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在想什麼?

2020-09-30 聆雲心理

上期寫文章談到了孩子對自己的憤怒,有個同事看了後跟我探討,提出了她的一些看法,讓我有了些新的思考——那就是,在當今的主流環境下,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是不好的」、「不原諒你」、「我今天可以做個壞寶寶」,這些話真的讓人很難接受。

似乎我們這時候應該去制止孩子這樣表達,並且告訴他這是不可以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告訴他們我們要講禮貌,要尊敬父母等等。



那麼為何當小小茅這樣表達的時候,我的內心沒有憤怒?反而感覺到有一點點欣慰呢?

想啊想……


首先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對自己有比較穩固的自我評價,所以我不會因為孩子的否認、攻擊,而從內心否定自己。因此我能夠跳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去看到她,看到小小茅的勇敢表達以及對我的充分信任。


我很欣慰的是當她覺察到內心的感受,可以直接表達出來,讓我看到她的內外一致。同時在小小茅的表達裡,也感覺到她是可以察覺到我其實能夠承受她的指責,所以她才那麼坦然地表達自己。


當回到我們自己作為子女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有對父母感到不滿的時候,但是我們通常不敢、不會表達,我們下意識地擔心父母會因此生氣,因此而責備自己,所以我們不自覺地試圖去討好父母,壓抑不滿,甚至也會告訴自己,父母都是為我們好的,我們希望跟父母維持一個和諧的關係。

對於衝突,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我們都會想要去迴避衝突,但當我們迴避了表面上的衝突,內心的那些不滿去哪裡了呢?通過什麼方式表達了呢?現實中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通過行為來表達,比如:無意識忘記父母交代的事情,無意識的闖一些禍讓父母去解決等。

當孩子表達對我們的不滿時,我們立刻回擊,或者教育他,這個時候我們又是在想什麼呢?是什麼樣的想法促使我們的行為?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我們可以去想自己在擔心什麼?是擔心孩子以後會走上歧途?或者擔心他們不再尊重我們、不再需要我們?重要的是,這些擔心是源自我們自己內心的,它不一定會成真,也不一定會是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就好像小小茅她總是這一刻對我表達不滿,下一刻仍會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愛你。」

在孩子心中,就算是個不完美的媽媽,她仍會愛你的。


當我寫到這裡,我其實也會意識到,作為一個母親,自己內在的覺察、堅定也特別重要,當孩子拒絕或者表達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內在堅定,這些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也會降低,因為我好還是不好,不是由你一時的評價決定的,我們的內在有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正因為此,我才能跳出來,去欣賞孩子的全然表達。


