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除這種認知,讀再多書都沒用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顧問雲

作者:Lachel

文章來源: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這幾年來,我發現,許多人讀書、學習時,總會有三個特點。

1)追求「收集」。如獲至寶地收集各種現成的筆記、參考材料,雖然很可能收藏了就永遠不去看。

2)追求「濃縮」。比起讀書,更青睞各種「一張圖講透一本書」「5分鐘講透一本書」「一篇文章講透一本書」。

3)追求「簡化」。越通俗易懂越好,越簡明扼要越好,能看故事就絕不看論述,堅決不多花一點腦力。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什麼現象呢?

一方面,讀者大肆追捧各種輔助工具,比如思維導圖、書籍導讀、乾貨提煉、拆書筆記、聽書音頻……恨不得把讀完一本書的時間,從幾周,縮短到幾天、幾個小時、乃至幾分鐘。

另一方面,各種貼心的知識產品大行其道:7天認識一個行業,一本書講透一個領域,每天5分鐘學會一個知識點,用碎片時間提升自我,用故事幫你理解一門學科……琳琅滿目,數不勝數。

它們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能夠幫你「省時間」「省腦力」。

一本書太複雜,看不懂?不要緊,有各種拆解、詳解、解析。

讀完一本書,什麼都記不住?不要緊,有各種導圖、脈絡圖,幫你提示和概括。

這乍一看是一件大好事:時間省下了,腦力騰出了,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來吸收、接收更多的信息,從而不斷提高自己。

但真的如此嗎?

試考慮下面兩個場景。

1)你讀完我的文章,關掉頁面,在大腦裡回憶「這篇文章寫了什麼」「我剛才看了些什麼」「我得到了什麼」。

2)你讀完我的文章,末尾有一張脈絡圖,為你梳理了這篇文章的知識點、結構、邏輯脈絡。你一邊看著這張圖,一邊根據它去回憶:L先生講了什麼?我學到了什麼?

這兩個場景,你更喜歡哪一種?

毋庸置疑,一定是後者,對不對?

實際上,也確實有不少讀者,在後臺留言:希望能夠在文章末尾,加一張脈絡圖、框架圖,梳理一下文章的整體結構。

包括我開過6期的智識營,2期的寫作課,每一期都有同學要求:

能不能給一份大綱?

能不能給一份知識點的框架?

能不能總結一下這節課的內容?

……

為什麼我一直沒有這樣做呢?是因為我懶嗎?

好像還真是……

開個玩笑。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這樣看起來高效、省力、方便,但實際上,它對你理解和內化知識,是沒有幫助的,反而會起到負面作用。

這就是許多人對學習最大的誤解:

我們總希望,閱讀、學習,能夠更輕鬆,更省力一點,但事實上,我們學習的效果,跟省力的程度,基本是成反比的。

回到文章的最開頭。

這種知識服務、知識產品的風行,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仿佛一夜之間,大眾的智識水平和認知水平直線上升,各種「XX模型」「XX理論」「XX效應」到處可見,每個人都能聊上幾句。

但是,我們真的「懂得」這些知識嗎?

前陣子,和一位朋友聊天,對話間,他提及了大量的知識點。「某某理論不是說」「某某書裡不是提過」「這不就是某某模型嗎」,諸如此類。

然而我發現,他對於這些知識的認知,只停留在「字典式認知」的層級,甚至有非常多的錯誤和缺漏。

什麼叫「字典式認知」呢?

舉個例子:什麼是馬斯洛需求層級?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絕大多數人都能脫口而出:不就是說人有5層需求,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嗎。

但是,這個框架是在什麼情形下提出的?它主要用來做什麼?學術界對這個框架怎麼看待?有哪些爭議、補充和修訂?如今一般用來做什麼?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的替代選擇?—— 這些,也許很多人就回答不出來了。

這就是「字典式認知」。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識別」的程度,就像字典: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它的解釋是什麼,一句話講完,沒了。

但更重要的是什麼呢?它的來源,它的用法,它的發展脈絡,它的應用場景,它的相關研究、討論,以及,透過它,我們可以聯想、整合起哪些相關的知識,構築成一個更大的什麼框架,等等。

這些,永遠不會存在於「每天5分鐘,一個知識點」「一張圖講透一本書」這些「知識產品」裡面。

你是真的在學東西,還是只是在滿足「學習的幻覺」?

