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家揭秘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因為孩子沒有「閱讀腦」

2020-09-03 卡墨尤尼創意科技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


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一個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01 文盲腦 vs. 閱讀腦


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文盲與閱讀者的大腦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和可信,科學家也是費盡了心機。實驗需要兩組被試,一組具備閱讀能力,一組不具備閱讀能力,即文盲。


然而,如果所選的文盲是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的底層民眾,或是因為某些疾病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被試與正常受過教育的被試做對比,就算結果有差異,我們也很難判定這個差異到底是因為識不識字造成的,還是兩組人生活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而造成的,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



最終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一些特殊家庭,這些家庭由於沒有錢讓所有的子女都接受教育,會選擇讓年長的姐姐在家照顧家務,而讓弟弟妹妹去讀書。科學家篩選了12名6對來自這樣家庭的親姐妹,每一對姐妹的成長環境相似,社交活動相似,性別一致,各方面都相仿佛,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是文盲而妹妹受過教育。


科學家對這6對姐妹進行了大量的測試,通過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觀察被試者的大腦激活反應。科學家發現:


受過教育的妹妹們的胼胝體後部更厚。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半球,它的增厚使兩個腦半球的信息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


不僅如此,更多的實驗也證實,健康的閱讀者,無論是中文閱讀者還是英文閱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學家稱之為「文字盒子區」。


這塊腦區不但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同時還把處理後的信息發送到相關腦區。如果你看到「糖醋小排」四個字開始口舌生津,默默流下哈剌子,這就是「文字盒子區」的功勞。越是優秀的閱讀者,「文字盒子區」對文字的激活反應也就越強烈越迅速。


02 閱讀初期的大腦 vs. 成熟的優秀閱讀腦


不僅僅文盲與閱讀者的腦結構不同。在對文字刺激的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正在學習閱讀的兒童的大腦與成熟閱讀者的大腦也大不相同。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但最開始,這種合作是不存在的。


想像有一個大倉庫,十個工人沒有明確的分工。進貨時,十個人一起上去卸貨、入庫,出貨時,十個人又一湧而上去取貨、出庫。閒的時候都閒著,忙的時候常常是都擠著在出貨,進貨卻沒人管了。因為你也進我也出的,最後帳上一團亂麻。這就是閱讀初期大腦神經的狀態。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初學閱讀的大腦中,興奮點分散且不太有規律,左右腦平衡激活,好像十個倉庫工人都認為這是自己的活兒來了,在整倉庫地跑來跑去。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倉庫經過一番管理和整頓,十個人有人負責進貨,有人負責出貨,有人負責理貨,有人負責記帳……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吞吐能力大大提高,失誤大大減少。


當大腦被改造成優秀閱讀腦時,在閱讀中的反應就像高效的倉庫一樣有序:視覺區感受到文字後,迅速將文字信息傳遞給「文字盒子區」,「文字盒子區」將文字處理後,又迅速把處理結果分發到各知覺、感覺、運動區。

成熟英語閱讀者的大腦-左腦高效處理文字信息

大腦學習閱讀的過程跟倉庫的管理改造工程相仿。最開始,腦神經的分工很粗糙,往往是多個神經元執行同一種分辨工作,最終通過學習和訓練,發展到每個神經元對有限範圍的刺激做精確反應,同時所有相關神經元又協同工作,從而掌握了快速閱讀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


「倉庫管理改造工程」相當不容易。閱讀專家認為,即便是在良好的教育加個人努力的情況下,這項工程也要耗時近十年。也就是說,整個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學校、家庭、孩子通力合作,才剛剛勉強能完成這項巨大的大腦改造工程,一方不力,都會造成工期延誤。


03 神經迴路的重建


然而,建設如此之難,推翻卻很容易。


大腦神經迴路並不像我們曾經以為的那樣,一旦建立起來就永久擁有。事實上,即使是成年人「成熟」的腦迴路,如果不經常使用,最終也會斷掉。


更悲劇的消息是,大腦也並非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所謂「只開發利用了10%」,事實是,大腦神經元是有數的,哪個都沒閒著(當然有可能是管理不利的倉庫工人那種低效的忙碌)。同時,腦神經還存在一定的競爭利用。


