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 ✑ 撰文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係」的重要性,在心理諮詢時諮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係、同事/同學關係、夫妻關係、母(父)子關係問到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關係,更是不斷關注當下的諮訪關係…
來訪者們就納悶了,如果我來解決關係問題也就罷了,我是來解決情緒/行為問題的,或是職業/學業發展困惑的,怎麼也要「交待」一下各種關係呢?
諮詢師們(尤其是關係學派的諮詢師們)幾乎認為「關係」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關係」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呢?那麼,當我們談論「關係」時,在談些什麼呢?
我們在談論「關係」時,
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情感體驗
關係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帶給了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任何情緒情感本身沒有對錯,問題是這些情感有沒有給我們造成痛苦和困擾,是不是與現實情境相關和有邊界的。
試想如下的情境:
一個正在被項目進度搞得焦頭爛額的丈夫,早上出門前妻子告訴他今晚臨時有事情讓他接一下兒子,結果丈夫完全忘記了這件事情,下班回家剛進門就遭到妻子就怒氣衝衝地指責,丈夫也一時沒控制住情緒回吼了幾句,然後夫妻倆就各自摔門忙各自的去了…
當夫妻倆平靜下來後,丈夫訴說了最近項目中巨大的壓力,意識到忘記接兒子時也十分懊惱,妻子也表達了當時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時的慌亂,也說知道丈夫最近的工作壓力大,本不想讓他煩心家務事,今天也是實在忙不過來了…
接下來夫妻二人也共同跟兒子談了談心,安撫了兒子的情緒,並且在兒子睡著後享受了寶貴的二人世界時光…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情境中丈夫與妻子的情緒都是與現實事件相關和有自我控制力的,妻子因為丈夫忘記接孩子而且憤怒,丈夫因為受到妻子指責而回懟,同時他們可以適時地停止爭吵,二人也沒有將情緒行為化(摔東西、動手打架),在情緒消褪後二人可以反思並澄清這些情緒,相互安撫對方的情緒,同時沒有忘記兒子的情緒…
這就是一個積極的關係體驗——允許適度地情緒表達,可以反思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夠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情緒。
我們也看到這對夫妻的關係體驗也是有邊界的,丈夫沒有常常因為在工作中受到上下級和客戶的壓力,把無名火發在妻子身上,妻子也沒有不斷向丈夫抱怨自己因為要照顧家庭而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理想。適度地表達這些情緒是正常的,這本就是家庭/關係應該有的情緒涵容功能,並且適度地情緒溝通是可以增進關係親密度的。
但請注意「常常」和「不斷」二字,家庭/關係的情緒涵容功能的先決條件是其中每位成員的個人情緒涵容能力的,這個涵容功能的重擔不能只讓一位成員長期承擔,更不能讓一個小孩子或者患病虛弱的人承擔過多。
很多嚴重行為問題和病理症狀的產生,就是因為在孩童時期這些人的情緒不僅沒有被父母足夠地涵容過(這點已經足夠讓人悲慟了),有的甚至還成了為父母的情緒發洩渠道。
所以我們看到他們在關係中要麼衝動無節制地表達情緒,要麼就是對情緒極度克制和壓抑,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通過家庭的幫助獲得足夠的自我情緒涵容能力,也無法使自己感受到一個可以適度表達情緒的安全的環境,進而一直困在了自己的情緒問題中。
他們可能通過一些「情感隔離」的防禦機制遠離了自己情緒,「擺脫」了自己的情緒困擾,代價是——他的關係體驗也是空洞而貧瘠的。
問:那麼有人可以毫無底線地容納他人的情緒嗎?
答:沒有,那些已經得道的大師除外。
問:那心理諮詢師呢?
答:心理諮詢師一定是有較強的情緒涵容能力的,同時有理論學習、督導、個人體驗三位一體的保護,同時每個人還有一套適合自己情緒調節的方式。並且諮詢本身也是設置的,保證了諮詢師有效工作狀態地保持,如果毫無節制的一直聊下去,我想那時的諮詢師也不是正常的狀態了…
問:那我可以獲得這樣的能力嗎?
答:這就是心理諮詢的功能和目標之一啊!