還記得昨天晚上,我在聽課,小小茅一直想要讓我講故事,我告訴她我在聽課,現在不行,讓她等一會,她很生氣的說:「不行,就要你講」。我不忍拒絕,勉強給她講了一會兒,但是我發現自己好難受,無法聽課,於是我很堅定地告訴她:「寶寶,我很難受,我要聽課,我做不到給你講故事。」我在表達的時候也帶著惱怒的情緒,然後沒想到她立刻回應說:「那好吧。」就同意了。那一刻我真的很驚訝於她的快速妥協,而我事後回憶起來這個過程發現,孩子並不是不能承受拒絕的,她們的適應能力也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有一天讀繪本《我媽媽》,裡面有一句話「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小小茅問我什麼意思,我表達了我自己的理解,就是這個媽媽會生氣,生氣起來很兇,然後小小茅立刻就說:「我媽媽也是這樣。」然後模仿了我生氣的樣子,臉板下來,說:「小小茅,我生氣了。」我開始哈哈大笑,真的模仿得太像了,接著我們就像談論一個日常生活事件一樣去談論彼此的生氣,談論家裡的每個人是如何生氣的,小小茅一直哈哈大笑,我也在想,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有高興,還有生氣,生氣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媽媽B:我和孩子之間從沒迴避過死亡,死亡本來是怎樣就怎樣的,在她想知道的時候不要刻意迴避。媽媽C: 我之前都跟女兒說,科學家在發明長生不老藥,她問我什麼時候發明出來,我說你18歲的時候。現在她12歲了,前幾天我問她:世界上有沒有長生不老藥?她說:沒有的,人都要死的,這是生命的規律,但是人的思想可以活在電腦裡,以後都數位化了......
  • 14歲男孩被母親扇打後跳樓:我們為什麼會忍不住攻擊孩子?
    而事實是,當我們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怒氣衝衝,這時候我們大腦的原始部分就開啟了自動化「戰鬥」模式,它劫持了我們,調動幾乎一切的能量去攻擊孩子,指責、嘲諷、辱罵、威脅、甚至毆打。那大腦的理智部分呢?簡而言之,就是當孩子的某些言語或行為,激起了我們的暴怒、生氣或者只是不悅,我們往往就會在這些情緒的驅使之下,無意識地去攻擊孩子。是的,攻擊。攻擊的方法有很多:指責、批評、嘲笑、呵斥、辱罵、威嚇,當然,有時還會打。「你怎麼能幹出這種事!?」
  • 畢業的時候,我們在想些什麼?
    @某市場經理這半年來,每當閒下來的時候,我都會想,到底自己要怎樣去面對畢業。學校,簡直是個奇怪的地方,一直總想掙脫的身份,總想逃離的場所,到真的要結束時,卻突然覺得恍然若失。因為經歷越多,我們會越懂得,能在一起不容易,分別越多,我們越能理解,再見一面多渺茫。我告訴自己要最後離校,走之前儘量送走每一個重要的人,因為不確定,走的人還會不會回來,如果不送,或許這輩子也都不會再見了。我本以為我也會哭,在最後一個狂歡的夜晚。曾經我想過很多種方法抑制自己的淚水,酒意闌珊時才明白,比害怕自己哭出來,更難接受的是,看見別人在你面前流眼淚。
  • 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 當我們談論二次元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精神汙染」,來自《新世紀福音戰士》(EVA),受到精神攻擊之後,心理徹底崩潰。比如微博走紅 Doge 就是典型的精神汙染。如果想做年輕人的生意,卻無法融入二次元文化,你有可能一瓶可樂也賣不出去。二次元已經逐漸從亞文化進攻到主流—— B站的崛起,動畫電影在院線的成功,越來越多的人在交流中說著你似懂非懂的話。當務之急就是補補課,不用抱著了解二次元在想什麼的野心,但至少他們說的話,從此你偶爾能聽懂了。單向編輯部為你準備了二次元詞彙百科,能幫多少是多少。
  • 「我們不是暴徒啊,為何有內地同胞攻擊我們?」
    朋友說,對於我們來講,不是好事。是啊,對於我們這些真心希望兩地交融、希望兩地和諧的人來講,不是好事。朋友繼續說,以後到內地會不會被他們歧視啊?我說,你想多了,不用等到以後,現在分分鐘被人誤會,會問你為什麼要搞港獨?
  • 當我們在焦慮教育的時候,我們在焦慮什麼?
    今年上小學的孩子,他們的退休年份基本在2079年。你能切實想像從2020到2079之間的變化嗎?而我們的孩子,必將切實經受這些變化的考驗。——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提倡,我們要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教育學家,TED知名演講人肯•羅賓遜提出,我們要反思我們的教育模式,要成為放眼未來的家長。艾莉森•高普尼克在著作《園丁與木匠》中,提出兩種教育模式:木匠式育兒和園丁式育兒。
  •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問她:你想媽媽嗎?不說話。依舊把頭靠在我的肩膀上。開始逗她玩,以後就開始笑嘻嘻,舉高高,就開始笑出聲音。其實孩子比想像中的更愛我們。一晚上,都要我抱抱。以前沒有結婚生娃的時候,看到朋友的寶寶,只要媽媽在身邊,總要撒嬌,一天哭鬧好幾回。
  • 想替孩子問家長一句話:什麼時候我們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舉個例子:前不久下班回家監督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平常監督孩子做作業我都是坐在旁邊看自己的書,這樣孩子有什麼問題的時候,也可以馬上都來詢問我。但是那天因為工作的原因比較忙碌,要打視頻電話,所以就選擇在外面,也就無暇去顧及孩子做作業的狀態。
  • 當我們懷念青春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
    可是那個時候我不明白。 我遇到了一些非常真誠的友誼,雖然那個時候我們都自顧不暇,但情誼永遠留在那裡,回憶非常溫暖人生。 好朋友之一的L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我們經常互通信息,雖然日常生活也捉襟見紂,但她給我寄來了我最想讀的書。 好朋友之一的H在宜昌師專,除了通信外,還到學校來看過我。我們也在新年的時候相約見面,會聊一聊心底最隱藏的秘密。
