就不會知道答案。

也就是說,系統一是自動反應的,而系統二則需要刻意思考。

所以我們在思考的時候,為了保存精神能量,能不運用系統二就運用;就算去運用,能簡便思考就簡便思考。

這就導致,我們面對困難的決定時,我們很容易做出一個看似合理的決定便放棄繼續思索其他可能性,以節省系統二的能量。

想一想,網上這麼多虛假信息,你有沒有在不經思考的情況下,就接受了這些信息傳達給你的觀點,然後做出有情緒的判斷?



第二,把熟悉的東西當做是思考清晰的東西

我們很容易把那些已經存在且熟悉的東西,當成已經是自己思考後的東西。

好比別人跟你說:「不要經常忙著工作了,生活不止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聽完之後,你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心想生活就應該如此。

但這句話,真的是你已經思考過後的結論嗎?沒錯,生活確實不止苟且,也存在詩和遠方。可是這些「詩和遠方」,輪得到你選擇嗎?

這就是這句話的問題所在。因為這句話,是建立在一個「生活能夠被我們選擇」的前提下而得出來的結論。

問題就在於,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輪不到自己去選擇。生活能不能被我們自由選擇,還需要建立在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錢,以及當下的環境和其他情況允許等條件上的。

如果沒有這些條件的允許,我們的生活只有且只能苟且了。

當這些句子的熟悉感和巧妙的韻律感,讓我們念起來有一種相當舒服的感覺,那根據上面的討論,這種認知放鬆的狀態,就很容易令我們不假思索地認同句子的內容。

當然用這些句子作為自我激勵,或者輔助思維也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本末倒置,以口號代替我們的思考就不太好了。

下次看到這些句子時,試一試啟動一下系統二,思考一下他們實際上指什麼?

這會讓你思考的時候,更加清醒和深入。


第三,在做重要的決定時,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思考狀態

人在做決定時,會分析相關的資料。

可是,在決策過程中,人們甚少會把「自己的決策過程」納入考慮因素。我們很容易有種「客觀的錯覺」,以為自己所見之事,就是在反映現實。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無時無刻都受到不理智的因素而影響抉擇,這點相信你和我都不是例外。

有一種謬誤叫自我服務謬誤(Self-Serving Bias),就是指人普遍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包括高估我們免受上文所述的現象影響的能力:多數人都會以為這些現象只適用於其他人,但不適用於自己。

雖然了解到這些認知謬誤之後,我們未必能夠立刻消除它們,但至少能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眼看的未必為真。

當帶著這個意識做決定時。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狀態:自己在什麼心情下做思考的?還有其他沒有被考慮到的可能性嗎?我是不是執著一種想法,看不到其他信息呢?

養成做決定時檢視自己的習慣,相信對理智抉擇相當有幫助。


提升思考能力的三個建議

現在我們對於大腦的思考機制,有了基本的了解後,我們至少能夠做到理智思考了,但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呢?

在現代社會,學習思考方法可能和過去很不一樣。因為當今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幾乎任何議題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大量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發表信息。

舉個例子,二十年前你要買一部相機,你可能會找一個可信的朋友,聽取他意見後再作決定。但現在我們想買什麼,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不同相機的評測,信息變得越來越廉價。

當然,要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有用的卻非常困難。所以思考能力,就是讓我們更好處理紛雜的信息,同時讓信息去蕪存菁的能力。

這裡分享三個建議:



第一,博覽群書,而且要讀對的書

早前去聽一個講座,有個嘉賓說現在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網上找到,所以其實沒必要看太多的書,只集中訓練批判思維就好。

這個說法有點像對廚師說,因為所有食材都能夠在市場上買到,所以我們只要專注練習控制火候去練習廚藝就行了。

這是不是很荒謬?這個說法最大的問題就是,思考很難脫離背景脈絡,而且人類整合、思考新信息的能力是網上那些搜尋引擎無法企及的。

例如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有個醫生處理甲醇中毒個案,他果斷狂灌病人5公升啤酒最終脫險。原理是肝臟會優先代謝啤酒中的乙醇,以致有毒的甲醇不會被身體吸收。這個決定背後顯示醫生對酒精的化學性質、人類的身體結構有透徹的了解,方能當機立斷。

所以說,要提升思考能力,必須閱讀相當份量的書本,或者能系統講述某方面知識的書本,以此為大腦提供思考的素材。

這時就要轉到要讀什麼書的話題了。

如果你想通過看書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最好找一本你對書籍內容有朦朧認識的書,或者說有一定了解,但不是完全看得懂的書。為什麼呢?

