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在紐約》:20歲便開始影響世界的自由少年

2020-12-13 澎湃新聞

最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影像集《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照片中,年輕的鮑勃·迪倫在新搬去的格林尼治村公寓中,以各種姿勢漫不經心地撥弄吉他,有時吹奏口琴,有時皺起眉頭抽菸,有時四肢攤開、不脫靴子躺在大床上,而床擱在只有稀稀拉拉的幾件家具的公寓地板上。這些攝影作品記錄了鮑勃·迪倫作為一個音樂藝術家在格林尼治村起步的最初歲月,這個後來成為一個時代最具創新、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彼時正像一個尋常的少年,頂著一頭蓬鬆的鬈髮懶懶地笑著。

5月4日,在北京庫布裡克書店,藉由《鮑勃·迪倫在紐約 :1961——1964》的出版,鮑勃·迪倫的譯者陳黎和冷霜進行了分享。

20歲即改變全世界的人

陳黎談到自己15歲的時候,英文老師第一節課就帶了一個錄音機進來,為大家放鮑勃·迪倫的《Blowin』 in the Wind》,歌中寫:「一座山能存在多少年,在被衝刷入海之前?一些人能存活多少年,在獲準自由之前?一個人能掉頭多少回,假裝什麼都沒看見?」陳黎說:「對於15歲的、白紙一般,但又特別敏銳的孩子來說,這樣對生命、對自由有熾烈追求的東西幾乎影響了我們一生的走向。」

陳黎認為,二十幾歲的鮑勃·迪倫,就已「獲得」諾貝爾獎了。除了歌詞對青春力量的渴望、對世界美善的追求和對自己個性的表達,措辭和韻律也非常好,「當你把他的詞翻譯出來,就會發現,鮑勃·迪倫的歌像詩一樣,它有一些東西是打開超現實主義的鑰匙。當我們寫歌詞的時候會有一些押韻的字,甚至為了韻律我們要去湊字,但是在鮑勃·迪倫的手下,他的詞中,字字都是超現實主義的跳板,他把某些非常神秘的內在或者極美的東西串聯在一起,會讓人覺得非常動人。」

陳黎認為一些經典的歌手都是召喚者,他們的音樂中有一種永遠在召喚我們,在困頓中、在人生殘缺時給我們鼓舞的力量。如鮑勃·迪倫的《鈴鼓手先生》:「你或許聽見笑聲,急旋,狂蕩,越過豔陽/那並不針對誰而發,只是一路奔逃/而除了天空,再無任何柵欄阻擋/你若依稀聽見輕巧旋躍的韻律/與你的鈴鼓應和,那只是一名衣衫襤褸尾隨在後的小丑/我對此毫不在意,他追逐的只是你眼中的一個影子。」

「如果一個剛剛起步的20幾歲的年輕人彈著吉他跟在你後面,搖搖擺擺依稀聽到輕巧旋躍的韻律,你不要緊張,他是想跟著你們這些古典大師的音符,作為一個衣衫襤褸、尾隨在後的小丑。我想每個人都曾是一個小丑,擦亮自己的鞋子,來取悅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看到一些光、一些愛。」

陳黎提到鮑勃·迪倫的歌詞中還值得注意的是古典傳統意象和日常生活的切入,「如《西班牙皮靴》,它的押韻是傳統英語旋律的那個調子,可它的用詞卻有一點古典的傳統意象,也有一部分強調日常生活。古典意象有種陌生化,在翻譯的時候,想要再現這樣一個陌生情緒,就要用文藝語言來匹配。」

冷霜談鮑勃·迪倫的翻譯

《鮑勃·迪倫詩歌集》的譯者之一冷霜談到鮑勃·迪倫詩句的翻譯時說:「翻譯他的歌詞或者詩歌的時候,確實和我翻譯別的詩人不一樣。別的詩人的語言如果有韻律的話,是用文字構成的,也可以回到文字中去。但是鮑勃·迪倫的這些詩歌首先是為他的音樂服務的,那麼當變成文字的時候,我希望有一種努力把它變成一個在文字上也能夠成立的詩。有一些確實是太歌詞了,你要想把它變成具有當代性的詩真不太容易辦到。」

「我覺得僅憑《軌道上的血》這一張專輯,鮑勃·迪倫就足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他的這張專輯中的歌,有一些非常長的敘事性歌曲,像《糾結的憂傷》《愚蠢的風》等等。翻譯的時候既要把整個詩的風格完整性呈現出來,同時也要把作為歌詞口語生動的那一部分,在漢語中間儘可能傳達出來。」

冷霜談到,《軌道上的血》這張專輯中特別長、帶有敘事性的詩,儘管仍然保留了歌的特徵,但是其中的複雜性不亞於任何一個當代出色詩人創作,「其中許多歌曲把一個懸念從開頭一直保持到結尾,可是到結尾的時候你發現他並沒有和盤託出,並沒有完完整整地讓你解除對這個懸念的好奇,仍然把你的好奇心留給你自己。在翻譯的時候,也要儘可能保留懸疑氛圍和背後帶有的某種象徵色彩。」

他也談到翻譯鮑勃·迪倫最大的收穫就是體會到鮑勃·迪倫從1960年代起,歌詞完全突破了美國民謠的框架,「同時代的歌手很少能夠在流行歌曲中間放入這麼多的東西,能夠做這麼多的嘗試,不管是來自於《聖經》、來自於民間傳說的,各種各樣的東西融在他的歌詞中。他的確是有高度創造力。」冷霜說。

