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實驗揭開孩子不愛閱讀的真相:「讀書人」的大腦與普通人截然不同!

2021-02-07 閱讀第一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

關注閱讀第一,進入公眾號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幾乎人人都知道閱讀對學業很重要、對成長很重要,但現實生活中真的喜歡閱讀的人仍然是少數,喜歡閱讀的孩子就更是鳳毛麟角。

為什麼?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

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一個人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佐撰 本文作者▲(點擊圖片直接進入「問達人」頁面,寫下關於閱讀、育兒的困惑佐撰老師在線幫您解答)

文盲腦 vs. 閱讀腦

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文盲與閱讀者的大腦生理結構存在顯著差異。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和可信,科學家也是費盡了心機。實驗需要兩組被試,一組具備閱讀能力,一組不具備閱讀能力,即文盲。

然而,如果所選的文盲是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的底層民眾,或是因為某些疾病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能力,那麼,這樣的被試與正常受過教育的被試做對比,就算結果有差異,我們也很難判定這個差異到底是因為識不識字造成的,還是兩組人生活環境和人生閱歷不同而造成的,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

最終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一些特殊家庭,這些家庭由於沒有錢讓所有的子女都接受教育,會選擇讓年長的姐姐在家照顧家務,而讓弟弟妹妹去讀書。

科學家篩選了12名6對來自這樣家庭的親姐妹,每一對姐妹的成長環境相似,社交活動相似,性別一致,各方面都相仿佛,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是文盲而妹妹受過教育。

科學家對這6對姐妹進行了大量的測試,通過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觀察被試者的大腦激活反應。科學家發現:

受過教育的妹妹們的胼胝體後部更厚。胼胝體連接左右大腦半球,它的增厚使兩個腦半球的信息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

不僅如此,更多的實驗也證實,健康的閱讀者,無論是中文閱讀者還是英文閱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學家稱之為「文字盒子區」。 

這塊腦區不但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同時還把處理後的信息發送到相關腦區。如果你看到「糖醋小排」四個字開始口舌生津,默默流下哈剌子,這就是「文字盒子區」的功勞。越是優秀的閱讀者,「文字盒子區」對文字的激活反應也就越強烈越迅速。

閱讀初期的大腦 vs. 成熟的優秀閱讀腦

不僅僅文盲與閱讀者的腦結構不同。在對文字刺激的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正在學習閱讀的兒童的大腦與成熟閱讀者的大腦也大不相同。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但最開始,這種合作是不存在的。

想像有一個大倉庫,十個工人沒有明確的分工。進貨時,十個人一起上去卸貨、入庫,出貨時,十個人又一湧而上去取貨、出庫。閒的時候都閒著,忙的時候常常是都擠著在出貨,進貨卻沒人管了。因為你也進我也出的,最後帳上一團亂麻。這就是閱讀初期大腦神經的狀態。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初學閱讀的大腦中,興奮點分散且不太有規律,左右腦平衡激活,好像十個倉庫工人都認為這是自己的活兒來了,在整倉庫地跑來跑去。

▲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倉庫經過一番管理和整頓,十個人有人負責進貨,有人負責出貨,有人負責理貨,有人負責記帳……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吞吐能力大大提高,失誤大大減少。

當大腦被改造成優秀閱讀腦時,在閱讀中的反應就像高效的倉庫一樣有序:視覺區感受到文字後,迅速將文字信息傳遞給「文字盒子區」,「文字盒子區」將文字處理後,又迅速把處理結果分發到各知覺、感覺、運動區。

▲成熟英語閱讀者的大腦-左腦高效處理文字信息▲

大腦學習閱讀的過程跟倉庫的管理改造工程相仿。最開始,腦神經的分工很粗糙,往往是多個神經元執行同一種分辨工作,最終通過學習和訓練,發展到每個神經元對有限範圍的刺激做精確反應,同時所有相關神經元又協同工作,從而掌握了快速閱讀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

「倉庫管理改造工程」相當不容易。閱讀專家認為,即便是在良好的教育加個人努力的情況下,這項工程也要耗時近十年。也就是說,整個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學校、家庭、孩子通力合作,才剛剛勉強能完成這項巨大的大腦改造工程,一方不力,都會造成工期延誤。