最根源的問題就在於:讀書的關鍵,永遠不在於「讀」,而是在於「想」。

簡而言之:你花費多少腦力,能夠獲得和鞏固的知識就有多少。費盡心思去省時間、省腦力,結果就是,得到的收穫等比例減少。

2014 年,發表在 Psychological Bulletin 的一篇論文,對過去10年間的測試-記憶實驗做了一個薈萃分析,得出這麼一條結論:

關於測試常用的三種策略,按照記憶效果排序,最差的是再認(recognition),其次是基於線索的回憶(cued recall),最佳的是沒有任何線索的自由回憶(free recall)。

什麼意思呢?用第二段的場景舉例:

讀完文章之後,關掉頁面,回憶「我剛才看到了什麼?」就是一個自由回憶。

依據脈絡圖,去把其餘部分補充完整,就是一個線索回憶。

而讓你做選擇題,問你:這幾個選項,哪個是作者的觀點?哪一個在文章裡面出現過?就是再認。

這三種策略,哪一種做起來最輕鬆、最不費腦子、最省時間?肯定是再認,然後是線索回憶,最後才是自由回憶,對不對?

你會發現:這三種策略中,最省力的做法,效果最差;最麻煩的做法,效果最好。

原因很簡單:我們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大腦認為「它是否重要」。

如何才能讓大腦覺得一個知識重要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去「想」。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想」,去圍攻它,把它拆散了,再重新組裝起來。

正是這個「拆散了再組裝」的過程,把我們學到的知識點,牢牢地「嵌」入我們的大腦裡。

但這個過程是需要消耗大量腦力的,它一點也不輕鬆,相反非常辛苦。然而,可以說,正是你投入腦力的程度,決定了你透徹理解、掌握和內化一個知識點的程度。

所以,你讀再多的乾貨,看再多的筆記,不動腦,也是沒有用的。

反而,這些知識產品,為了讓你更好吸收,會降低其中的信息密度,簡化裡面的邏輯、結構,讓你覺得「更好理解」了。

但「更好理解」的背後,留下來的是什麼呢?

你所真正得到的,也就更少了。

所以,我才說,學習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人性永遠是趨利避害的。我們總是追求簡單、省力,但如果遵照本性,我們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更有效的做法是什麼?是去引導自己的大腦,把「動腦」變成一種樂趣。

我們知道,學習可以分為這麼一個流程:輸入 → 處理 → 輸出。

無效的學習是什麼樣呢?大量吸收碎片信息,然後囤積在一邊,不去管它,更不去輸出,把大腦變成一個倉庫。

有效的學習是什麼樣呢?不去追求量和「省時間」,而是構建一套有序、良好的處理流程,把得到的信息拆散重組,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輸出、落地,讓每一個輸入都走一遍流程。

基於這個框架,我想再和你聊聊一些常見的問題。

1. 做筆記就是摘抄和複製粘貼?

這可能是許多人從學生時代起養成的習慣。說到做筆記,第一印象就是把書裡的原話抄下來、記下來。

我之前在智識營裡,試驗過一段時間的「知識卡片」活動,結果也是一樣的:許多同學響應,非常活躍,但做法仍然是,把讀到的知識點複製粘貼下來,原話保留。

很遺憾,這種做法除了練字之外(複製粘貼連練字都做不到),基本沒有用。

原因很簡單:摘抄、複製,是最省力、最不過腦子的做法,它可以令你感到很舒服,但它本身不經過大腦加工,所以對於內化和鞏固知識點,起不到任何作用。

有同學可能會問:在摘抄和複製的過程中,我好歹也重複了一遍讀到的內容,怎麼能說沒有用呢?

實際上,有大量研究表明:單純重複是效果最差的學習方法。單純重複只能在短期內提高「熟悉程度」,對形成長期記憶幾乎沒有幫助(Callender & McDaniel, 2009;Dunlosky & Rawson,2005);甚至,可能會造成負面結果(Carrier, 2003)。

這個結論可能是比較反直覺的。

為什麼會有負面結果呢?原因很簡單。摘抄和重複,會在短時間內造成一種「熟悉感」,這會給大腦釋放一個信號「我知道它」—— 恰恰,大腦最不喜歡「熟悉」。一遇到熟悉的東西,大腦就會想避開它,儘量騰出認知資源。

另一種常見的認知是:我不需要記住它,我把它複製粘貼,存到我的知識庫裡面,等到需要的時候再去搜索、提取,不就好了?

然而,如果你連自己記錄了什麼都想不起來,你又如何去提取和搜索呢?

