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寫文章談到了孩子對自己的憤怒,有個同事看了後跟我探討,提出了她的一些看法,讓我有了些新的思考——那就是,在當今的主流環境下,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是不好的」、「不原諒你」、「我今天可以做個壞寶寶」,這些話真的讓人很難接受。
似乎我們這時候應該去制止孩子這樣表達,並且告訴他這是不可以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樹立規矩,告訴他們我們要講禮貌,要尊敬父母等等。
那麼為何當小小茅這樣表達的時候,我的內心沒有憤怒?反而感覺到有一點點欣慰呢?
想啊想……
首先我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對自己有比較穩固的自我評價,所以我不會因為孩子的否認、攻擊,而從內心否定自己。因此我能夠跳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去看到她,看到小小茅的勇敢表達以及對我的充分信任。
我很欣慰的是當她覺察到內心的感受,可以直接表達出來,讓我看到她的內外一致。同時在小小茅的表達裡,也感覺到她是可以察覺到我其實能夠承受她的指責,所以她才那麼坦然地表達自己。
當回到我們自己作為子女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有對父母感到不滿的時候,但是我們通常不敢、不會表達,我們下意識地擔心父母會因此生氣,因此而責備自己,所以我們不自覺地試圖去討好父母,壓抑不滿,甚至也會告訴自己,父母都是為我們好的,我們希望跟父母維持一個和諧的關係。
對於衝突,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我們都會想要去迴避衝突,但當我們迴避了表面上的衝突,內心的那些不滿去哪裡了呢?通過什麼方式表達了呢?現實中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通過行為來表達,比如:無意識忘記父母交代的事情,無意識的闖一些禍讓父母去解決等。
當孩子表達對我們的不滿時,我們立刻回擊,或者教育他,這個時候我們又是在想什麼呢?是什麼樣的想法促使我們的行為?我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我們可以去想自己在擔心什麼?是擔心孩子以後會走上歧途?或者擔心他們不再尊重我們、不再需要我們?重要的是,這些擔心是源自我們自己內心的,它不一定會成真,也不一定會是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就好像小小茅她總是這一刻對我表達不滿,下一刻仍會摟著我的脖子說:「媽媽,我愛你。」
在孩子心中,就算是個不完美的媽媽,她仍會愛你的。
當我寫到這裡,我其實也會意識到,作為一個母親,自己內在的覺察、堅定也特別重要,當孩子拒絕或者表達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內在堅定,這些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也會降低,因為我好還是不好,不是由你一時的評價決定的,我們的內在有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正因為此,我才能跳出來,去欣賞孩子的全然表達。
還記得昨天晚上,我在聽課,小小茅一直想要讓我講故事,我告訴她我在聽課,現在不行,讓她等一會,她很生氣的說:「不行,就要你講」。我不忍拒絕,勉強給她講了一會兒,但是我發現自己好難受,無法聽課,於是我很堅定地告訴她:「寶寶,我很難受,我要聽課,我做不到給你講故事。」我在表達的時候也帶著惱怒的情緒,然後沒想到她立刻回應說:「那好吧。」就同意了。那一刻我真的很驚訝於她的快速妥協,而我事後回憶起來這個過程發現,孩子並不是不能承受拒絕的,她們的適應能力也會超出我們的想像。
有一天讀繪本《我媽媽》,裡面有一句話「吼起來像獅子一樣兇猛」,小小茅問我什麼意思,我表達了我自己的理解,就是這個媽媽會生氣,生氣起來很兇,然後小小茅立刻就說:「我媽媽也是這樣。」然後模仿了我生氣的樣子,臉板下來,說:「小小茅,我生氣了。」我開始哈哈大笑,真的模仿得太像了,接著我們就像談論一個日常生活事件一樣去談論彼此的生氣,談論家裡的每個人是如何生氣的,小小茅一直哈哈大笑,我也在想,我們的生活不僅僅有高興,還有生氣,生氣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