什麼是競爭利用呢?簡單粗暴但不十分科學準確地打個比方,一根神經元,你把它打造成只對電視劇有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文字有反應了;就算你已經把它打造成對文字有反應,但如果你長時間不閱讀,而是天天追劇,用不上多久,它對文字的反應就會消失,只對電視劇有反應。


所以,有人說大學畢業之後再也拿不起書、拿起書也看不進去,並不完全是因為懶,更大的可能是大腦閱讀迴路本來就不太牢靠,再加上長時間不用,已經斷得差不離了。


而好消息是,雖然人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而這種聯結對認知更為重要。更大的好消息是,只要學習,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八、九十歲高齡還腦袋清醒並非天賦異稟,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只是絕大多數人過早地放棄了學習。


那麼,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呢?認知學家有幾條建議給家長:


1、別讓孩子成為「詞貧」生


閱讀並不是從孩子識字那天才開始。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誤差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詞彙量。


孩子從小聽到的詞越多,未來遭遇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相反,那些「詞貧」生則有更高的機率遭遇閱讀困難、學習困難、和提早輟學。


多與孩子對話,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彙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


多給孩子讀書。任何一種語言,書面用語與口頭詞彙都大不相同。書面用語是閱讀的一大難點,如果孩子在閱讀前已經掌握了部分書面語,閱讀的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2、不要過早逼孩子識字閱讀


既然成為優秀閱讀者這麼難,又耗時這麼長,是不是越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越好?


專家的意見是:錯!


前面說過,閱讀需要眾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腦區的聯繫和合作依靠髓鞘形成。在角回區髓鞘形成前,閱讀很難發生。


雖然專家並不排除有個別孩子天賦異稟,但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角回區髓鞘形成才能基本完成。在專家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組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3、小說故事是個好東西


很多家長認為讀小說是看閒書,對學習沒啥用,是不是這樣呢?腦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實驗安排了一組被試,在十九天的實驗期,連續監測他們大腦靜息態數據。其中前五天和後五天不閱讀,中間九天閱讀小說。


實驗數據表明,在九天小說閱讀期,被試的大腦負責語言處理、故事理解、與感覺相關、與運動系統相關的幾個腦區的神經元聯結都明顯增強,而且閱讀完成後,就算後面五天沒有繼續讀小說,這種增強仍然可見。


科學家還不能確定這種增強最終會持續多久,但很明顯,經常閱讀小說能持續強化這種神經元聯結。



讀小說增強了語言處理和故事理解腦區的神經聯結很容易理解,因為閱讀肯定要動用這部分的腦區,但讀小說跟感覺腦區和運動系統腦區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這部分腦區的神經聯結也得到了加強?


對此,主持實驗的科學家格雷高裡-伯恩斯解釋:


「我們發現,在閱讀小說時,讀者仿佛『進入』了角色的身體,大腦中與感官和運動系統相連的神經會隨著角色的感覺和活動而變化。我們以前打比喻說好小說讓人感同身受。現在,我們發現,好小說可能還實實在在地在生理上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知道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所以,再也不要說看小說對學習沒有用了。


4、培養每天閱讀習慣


每天閱讀!
每天閱讀!
每天閱讀!


由於人類的大腦並非天生為閱讀而設計,閱讀腦的改造是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把左側枕-顳腦區改造成「文字盒子區」這一步,既不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一夜成形,甚至也不可能加速推進,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可能你說問:那這塊腦區原來是幹嘛的?把它改造成閱讀區會不會傷害原來的」天賦「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暫時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目前的共識是:這個腦區原本就是由於分辨極其精密的視覺細節,我們幾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極可能是利用這個腦區在叢林裡分辨動物細小的足跡差異,並由此判斷動物的大小、雌雄、去向。


