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圖」讀書多≠懂得多,如何讓大腦真正高效閱讀、學習?

2020-12-17 菜頭粿子園

引言

奇葩說曾有一個辯題是關於全人類知識共享的,其實在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真是很「唾手可得」——許多優秀的科學媒體,都在用各種有趣的方式科普知識,許多知識付費吸引著我們不斷囤積課程課程。

因此,我們活在這個時代,看著越來越聰明了。

然而,我們似乎又越來越「笨」了——被動的接受別人給的觀點和信息,懶得思考背後的邏輯和應用。

所以,道理我們都懂,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持續性的知識焦慮→囤積信息→無法應用→知識焦慮→……,形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惡性循環。

信息知識的不需要多,關鍵在於能吸收、內化的底層知識(心理學、認知行為學、神經科學等元理論)有多少。

所以今天分享的就是我上完L先生智識營第一課的「高效閱讀、學習法」後,對於信息接受和知識獲取的延伸思考、更多領域應用。

底層知識

預測性編碼 | 框架、結構 | 大腦可預知性 | 記憶提取、存儲 | 聯結主義

「思維圖」課程筆記

1. Process On繪製,高清大圖或編輯內容樣式,可點擊:https://www.processon.com/view/link/5eabde0a5653bb6efc7bd1af(建議電腦端打開)

2. 圖示較長,更詳細的內容分享,請直接拉到圖片底部。

1. 大腦是通過「結構」來理解信息的

我理解的結構/框架,就是一種信息的布局或分類。例如問你喜歡哪些書,每個人回答不同,但都會有一個粗略的框架分類:

A. 按書的領域:喜歡讀人文、社科、小說,分別提各自喜歡哪幾本;

B. 按閱讀的時間:讀大學喜歡,工作後喜歡,最近喜歡;

C. ……

這種框架式的思考是與生俱來的,如果進一步強化,在學習新的複雜知識時,就可以更容易掌握知識點。

相信大家也會發現,有些框架思維更成熟的人在表達觀點時,都會加上前綴,第一,是從A角度;第二,是從B角度……讓聽眾能「提前預知」相關的內容是應該再哪個框架裡,這樣聽眾就會覺得很「清晰」。這就是「大腦預測性編碼」所發揮的「可預知性」。

也就是更好地用框架/結構來處理信息,可以讓可預知性發揮效果更好,這也讓你在學習或聽眾傾聽時,能提前解析該如何「處理」即將到來的觀點。

2. 如何使用這種大腦預知性更好掌握知識呢?

第60期冬吳同學會有一起「姿態的能量」,裡面提到「預習」的重要性——提前預習新知識後,帶著問題去上課,這種主動掌控的心態可以讓學習更高效。其實背後的心理學邏輯就是「大腦的可預知性」。

第一,先通讀,梳理基本框架。

先不管你是否懂,你先通讀一遍,抓住文章的框架和主題——會涉及到哪幾方面的內容,例如我最近看的中華遺產專刊《神仙傳》,介紹內丹修煉的這一章節,就有幾個關鍵主題:A. 誕生背景;B. 代表人物;C. 發展過程等。

第二,再進行主題式精讀。

通讀後心裡已經有預設框架了,第二次看就會主動把對應內容放到上面對應的三點內容。這時你已經提前為每個信息劃分了邊界,大腦的神經元聯接、處理就會更快。

同時這種預設框架也是為自己腦子埋設了「問題」——通讀第一遍後,你會從最開始茫然無知變為「為什麼內丹修煉會興起」,這種從【被動接受觀點】轉變為【主動尋求答案】的轉變,大腦的信息處理模式也改變了——對問題更敏感。

第三,重構,形成自己的觀點。

正如上文所說,很多別人文章、課程提供的觀點,如果只是複述原文,只是停留在「知道」,其實對於自己掌握的幫助不大。而是應該把裡面的信息提取出來跟自己工作、生活相關的知識重新組合,形成自己的觀點。

這也是我不是直接介紹課程內容,而是重新結合自己做品牌營銷工作(第三點延伸應用),寫一篇文章用自己的思考來介紹學習的心得。

3. 延伸應用:品牌/內容傳播時,如何讓別人更快速地理解?

這個課程的知識點既然是涉及到信息的處理方式,也可以反過來思考,做品牌傳播時,我們提供的內容、設計,如果讓用戶能更好理解?

