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女兒甜甜今年10歲,上小學三年級。一二年級時閱讀小短文和看圖寫話都行,語文成績不錯。三年級語文閱讀理解題增加難度,加上寫作文,孩子的語文成績下降很多,今年期末第一次考了B。
她非常著急,平時孩子作業很認真,書讀得也不少,有空就去圖書館,怎麼語文成績還這麼差?
很理解她的心情,因為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以後將逐漸減少應試記憶的題,更多的考察孩子的基礎語文素養,可以說以後比的拼的就是孩子的閱讀,閱讀、寫作能力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我孩子今年一年級,正在培養她的閱讀,按理我們跟緊老師,平時讓孩子多讀書,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理解力會越來越好,掌握的詞彙多,寫作能力也不會太差,甜甜的情況我真的很不理解?
問了她甜甜平時都看啥書,想幫分析下。她說,女兒最喜歡看漫畫,家裡米小圈1-5年級的漫畫都買齊了,同學間傳著看漫畫,去圖書館也借的漫畫書。
哎,這才明白,甜甜雖然書看得多,但真的看錯了,漫畫書無法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腦科學家破解人類閱讀之謎的彼得森試驗。
1988年,史蒂夫.彼得森和麥可.波斯納等科學家,給測試者身體內注射了少量帶放射性的水,水中的氧16被氧15代替,這種液體可以在身體的血液中迅速擴散,並在身體內傳播。放射性最集中的區域就是血流最快的區域,而這個區域就是腦活動最劇烈的區域。
氧15會自動放出一個正電子,科學家在被試者頭部放置了很多捕捉信號的裝置,通過計算機的計算,呈現了大腦的三維圖像。
當被試者大聲反覆讀書面的文字時,大腦中的左側枕-顳區呈現劇烈刺激,而聽一些語言或看些圖片時,該區域均未被激活。
這一試驗證實:人們在閱讀時,激活腦部特定區域——左側枕-顳區,而這一特定區域,只對書面文字才有反應,對語音呈現的單詞和圖片都沒反應。
而漫畫書,圖片多、文字少,文字信息不連貫,沒有相應的語境,所以孩子看漫畫真的無法提高閱讀能力。另外,我們讀、孩子聽,孩子不看文字,也真的無意於閱讀能力。
所以朋友家的甜甜看了這麼多漫畫書,真的無法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低,理解能力差,平時積累的優美的詞彙又少,所以孩子的寫作能力可想而知。
我建議她,給孩子選擇些好的圖書,重新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認知神經科學家,歐洲腦科學研究領域的領頭人,曾獲得2014年「神經科學界諾貝爾獎大腦獎」的腦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他認為:掌握語言與人溝通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閱讀能力不是大腦先天發育中所具備的,需要經過後天的訓練和培養。
人們在閱讀時,之所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識別符號和文字,是視覺功能區域的神經元再次被利用,激活了大腦中負責閱讀的特定腦區左側枕—顳區。而人腦的視覺系統和閱讀通路這兩大因素影響著人的閱讀。
他認為當信息輸入人的視網膜時,只能在視網膜的「中央凹」的中心地帶分辨出文字,一次只能分辨出7-8個字母,也就是3-4個漢字,語音通路和詞彙通路影響著閱讀信息的加工。
所以,在孩子閱讀習慣培養時,我們給孩子選擇些文字清晰、大小合適的圖書帶孩子閱讀,便於視覺輸入;同時語音聯於文字,通過大聲朗讀的形式,以閱讀故事為主線,字不離句,句不離文,讓孩子在故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整體的語義中理解字和詞。
另外,僅在字母、文字和書頁中瀏覽一番,這不是讀書。閱覽和死記也不是讀書。讀書要有感受,要有審美感,對他人的金玉良言,能融會貫通,並使之付諸實現。
因此,閱讀不是任務,也不是單單的讀,而是讀完後問問孩子的感想,給我們複述下故事,有何啟發,有讀有思,才能更好地鍛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最後,平時多給孩子儲備些詞彙,孩子正確閱讀,堅持讀、長期讀,多觀察、多實踐,相信閱讀、寫作能力都會越來越好。
我的專欄《如何幫孩子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最新章節從腦科學領域,全面的解讀了人類閱讀之謎,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
洛克說過: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孩子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便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不可缺少的練習,在孩子身上固定下來。
這便是養成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不用藉助記憶,很容易自然地發生。孩子的閱讀習慣亦如此。所以在孩子們閱讀習慣培養時,帶著孩子正確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