  • 當我們在懷念科比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
    換句話說,當我們在懷念科比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在我看來,不是因為他是巨星,這個世界有太多這樣的巨星;而是因為他更像是凡人,像是我們身邊的一個人。幾乎每個人想到科比的時候,都會先想到凌晨四點的洛杉磯這個梗,其實按照科比妻子瓦妮莎的說法,這只是一個梗,並不代表科比每天早上都會這個時候起床練球。
  • 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
    導讀: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我們教孩子如何生活的時候,孩子卻在教我們生活的意義!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我們說「缺愛」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中午等咖啡的時候,聽到不遠處的一對情侶吵架。一開始無非是些小女生的埋怨。忽然女孩就哭了起來,在周圍人好奇的目光下,男生的臉上有了窘色,硬著頭皮安慰了幾句勸不住,也明顯火起,聲音越來越大:「你成天說你缺愛缺愛,可我不是愛著你呢嗎,好好的不行嗎?為什麼要作呢?」我本想聽聽女孩會怎麼回答,無奈服務員已經第三遍叫到了我的號,只能略帶不甘心的離開。
  • WPA2被破解、KRACK攻擊又曝光:我們該知道些什麼?
    無處不在的 Wi-Fi 為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最新曝光的 WPA2 加密協議被破解和「重裝密鑰攻擊」(KRACK)卻給我們投下了很深的陰影。比利時研究人員 Mathy Vanhoef 披露並演示了 WPA2「KRACK」攻擊背後的代碼,在全球幾乎巨量無線網絡設備躺槍、且暫時沒有更新修復的情況下,這意味著 Wi-Fi 物理覆蓋範圍內的黑客們可以隨時向脆弱的網絡發起攻擊,監聽、竊取敏感數據(比如帳號 / 密碼)、甚至篡改網絡數據和植入惡意軟體。(1)如何發生?
  • 旅客什麼時候來,我們什麼時候行動
    「旅客什麼時候來,我們就什麼時候行動。」為了守好入境旅客從落地到隔離的最後一環,他們每天穿著防護服,細心照顧著入境旅客的方方面面。有的脫下防護服的時候已經虛脫,互相攙扶著走出工作間;有的連續幾個晚上報名值守通宵夜班,無怨無悔。20時30分:翻譯志願者「架起語言溝通的橋梁」晚上8點半,廣州白雲機場,英語翻譯志願者盧水蓮和組員們接到了一個來自英國家庭。一對夫妻帶著兩個八九歲的孩子,每個人都累得紅了眼。
  • 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我們真正討論的到底是什麼?
    阿里某小二問責商家:3月初的一場淘搶購活動才做了1萬元不到,你想幹什麼?我的本能反應的回答竟是:WFK,你猜!我們這個類目活動的日常要求銷售產出的3W,而你們家此次產出不足1W,完成率遠低於要求。② 恩威並重。對於不達標的商家,我們有處罰措施的。
  • 教孩子社交,是教孩子什麼?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社交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但談及社交,大多數家長關心的是「孩子會不會分享」、「孩子和別人搶玩具」、「孩子被人打了要不要還手」、「孩子打別人怎麼辦」等等。但教孩子社交,僅僅是教孩子學會分享、學會不打人、不搶玩具嗎?教孩子社交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 當我們討論知乎天龍人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然這個類型的題目也不是知乎原創,早在2010年博客依舊火爆的時候,這種類型的題目因為簡單意駭直擊核心以大見小形象生動頗有逼格,就已經在國內高知群體裡流傳。小新初工作時,媒體圈內更是盛行這種題目,前兩年的《奇葩說》中每一集每個辯題都會有辯手用這個句式展開辯論。知乎團隊初創時目光高遠,就因時順勢把這一句式發揚光大了。
  •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需要『背鍋俠』
    那段話是這樣說的:「我們不需要知道電子遊戲是什麼,它會不會造成近視,會不會上癮,我們需要的從來就只是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和學校還有社會教育失敗的東西罷了。」回想一下我們的身邊,都不需要看網絡,想想周圍的生活。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你打遊戲能有什麼出息?你不好好學習,你長大能幹什麼?」可是,大家其實都清楚,真正的造成這個孩子沒有將來的,從來都不是遊戲,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和社會對他們的影響。1.
  • 當你和孩子說:明天我們去幹嘛的時候,孩子在想些啥?
    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今天如果保持不鬧,那麼我們明天就帶你去遊樂園。但是這樣的承諾對小孩子而言,聽到的卻是另一個意思。我們總是用孩子喜愛吃的,喜歡做的,願意玩的事物來要求孩子達成我們所需的條件這個時候孩子給我們的反饋往往是當下妥協,但是並不會持續很久。就拿上次我說,如果你今天能夠不惹媽媽生氣,那麼明天我們就去吃肯德基。這個時候悠悠會馬上變得特別乖,特別聽話,宛如天使一般溫暖。但是到了中午的時候,悠悠就會拉著我的手要出門,並且有著強烈的不容反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