現在生活節奏很忙,除非用戶是主動學習會花時間精度,否則在用戶尚未願意將精力挪出來之前,我們的內容策劃和設計就應該建立在:用戶是在採用線性閱讀的思考模式。

線性閱讀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按照先後順序的框架模式(下圖)。

這種思維方式很容易導致看到後面忘了前面。尤其是在現在閱讀時間越短的情況下,前面識別文字後還未加工放入記憶,就被後面的內容給取代了。所以很多時候碎片時間你好像讀了很多內容,但轉過頭就全忘了。因此:

推出活動海報時,應該避免長句,留下用戶更敏感的關鍵字、設計排版時要增強這種框架的引導。

場景化的引例要考慮這會不會帶動用戶相關的感悟,而不是主要舉個很標題黨的例子吸引關注就完事。

畢竟To B領域的品牌傳播重要的是用戶後續採購行為,而不是引發當下的情緒。

4. 當你發現「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懂」,應該怎麼辦?

我記得幾年前看《思考,快與慢》時,因為沒有任何心理學相關的知識積累,讀不到兩頁就放棄。

每個字都認識,但連起來就不懂,這就是沒有舊知識可以關聯起來,無法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

所以面對新知識無論如何都要用舊的知識來關聯,即使沒有也可以找找生活的例子,至於正確與否是會隨著你的知識增加而不斷自我優化的。

對於To B企業的新技術推廣,品牌價值訴求都會說的天花亂墜,體現是行業全新的黑科技。但對於客戶如果沒有跟實際工作場景相連,他們也是會覺得「無感」,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一些公司的新產品通稿很沒有閱讀的吸引力的原因——公司通稿並不是不該寫,而是應該少講技術多厲害,多提如何幫助用戶。

5. 學習需要節奏感,而不是連續埋頭奮進

我們都會誇獎那些不分晝夜苦命學習的人是勤勞。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可能在短期可以讓知識快速被提取出來,但是卻難以存儲——長時間記住。

在最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時候,能被記住的都是你「付出努力」的。剛開始學習很容易回想或者習慣依賴摘抄原文,大腦會覺得是垃圾而清除掉。

所以要記住知識點,甚至能靈活應用,應該:

A. 連著學幾天後,這時提取快不代表會用就記住,可以先暫停。

B. 等一段時間後快忘記了,再努力回想,增強大腦認為「它是重要的」信號。

C. 回溯知識不要看原文,而是用自己的語言去提煉,最好就是結合新舊知識的聯繫,提煉屬於自己的觀點。

後記

這系列的文章更多是自己的學習筆記,主題比較發散,延伸思考也很多,篇幅所限不一一寫,可以通過思維圖大家一起交流~

相信也有些人會覺得,讀個書這麼麻煩何必呢?如果花了時間和金錢學習知識又無法掌握,那所付出的不就浪費了嗎?