神經迴路的重建

然而,建設如此之難,推翻卻很容易。

大腦神經迴路並不像我們曾經以為的那樣,一旦建立起來就永久擁有。事實上,即使是成年人「成熟」的腦迴路,如果不經常使用,最終也會斷掉。

更悲劇的消息是,大腦也並非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所謂「只開發利用了10%」,事實是,大腦神經元是有數的,哪個都沒閒著(當然有可能是管理不利的倉庫工人那種低效的忙碌)。同時,腦神經還存在一定的競爭利用。

什麼是競爭利用呢?簡單粗暴但不十分科學準確地打個比方,一根神經元,你把它打造成只對電視劇有反應,它就不可能再對文字有反應了;就算你已經把它打造成對文字有反應,但如果你長時間不閱讀,而是天天追劇,用不上多久,它對文字的反應就會消失,只對電視劇有反應。

所以,有人說大學畢業之後再也拿不起書、拿起書也看不進去,並不完全是因為懶,更大的可能是大腦閱讀迴路本來就不太牢靠,再加上長時間不用,已經斷得差不離了。


而好消息是,雖然人腦神經元的數量有限,但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聯結卻可以很多很多,而這種聯結對認知更為重要。更大的好消息是,只要學習,大腦終生都可以建立新的聯結。八、九十歲高齡還腦袋清醒並非天賦異稟,其實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只是絕大多數人過早地放棄了學習。

那麼,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呢?認知學家有幾條建議給家長:

👉別讓孩子成為「詞貧」生

閱讀並不是從孩子識字那天才開始。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誤差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詞彙量。

孩子從小聽到的詞越多,未來遭遇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相反,那些「詞貧」生則有更高的機率遭遇閱讀困難、學習困難、和提早輟學。

多與孩子對話,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彙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

多給孩子讀書。任何一種語言,書面用語與口頭詞彙都大不相同。書面用語是閱讀的一大難點,如果孩子在閱讀前已經掌握了部分書面語,閱讀的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既然成為優秀閱讀者這麼難,又耗時這麼長,是不是越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越好?

專家的意見是:錯!

前面說過,閱讀需要眾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腦區的聯繫和合作依靠髓鞘形成。在角回區髓鞘形成前,閱讀很難發生。

雖然專家並不排除有個別孩子天賦異稟,但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角回區髓鞘形成才能基本完成。在專家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組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很多家長認為讀小說是看閒書,對學習沒啥用,是不是這樣呢?腦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實驗安排了一組被試,在十九天的實驗期,連續監測他們大腦靜息態數據。其中前五天和後五天不閱讀,中間九天閱讀小說。

實驗數據表明,在九天小說閱讀期,被試的大腦負責語言處理、故事理解、與感覺相關、與運動系統相關的幾個腦區的神經元聯結都明顯增強,而且閱讀完成後,就算後面五天沒有繼續讀小說,這種增強仍然可見。

科學家還不能確定這種增強最終會持續多久,但很明顯,經常閱讀小說能持續強化這種神經元聯結。

讀小說增強了語言處理和故事理解腦區的神經聯結很容易理解,因為閱讀肯定要動用這部分的腦區,但讀小說跟感覺腦區和運動系統腦區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這部分腦區的神經聯結也得到了加強?

對此,主持實驗的科學家格雷高裡-伯恩斯解釋:

「我們發現,在閱讀小說時,讀者仿佛『進入』了角色的身體,大腦中與感官和運動系統相連的神經會隨著角色的感覺和活動而變化。我們以前打比喻說好小說讓人感同身受。現在,我們發現,好小說可能還實實在在地在生理上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知道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所以,再也不要說看小說對學習沒有用了。

由於人類的大腦並非天生為閱讀而設計,閱讀腦的改造是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把左側枕-顳腦區改造成「文字盒子區」這一步,既不可能發生基因突變一夜成形,甚至也不可能加速推進,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可能你說問:那這塊腦區原來是幹嘛的?把它改造成閱讀區會不會傷害原來的」天賦「呢?