有多少人就是這樣,做了幾千條筆記,一直放著積灰,從來都沒有翻看過?甚至,抽空重讀筆記,才發現:啊,原來我還記錄過這個東西;原來我讀過這本書呀。

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我們叫做「深度加工」。

最簡單的方法,也就是我強調過無數次的:用自己的話去表述。「強行」讓自己的筆記,跟原文不一樣。

不要小看這個做法,單單只是這麼一個改變,就能顯著地提高你的學習成果 —— 當然,它是需要消耗腦力的。

最後提一下:單純重複、背誦,不能說完全無效,但性價比非常低。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小學、中學時要求背誦過的文章,現在還能記得多少?

我們的教育之所以崇尚這種模式,無非也是因為人多,而這種做法最直觀、最簡單,最容易被老師和學生接受,不需要「因材施教」而已。

2. 讀書最重要的是記住書裡的內容?

我在前面寫了非常多的「記憶」,也許會給一些朋友造成誤解:讀書是不是就是要記住裡面的信息?如果記不住,是不是就表明沒有效果?

實際上,完全不是。

在信息檢索和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當下,「記住」大量信息,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再者,大腦天生也不適合記憶,它的儲存能力雖然非常強,但提取能力和處理能力極其有限。

那麼,我們要去「記憶」的是什麼呢?是關於知識的框架和位置。

什麼意思呢?還是以前面的馬斯洛需求層級為例。你需要記住的是什麼呢?

1)它的含義。

2)它在學術界的大致位置(用在哪兒、屬於什麼範式、現在還有沒有用,等等)。

3)它跟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繫(通過它,你能聯想到其他什麼知識點)。

這樣就夠了。至於它有哪些爭議、討論,分別是哪位科學家提出了什麼樣的論點,需要記憶嗎?完全不需要。你只要知道大致的關鍵詞,靠查書和搜索就能立刻獲取到。

這就是一種提綱挈領的理解和思考方式。

重點在於:你的腦子裡要有一張網絡,對於每個知識點,有明確的位置。看到它,你能速知道它在哪兒、跟其他哪些節點有聯繫,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切閱讀、學習,最終都要歸結到這張網絡裡面,才是真正有效的做法。

如同我經常說的: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要拿來記憶。

這裡的思考,就是把知識嵌入網絡的過程。

3. 讀書一定要做「思維導圖」?

這是許多人愛用的做法。我自己不用,所以我不評判這種工具。

但要指出一點:我見過很多所謂的導圖,內容是什麼呢?就是把一本書、一篇文章的目錄畫出來,把各個小標題、篇章結構畫出來,完了。

這有什麼用呢?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省力、省時間,畢竟目錄都是現成的,小標題、章節結構也都看得見、摸得著 —— 但正如第一點所說,不費腦子的行為,往往都是無效的。

這樣做,只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用一張圖概括整本書,仿佛這本書就真的被自己吃透了。

實際上,真正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是兩點:

1)立足於知識點,突破書的局限,用主題閱讀把不同書裡、文章裡的知識聯繫起來。

舉個例子:關於拖延,可能有好幾十本書都在講,像《拖延心理學》《拖延方程式》《戰勝拖延》……每本書的角度、內容都不一樣,那究竟聽誰的?

當然是把這些書都看一遍,找出他們的共性、差異點,再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對「拖延」的認知。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2)不要太注重書籍、文章的「結構」,而應該去探尋它們背後的邏輯脈絡。

簡而言之:這本書講了哪幾個點、這個點可以分為哪幾個小點……這個重要嗎?完全不重要。你要尋找和思考的,應該是:

這個知識點是怎麼得來的?

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它跟其他知識點有什麼聯繫?

工具本身不重要,能夠實現這兩點,才重要。

最後提一下「思維導圖」這個名字。這個詞彙的認知,在國內是蠻混亂的,就我所知,至少就存在著兩種理解:

1)強調開發右腦,大量運用色彩、圖案、手繪,以中心的主題詞做發散思考的 mind map —— 這也是託尼巴贊的原教旨思維導圖。

2)強調分類和層級,對一個內容不斷向下拆解,理清結構的 tree map —— 這也是前面講到的「常見的思維導圖」。

所以,當你想討論思維導圖的時候,不妨先定義一下,你想聊的是哪一種。

這些屬於題外話了。還是強調一下:我並不是在否定這種工具,它當然是有用的,比如理清思路、弄清結構、發散思維……但按照前文的用法,在學習、閱讀上起到的作用,可能遠不如你的想像。

還是那句話,工具本身並不重要,能夠良好地使用工具、達到我們的目的,才重要。

4. 讀書一定要把整本書一字不落地讀完?