就是帶著這種覺得不划算,也鼓勵一下自己繼續深度思考下去吧(笑)。

說明

文章的部分觀點和思維圖是我對課程裡提及的底層知識的延伸思考,並不是課程所有的內容。想要聽L先生智識營課程的朋友們自行評估~

相關焦點

  • 學習方法 如何做「讀書筆記」收穫更大?
    看書時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嗎?你在平時閱讀過程中,有沒有使用好的筆記方法讓書本發揮更大的價值呢?今天向各位推薦幾招:直接在書上做讀書的批註會非常直觀。勾畫你有感觸的語句,直接批註上你的想法和體悟,這樣下次再翻看書籍時,非常容易識別書中精華和重點,也可以基於上次的閱讀體會提出更深入的見解或引入更多的視角。在用這個方法讀書時,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賦予符號固定的含義。
  • 思維導圖完整手冊:5種思維導圖學習法,讓孩子的學習簡單又高效
    「思維導圖」能夠讓你分出一級又一級的主題,通過畫圖讓你弄清楚其中的相互隸屬關係,通過關鍵詞、圖案、顏色等建立起大腦中的記憶連結。同時,利用人在記憶閱讀時的思維規律,不知不覺讓人的左右腦運行起來,從而幫助平衡人腦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最終實現開啟大腦無限潛能的目的。
  • 思維導圖完整手冊:5種思維導圖學習法,讓孩子的學習簡單又高效
    「思維導圖」就是我見過的太陽,它讓我的工作和生活,清潔、明朗,有條有理。大概是在5年前,「思維導圖」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我就購買了一本東尼·博贊的《思維導圖完整手冊》,至今受益匪淺:在學習、工作、整理出行裝備,甚至是整理情緒等等方面,都十分有效。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關於「思維導圖」的那些事。
  • 慧讀國際少兒英語一對一:思維導圖如何讓學習更高效
    有一種學習工具,可以將枯燥的信息變成易於理解的圖畫,幫助孩子快速理清各種邏輯關係、構建知識框架,提升思維能力和學習效率。沒錯,被你猜到了,它就是有著「大腦說明書」之稱的——思維導圖!實踐證明,熟練掌握思維導圖的使用方法之後,孩子的學習效率、學習成果迅速提升。2000年以來,思維導圖逐漸被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入,越來越多的學生,因為掌握了這種工具而受益。
  • 高效學習的 36 種思維
    地鐵思維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重複著報表的製作,沒有對數據進行思考和分析,不知道數據分析的目標是什麼,感覺自己正在逐漸淪為「報表製作的機器」。在技術不斷進步的時代,連機器都在不斷學習,機器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機器取代,這樣發展下去,我想我的職業前途堪憂。
  • 探索更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PPT讀書筆記
    我們都知道打遊戲要看攻略、打球要看教程,但是到了閱讀這件事情上,卻很少人有意識地了解過閱讀方法論。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就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看看同處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人如何看待閱讀以及做筆記這件事,希望各位可以有所收穫。
  • 情境學習:我們如何高效記憶?
    成甲在《好好學習》中提到並講解「情境學習」,為解決學習煩惱提供了新思路。所謂「情境學習」,是指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要儘可能在不同場景下學習。換句話說,變換場景學習,讓記憶的效率更高。舉個例子,上學的時候,我們總是在教室這個單一的場景中背單詞。
  • 這樣讀書,效率至少翻一倍,7個高效閱讀技巧送給愛讀書的你
    既然閱讀有這麼多好處,如何才能高效閱讀一本書,如何才能在有限的人生裡讀更多的書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讀書玩機雙乾貨」—— 如何利用iReader高效閱讀,絕對值得你一鍵收藏!03、把書讀薄:如何解構一本書?要想把一本書讀懂,還要養成讀完以後總結的習慣。或許你覺得自己已經邊讀邊劃線或筆記了,已經記住了這段文字,根本沒有必要總結。但事實是,你確實劃了記了,但大腦根本沒記住,因為這個過程沒有挑戰性。
  • 思維導圖這樣用,閱讀不怕東西多,寫作不怕沒有東西!
    很多人慕名而來想見證一下思維導圖的魅力,市場上也應運產生了許多思維導圖的課程和書籍。但是很多人看完書,學完課程,也懂得了畫思維導圖的技法和原則,然而卻體驗不到思維導圖帶來的快感。看起來是賞心悅目,然而久了就倦了,無法堅持下去,且不說沒有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反而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思維導圖是我們思維的視覺呈現,顏色、圖案,包括線條、文字,這些都是思維導圖的外在表現,繪製得是否漂亮,其實都是次要的。思維導圖學習的是「法」,內在的思維以及是否具有實用價值才是真正重要的,這才是思維導圖的精髓。因此,思維導圖重在思維而非圖。