這個問題科學家暫時還沒有最終的定論,但目前的共識是:這個腦區原本就是由於分辨極其精密的視覺細節,我們幾十萬年前的老祖宗極可能是利用這個腦區在叢林裡分辨動物細小的足跡差異,並由此判斷動物的大小、雌雄、去向。

所以,除非你準備讓孩子重返叢林去過野人生活,否則建議還是好好利用這塊腦區閱讀吧。

參考資料:

[1]《Proustand the Squid》byMaryanne Wolf

[2]《Reader,Come Home》byMaryanne Wolf

[3]《腦與閱讀》by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4] Short-and Long-Term Effects of a Novel on Connectivity in the Brain

相關焦點

  • 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
    導讀: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腦科學家揭露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如何讓孩子擁有「閱讀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新教改後,如何指導孩子課外閱讀?腦科學研究揭開「閱讀腦」真相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閱讀很重要,尤其是近兩年新教改執行,加上統編教材和新課標,課外閱讀更被提升到了一個高度熱議的教育話題。但是,我們都知道,幫助一個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真正意義上喜歡閱讀的就更是鳳毛麟角。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那麼,如何才能將原生態大腦「升級」為閱讀腦呢?我們將在今天的文章中一起探尋答案。
  • 腦科學家揭秘孩子不愛看書的真相:因為孩子沒有「閱讀腦」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這種改造不僅僅只是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直接用眼睛觀察得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
  • 閱讀能讓孩子變聰明嗎?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英國有句諺語,叫做「閱讀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短短一句話說明了閱讀對於開發鍛鍊頭腦的重要性,狄德羅也曾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從古至今,閱讀一直被看之為重要獲取知識增長和智慧的來源。在教育孩子中,讓孩子愛好閱讀、學會閱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因為閱讀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提升智力的有效方法。
  • 閱讀能讓孩子變聰明嗎?腦科學:科學閱讀重塑孩子大腦,提升智力
    英國有句諺語,叫做「閱讀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短短一句話說明了閱讀對於開發鍛鍊頭腦的重要性,狄德羅也曾說過,「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從古至今,閱讀一直被看之為重要獲取知識增長和智慧的來源。
  • 哈佛腦科學專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真相
    看點:大多父母都知道「自驅力」可以讓孩子自覺又主動的學習,但是如何培養孩子「自驅力」?全球知名腦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尼爾·西格爾提出了概念「開放式大腦」,擁有開放式大腦的孩子,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學習,真誠、充分地做自己。
  • 「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耶魯腦科學家揭開!
    本文分享暢銷書《媽媽的悔過書》的乾貨,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1848年,25歲的蓋吉是美國佛蒙特州一家鐵路公司的工頭,他是一位能力出眾、人品受到肯定的年輕人。某天工人們用炸彈炸裂碎石的過程中,意外導致重達6公斤的鐵棒穿過蓋吉左側的臉頰,並貫穿了他的頭部。神奇的是,沒過多久,蓋吉從倒下的地方重新站了起來.經過治療,蓋吉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
  • 孩子不愛閱讀,「速讀訓練」有效嗎?讓孩子愛讀書,你要這樣做
    最近她接觸到一些「速讀訓練」和「全腦閱讀」的培訓班廣告,看上去很科學的樣子,問我們有沒有必要讓孩子去學。我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媽媽焦急的心情。孩子不愛讀書確實是讓很多家長苦惱的事,尤其孩子大了,越來越不好管教,而功課又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會不會閱讀就決定了成績好不好。那麼,孩子不擅長閱讀,可以快速地訓練出來嗎?
  • 如何開發孩子大腦潛能,美國加州腦科學家提出三條建議
    大腦是人身體器官中最重要的部分,即使是平凡普通的人只要正確開發使用大腦,也會發揮無窮無盡的能力,甚至越是普通人的大腦越具有那些聰明人所不具備的更大潛在能力。因為聰明優秀的人往往因為在某些方面已經得到認可,而不再努力開發大腦其他的潛能。
  • 耶魯腦科學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
