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3 FAMIC共享託育

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

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ErikaFAMIC 珠江帝景託育園園長中山大學 統計學碩士世界500強上市險企10年工作經驗,省級公司渠道部門資深主管願為寶寶們創建一個溫暖、有趣、開心的託育園,讓職場媽媽放心地回歸職場

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假設你已經是個打算託娃或者曾經四處考察的家長,那麼我們先回顧在考察各個託育機構的時候,你為何說不(不好意思我心裡戲比較多):

「這裡不行,環境感覺不夠好」「這裡不行,老師感覺不夠好」「那裡不行,課程體驗不夠好」「那裡不行,價格體驗不夠好」

然後,我們試一下把當時否定的第六感再具象出來分析一下:

「環境不夠好?」

是環境真不好,還是你不想把娃送進一個個教室裡?

「老師不夠好?」

是老師真不夠親切,還是你覺得沒有從老師身上get到一樣的教育理念?

「課程體驗不夠好?」

是課程設置真不夠好,還是因為早教的課程都大同小異?

「價格體驗不夠好?」

是價格真貴了,還是因為你覺得不值得?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究竟報以何種期望?我覺得以上問題可歸因於你在找什麼樣理念的託育園,託育理念決定了園所環境創設;決定了園所挑選、培訓老師的原則;還決定了園所是怎麼安排孩子一日生活和課程的。

當然,託育理念不能決定價格,不能綁架價格。價格還是應該根據園所運營成本來計算。但是會讓你最終判斷這個價格是否有價值。

接觸家長,感受家長需求

在與許多家長交談和接觸後,我感覺家長們的需求大致分為三種:

1.娃在園所安全、吃好、睡好就可以的;

2.除了1以外,希望多學點東西,語言、運動、數學、交際能力都要得到儘量多的發展;

3.娃在園所要開心、開心、開心。

自認為我是第3種家長,我最希望孩子在園所獲得她這個年齡心理上、精力上的滿足(要知道0-3歲孩子的心理需要跟成人不一樣,精力更不是一般成人比得上的,此處省略一萬字)。在這簡單兩個字「開心」的背後其實不簡單,開心自然會吃好、喝好;開心自然能把老師教的學進去。

記得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外教讓我們帶著他給的幾乎一百個問題去看英文原版電影《The Hours》(中文譯名《時時刻刻》)。老師的問題圍繞著3個女主人公各種令人費解的行為(zuo)。最初,這部電影看的很是費勁。直到老師在課堂上邊分析片段,最後拋出終極問題的時候,我才恍然對這部電影有了真正的理解。他其實問了個實在很老土的問題,人活著為啥。

(圖片摘自劇照)

我在課堂上的回答是「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security」(我一直是英語學渣,要長篇論述這麼深刻的問題臣妾是做不到的,只能給這麼簡單的答案了)。這個問題當然沒有標準答案(但那學期的我的英語課堂分接近滿分,猜測就是這個回答定下來的,咔咔),但通過這個問題的探尋,也許就逐漸接近三個女主人公做那麼多抗爭的原因。

(圖片摘自劇照)

不好意思扯遠了,我是想自我揭示,我最希望孩子在託育園能獲得就是歸屬感、安全感,這將是他未來人生的幸福基石。

為孩子提供家庭式安全探索環境,讓孩子在父母信賴的託育老師的啟蒙引導下,通過自由探索的課程設計,獲得歸屬感、自在感、成就感。

環境創設類似家一樣的環境,不限制在某個空間裡,讓孩子可以自由玩耍。

老師是觀察者、引導者,通過對孩子的觀察,制定符合他的學習計劃;老師之間還會探討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問題,然後給與輔助、引導;

學習不局限在課程裡,除了有六大主題課程,生活中處處可學,玩中學、同伴相處時學、戶外活動時學。

(通過夾夾子鍛鍊手部精細動作)
(戶外活動-芳芳老師帶著寶寶去水果店

通過老師引導,女兒改善扔東西行為。我想特別對老師這塊再予以補充。我一歲多的女兒特別喜歡扔東西,家人跟她說不可以,但一點作用也沒有。

FAMIC園區老師給與的引導方案是通過扔沙包、扔球,發洩她扔東西的欲望,同時讓她的大運動能力得到發展,再用擬人的方式告訴她被扔出去的奶瓶、水瓶也會疼,這些生活物品是不應該扔的。經過兩周,我女兒扔東西的情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後來我了解到,FAMIC老師的試用期必讀書目是《讀孩子如讀書》、《嬰幼兒及其照料者(尊重及回應式的保育和教育課程)》,還要寫讀後感。

現在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已經很肯定自己最在乎的,就是讓孩子能在託育園獲得歸屬感、安全感。