  • 「AP歷史類思維導圖」秘籍免費大放送!|學歷史也可以很簡單
    於是,社長從TD名師和AP歷史5分高手處借來了這份「AP歷史類思維導圖合集」,免費分享給各位考生們!著急的同學可以直接劃至文末查看領取方式了。思維導圖的最大優勢,可以模仿人們大腦發散思維方式,更有利於學生們對於知識點整體把握。
  • 你真的懂得如何讀書嗎?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讀了很多書,卻什麼也記不住。或者,一直想讀書,卻不知道什麼書適合自己?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或許這套讀書方法,可以幫到你。——  一、如何破解「讀過就忘」的現象?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其進行深度加工的過程。建立聯繫建立聯繫是指,把你當下讀到感興趣的內容,跟你記憶中已有的認知聯繫起來。人的記憶可看作由一個個「節點」組成的網絡(Schema),每一個節點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徑」與其他節點相連。
  • 測一測你的「反慣性」有多強
    你會開始習慣這種「被餵到嘴邊」的模式,覺得這樣也未嘗不可。你會慢慢把「看訂閱號」變成「刷訂閱號」,從主動學習和獲取信息,變成一種不過腦子的消遣 —— 因為不再需要大腦參與加工了。90年以後出生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RSS,但在我們那個時代(大概十來年前),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資訊閱讀模式。什麼是RSS呢?簡單來說,它就是用一個平臺,把你平時經常閱讀的站點「聚合」到一起,實現在一個平臺上瀏覽多源頭的內容。
  • 「超強幹貨盤點」如何用思維導圖提高效率(上)
    很多人一直知道思維導圖是效率神器,但苦於停留在理論層面而不得法。今天我們就來認真聊一聊,如何用思維導圖真正提高效率。在解構這道世紀難題前,首先我們得知道「效率」是什麼?提高學習/讀書的效率很多人看書不求甚解,因而即使看了一大堆書也沒有太多的提升,正如學生時代很多人明明很用功很努力地日夜刷題,成績卻總是平平。或許是時候用思維導圖提高閱讀/學習效率了。如何用思維導圖提高讀書的效率?1.
  • 如何指導孩子應用心智圖法(思維導圖法)整理讀書筆記?
    學生學習之後,雖然課後普遍滿意度都不錯,但長期觀察下來,很多學生陸續放棄繼續使用心智圖(思維導圖)來整理讀書筆記。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學內容太粗淺,未能真正滿足學生課業上的需求,以及太浪費時間在畫圖,讓原本是要強化思維的,結果反倒是拖累思維。
  • 七月指南 | 如何用XMIND做出思維清晰的讀書筆記?
    我原來每次遇到想看的書,翻閱幾頁後就放下來,好多書是看了小部分就放下了,但是自從開始寫書評起,為了完整有邏輯地敘述書中的內容,一次性只專注閱讀一本書。但是我還是會苦於怎樣高效地閱讀?我原來的方法是從頭到尾將書種內容一字不漏地先讀一遍,根據目錄結合內容,將亮點內容透明標籤標識出來;其次,撰寫時按照寫作框架的邏輯流水帳寫一遍;其次,閱讀一次再修改語句;最後,線上發表時在線編輯配圖和少量修改。在收到Xmind郵件時有篇思維導圖達人Spark寫的文章「達人說 | 如何做出思維清晰的讀書筆記?」
  • 牛津、哈佛教授出品,比爾·蓋茨力薦,30歲前塑造你的思維能力
    我誠摯奉上這套比爾·蓋茨、美國前副總統一致推薦,風靡200多個國家、總銷量突破1000萬冊的《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套裝(5冊)。其作者是思維導圖的發明者,由他帶你入門思維導圖,輕鬆可靠,不出一月你便可擁有超強思維能力。
  • 高效精讀閱讀特訓營,課少即是多,你最需要的極簡精讀法
    分答聯手前《羅輯思維》知識策劃、高效學習者李源,將他十幾年的讀書經驗總結提煉成獨創的一套知識管理心法。從選書開始,到將知識內化成能力,轉化成實際的應用,形成了一整套知識的消化系統,讓你掌握真正讀書、學習的方法。
  • 請停下「計數器」思維
    如果只把目光放在「輸出」上面,那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 你只是在不斷地做「傳聲筒」,沒有自己的加工和觀點。所以,如何才能讓自己每天多輸出一點東西?這其實不是一個好問題。更好的思考方式是:如何才能在我每天的生活中,作出一些改變,讓自己多學習一點東西,多進行一些思考,然後與此同時能寫出一點(思考之後的)成品?
  • 不破除這種認知,讀再多書都沒用
    2)追求「濃縮」。比起讀書,更青睞各種「一張圖講透一本書」「5分鐘講透一本書」「一篇文章講透一本書」。3)追求「簡化」。越通俗易懂越好,越簡明扼要越好,能看故事就絕不看論述,堅決不多花一點腦力。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什麼現象呢?
  • 11月6日社群直播預告||用好思維導圖,助力孩子高效學習
    下期將為我們帶來主題為「用好思維導圖,助力孩子高效學習」的語音直播講座。為什麼你要學導圖?為什麼你的孩子更要學導圖?10分鐘,你就能學會手繪思維導圖。掌握思維導圖,孩子學習效率提高三倍!讓我們相約11月6日19:30,聽張萍老師教你如何運用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