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改的進一步深化,語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語文成績,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明白了閱讀對於提高孩子語文成績的幫助,會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現在的網絡也很發達,為孩子們的閱讀進一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不會挑書的,可以找到大量的書單參考,嫌買書貴的,除了去圖書館借閱,也可以輕鬆找到大量免費的電子書。
可以這麼說,只要真心想看書,基本上絕大部分孩子都能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有些家長突然發現,孩子讀了很多書,為什麼語文成績卻沒有什麼明顯的進步?
是因為看的書太少,還是因為看的都是課外書?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成兩方面來看。
首先要肯定的是,書看得太少,肯定不行。我閨蜜的孩子兩年級的時候一直寫不好作文,每次都沒法達到老師規定的字數,閨蜜很著急,託人介紹了市裡的名師,周末駕車一個多小時,帶著孩子去了名師家裡,求指導。
老師跟孩子聊了聊,就說這孩子看書太少,沒法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寫好作文,閱讀量一定要跟上,先回去看個一年書,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再來看看能不能指導。
閨蜜把這個事情告訴我之後,我覺得這個老師其實還是挺負責的。並沒有為了收學費,勉強收下孩子,然後教一堆所謂的寫作、應試技巧。
其實,如果單純想要在分數上看到進步,確實有很多技巧可以講,市面上很多補習班,提分班都是這麼搞的,但是沒有閱讀量打底,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到了一定的程度,水平還是會提不上去。
所以大量的閱讀,是基礎。
但是,單靠大量的閱讀也不行,因為閱讀只是輸入,還缺了個最關鍵的輸出環節。
為什麼輸出如此重要?因為唯有輸出,才能夠逼著孩子的大腦將大量輸入的內容進行消化、重組,將之真正化為自己的東西。
否則,讀過再多的書,沒有經過大腦的消化,這些讀進去的內容也不過就是吹過湖面的微風,也許能蕩起些微漣漪,但終究留不下多少影響。
輸出的方法有很多,身邊很多學霸、牛娃最愛用的是思維導圖。
把看過的書,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理一遍,等於把書中所有的知識都重新消化了一遍,效果自然也不同凡響。
可以這麼說,我見過的每一個習慣用思維導圖來學習的孩子,都是妥妥的學霸一枚。
但今天我要推薦的卻不是這種方法,畢竟思維導圖這個方法雖然好,卻不是每個孩子都愛用的。
甚至我可以說,大部分孩子看完書,都不會主動去做思維導圖。如果孩子不願意,家長硬讓孩子去做,反而會產生反效果,一個不好,孩子也許就更加不愛閱讀了。
哪怕孩子勉強做了,家長懂思維導圖嗎?知道怎麼指導孩子做思維導圖嗎?
而今天我要講的這個方法,相對更容易做到,效果同樣也不差,當然需要家長每天花個十分鐘左右配合一下。
怎麼配合呢?很簡單:
第一步,每天晚上吃完晚飯,和孩子聊聊天,問問孩子今天看了些什麼書,讓他用簡單的語言給你概括一下主要講了些什麼內容。
如果孩子看的是故事書,那麼就讓他講講大概的情節,也不用多,兩三句話即可。
如果看的是社科類的書籍,那就講講學到了些什麼知識點。
這一步,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大腦進一步回憶和加工當天所看過的內容,使之從書上的文字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第二步,跟孩子討論一下書中他最喜歡哪個人物,這個人物身上有什麼特點或者說優缺點;書中有哪些具體的描述體現了這些特點?
如果是社科類的書籍,沒有人物的,則可以問他對書中的哪個知識點最感興趣,為什麼?
這一步的目的在於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知道觀點需要足夠論據的支撐,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為將來進了中學寫議論文打下基礎。
第三步,讓孩子摘抄一下書中的好詞好句。
許多家長甚至包括一些老師,都會跳過前兩步,直接進行第三步。其實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好詞好句存在的意義,是讓孩子感受文字的美感,而不是讓孩子抄寫、背誦,然後原封不動的運用到作文中去,這樣做會扼殺孩子的創造能力,基本等同於鼓勵抄襲。
我對我家娃的要求是,如果有什麼好詞好句打動了你,我也希望你在作文裡面將他加工為你自己的東西之後再寫出來,當然引用名人名言和詩句除外。
以上方法,是我結合一位老師的建議再加上自家娃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目前在自家娃身上試驗下來效果還不錯,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試試。
當然,方法是好方法,關鍵還在於執行,如果做不到每天堅持,那什麼方法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