很多讀者會覺得:不把一本書完整讀完,不就是斷章取義嗎?這樣能算真正地在「閱讀」嗎?

實際上,把整本書一字不落地讀完,是一件非常低效的事情。

它只在一種情況下成立:當你開始接觸一個領域、一竅不通的時候,找到一本很好的基礎教材,從頭到尾啃一遍,是一個必經之路。

但你要明白:這種辦法屬於無奈之舉 —— 因為一竅不通,所以不具備辨別能力,不知道哪些可以跳過、哪些可以捨去、哪些必須牢牢記住。

當你入門了,知道這個領域的範式和術語了,基本就可以拋棄這種做法。

大多數情況下,習慣於「整本書讀完」「一字不落地讀」,通常源於三種心態:

1)我也不知道要從書裡獲得什麼,那就都讀讀看吧。

2)跳讀和略讀會不會遺漏信息?還是全部都讀吧。

3)沒什麼原因,就是單純覺得,不把一本書讀完不放心。

實際上你會發現,這三種心態的本質是什麼呢?都是一種「不過腦子」的偷懶。

第三種就不說了,我們聊聊前兩種。

「不知道要獲得什麼」是一種被動學習,這是非常低效的。因為在被動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缺乏「自上而下」的認知模式,只使用「自下而上」。

這會導致,你會陷入信息的海洋,無法從中真正找到有效的信息,建立信息之間的連接。

你會發現,這種做法,你能夠得到的,永遠只是一些碎片,很難得到真正有價值的體系、洞見 —— 連你也不知道你想獲得什麼,怎麼把信息連接、整合起來?

所以,我一直說:一定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讓大腦真正參與進來,而不是聽之任之、被動接收信息。

「遺漏信息」也是一個無謂的擔心。跳讀和略讀,並不意味著你只能從頭到尾讀 —— 如果你讀到一個信息,發現作者可能在前文講過了,那就往前翻嘛。

打散作者的結構,以自己的框架、邏輯線為主,這樣,才能從作者的行文之中,去找到有價值的內容。

進而,你還能進一步發現,作者的思路是否合理?邏輯、論證是否嚴密?而不會自始至終跟隨作者的思路,完完全全被「洗腦」。

後者或許才是更重要的。當然,也比較難,但我們應該把它作為目的。

最後,總結一下:

學習是反人性的,也沒有捷徑,一切試圖繞過障礙、不費腦子的做法,只是在麻痺自己,給自己以幻覺。

我們能做的,是正面學習的困難,並把這種困難,變成一種樂趣,讓「動腦」成為一種本能、習慣和愛好。

和你共勉。: )

更多文章

公眾號後臺回復對應關鍵詞查看相應文章集錦

(例如:後臺回復「理財顧問」獲得相關文章合集,比如「新人入門」,獲得相應的文章集錦)

