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
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ErikaFAMIC 珠江帝景託育園園長中山大學 統計學碩士世界500強上市險企10年工作經驗,省級公司渠道部門資深主管願為寶寶們創建一個溫暖、有趣、開心的託育園,讓職場媽媽放心地回歸職場
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假設你已經是個打算託娃或者曾經四處考察的家長,那麼我們先回顧在考察各個託育機構的時候,你為何說不(不好意思我心裡戲比較多):
「這裡不行,環境感覺不夠好」「這裡不行,老師感覺不夠好」「那裡不行,課程體驗不夠好」「那裡不行,價格體驗不夠好」
然後,我們試一下把當時否定的第六感再具象出來分析一下:
「環境不夠好?」
是環境真不好,還是你不想把娃送進一個個教室裡?
「老師不夠好?」
是老師真不夠親切,還是你覺得沒有從老師身上get到一樣的教育理念?
「課程體驗不夠好?」
是課程設置真不夠好,還是因為早教的課程都大同小異?
「價格體驗不夠好?」
是價格真貴了,還是因為你覺得不值得?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究竟報以何種期望?我覺得以上問題可歸因於你在找什麼樣理念的託育園,託育理念決定了園所環境創設;決定了園所挑選、培訓老師的原則;還決定了園所是怎麼安排孩子一日生活和課程的。
當然,託育理念不能決定價格,不能綁架價格。價格還是應該根據園所運營成本來計算。但是會讓你最終判斷這個價格是否有價值。
接觸家長,感受家長需求
在與許多家長交談和接觸後,我感覺家長們的需求大致分為三種:
1.娃在園所安全、吃好、睡好就可以的;
2.除了1以外,希望多學點東西,語言、運動、數學、交際能力都要得到儘量多的發展;
3.娃在園所要開心、開心、開心。
自認為我是第3種家長,我最希望孩子在園所獲得她這個年齡心理上、精力上的滿足(要知道0-3歲孩子的心理需要跟成人不一樣,精力更不是一般成人比得上的,此處省略一萬字)。在這簡單兩個字「開心」的背後其實不簡單,開心自然會吃好、喝好;開心自然能把老師教的學進去。
記得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外教讓我們帶著他給的幾乎一百個問題去看英文原版電影《The Hours》(中文譯名《時時刻刻》)。老師的問題圍繞著3個女主人公各種令人費解的行為(zuo)。最初,這部電影看的很是費勁。直到老師在課堂上邊分析片段,最後拋出終極問題的時候,我才恍然對這部電影有了真正的理解。他其實問了個實在很老土的問題,人活著為啥。
我在課堂上的回答是「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curity」(我一直是英語學渣,要長篇論述這麼深刻的問題臣妾是做不到的,只能給這麼簡單的答案了)。這個問題當然沒有標準答案(但那學期的我的英語課堂分接近滿分,猜測就是這個回答定下來的,咔咔),但通過這個問題的探尋,也許就逐漸接近三個女主人公做那麼多抗爭的原因。
不好意思扯遠了,我是想自我揭示,我最希望孩子在託育園能獲得就是歸屬感、安全感,這將是他未來人生的幸福基石。
為孩子提供家庭式安全探索環境,讓孩子在父母信賴的託育老師的啟蒙引導下,通過自由探索的課程設計,獲得歸屬感、自在感、成就感。
環境創設類似家一樣的環境,不限制在某個空間裡,讓孩子可以自由玩耍。
老師是觀察者、引導者,通過對孩子的觀察,制定符合他的學習計劃;老師之間還會探討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然後給與輔助、引導;
學習不局限在課程裡,除了有六大主題課程,生活中處處可學,玩中學、同伴相處時學、戶外活動時學。
通過老師引導,女兒改善扔東西行為。我想特別對老師這塊再予以補充。我一歲多的女兒特別喜歡扔東西,家人跟她說不可以,但一點作用也沒有。
FAMIC園區老師給與的引導方案是通過扔沙包、扔球,發洩她扔東西的欲望,同時讓她的大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再用擬人的方式告訴她被扔出去的奶瓶、水瓶也會疼,這些生活物品是不應該扔的。經過兩周,我女兒扔東西的情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後來我了解到,FAMIC老師的試用期必讀書目是《讀孩子如讀書》、《嬰幼兒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應式的保育和教育課程)》,還要寫讀後感。
現在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已經很肯定自己最在乎的,就是讓孩子能在託育園獲得歸屬感、安全感。
最後,祝家長們也能找到與自己託育理念一致的園所。
(可愛的小女兒跟大家說拜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