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關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心理諮詢師說

2020-11-04 簡單心理

劉改 ✑ 撰文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係」的重要性,在心理諮詢時諮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係、同事/同學關係、夫妻關係、母(父)子關係問到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關係,更是不斷關注當下的諮訪關係…

來訪者們就納悶了,如果我來解決關係問題也就罷了,我是來解決情緒/行為問題的,或是職業/學業發展困惑的,怎麼也要「交待」一下各種關係呢?

諮詢師們(尤其是關係學派的諮詢師們)幾乎認為「關係」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關係」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呢?那麼,當我們談論「關係」時,在談些什麼呢?

我們在談論「關係」時,

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情感體驗

關係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帶給了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任何情緒情感本身沒有對錯,問題是這些情感有沒有給我們造成痛苦和困擾,是不是與現實情境相關和有邊界的。

試想如下的情境:

一個正在被項目進度搞得焦頭爛額的丈夫,早上出門前妻子告訴他今晚臨時有事情讓他接一下兒子,結果丈夫完全忘記了這件事情,下班回家剛進門就遭到妻子就怒氣衝衝地指責,丈夫也一時沒控制住情緒回吼了幾句,然後夫妻倆就各自摔門忙各自的去了…

當夫妻倆平靜下來後,丈夫訴說了最近項目中巨大的壓力,意識到忘記接兒子時也十分懊惱,妻子也表達了當時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時的慌亂,也說知道丈夫最近的工作壓力大,本不想讓他煩心家務事,今天也是實在忙不過來了…

接下來夫妻二人也共同跟兒子談了談心,安撫了兒子的情緒,並且在兒子睡著後享受了寶貴的二人世界時光…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情境中丈夫與妻子的情緒都是與現實事件相關和有自我控制力的,妻子因為丈夫忘記接孩子而且憤怒,丈夫因為受到妻子指責而回懟,同時他們可以適時地停止爭吵,二人也沒有將情緒行為化(摔東西、動手打架),在情緒消褪後二人可以反思並澄清這些情緒,相互安撫對方的情緒,同時沒有忘記兒子的情緒…

這就是一個積極的關係體驗——允許適度地情緒表達,可以反思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夠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情緒。

我們也看到這對夫妻的關係體驗也是有邊界的,丈夫沒有常常因為在工作中受到上下級和客戶的壓力,把無名火發在妻子身上,妻子也沒有不斷向丈夫抱怨自己因為要照顧家庭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理想。適度地表達這些情緒是正常的,這本就是家庭/關係應該有的情緒涵容功能,並且適度地情緒溝通是可以增進關係親密度的。

但請注意「常常」和「不斷」二字,家庭/關係的情緒涵容功能的先決條件是其中每位成員的個人情緒涵容能力的,這個涵容功能的重擔不能只讓一位成員長期承擔,更不能讓一個小孩子或者患病虛弱的人承擔過多。

很多嚴重行為問題和病理症狀的產生,就是因為在孩童時期這些人的情緒不僅沒有被父母足夠地涵容過(這點已經足夠讓人悲慟了),有的甚至還成了為父母的情緒發洩渠道。

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在關係中要麼衝動無節制地表達情緒,要麼就是對情緒極度克制和壓抑,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通過家庭的幫助獲得足夠的自我情緒涵容能力,也無法使自己感受到一個可以適度表達情緒的安全的環境,進而一直困在了自己的情緒問題中。

他們可能通過一些「情感隔離」的防禦機制遠離了自己情緒,「擺脫」了自己的情緒困擾,代價是——他的關係體驗也是空洞而貧瘠的。

問:那麼有人可以毫無底線地容納他人的情緒嗎?

答:沒有,那些已經得道的大師除外。

問:那心理諮詢師呢?

答:心理諮詢師一定是有較強的情緒涵容能力的,同時有理論學習、督導、個人體驗三位一體的保護,同時每個人還有一套適合自己情緒調節的方式。並且諮詢本身也是設置的,保證了諮詢師有效工作狀態地保持,如果毫無節制的一直聊下去,我想那時的諮詢師也不是正常的狀態了…

問:那我可以獲得這樣的能力嗎?

答:這就是心理諮詢的功能和目標之一啊!

