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閱讀很重要,尤其是近兩年新教改執行,加上統編教材和新課標,課外閱讀更被提升到了一個高度熱議的教育話題。
但是,我們都知道,幫助一個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不容易,尤其是孩子,真正意義上喜歡閱讀的就更是鳳毛麟角。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那麼,如何才能將原生態大腦「升級」為閱讀腦呢?我們將在今天的文章中一起探尋答案。
認知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人們不愛閱讀是因為:
人的大腦並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腦」需要長達十餘年、循序漸進地努力,才能完成。
這不僅僅只是進行認知層面的改變,更是要進行用眼睛可以直接觀察到、用儀器測試得到的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
事實上,認知腦神經學家證實,沒有經歷大腦生理結構的改變,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
01 非閱讀腦vs閱讀腦
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不識字、沒有閱讀能力的人與閱讀愛好者的大腦生理結構,確實存在顯著差異。
科學家在葡萄牙發現一些特殊家庭,這些家庭由於沒有錢讓全部子女都接受教育,會選擇讓年長的姐姐照顧家務,而讓弟弟妹妹去學校讀書。因此,科學家就篩選了6對來自這樣家庭的親姐妹,每一對姐妹的成長環境相似,社交活動相似,性別一致,各方面都相仿,唯一的差別就是——姐姐不識字,而妹妹受過教育。
科學家對這6對姐妹進行了大量的測試,通過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觀察她們的大腦激活反應。科學家發現:
受過教育的妹妹們的胼胝體後部更厚。胼胝體連接著左右大腦半球,它的增厚使兩個腦半球的信息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
不僅如此,更多的實驗也逐步證實,一個健康的閱讀者,無論是中文閱讀者還是其他語言閱讀者,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左側枕-顳區,打造出一小塊專門處理文字信息的腦區,腦神經學家稱之為「文字盒子區」。
這塊腦區不但接受和處理文字信息,同時還把處理後的信息發送到相關腦區。假如你看到「紅燒獅子頭」這幾個字開始口舌生津,默默流下口水,這就是「文字盒子區」起了作用。越是優秀的閱讀者,「文字盒子區」對文字的激活反應也就越強烈越迅速。
02 閱讀初期的大腦vs成熟的優秀閱讀腦
不僅是毫無閱讀能力的人和閱讀愛好者的腦結構不同。在對文字刺激的反應和處理過程方面,正在學習閱讀的兒童的大腦和成熟閱讀者的大腦也大不相同。
閱讀,是一件需要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等各腦區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完成的腦力活動。但在最開始,這種合作其實是不存在的。
舉個例子來解釋,就好像有一個大的存儲倉庫裡,有十幾個工人,但是沒有明確的分工。進貨時,十幾個人一起上去卸貨、入庫,出貨時,十幾個人又一湧而上去取貨、出庫。這樣一來,閒的時候都閒著,忙的時候都擠著在出貨,進貨卻沒人管了,最後導致一團亂麻。
這,其實就是閱讀者在初期大腦神經的狀態。
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初學閱讀的大腦中,興奮點分散並且不太有規律,左右腦的平衡激活,就好像那十幾個人的倉庫,一有進貨出貨,工人都以為這是自己的活兒,在整個倉庫中跑來跑去。
▲ 閱讀新手的大腦-左右腦平衡激活
當大腦被逐漸改造成優秀閱讀腦時,在閱讀中的反應就像高效的倉庫一樣有序:有人負責進貨,有人負責出貨,有人負責理貨,有人負責記帳……,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吞吐能力大大提高,失誤也大大減少。
這時,視覺區感受到文字,迅速將信息傳遞給「文字盒子區」,「文字盒子區」將文字處理後,又迅速把處理結果分發到各知覺、感覺、運動區。
▲ 成熟閱讀者的大腦-左腦高效處理文字信息
那麼,對於家長來說,怎麼科學地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呢?認知學家給出了幾條建議:
01 別讓孩子成為「詞貧」生
其實,閱讀並不是從孩子識字那天才開始的。閱讀專家發現,有一個指標可以在孩子還不認字時就能預測孩子未來閱讀能力,而且誤差還很小。
這個指標就是詞彙量。這裡說的詞彙量並不是孩子識字量,而是文本語言累積程度。
孩子從小聽到的文本語言詞彙越多,未來遇到閱讀困難的可能越低,閱讀成就越高。
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對話,或者孩子可以到專業閱讀輔導機構,多與專業的閱讀導師交流。
在輕鬆愉悅的氛圍裡,專業的閱讀導師會根據孩子閱讀水平,對於閱讀啟蒙階段的孩子多使用豐富的語言,哪怕孩子不能完全聽懂,豐富詞彙的刺激對孩子的語言也大有益處。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多為孩子讀書。任何一種語言,書面用語與口頭詞彙都大不相同。而書面用語是人們閱讀的一大難點,如果孩子在閱讀前已經掌握了部分書面語,閱讀的難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02 不要過早逼孩子識字閱讀
既然成為優秀閱讀者這麼難,又耗時這麼長,是不是越早開始教孩子識字越好?
專家的意見是:錯!
閱讀需要眾多的腦區合作才能完成,不同腦區之間的聯繫和合作依靠髓鞘形成。在角回區髓鞘形成前,閱讀很難發生。
雖然專家並不排除有個別孩子天賦異稟,但絕大多數正常的孩子要到5-7歲角回區髓鞘形成才能基本完成。在專家對照研究中發現,一組不顧孩子大腦的生理成熟度而超前識字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後,閱讀能力基本被普通孩子反超。
03 小說故事是個好東西
在很多家長的認知中,都覺得孩子讀小說對學習沒啥用處,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腦神經學家通過實驗確定,閱讀小說可以增強腦神經的聯結!
讀小說增強了人們語言處理和故事理解腦區的神經聯結,這一點我們不難理解,因為閱讀肯定要動用這部分的腦區,但讀小說跟感覺腦區和運動系統腦區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這部分腦區的神經聯結也得到了加強?
對此,主持實驗的科學家格雷高裡-伯恩斯解釋:
「我們發現,在閱讀小說時,讀者仿佛『進入』了角色的身體,大腦中與感官和運動系統相連的神經會隨著角色的感覺和活動而變化。我們以前打比喻說好小說讓人感同身受。現在,我們發現,好小說可能還實實在在地在生理上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我們已經知道,神經元的聯結是人類認知的重要生理基礎,聯結越多越穩固,人就越聰明。所以,再也不要說看小說對學習沒有用了。
04 培養每天閱讀習慣
特此強調:要每天閱讀!
由於人類的大腦並非天生為閱讀而設計,而閱讀腦的改造又是個長期的過程。尤其是把左側枕-顳腦區改造成「文字盒子區」這一步,既不可能發生基因突變而一夜成形,也不可能加速推進,唯一不變的法門就是每天閱讀,不斷刺激,不斷訓練。
所以,好好利用這塊腦區閱讀,幫孩子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吧。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閱讀,困惑於如何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那麼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的閱讀機構吧!
你有過和孩子一同閱讀的經歷嗎?是否曾有意識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和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