因為當我們學習新信息時,其中一個極為重要消化新信息的方式,就是思考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的關係。當新舊信息互相連結,再想起舊信息時,就會立刻聯繫到新信息,從而更好地讓我們獲得理解。

如果新信息無法和已知的信息建立關聯關係,那麼新信息便會好像一個和外界無聯繫的孤島,漸漸被隔絕,然後就被我們忘記了。

所以說,一本對你而言的好書應讓你吸收到新信息,也可以重構你對已知信息的看法。

當我們腦海中一些核心的信息、信念經不同的書本洗涮、衝擊,自然就能成為我們思考的基石。

第二,學一點邏輯和思考方法基礎

如果要說和思考能力最相關的學科,莫過於邏輯和思考方法。

學習邏輯和思考方法,有助於辨別為什麼有些論點站不著腳。舉個例子,有些人隨地丟垃圾,你批評他們,他們就會反駁說:

為什麼不能隨地扔垃圾?不隨地扔垃圾,地面上就沒垃圾,沒垃圾,環衛工人就沒有存在的意義,難道你想讓環衛工人都失去飯碗嗎?這便是經典的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種類的謬誤。而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可以讓我們在接觸有謬誤的論點時立刻反應過來,並明確指出問題出現在哪裡。

例如上面的例子,是不是我們不隨地丟垃圾,環衛工人就失去飯碗呢?肯定不是了,因為地上的很多「垃圾」,不一定都是由「人」丟的,可能是落葉,可能是颱風過後的髒亂,甚至長期積聚的塵土等,這些都需要環衛工人去處理。

我們不隨地丟垃圾,只是減輕他們的辛苦而已,跟他們的失不失業關係不大,沒必要誇大其中的因果強度。

所以,掌握一些邏輯思考知識,就可以針對這些謬誤做出思考。


第三,擴展自己的社交圈,接觸持有不同觀點的人

第三個建議可能有點出乎意料。為什麼拓展社交圈有助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呢?

在說明之前,我先分享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路西法效應。在實驗中,一群心理正常的大學生被隨機分成兩組,在一個模擬的監獄扮演囚犯和獄警。

結果令人非常驚訝:獄警在數天以後就化身為令人害怕的魔鬼,對囚犯諸多欺壓、侮辱。囚犯也似乎忘記了他們只是實驗的參加者,大部分對獄警唯命是從。實驗最終趨近失控,不得不中途腰斬。

實驗中的大學生理應有基本的獨立思考能力,可是在社會情境的巨力下,他們大部份都會作出違背常識的行為。這個實驗說明,其實身處的群體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想像。

如果某人社交圈子狹窄,及所屬團體不鼓勵理性討論,或者經常傳播一些負面、灰暗、社會不公的信息,那他的思維就很容易受群體思維(Group thinking)的影響。

群體思維說明,人都會有和群體行為趨同的傾向。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希望被群體接納。有時群體思維足以蒙蔽認知能力(注意:不等如思考能力)非常強的人。這就為什麼一些被捉去從事傳銷的人,會被洗腦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的原因。

所以如果要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和不同觀點的人交流很重要,其一是可以避免自己過分著迷某種觀點;其二和不同的人交流,可以學習觀看世界的不同方法,以及從他人的意見中修飾自己的觀點。

