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網上能看到有人曬自己一個月讀了多少本書,我就會很疑惑,看書比的是數量嗎?這麼多書,他又吸收了多少呢?也有人曬一個月很認真的看了一本書,這樣,難道又說明他吸收的很好嗎?其實,只要方法對了,讀多少書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學到了知識。方法不對,怎麼讀都沒用。
記得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跛足而不迷路能夠趕過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這句話十分形象地說明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方法對頭,雖形同「跛足」,實際進度並不慢。反之,如誤入歧途,儘管看上去「健步如飛」,實際上卻慢如蝸牛。由此可見,讀書方法是不容輕視的。 (俞吾金教授《哲學隨感錄》)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是日本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寫的關於如何閱讀的書籍,他創造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這五個步驟,為讀者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
本文將從選書、讀書、活用三個方面展開,學習讀書方法。
為什麼會買無用的書:
我們之所以會買些根本不讀的書,根本原因是衝動購物。總想著「這本書或許對我有用」,「我要擁有這方面的知識」。
怎麼選書:
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相關的信息,記錄想讀和需要讀的書,這樣做可以減少與內容乏味、自己不感興趣的書的接觸,提高選書的「命中率」
1. 列購書清單: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2. 填充清單:平時生活中把感興趣的記錄下來,再去尋找相應的書籍;把報紙,書評,書籍裡發現的好書記下。
萬維剛說:「人生有限書太多,我主張只看感興趣的書。」確實如此,如果你沒興趣,即使覺得這本書對你有用,買回去也只是擺設。覺得有用和感興趣不是一回事。之前趁著網站做活動,我買了十幾本網友推薦的必讀書籍,心理學,經濟學,小說都有。結果兩年過去了,有一兩本現在還躺在書架上裝灰。其實我們不必擔心會漏掉某一類知識,等你看的書多了,就會對更多東西感興趣,到時再讀也不會遲。
我們已經列好了購書清單,是不是就可以照著清單馬上採購呢?不急,還有一個步驟,作者在購書中提到:「根據自己的需要,檢查書籍本身是不是像筆記裡寫的那樣值得購買。」我們得再從清單中篩選出最值得購買的。同時作者也建議我們在書店購買,在實體店購書印象更深刻,翻閱的過程可以確實這本是不是必須購買,也能加深買書過程中的美好回憶。
在讀的過程中,做好寫讀書筆記的準備。將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級提煉出來:「讓我頗有感觸的部分」「糾結要不要做記號的部分」「做了記號的部分」「要摘抄到筆記裡的段落」等。
做記號
①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②重讀讀完一遍之後,再把折角的幾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覺得很好,就把那一頁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③標記再重新讀一遍折起上下兩角的幾頁,如果第三次閱讀後仍然覺得值得一讀,就用筆在上面做記號。
書中也提到,可以用不同的畫線方式對標記的對象進行區分,這樣能快速找到重點內容。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提到一個觀點「最少必要知識」,「當需要獲取某項技能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在最短的時間裡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識,然後迅速掌握它們。在那一瞬間,任何人都能完成『快速入門』。」
讀書也是一樣的,獲取「最少必要知識」。一本書的內容很多,我們可以通過對目錄的閱讀,大概知道整本書的內容和核心。在閱讀過程中,再對自己覺得重要的內容做好記號,重點閱讀。根據內容的不同,採取的閱讀方式也不同。覺得重要的精讀,不怎麼重要的泛讀,提高讀書的效率。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讀書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寫讀書筆記,與書對話。
製作讀書筆記,記錄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感動或思考,銘記這次讀書體驗,留下與書交流過的證據。
讀書筆記可以讓我們加深我們對書的印象,鍛鍊我們的寫作能力,也是日後寫作的靈感來源之一。
1.通過再次瀏覽讀書筆記,在檢索和參考的過程中幫助自己獲得智慧、得到提升。
2.積極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3在固定場景中重讀筆記
4.寫書評
做筆記只是加深對書印象的一個方法。讀書,最重要的還是為我們所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最後強調的活用,主要是主張重讀再思考,日讀日新。子曰:&34; 每個時間段的認知是不同的,相信很多人長大後再看《紅樓夢》也是不一樣的感覺。
再就是輸出,寫筆記是一種自我觀點的輸出,寫書評也是一種輸出。輸出的過程中,我們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全面的掌握了這本書的內容。重要的是,不知不覺中,你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強調筆記對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的重要性,也是讀書方法的重要性。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走向更高的進步階梯!
作者簡介: 看電影和讀書不可辜負! 歡迎關注我,一起讀好書,看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