也可回復「理財顧問」下面任意小字的關鍵詞,

理財顧問

新人入門、獲客、職業定位、職業發展、

朋友圈營銷、溝通、產品介紹、成單、

客戶維護、個人影響力、時間管理、

形象管理、壓力與反思、學習與成長、STORY

金融產品

資產配置、保險、海外保險、私募股權、

FOF&MOM、固收、信託、二級市場、

地產、海外投資、海外房產、不良資產、

匯率、金交所、量化交易、非標、基金、

黃金、區塊鏈

投教內容

家庭理財規劃、財富傳承、家族信託、

海外留學、稅務籌劃、防騙指南、養老、

慈善與影響力、健康管理、VIE、藝術品投資

公司經營

行業趨勢、商業模式、SOP、品牌管理、

產品線搭建、金融科技、招聘&人才管理、

投資者教育、團隊搭建、培訓管理、

家族辦公室、監管&合規、出海、中臺管理

持續更新中…

相關焦點

  • 《認知覺醒》:別讓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成了最沒用的人
    你知道的比誰都多,但不見得就能有與之匹配的認知層次。在單槍匹馬的日子裡,怕就怕,我們讀了太多的書,卻不小心成了最沒用的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的,有人覺得窮人窮只是因為懶,但如果把他放在窮人的位置,別說功成名就了,你能站直都要拼盡全力。
  • 《高分讀書法》:不知道這一點,讀再多書都不沒用
    而我總是稍微變一下,就不知道從而下手。同樣是閱讀一本書,他們能寫出一篇篇角度不同,觀點新奇的讀後感。而我只是羅列一下書中的重點,就思維枯竭了。2、在1的基礎上概括出本章或本節的觀點,不多於30字。3、在2的基礎上寫出本書的概括句,不能多於140字。通過整合閱讀法和閱讀法,我們不僅能找到書中的重點內容,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自己讀了什麼,我們的思考力也在不斷的提升。
  • 孩子讀了很多書,閱讀能力都不行,腦科學家:這些書讀再多都沒用
    ,掌握的詞彙多,寫作能力也不會太差,甜甜的情況我真的很不理解?問了她甜甜平時都看啥書,想幫分析下。她說,女兒最喜歡看漫畫,家裡米小圈1-5年級的漫畫都買齊了,同學間傳著看漫畫,去圖書館也借的漫畫書。哎,這才明白,甜甜雖然書看得多,但真的看錯了,漫畫書無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 一個拖延症患者的經驗教訓:讀再多的書也是沒用的
    作為一個五年以上的MBTI研究者,我清楚的知道自己INTP的學者型在執行上的所有問題,喜歡搜集,偏好理論,卻不喜歡實踐,所以長久以來一直與自已拖延症在做鬥爭。以下是我鬥爭的一些經驗教訓,供後來的朋友們參考。教訓:1、讀再多的書也是沒用的。
  • 不重視這類書,再多的繪本都是讀個寂寞
    起因是我的那個朝陽老閨蜜找我訴苦,說: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遇到應用題,提筆就懵圈,讀題都要讀半天。米粒媽聽完都恍惚了,這不就是米粒曾經踩過的坑嗎?!閱讀理解不及格,直接影響了各科的學習成績!結果,當天后臺收到好多留言說米粒媽在他們家裝了攝像頭。我就知道,被「淺閱讀」耽誤的孩子不止一個。其實,這種現象在國內很普遍。
  • 學習方法不對,就算起再早,讀再多書也沒用!
    你是否有這種困惑,感覺學了很多知識,看了很多書,似乎當時什麼都懂了,但在現實生活中又很少用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學過的知識幾乎全忘記了,聽過的課程、讀過的書籍居然完全想不起來。如果在當下,你正經歷著同樣的困惑,那麼推薦你一定要閱讀成甲老師的這本書《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以下簡稱《好好學習》。
  • 專家說父母要多讀「沒用的書」
    針對幼兒閱讀,專家表示,不要迷信社會上那些所謂的榜單,而要把孩子帶到書店或者圖書館,讓他們自主挑選,而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家長也必須讀書,而且要多讀「沒用」的書。把孩子帶到書面前啟動儀式上,上百所幼兒園代表共同推廣兒童早期閱讀,呼籲更多家庭重視親子閱讀,養成閱讀陪伴習慣。
  • 多讀課內書更好?還是多讀課外書更好?
    那段期間,我買了大量的書,花了不少的錢,希望我可以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增長一些見識,增加文化水平。然而這一舉動,卻引起了我媽媽的反對。因為她說,你現在做學生,應該把自己課內的書先學學好,再去看這些東西。在我媽媽的觀念下,凡是課外書,與學習無關的書,全都是不應該花時間去讀的。
  • 1個月讀10本書和讀1本書,哪個更好?方法不對,怎麼讀都沒用
    這麼多書,他又吸收了多少呢?也有人曬一個月很認真的看了一本書,這樣,難道又說明他吸收的很好嗎?其實,只要方法對了,讀多少書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學到了知識。方法不對,怎麼讀都沒用。怎麼選書: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相關的信息,記錄想讀和需要讀的書,這樣做可以減少與內容乏味、自己不感興趣的書的接觸,提高選書的「命中率」 1.
  • 為什麼不動筆,讀再多的書也無用?
    那麼,原因很可能是,你閱讀的時候主動程度不夠,或者是沒有通過寫讀書筆記,將讀到的知識整合到你的知識網絡。舉例而言,楊絳先生在《錢鍾書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錢鍾書如何做筆記,有三點精讀君印象很深刻。一願意花比讀多一倍的時間做筆記。「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二是寫了筆記後不存書。」