所以,除非你準備讓孩子重返叢林去過野人生活,否則建議還是好好利用這塊腦區閱讀吧。

*文章來源於網絡有刪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
    導讀: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耶魯腦科學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
    >都與額葉有關腦科學家研究發現,額葉掌控著孩子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等,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理智思考。然而現在卻不大容易看到在外面玩耍的孩子了,為了去補習班,孩子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和朋友相處的機會也少了,不知要如何融入集體,不懂分享、體諒......歐美國家很早就開始了腦科學研究,他們清楚地知道讓孩子整天念書是愚蠢的事。因此學校下午通常都會讓孩子進行體育活動。
  • 新教改後,如何指導孩子課外閱讀?腦科學研究揭開「閱讀腦」真相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閱讀很重要,尤其是近兩年新教改執行,加上統編教材和新課標,課外閱讀更被提升到了一個高度熱議的教育話題。但是,我們都知道,幫助一個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真正意義上喜歡閱讀的就更是鳳毛麟角。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那麼,如何才能將原生態大腦「升級」為閱讀腦呢?我們將在今天的文章中一起探尋答案。
  • 「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耶魯腦科學家揭開!
    談到這裡,蓋吉當年性情大變的根本原因也水落石出——他控制衝動、掌握理性判斷的靈長類腦受傷了!腦科學家研究發現,額葉掌控著孩子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等,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理智思考。一個額葉發育成熟,且比較活躍的人,無論在學習能力,還是情緒控制能力方面都會表現更為傑出。以前老人家所說的「長大懂事」,大約就是指額葉發育成熟的時候。
  • 腦科學實驗揭開孩子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一個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 腦科學家告訴我們讓孩子更聰明的真相
    約翰·梅迪納是美國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也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普及大腦科學的暢銷書作家。他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揭秘了教養誤區中的若干迷思。而真相是,看DVD甚至會減少孩子的詞彙量,常與寶寶交流才會真正影響孩子的詞彙量和智商,面對面的交流更容易讓孩子掌握詞彙。 科學家建議「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許看電視」。到2003年,美國6歲以下兒童有77%每天看電視,而且兩歲以下的孩子每天接觸電子屏幕的機會也超過了2小時。
  • 少閱讀的孩子VS愛閱讀的孩子,這樣訓練幫孩子get「閱讀腦」
    生活中有這樣煩惱的家長不在少數:挑了很多課外書、精美繪本,孩子毫無閱讀興趣一看書就走神,屁股坐不住,內容看不進看完一本書一問三不知,對於內容的吸收很少所以,想讓孩子愛上閱讀、專注閱讀,我們要想辦法把孩子培養成「閱讀腦」,一個優秀的「閱讀腦」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又該如何培養?
  • 耶魯腦科學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與其上補習班,不如
    孩子的很多問題,都與額葉有關腦科學家研究發現,額葉掌控著孩子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等,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理智思考。一個額葉發育成熟,且比較活躍的人,無論在學習能力,還是情緒控制能力方面都會表現更為傑出。
  • 「孩子不愛學習,錯都在父母!」耶魯腦科學家一句話驚醒無數家長
    但是,開學一段時間後,很多家長又開始深陷孩子的種種問題:「每天一做數學題,就免不了大哭一場。」「都開學兩周了,每天上學前還要經歷一番惡戰。」「孩子升上三年級就討厭學習,成績下降,是到了叛逆期嗎?」……為什麼孩子不愛學習?
  • 哈佛腦科學專家:揭秘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根本原因在父母
    全球知名腦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提出了一個概念:「開放式大腦」。擁有開放式大腦的孩子,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學習,真誠、充分地做自己。本文中,湛廬君將這一理念梳理出來,並給到家長們具體的實操方式,希望大家對養育孩子可以有新的理解。