    比如,若總是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被愛的,你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探索、遊戲與合作。反之,如果你總是受到驚嚇、感覺被排斥、被攻擊的話,你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感知恐懼、拋棄。哺乳類腦,會受嬰兒自身的基因和生活經歷的影響。
  •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腦科學家手把手教你變聰明
    讀過很多書,卻不知道如何活用於人生?怎麼通過閱讀來改變現狀?閱書無數的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認為,用恰當的方法讀書,能夠磨練語言能力,鍛鍊大腦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更睿智地生活。而這正是《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的核心所在。
  • 耶魯腦科學家揭開「孩子不愛學習」的秘密:與其上補習班,不如
    其實,孩子一切「不省心」的行為都與大腦發育有關。作為父母,理解大腦的構成,掌握其發育規律,順勢而為,而不是硬頂著上。孩子那些讓你頭痛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本文分享我的一些讀書筆記,乾貨滿滿!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蓋吉答應死後可解剖研究他的大腦。至今蓋吉的頭蓋骨與鐵棒仍保存在哈佛醫學院的博物館中。最終的研究結果,對人類的腦科學發展產生了巨大貢獻。
  • 你還在強迫孩子愛上閱讀嗎?腦科學教你正確引導孩子喜歡讀書
    孩子為什麼不愛閱讀?前陣子,我聽到我家娃小玩伴的媽媽抱怨他家二寶不愛讀書:「二寶都不愛閱讀怎麼辦呢⋯⋯陪他看書,好不容易不再撕書啃書了,但後來娃就沒耐心地用腳踢來踢去,也總是一臉興趣缺缺的樣子。」哎,這麼小的娃,還不知道什麼叫做閱讀呢。對他們來說,書本就像玩具一樣。在還看不懂字前硬逼著娃讀書,也怪不得孩子天天扭來扭去不肯聽呢。閱讀是什麼?
  • 閱讀第一招募教育觀察員!期待有趣、有料、有觀點的你
    可以用三個詞概括:理性客觀– 尊重事實,注重邏輯,條分縷析,娓娓道來,不情緒化;理念先進– 能夠帶給大家新知的教育觀,而不是老八股;普遍實用– 接地氣,能給很多人帶來現實參考加分項:有趣有料有觀點!反映在具體寫作方式上,就是「不說教,不灌輸,深入淺出說故事,舉例子,講道理」。
  • 揭開孩子閱讀障礙的真相:讀不懂、讀不深,是大腦的記憶區出了問題!
    族長仔細看了看問題,原來是孩子的閱讀理解出現的偏差。我也向身邊的朋友、老師請教了相關的專業知識,後來發現,閱讀理解是小學階段的孩子普遍有的一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解答大家為何孩子的閱讀不夠深入,讀不懂書的原因,跟著族長一起來看看吧。俄國劇作家克尼雅日寧說:讀書有三種,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懂書上所沒有的東西。
  • 教育家洪蘭:3-6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除了閱讀,還有遊戲
    提起洪蘭這個名字相信大部分想到的都是那個3年前火爆全網的TED演講,洪蘭她是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腦科學家,腦科學在我們平常是一個很難接觸到的領域,但是洪蘭教授卻用生動幽默、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為我們講解,讓大家明白了男女大腦結構的不同,拉近了普通人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 少閱讀的孩子VS愛閱讀的孩子,這樣訓練幫孩子get「閱讀腦」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認知心理學家通過試驗得知,同性別的孩子,接受不同頻度的閱讀刺激,胼胝體的厚度存在明顯差異。經常閱讀的孩子,其大腦胼胝體的厚度要厚於不經常閱讀的孩子,胼胝體增厚會使得左右腦信息傳遞更迅速高效。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式
    大腦發育是非常深奧的,是我們很難接觸到的科學領域。著名的教育家洪蘭不僅是實驗心理學博士,還是一名腦科學家。因為在實驗上發現,人在處於121分貝的環境中待七秒鐘,聽神經細胞就死亡了。所以,家長的大聲訓斥,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 專家告訴你,閱讀和不閱讀的孩子腦功能區別有多大!
    樂讀君推薦| 作者:蘭紫閱讀和不閱讀,大腦會呈現不一樣的變化!說這話的人,是樂讀君非常喜歡的一位教育領域專家--蘭紫。蘭紫在小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領域深耕10年,長期致力於小學生學習問題研究,曾受CCTV、騰訊教育等數十家媒體專訪報導,也是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教研員。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除了閱讀還有這2種方法
    想讓孩子更聰明,是幾乎所有家長育兒的追求。孩子出生不久後就一直行走在大腦發育的路上,家長就像是孩子的引路人,家長選擇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大腦發育的結果。如何更科學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成為家長們共同思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