  • 被資助碩士生剛畢業就跳江殉情:孩子不懂這3點,讀再多書也沒用
    孩子如果不懂這3點,讀再多的書也沒用在這樣一個悲劇故事中,作為父母,我們要能從中得到啟示,吸取教訓,不要讓類似的悲劇再重演。一個人固然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去留,但人不可以太自私,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何曾想過自己的父母呢?且不說父母為養育孩子付出了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單是感情上,孩子自殺對於父母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
  • 不是讀大學沒用,是你沒用
    網上一片議論,除了說傳銷組織害人不淺外,矛頭都指向了李文星本人。 985畢業找不到工作?大學生連傳銷組織都不能分辨?這讀大學有什麼用? 還是前一段時間,北大某畢業生被爆出在家鄉賣豬肉,這與大家想像的好工作似乎有很大差距。不少人就質疑,他這樣上名校有什麼用?
  •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沒初中畢業生混得好?讀書真的沒用!
    聚會上就他一個人起勁兒吆喝、擺弄炫耀,臉上寫著:你們還讀大學讀碩士,出來也不怎麼樣嘛,還不是給別人打工!讀了二十多年書,我和朋友經常會討論自己和身邊人的差距。有時候發現,那些初中高中畢業的同學,不讀書,也依然過得很幸福。今天曬擼狗擼貓,明天去泰國法國。
  • 不解決親子閱讀這4大難題,讀再多繪本都沒用,解決竅門在這裡
    有的家長一本正經的故事,從頭到尾,念一遍就算完事了,有的家長一邊讀一邊用手指指書本上的字,想讓孩子多認識幾個字,還有的家長拋開一切雜念,深情並茂地為孩子講故事,其實親自閱讀不是簡單的讀書,給孩子聽也不是,讓孩子指讀故事。被譽為紙本圖書支付的松居直先生說過,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他不是拿來學習,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 如果不會有效讀書,讀再多的書也沒用|五色時間管理法
    書裡主要講了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五個環節: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記錄:怎樣製作讀書筆記,深刻讀書體驗;我們讀書不是圖讀過,而是要將讀過的書留在腦子裡,並且學以致用。我們要儘量多地將書裡的信息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讀書的過程中塑造自我。第三、這本書在現實中給我的影響?
  • 清華大學立體通知書走紅:不是讀大學沒用,是你沒用
    據介紹,每一份通知書都是手工拼插而成,採用雷射雕刻工藝,共有30多件紙藝部件、上百個拼插結構,熟手拼插一個也需要近10分鐘。 可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名校就是一個集合器,它雖然只是一種選擇,卻可以提供無數種未來的可能。 讀書從來都是有用的,如果有人沒有從中收穫,不能證明是讀名校沒用,而只能說明是這個人有問題。
  • 0-3歲認知書到底怎麼讀?看完這篇全明白了
    哈嘍姐妹們,我又雙叒叕來給你們種草認知遊戲書啦~ 這幾年我沒少給你們推薦這類書,自從小盒出生起,家裡也是一堆一堆地往回撈。因為它們真的太好讀,也太實用了!有的是表情認知,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有的是熟悉的生活場景,帶領孩子認知這個世界。
  • 要讀的書那麼多,這些方法讓我改掉「讀不完,記不住,用不上」的毛病
    然而,我的大神同學,可以在一個月內讀5-6本,一年之內能讀上百本書(非虛構書),他在分享最近讀的內容時,也很坦誠的說,「讀了不等於讀完呀,每本書我只看自己看得懂和自己關心的部分。」這下,澄清了我的一個迷思,讀書慢、反覆讀並不代表效率低,但拿到一本書,是不需要追求一頁不落的。
  • 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還是什麼都不會?你缺少一套正確的讀書方法
    但如果你打算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成為某方面的專家,那麼這種讀書的方式就不值得提倡了。首先,適合別人的書籍,並不代表就適合我們,其次,高分的書籍,也不代表能夠解決我們當下的問題,最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好書是看不完的,要有所甄別和篩選,因此讀什麼書,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
  • 給孩子買再多書,都不如做好這件事
    提高社會認知能力兒童文學研究者桃樂絲·史提克蘭德認為,童書可以增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大概可以分為觀察、分辨、分類、預測、組織、應用、表達及評斷的能力,以童書為載體的互動過程自然能增進認知的能力。、洞洞書、指偶書、機關書等等;3歲以前,可以開始給寶寶買一些情節開始豐富的故事書,啟發孩子自我認知的故事就比較好;3歲以後,可以根據孩子的閱讀水平慢慢拓展他們的閱讀類目,重點在於激發他們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