我們在談論「關係」時

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需要

前文的角度,是我們在關係中主觀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與這些情緒體驗相處的,有沒有足夠的能力hold住這些情緒。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換個角度,去覺察我們在關係中帶給了對方怎樣的體驗?關係如同一面鏡子,我們感受著別人的同時,也看到了更多自己在關係中的需要。

前文的妻子,我們提到了她暫時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理想而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她也需要丈夫理解自己的「犧牲」。這位妻子的原型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她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醫生,在即將出國進修前懷了寶寶,她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把重心放在了「母親」角色上。

故事的後續發展是,她在有合適的機會時讓自己的事業回到了「正軌」,只不過晚了那麼幾年。丈夫後來也覺得自己在事業上的步伐可以慢一點,在家庭責任層面可以多承擔一些。這對夫妻在關係中可以看到對方的發展需要,暫時放下自我需要,互相支持並成就對方的需要。

那麼我們將前文妻子換一個狀態:

妻子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感覺晉升有些困難,索性就辭職結婚生子當了全職太太,至今已經五年了。

但是她越來越覺得相夫教子的生活非常無趣和感受不到任何價值感,她不斷地跟老公抱怨自己當年就是為了他才放棄了工作,以自己的才華如果自己當年堅持上班一定已經是個中層領導了,如今想出去工作也很難找到合適自己的……

老公每次聽她說這些都很煩躁,但是妻子又說他在嫌棄她,自己成了黃臉婆就嫌棄自己……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關係模式,只有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他們才是安全的(他們也被稱為「被動控制者」),儘管內心中充滿著衝突和痛苦,要想從這樣關係模式中走出來的也是極其艱難的,因此很多人最終選擇了放棄改變與成長,因為這些痛苦的關係模式是有繼發性獲益的,可以使他們避免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這段關係可能保護他們不用去面對職場中的競爭和挫敗,沒有了這段關係,可能將是一個人面對生活深深的無力與孤獨。我們不否定他們在關係中的愛,但是我們可以有力量地去「建設」關係,而不是死命地以受害者的姿態「抓住」關係

我們在談論「關係」時

談的是你建立關係的能力

我們在談建立關係的能力時,首先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一段什麼樣的關係?是現實並生動的關係,還是完美無瑕的關係?是自由有空間的關係,還是黏著融合的關係?是互相支持的關係,還是剝削控制的關係?抑或是想遠離關係,過一個人的生活?

是的,現實生活中親密關係不是必需品,但是我們仍然要面對和處理很多關係,我們需要更有自由度地主動選擇親密還是獨處。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篇重要論文——《獨處的能力》,提到:「能夠與另一個也處在獨處狀態的人一同享受這種獨處,其本身就是健康的體驗。」

真正的獨處能力是既可以享受獨處,也可以在關係中體驗親密和依賴。這些都取決於我們能不能以一個「完整的人」的身份去建立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從母嬰關係中來(不絕對要求是真實的母親,可以是一個有母親功能的撫養者),進而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與其他人產生連接建立關係。

然而,往往正是早年母嬰互動過程中的失敗,導致嬰兒心理層面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人」,可能他的生理年齡在發展,但是心理上還沒有真正出生,有生命力、有意義地生活,也無法與人發生真實而生動的關係。他們的關係要麼是空洞與標籤事物化的,要麼是幻想與理想化的,而不是真真正正的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在關係中互動。

融合式的體驗和需要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我們早年都經歷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融合式的母嬰關係:媽媽放下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去感受著嬰兒,嬰兒感覺自己和環境是融為一體的,自己的生理和情緒需要都是可以被滿足的,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也稱為「原初母性貫注」。

在「原初母性貫注」中,嬰兒保有一種「持續存在」的感覺,進而形成了信任的品質。成年後的我們依然需要一些融合性的時刻:一段美妙的性體驗,與密友間無需言語你就能懂的交談,或者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一場交響樂中……在這些嬰兒式融合時刻,我們感受著滿足和被滋養,享受過後,我們也更有力量去面對現實生活。

如果我們無法從這些融合需要中走出來,想讓這種體驗成為一種生活和關係常態,那這個就成為了病理性的表現,成人後要麼捲入施受虐的畸型關係中,要麼用僵化刻板的防禦機制去對抗內心無法融合的痛苦,甚至有些人由於防禦失敗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為什麼會停留在了這種嬰兒式的需要中無法自拔呢?答案很殘酷,因為你確實沒有在嬰兒期被好好地愛過,你的需要沒有被媽媽看到和照護過,你的心理需要也停留在了那個無法被滿足的嬰兒時刻。這些需要如果在成人後還一味地尋求現實性的滿足,確實是天方夜譚了,只能依靠專業的心理諮詢而解決。