只有這樣做,我們的思考能力才會變得更有深度,眼界也更開闊。

相關焦點

  • 三個基於心理學的方法,提升深度思考能力
    簡而言之,今時今日讓你驕傲的不再是擁有多少信息,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裡有三個靠譜的方法,幫助你建立深度思考的能力。比如說我是讀心理學的,去找一本物理書讀不是能更增進知識嗎?其中原理可以用心理學解釋一下:當你學習新知識時,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消化新知識的方式,是思考新知識和已有知識的關係。
  • 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
    來源:舒凡會長雲講堂| 五分鐘商學院文章:如何養成深度思考的能力?細細研究各個領域成績斐然的大咖所做的演講、寫的文章無不是對某個領域深刻思考的結晶,思考的深度及遠見一般人望塵莫及。深度思考能力,決定人生的層次。很多人都知道深度思考的意義,但不是每個人都在認真地實踐。究其原因,是沒有清晰的方法論。
  • 普通人最缺乏的深度思考能力,如何培養?(建議收藏)
    要知道,有價值、有效的勤奮和努力,往往建立在深度思考之上,沒有深度思考的勤奮,往往都在做無用功。這篇文章4800字,預估10分鐘讀完,與你聊聊,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直到看到一檔關於笛安的訪談節目,我對寫作的焦慮和迷茫一下子就蕩然無存了。主持人問笛安:「你對剛開始寫作的人有什麼建議?」笛安回答:「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個作家都會有一個時期,就是回頭看自己寫的作品覺得像屎一樣,但你必須承認這就是你當時的能力,而且每個作者的寫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審美的,這是必然的階段。」
  • 如何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3步幫你看透一件事的本質
    我經常在後臺看到一些同學的留言,「怎樣提升深度思考能力?」,「如何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當時只是推薦了一些書籍,今天系統的分享下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的方法。這篇文章,希望你給自己7-10分鐘的時間耐心看下去。
  • 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
    但那時,基本都是靠積累和天賦寫作,文章篇幅不長,也沒有現在這麼追求深度。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意識呢?是去年。去年,我負責公司的好幾個項目,做出了一些成果,也經歷了一次大轉型和幾次小調整。也正是在那段時間,我開始思考:我一直以來做事的方式,是不是太「快」了?
  • 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經常有讀者問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一般情況下,我總會給一個最簡單的建議:多讀一些複雜的、需要費腦子的文章和書籍。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但要努力讀進去。為什麼呢?目的不在於從它們中獲得啟發,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鍛鍊我們的前額葉,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
  • 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知識是那些能改變你行動的信息衡量知識是否有用的標準是,學習之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改變。而深度思考的能力取決於你獲得知識的數量和質量知識的海洋那麼大,該學習什麼樣的知識才算有用呢?答:臨界知識什麼是臨界知識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規律(查理芒格稱之為普世智慧),通過對這些規律的運用,可以預測和控制未來。
  • 如何鍛鍊大腦,擁有超強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聰明的頭腦,理解能力強、反應速度快。那你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決定了你大腦的反應速度?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啊,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腦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 深度思考你學不會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能進行「深度思考」,而多數人做不到呢?怎麼才能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呢?首先,我們先統一下共識,到底什麼是深度思考?就像你嘗試向先天性失明的人描述彩虹的顏色。以我自身來說,「少加點班」後臺收到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少加老師是怎麼思考的?這種思考方法能分享麼?最初,這些問題隱含的巨大價值激起了我的鬥志。
