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曉紅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景區作為旅遊活動的剛性需求和旅遊經濟的本底資源,迫切需要面向新時代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2019未來景區發展論壇暨莫幹山民宿研討會」上表示,資本攻城略地、技術狂飆突進的時代已經過去,智慧、匠心和品質將是景區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旅遊景區未來應進一步加強與目的地生活的有機連結,白天以空間平衡時間,夜晚以時間延展空間,通過新供給與新需求的互動培育更多高黏性客戶群體。
伴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景區供給的類型和數量也進入了持續高速增長的新通道。撲面而來的競爭和引流的巨大市場壓力讓越來越多的景區與OTA走到了一起,這些戰略舉措確實為景區注入了更多的市場意識和營銷動能。
戴斌指出,從總體上看,包括OTA在內的旅行商並沒有為整個行業帶來新的需求增長,像「一元門票」之類的大戰,只是讓既有需求在一定階段向特定景區集聚,即:為旅遊景區做了增量的優化,讓需求沿著需求曲線移動,並沒有推動整個需求曲線向上移動。
中國旅遊研究院連續40個季度監測顯示,空間擁堵、體驗感下降、人性化服務不足、紀念品和旅遊購物同質化、娛樂項目不夠豐富等,都是遊客對景區負面評價的關鍵詞。這些批評反映廣大遊客參與感、獲得感和體驗感不足的同時,也寄託了國民大眾對景區創新、創意和創造的期盼。
基於對大眾旅遊、全域旅遊、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新時代的綜合研判,戴斌認為,景區觀光遊覽仍然是旅遊市場的剛性需求,但是會進入增長平穩、需求分類與消費分層的新階段。景區開發仍然會是投資熱點,但是單體投資門檻會越來越高、更多投資主體會跨界而來,進入到增量投資帶動存量優化的新周期。景區還會繼續駐留在旅遊經濟的舞臺上,但不會像過去那樣自動居於舞臺的中心。
戴斌建議,旅遊景區要敢於也要善於向科學技術和文化創意要動能。文化可以豐富旅遊景區內涵,也可以延展旅遊景區的邊界。文化創意一旦與旅遊供給發生融合,就會發生質的化學反應。有了文化,旅遊景區才不再只是美麗的自然空間,而是具有高貴靈魂和價值取向的人文場所。在文化和旅遊真融合、深融合和有效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市場主體積極擔當和主動作為,更需要科學技術的催化與推動。大數據成功地將文化需求轉換為旅遊供給,人工智慧給遊客帶來了便捷的服務和全新體驗,5G時代的萬物互聯開始重構旅遊景區的生態系統,一個旅遊景區自我賦能、自我進化的時代正在到來。
「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要在旅遊吸引物和資源普查的基礎上,儘快出臺旅遊景區分類標準,提出以生產安全、意識形態底線和遊客權益保障的準入要求。」戴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