最後,祝家長們也能找到與自己託育理念一致的園所。

(可愛的小女兒跟大家說拜拜啦)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早些時候,更多的小店所販賣的,多是無法確認是否盜版的知名動漫形象產品,店鋪也只是作為一個售賣渠道,吸引著周邊一小部分的忠實消費者。慢慢地,情況發生了改變。記得第一次深入了解泡泡瑪特,是在2019年的廣州,筆者與朋友參加一場消費論壇。當時,POPMART的一些設計師與市場人員做了專場的演講,帶領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潮玩消費領域的崛起。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
  •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們要求別人是完美受害者,如果我們是苟晶呢?我們在看待別人時,應該有這種基本的換位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偶然性的存在,它是高考一次考試定大學的必然結果,我們要改也是想辦法去完善這種考試制度,而不是否認這種偶然性,甚至用這種偶然性去否定一個人。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回到高考錄取掉包本身,我們在談論它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 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另外一個公眾號「連嶽」也每天上午更新,一年只有在國慶和春節的時候休息。連嶽喜歡跑步,堅持了很多年。通過他的文章,可以了解到他是以村上春樹為榜樣。作為一個陪跑諾貝爾文學獎幾十年的人,村上春樹絕對也算是個有耐心的人。
  • 【經濟學人】當我們在談論葬禮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面對親人的離去,並非只有黑紗和眼淚才能代表我們的哀思,一定還可以有溫馨、平和甚至精彩和熱烈。當我們在談論葬禮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這樣在舉行紀念活動的時候也不再需要一個殯葬服務者在場。不用考慮逝者的遺體,人們可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在當地的賓館裡按自己的方式舉行紀念活動。Cox說:「陰鬱的維多利亞式葬禮正在逐漸被快樂的私人聚會所替代。」
  •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 也在談論我們自身
    作者:趙序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裡,我們習慣了用人類的視角去看動物他的《動物眼中的人類》,正是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讓我們覺察到動物因為人類受到的影響,體會動物是人類的進化之鏡、情緒之鏡、行為之鏡。這部作品是趙序茅行走中國各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記錄自己的科考經歷,記錄所思所想的結果。
  • 當我們談論「關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心理諮詢師說
    諮詢師們(尤其是關係學派的諮詢師們)幾乎認為「關係」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關係」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呢?那麼,當我們談論「關係」時,在談些什麼呢?我們在談論我們在談論「關係」時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需要前文的角度,是我們在關係中主觀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與這些情緒體驗相處的
  • 當我們在談論貝聿銘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談生活:特別喜歡紅燒肉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得知貝先生去世的?林兵:(北京時間)今天(5月17日)早上知道的。貝先生的兒子也給我打了電話。新京報:貝先生具體是什麼時候走的?去世時是什麼情況?林兵:美國時間周四(5月16日)凌晨兩點,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世的。最後是在醫院,年紀大了,各方面功能可能衰竭,走得很安詳,沒什麼痛苦。
  • 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我們談論的是中式生活美學
    因此,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談論的,實際上是中式生活美學。說起中式生活美學,詩、酒、花、茶是不可不提的代表。中式風雅·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我想這種不同就是歷史吧。這本書裡收錄的每個人的口述實錄,不會消散在時空,若干年後,我相信會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蘇雨涵(藝術家)《方力鈞》04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19歲女孩,5次墮胎史:當我們談論未成年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保護,再保護,為了讓孩子更像個孩子,為了讓孩子永遠沐浴在陽光下,無憂無慮的成長,有時候我們甚至寧願腰斬一些讓孩子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僅僅對孩子進行片面的認知教育。可是,這樣做真的是好事嗎?「臉,我這一走大概是不會回來了,這裡沒有什麼值得我留念的,除了你看待我從不帶有色眼鏡,其他人都把我當成害蟲避之不及,就連我的娘家人也一樣。可我仔細想來,我到底是犯了什麼錯呢?我真的有那麼十惡不赦嗎?
  • 異化的荒誕,當我們在談論卡夫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弗蘭茲·卡夫卡當我們形容一樣東西為「卡夫卡式」的時候,我們在形容著什麼?超現實的、恐怖的、神秘的、奇怪的、令人失望的,但最終,我們還是在形容著那「異化的荒誕」。也許我們可以說,這是對死者的不敬,但我們又可以說,這是我們後世的萬幸。卡夫卡將他能夠感知的所有元素都揉合進了他的作品之中,充滿著原創性和寓言性的文字,如我輩般的世俗之人卻永遠不能完全理解。無論是《變形記》、《審判》還是《城堡》,都透露著卡夫卡對自由、對孤獨、對焦慮和對生命之意義的探討。
  • 當我們在談論碧桂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別人追求前凸後翹,我們追求有貨有料。 房企動態先問阿倫,感謝關注拿走不謝。能夠讓房企破產的第一風險是什麼?答案不是業績,不是利潤,而是「現金流」風險。 企業可以沒有利潤,甚至虧損,可以業績停滯不前,但唯獨就是不能現金流失血,即出的比進的多,出得過多,進的太少,最終失血過多而死亡。 但現金流管控,對碧桂園而言,是管控第一紅線。
  •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衝動離婚的數據謎題「離婚冷靜期」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相關的討論就很激烈。支持者認為,實踐中,由於離婚登記手續過於簡便,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家庭穩定,因此需要設置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
  • 阿蘭·巴迪歐:我們能談論電影嗎?
    我們看到,電影批評總停留在感動的喋喋不休與技術的歷史之間,至少影評不是在講述故事(電影對於小說來說的不純性),就是在吹噓演員(電影對於戲劇來說的不純性),我們能否單純地談論一部影片呢?  第一種談論電影的方式是「我喜歡」、「我不喜歡」。這是一種無差別的說辭,因為「喜歡」的規則掩蓋了標準。出於什麼樣的期待才能做這樣的判斷呢?
  • 當我們談論野生動物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但在這並不妨礙我們在面對野生動物保護這個問題上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然後再去討論後面的問題,否則仍是各說各話,各種偏見誤解都由此而生。病原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演化,包括對疫病的免疫力的適應提高是人類與病原體協同進化的過程,人類與自然界無法分割的。
  • 當我們在談論「玉石之路」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叄
    達坂城白水古鎮衛星示意圖無論是最原始的人力還是牲畜抬馱或者其他我們已然無法去探知的方法,近萬斤重的石料也能從這遙遠的崑崙山區運送至遠在至少萬裡之外的京城。新疆和田玉山料清代大禹治水圖玉山歷史始終在不斷前行,今天,當我們以相對昂貴的價格購得來自新疆的和田玉的時候,可能未曾想過,從前以成百上千條人命、不計其數的牲畜的死亡以及不計其數的現銀換來的皇室權貴御用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