並且,這些痛苦不止是通過滿足的方式就能解決。即使是嬰兒,從6個月開始,也開始需要接受小劑量的挫折,即:餓了的時候需要等一會兒才有奶,想找媽媽玩的時候也要等一會兒媽媽才能出現……

這種挫折體驗會讓嬰兒逐漸有了更多現實感,也意識到媽媽是與自己不同的一個人,並不能時時刻刻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嬰兒有能力忍住挫折體驗時,也會讓自己擁有了價值感。

當然,媽媽也不用教科書式地去學習如何去挫折嬰兒,只要讓自己從「原初母性貫注」的狀態中逐漸撤出,拾回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只要不打斷嬰兒內在的「持續存在感」即可。

最後強調一下,媽媽既不能讓嬰兒一直處於「原初母性貫注」裡,也不能讓挫折體驗超出嬰兒的心理承受邊界而造成創傷體驗,這都會使嬰兒心理發展停留在了原始階段,即自己的願望非常不切實際,期待外界環境來滿足自己,沒有得到滿足就是環境不好,進而不斷去找尋新的理想的環境。

在小劑量的挫折體驗中,嬰兒形成了「延遲滿足」的能力,同時在幻想與現實間,我們不斷確立了「我」和「非我」的邊界,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
  •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而且從苟晶在網上的發言和採訪,可以看到苟晶在經歷了這種對她自己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時依舊能展現很好的修養,這是一個文明人應該有的自我修養。我們在看待別人時,應該有這種基本的換位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偶然性的存在,它是高考一次考試定大學的必然結果,我們要改也是想辦法去完善這種考試制度,而不是否認這種偶然性,甚至用這種偶然性去否定一個人。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回到高考錄取掉包本身,我們在談論它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什麼?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 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知道村上寫過一本《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但也僅僅是知道而已,從沒看過。連嶽曾在他的文章裡提過很多次這本書,我也經常看連嶽的文章。也曾想過要嘗試一下跑步。當然,不是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隨便跑跑,而是系統的、堅持很長時間的那種。
  • 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 也在談論我們自身
    作者:趙序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在人類與動物的關係裡,我們習慣了用人類的視角去看動物,而忽視了站在動物的視角去看待人和動物、人與世界、動物與世界的關係。他的《動物眼中的人類》,正是從動物的視角出發,讓我們覺察到動物因為人類受到的影響,體會動物是人類的進化之鏡、情緒之鏡、行為之鏡。這部作品是趙序茅行走中國各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記錄自己的科考經歷,記錄所思所想的結果。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有一次,她與幾個醫生朋友聚會,談論起死亡,大家的想法慢慢改變了羅點點對死亡的看法,死亡不應該「不依不饒」,「我們不希望在ICU病房,赤條條的,插滿管子,像臺吞幣機器一樣,每天吞下幾千元,最終『工業化』地死去。」那樣死去,太較勁,也很難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死亡真的來臨,插再多的管子,做最倔強的救治,其實都是徒勞的。
  • 當我們談論律師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隨機採訪一些路人對律師有什麼印象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方面的吐槽,大眾誤以為律師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隨便兩句話就能解決。但和訴訟一樣,諮詢其實也是律師的一項業務,而不是義務。 因為,這是客戶的法律問題,又不是律師的問題,不付費,律師沒有義務必須提供法律諮詢。
  • 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我們談論的是中式生活美學
    因此,當我們談論李子柒時,談論的,實際上是中式生活美學。說起中式生活美學,詩、酒、花、茶是不可不提的代表。中式風雅·詩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無論是兒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的詠誦,還是成年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感嘆。中國人一生中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古詩中心照不宣。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表現生活,也展示詩人的精神世界,其語言之美、音韻之妙、意境之深,令人美不勝收。