  • 如何訓練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第2期助教特訓營分享本文路線圖一、我們喜歡用「點狀思維」思考二、「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三、「模型」思考路徑快速觸發思考一我們喜歡「那麼,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和「模型」快速啟動思考路徑,這也是製作導圖或者知識卡片的底層模型。二「點-線-面-體」深度思考路徑什麼是「點-線-面-體」思考路徑呢?
  • 普通人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乾貨收藏)
    主持人問笛安:「你對剛開始寫作的人有什麼建議?」笛安回答:「最重要的是先完成,每一個作家都會有一個時期,就是回頭看自己寫的作品覺得像屎一樣,但你必須承認這就是你當時的能力,而且每個作者的寫作能力一定是不如你的審美的,這是必然的階段。」
  • 提高深度思考能力,推薦書單《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
    對於如果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我最近看了名為《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給大家我分享一些我所閱讀的一些內容與體會。作者是日本人平井孝志,稱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他根據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系統動力學」理論,提出了真正解決問題的深度思考法。
  • 《好好思考》:你想充分利用你讀過的書嗎?你需要學會深度思考
    這種機械式的閱讀方法可以稱為「死讀書」,也就是說,不用思考就可以閱讀。這種學習模式沒有思考,所以沒有辦法獲得靈感和靈感,從這種學習中沒有任何收穫。最好的學習模式是將過去的機械閱讀轉變為深度思維。那麼,什麼是深度思維,我們如何實現深度思維呢?程佳在《好好思考》中給出答案。作者成甲被羅繼石選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 深度思考有沒有用?如何讓自己學會深度思考?
    上面是我最近感悟到自身出現的問題,自從看到了B站一位大佬老蔣巨靠譜的分享,怎麼提升認知,受到了一些啟發。 視頻中提到,認知的提升並非是件容易的事,現在的人們很難進行深度思考,時間碎片化和知識儲備不足都是深度思考的絆腳石,一味地吸收信息不進行消化總結始終不是自己的知識,別人給與的信息其實啟發自身的很少。
  • 真正厲害的人,都在用「深度思維」,全方位提高你的思考深度
    到了網際網路時代,深度思維成了個體崛起的必備因素:鋪天蓋地的信息將人淹沒,各種知識,只要你想就能搜索到,如何去運用知識,也就是思維能力成了這個時代的稀缺品。擁有深度思維的人,將擁有在這個時代崛起的入場券。那麼到底什麼是深度思維呢?
  • 碎片化信息面前,如何保持深度思考能力?
    要學會深度思考能力,首先要懂得運用邏輯能力。 邏輯能力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上班族而言,學會其中一個分支就可以,那就是邏輯能力中的樹狀分析。 如果很多信息乾貨之後仍然做不好一件事情,那就不是乾貨的錯,而很可能是你把這些乾貨的順序弄錯了。 比如今天看見了A乾貨,明天看見了C乾貨,後天你又讀到了B乾貨,結果聯思考都沒有,直接認為當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需要先做A—C—B。 那你可說是白讀了這些貨。
  • 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這種能力指的是,它不僅僅是現在看起來孩子明白自己要什麼,然後決定自己做什麼,而重要的就在於說他自己將來能夠知道要什麼,怎麼要,要得到和要不到會怎麼樣,他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明略數據發布「明智系統2.0」,像「人腦」一樣去感知和思考
    與明智系統1.0相比,各類數據在升級的明智系統2.0中匯聚,進入「符號化」的過程,實現數據的充分融合和碰撞挖掘,從而有效的面向行業業務構建行業AI大腦,由此,明智系統2.0通過「符號的力量」完成對於行業數據中所蘊含知識的抽取、融合、推理、和沉澱等一系列過程,打通感知智能。
  • 學會深度思考,你一定會不同凡響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交流深度思考的三個思維工具:5WHY法,系統思維和多元視角。多次追問為什麼,向本質觸發前幾天,有個讀者問我:「一一老師,你說我要不要開始學習寫作呢?」這是性格特質,還是能力不足?要我說,都不是,最關鍵的是缺少對問題進行思考的方法和框架,也就是沒有對事情進行「深度思考」的基本技能。深度思考,聽起來是件難度係數非常大的事兒。事實上,我認為並不難。
  •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旦形成習慣,「深度思考」對於你而言,就不再是「深度思考」了 —— 它變成了一件非常自然、無需費力幹涉的事情。自從建立了閱讀和思考的正確習慣之後,回過頭看以前常讀的文章,總覺得寡淡無味,毫無信息量,根本讀不下去,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再比如,之前我在 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統 中分享了我的「生活管理系統」,許多讀者留言,說實在是太複雜了,沒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