我們在談論「關係」時
談的是你在關係中的需要
前文的角度,是我們在關係中主觀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如何與這些情緒體驗相處的,有沒有足夠的能力hold住這些情緒。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換個角度,去覺察我們在關係中帶給了對方怎樣的體驗?關係如同一面鏡子,我們感受著別人的同時,也看到了更多自己在關係中的需要。
前文的妻子,我們提到了她暫時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理想而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她也需要丈夫理解自己的「犧牲」。這位妻子的原型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她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醫生,在即將出國進修前懷了寶寶,她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把重心放在了「母親」角色上。
故事的後續發展是,她在有合適的機會時讓自己的事業回到了「正軌」,只不過晚了那麼幾年。丈夫後來也覺得自己在事業上的步伐可以慢一點,在家庭責任層面可以多承擔一些。這對夫妻在關係中可以看到對方的發展需要,暫時放下自我需要,互相支持並成就對方的需要。
那麼我們將前文妻子換一個狀態:
妻子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兩年,感覺晉升有些困難,索性就辭職結婚生子當了全職太太,至今已經五年了。
但是她越來越覺得相夫教子的生活非常無趣和感受不到任何價值感,她不斷地跟老公抱怨自己當年就是為了他才放棄了工作,以自己的才華如果自己當年堅持上班一定已經是個中層領導了,如今想出去工作也很難找到合適自己的……
老公每次聽她說這些都很煩躁,但是妻子又說他在嫌棄她,自己成了黃臉婆就嫌棄自己……
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關係模式,只有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他們才是安全的(他們也被稱為「被動控制者」),儘管內心中充滿著衝突和痛苦,要想從這樣關係模式中走出來的也是極其艱難的,因此很多人最終選擇了放棄改變與成長,因為這些痛苦的關係模式是有繼發性獲益的,可以使他們避免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這段關係可能保護他們不用去面對職場中的競爭和挫敗,沒有了這段關係,可能將是一個人面對生活深深的無力與孤獨。我們不否定他們在關係中的愛,但是我們可以有力量地去「建設」關係,而不是死命地以受害者的姿態「抓住」關係。
我們在談論「關係」時
談的是你建立關係的能力
我們在談建立關係的能力時,首先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一段什麼樣的關係?是現實並生動的關係,還是完美無瑕的關係?是自由有空間的關係,還是黏著融合的關係?是互相支持的關係,還是剝削控制的關係?抑或是想遠離關係,過一個人的生活?
是的,現實生活中親密關係不是必需品,但是我們仍然要面對和處理很多關係,我們需要更有自由度地主動選擇親密還是獨處。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篇重要論文——《獨處的能力》,提到:「能夠與另一個也處在獨處狀態的人一同享受這種獨處,其本身就是健康的體驗。」
真正的獨處能力是既可以享受獨處,也可以在關係中體驗親密和依賴。這些都取決於我們能不能以一個「完整的人」的身份去建立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從母嬰關係中來(不絕對要求是真實的母親,可以是一個有母親功能的撫養者),進而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再與其他人產生連接建立關係。
然而,往往正是早年母嬰互動過程中的失敗,導致嬰兒心理層面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人」,可能他的生理年齡在發展,但是心理上還沒有真正出生,有生命力、有意義地生活,也無法與人發生真實而生動的關係。他們的關係要麼是空洞與標籤事物化的,要麼是幻想與理想化的,而不是真真正正的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在關係中互動。
融合式的體驗和需要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我們早年都經歷了一段非常美好的融合式的母嬰關係:媽媽放下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去感受著嬰兒,嬰兒感覺自己和環境是融為一體的,自己的生理和情緒需要都是可以被滿足的,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也稱為「原初母性貫注」。
在「原初母性貫注」中,嬰兒保有一種「持續存在」的感覺,進而形成了信任的品質。成年後的我們依然需要一些融合性的時刻:一段美妙的性體驗,與密友間無需言語你就能懂的交談,或者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一場交響樂中……在這些嬰兒式融合時刻,我們感受著滿足和被滋養,享受過後,我們也更有力量去面對現實生活。
如果我們無法從這些融合需要中走出來,想讓這種體驗成為一種生活和關係常態,那這個就成為了病理性的表現,成人後要麼捲入施受虐的畸型關係中,要麼用僵化刻板的防禦機制去對抗內心無法融合的痛苦,甚至有些人由於防禦失敗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為什麼會停留在了這種嬰兒式的需要中無法自拔呢?答案很殘酷,因為你確實沒有在嬰兒期被好好地愛過,你的需要沒有被媽媽看到和照護過,你的心理需要也停留在了那個無法被滿足的嬰兒時刻。這些需要如果在成人後還一味地尋求現實性的滿足,確實是天方夜譚了,只能依靠專業的心理諮詢而解決。
並且,這些痛苦不止是通過滿足的方式就能解決。即使是嬰兒,從6個月開始,也開始需要接受小劑量的挫折,即:餓了的時候需要等一會兒才有奶,想找媽媽玩的時候也要等一會兒媽媽才能出現……
這種挫折體驗會讓嬰兒逐漸有了更多現實感,也意識到媽媽是與自己不同的一個人,並不能時時刻刻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嬰兒有能力忍住挫折體驗時,也會讓自己擁有了價值感。
當然,媽媽也不用教科書式地去學習如何去挫折嬰兒,只要讓自己從「原初母性貫注」的狀態中逐漸撤出,拾回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只要不打斷嬰兒內在的「持續存在感」即可。
最後強調一下,媽媽既不能讓嬰兒一直處於「原初母性貫注」裡,也不能讓挫折體驗超出嬰兒的心理承受邊界而造成創傷體驗,這都會使嬰兒心理發展停留在了原始階段,即自己的願望非常不切實際,期待外界環境來滿足自己,沒有得到滿足就是環境不好,進而不斷去找尋新的理想的環境。
在小劑量的挫折體驗中,嬰兒形成了「延遲滿足」的能力,同時在幻想與現實間,我們不斷確立了「我」和「非我」的邊界,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