  • 哈佛腦科學專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
    看點:大多父母都知道「自驅力」可以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的學習,但是如何培養孩子「自驅力」?全球知名腦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尼爾·西格爾提出了概念「開放式大腦」,擁有開放式大腦的孩子,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學習,真誠、充分地做自己。
  • 專家告訴你,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腦功能區別有多大!
    她認為,閱讀能力決定了學習能力,優秀的孩子都注重發展自己的閱讀腦!什麼是閱讀腦?為什麼很多人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卻偏偏不愛閱讀?我們聽聽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專家蘭紫怎麼說。文盲腦和閱讀腦發展差異,兒童不愛閱讀的原因找到了!
  • 耶魯腦科學家:如何活化大腦,讓孩子越來越會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這是絕大部分家庭會面臨的孩子教育難題。筆者前陣子讀了一本《媽媽的悔過書》,作者在反省自己失敗教育的過程中,學了腦科學的很多知識和研究發現。其實,孩子一切「不省心」的行為都與大腦發育有關。作為父母,理解大腦的構成,掌握其發育規律,順勢而為,而不是硬頂著上。孩子那些讓你頭痛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 你還在強迫孩子愛上閱讀嗎?腦科學教你正確引導孩子喜歡讀書
    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前陣子,我聽到我家娃小玩伴的媽媽抱怨他家二寶不愛讀書:「二寶都不愛閱讀怎麼辦呢⋯⋯陪他看書,好不容易不再撕書啃書了,但後來娃就沒耐心地用腳踢來踢去,也總是一臉興趣缺缺的樣子。」我想著,那不挺好的嗎?我家娃昨天才又弄壞了一本書呢⋯⋯想我也不過就去上個廁所,快速地三分鐘衝完水回頭一看,新買的書已然面目全非(甚至不確定娃有沒有從頭到尾翻過一遍)!
  • 孩子讀了很多書,閱讀能力都不行,腦科學家:這些書讀再多都沒用
    很理解她的心情,因為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以後將逐漸減少應試記憶的題,更多的考察孩子的基礎語文素養,可以說以後比的拼的就是孩子的閱讀,閱讀、寫作能力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腦科學家破解人類閱讀之謎的彼得森試驗。
  • 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這3點就夠了
    作為一個腦科學家,洪蘭把實驗室研究出的科研成果,用淺顯的語言告訴父母。「人生好比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贏。」大腦的秘密①:閱讀,提高學習力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懂點腦科學,父母無論如何都會讓孩子擁有閱讀的能力。因為閱讀力等於學習力!
  • 耶魯腦科學家:我們的教育對天性好動的男孩不公平...
    美國腦科學家保羅 · 麥克林就提出了「三腦一體理論」,即人類大腦由「爬蟲腦」、「哺乳類腦」和「靈長類腦」這三腦組成,它們相互作用,維持著我們的生命。作為父母,理解大腦構成,掌握其發育規律,順勢而為,那些孩子們「不省心」的表現,都能迎刃而解。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洪蘭不僅是實驗心理學博士,還是一名腦科學家。一次在TED演講中,用幽默生動的方式,給我們科普了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性,教育家洪蘭指出要想激活孩子的大腦發育,離不開3種方式。壞情緒會改變孩子的大腦我們會發現一些小孩,長期在家長訓斥下長大,孩子的整個狀態是比較呆滯的,沒有作為兒童該有的陽光活潑。洪蘭對於家長帶給孩子負面情緒提出了質疑,家長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會讓孩子大腦中的聽覺皮質發生改變,從而影響發育。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著名的腦科學家洪蘭研究頗多。:運動、閱讀和遊戲一、閱讀閱讀是公認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有科學家認為,想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要儘量使用之間刺激,因為這裡的神經元對應的是大腦皮層因此我認為給孩子玩的遊戲,既能讓左右腦均衡發展,又能鍛鍊孩子的手、眼、腦協調能力。在我給孩子挑選的眾多遊戲中,我認為《幼兒左右腦開發》這套遊戲書是最符合標準的。
  • 孩子頭大就聰明?腦科學家:錯!想要娃聰明,用這3招激活大腦
    著名的腦科學家、心理學教授洪蘭說,在統計學上,腦袋大小和聰明的關係係數只有0.34,只有12%的IQ可以歸因到腦體積的大小。 舉個例子,我們普通人的腦重大約在1400g,愛因斯坦的腦重才1230g,大文豪屠格涅夫腦重為20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