  •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盲盒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當時,POPMART的一些設計師與市場人員做了專場的演講,帶領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潮玩消費領域的崛起。正如很多的中國製造一樣,早期的泡泡瑪特也是以渠道商為主,後逐步滲透到供應鏈上遊,待到時機成熟之時,最終走上品牌之路。泡泡瑪特的創始人曾表示,當時店裡銷售飛漲的產品正是名叫Sonny Angel的日本潮玩IP。
  •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談論「離婚冷靜期」,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衝動離婚的數據謎題「離婚冷靜期」在《民法典》草案審議階段,相關的討論就很激烈。支持者認為,實踐中,由於離婚登記手續過於簡便,輕率離婚的現象增多,不利於家庭穩定,因此需要設置一個月的離婚冷靜期。
  • 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我想這種不同就是歷史吧。這本書裡收錄的每個人的口述實錄,不會消散在時空,若干年後,我相信會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蘇雨涵(藝術家)《方力鈞》04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19歲女孩,5次墮胎史:當我們談論未成年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保護,再保護,為了讓孩子更像個孩子,為了讓孩子永遠沐浴在陽光下,無憂無慮的成長,有時候我們甚至寧願腰斬一些讓孩子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僅僅對孩子進行片面的認知教育。可是,這樣做真的是好事嗎?「臉,我這一走大概是不會回來了,這裡沒有什麼值得我留念的,除了你看待我從不帶有色眼鏡,其他人都把我當成害蟲避之不及,就連我的娘家人也一樣。可我仔細想來,我到底是犯了什麼錯呢?我真的有那麼十惡不赦嗎?
  • 《FGO》當我們談論凱爾特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 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凱爾特曾經包括英格蘭全境,不列顛島這片土地上就主體民族和統治者民族而言先後跑馬燈似的換了五六次有餘……要弄清楚當我們談論凱爾特、英國、羅馬、盎格魯-撒克遜時我們究竟談論的是什麼,就不得不將不列顛上古和中古歷史做一個完整的梳理。 史前時期至凱爾特整個不列顛群島範圍內最早的巖石位於蘇格蘭北部,形成於大約27億年前[1]。
  • 阿蘭·巴迪歐:我們能談論電影嗎?
    「真不錯」到底意味著什麼?無差別判斷是荒唐的,差異化判斷也同樣如此。我們不需要費力就能證明,馬拉美的風格比蘇利·普呂多姆更好(順便說一句,他用盡一生去成為最傑出的詩人)。因此,人們在無條件的承諾中用某種藝術信念去談論影片,它不是為了確立電影藝術,而是為了從中提取結果。
  • 雜感|當我們談論雙語女碩士離職做保姆時,我們在談什麼?
    不告訴你其中鋪設的暗線,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時候,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問「為什麼?」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行業也更多元化,種類更多,業務更全,領域更廣。每個人都在這個時代進步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因為時代產生的危機感。在這個提倡終身學習的時代,不斷提升個人能力,是大家普遍贊同的觀點。
  • 北塔資本王潛: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我們會發現,在不同的學段之下,學生、學校、家長三方的關係是在不停動態變化的。隨著這種變化,學生和家長之間對於購買一個教育產品或者教育服務的決策場景和博弈關係也在不停地發生改變。如果是公立學校需要走高考體系的學生,這個時候幾乎所有課外活動的重點都開始轉移到補習上,和素質教育關係不大了;如果是國際學校的學生,在這個階段還是會購買一些與素質教育相關的產品,我會把其稱作背景提升或者能力提升項目,包括遊學、營地之類的教育產品,但是總體上還是為下個階段的升學服務;在這個階段,家長和孩子的訴求在某種程度上開始趨同,在購買教育服務時都要考慮這個學習能不能為我的履歷添磚加瓦,
  • 當我們談論性別平等時,究竟在談什麼
    一席:日本之恥「假如沒人能談論性侵,那就由我來做這件事吧」——伊藤詩織冰點周刊:最高法性侵兒童犯罪可判死刑冰點周刊在最近發布了多篇關於兒童性侵的文章,對於目前案件頻發的狀況,值得我們去思考孩子們被侵害之後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種性教育的缺失也助長了加害人的犯罪機會。
  • 譯文|想做心理諮詢?這裡有給你的21條建議
    沒有什麼比用一個重大的啟示或情感上的突破來結束一個諮詢,然後用三分鐘的時間來寫支票和瀏覽日曆更尷尬的了。在一開始就解決所有的後勤問題。接下來的關係:在這些商業項目之後,接下來是與你的諮詢師的關係問題。這可能是任何事情——比如你在想退出諮詢,你在最後一次諮詢後感到憤怒,你擔心她對你的看法,你夢到了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