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390字,閱讀需要3分鐘
自漢代以後,漢朝同中原內地的穩定聯繫也逐漸增多。
隨著漢朝對西域的影響力的增強尤其是體現在商貿影響力方面的增強,越來越多來自西域以及更遠異邦的新鮮事物進入到中原內地,越來越頻繁的交流貿易使得新鮮事物更多地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漢武帝之後,雖然幾經中原王朝內亂,但中原王朝諸如東漢亦或者是掌握實權的政權實力(曹魏),對河西走廊西域的管轄已經到了使西域各國足以臣服進貢的地步。中原-西域交流和貿易在日益穩定和安全的路線上也逐漸進入了「常態化」。
自然而然的,作為一項為中原王朝上層所青睞的優質西域商品,遠道而來的和田玉因其優異的質地品相加上「西域而來」的神秘屬性,很快成為了上層權貴力量,尤其是皇室十分樂意用權力去壟斷的重要財寶。
自始皇帝以來,中原王朝和實權政權對於和田玉的使用持續升溫,中央集權的不斷在加強,這樣的變化直接反映在了皇權對於珍寶的需求上。
作為「天子」,政權對於和田玉的需要顯然不是零零散散不成體統的普通商販組織所能提供的。
於是,隨著中原王朝對於西域的了解加深,影響力和控制力增強,中央朝廷對於和田玉這樣的寶物,終於也能像對待其他代表權貴階層統治力的其他寶物一樣,通過官方買辦直接從產地將寶玉運回。
在中原統一王朝政權強盛,對西域擁有強大影響力的朝代,和田玉以進貢的形式由西域臣服的邦國向王朝獻送。
而到了真正將西域納入實權控制範圍的大一統朝代,和田玉就成了「天朝物力」所包含的諸多珍寶中,並不十分稀奇的那一個——中央政府派出的造辦衙門,已經可以將西域的和田玉等奇珍通過遙遠漫長的運輸線運回中原朝廷。
安定統一的環境,使得和田玉的開採進入古代中國的全盛時期。開採和進入貿易流通的和田玉從小籽到重達百斤萬斤的山料,都可以通過河西走廊進入內地。
無論是最原始的人力還是牲畜抬馱或者其他我們已然無法去探知的方法,近萬斤重的石料也能從這遙遠的崑崙山區運送至遠在至少萬裡之外的京城。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就是從新疆密爾岱山開採出來的巨型山料。這個作品花費了三年才從密爾岱上的礦區運到北京,足可見當年在「天朝上國」光環籠罩下的清廷對於和田玉的強權控制的水平和規模。
歷史始終在不斷前行,今天,當我們以相對昂貴的價格購得來自新疆的和田玉的時候,可能未曾想過,從前以成百上千條人命、不計其數的牲畜的死亡以及不計其數的現銀換來的皇室權貴御用的寶物,在工業化的時代竟然可以以一種相對簡單的交換方式——商業貿易的形式獲取。
比起生命和時間,如今的和田玉變得更為「單純」和「民主」——少了太多來自強權欺壓而徒增的血腥氣,所以也多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玩家朋友。
玉之君子氣,就算是在玉石市場造假行騙橫行的今天,也變得比歷史的任何一個時候更為純粹。
想到這裡,山河無語凝噎,只能如此感嘆:
感謝時代!
山河記有個大夢想,這個夢想包括我們大大的努力和你小小的支持。我們在輸出優質內容和獲取更大關注度矛盾中走得並不輕鬆,希望您持續關注我們的內容,並且用您的轉發支持我們的行動!
這篇文章是長文的最後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題,如果您有感興趣的相關話題,也希望您在茶餘飯後能與我們略論二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圖片侵權請後臺告知。
全文禁止商業轉載,合作請聯繫後臺,原創內容受法律保護,侵權必究。
山河記
和田玉行業的品味之聲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不慍不戚,玉脈永續
(可在各大內容平臺搜索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