「鮑勃·迪倫的《答案在風中漂》《時代正在改變》《暴雨降至》裡沒有特別明確地講故事,但仍會讓人覺得有感染力的原因是他的語言上富有節奏和韻律。所以在漢語的這個轉譯的過程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把他的節奏在漢語中間建立起來,這個建立不是一一對應,是而是在漢語中間重新建立一個節奏,這個節奏能跟它原來的那個詩的節奏帶來的力量感能夠有一個匹配關係或者對稱的關係。」冷霜談道。

相關焦點

  • 且聽風吟,諾貝爾獎音樂詩人鮑勃·迪倫的歌和遠方
    鮑勃·迪倫是現代流行音樂浪潮中一位重要的藝術家,山本耀司對他極度痴迷,視其為神,聲稱「要是能聽到喜歡的迪倫的歌曲,總有一種在故鄉的感覺」。 當年有個插曲,諾貝爾文學獎公布24小時之後,鮑勃·迪倫並沒有發出聲明接受這個獎項。他的經紀人在紐約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鮑勃·迪倫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
  • 鮑勃·迪倫:每一句歌詞都是不朽的詩篇
    2016年10月13日,消息傳來,美國搖滾和民謠歌手鮑勃·迪倫(Bob Dylan)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一次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位音樂家,因為鮑勃·迪倫「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裡,創造了全新的詩歌表達」。
  • 鮑勃·迪倫憑歌詞折桂諾貝爾文學獎引爭議
    在知乎網站「如何評價鮑勃·迪倫的唱功」問題下,一個網友在2014年時如此回答: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演奏家,一流作曲人,頂級詩人。時間證明了這位網友的判斷——北京時間昨晚7時,這位75歲的美國著名民謠、搖滾音樂人獲得了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  鮑勃·迪倫是誰?
  • 賈伯斯唯一的終生偶像,鮑勃·迪倫才是真正的跨界天才
    諾貝爾文學獎,他從1998年開始就被提名,18年後終於奪得此榮譽。這些普通人一生都難以獲得的獎項竟然被他全部囊括,然而鈦媒體小編想說:或許鮑勃·迪倫根本不需要一個諾貝爾獎來證明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呢,今年迪倫已經75歲了,是一名擁有50多張專輯,500多首音樂作品的音樂家,也是一流的詩人。
  • 鮑勃·迪倫,吟唱之上有詩歌
    在瑞典文學院宣布這則重磅新聞之後,人們不免又要為75歲的鮑勃·迪倫尋找更貼切的身份界定。正如多年前《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書評中所形容的,鮑勃·迪倫是「一位化裝成蕩鞦韆演員的詩人」。作為美國進入媒體時代的第一位「媒體詩人」,這個曾經倔強、叛逆而不合作的民謠歌手,一度是美國反叛文化的代言者,他樸素而自由的詩歌、他的文學成就,似乎一直隱匿在他音樂的盛名背後。
  • 鮑勃·迪倫偉大在哪裡?
    但有時亦覺得幸運,因為若是身在局中,註定也是時代的炮灰,何況那時的中國恰恰活在世界之外。站在當下回望歷史,大時代裡的幸運兒終究是少數,即使他們攬盡了大多數風光。鮑勃·迪倫當然是幸運兒。1961年,他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音樂生涯。1962年發表第一張專輯,「像砂紙一般的嗓音」令人過耳難忘。
  • 答案不再風中飄蕩 民謠詩人鮑勃·迪倫摘諾貝爾文學獎
    20 12年,鮑勃·迪倫獲得了由美國總統歐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CFP圖    南都訊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爆出冷門!鮑勃·迪倫的作品雖然是讓人「聽」的,但完全可以把它們當做詩歌來「讀」。    迪倫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他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在各種樂隊中參加表演,尤其熱愛美國民謠和布魯斯。他還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輕作家以及現代詩人的影響。迪倫19 6 1年搬到紐約後開始在咖啡廳和俱樂部裡進行音樂表演,籤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後,1962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鮑勃·迪倫》。
  • 鮑勃·迪倫的新歌來得正是時候
    這首歌是繼2017年的翻唱專輯《Triplicate》之後,鮑勃·迪倫發布的第一首錄音室作品,同時也是他繼2012年的專輯《Tempest》後,發布的第一首原創歌曲。時年已78歲的鮑勃·迪倫看上去還是那麼特立獨行。
  • 超140件藝術真跡亮相北京「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鮑勃·迪倫「這些畫作是一種最時新的寫實主義——樣式陳舊而大體靜態,外表卻顫動著。它們與現代世界相左,但那就是我的創作。」這是美國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對自己2016年創作的系列畫作《平凡之路》的介紹。受疫情影響,一再延期的「鮑勃·迪倫藝術大展」終於在7月25日於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展。鮑勃·迪倫的藝術作品和他的歌唱一樣,永不重複。作為一名畫家,鮑勃·迪倫創作了200餘件畫作,而這場展覽就囊括了他自1973年以來的6大不同藝術系列的創作,涵蓋了手稿、繪畫、雕塑等超過140件真跡。通過他的這些作品,展現出了一個更為「豐富」的鮑勃·迪倫。
  • 紅星觀察丨賣掉自己所有歌曲,鮑勃·迪倫為了啥?
    我堅信幾十年甚至數百年後,鮑勃·迪倫的文字和音樂依然會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傳唱、演奏和銘記。」600餘首詞曲的詞曲版權價格超3億美元79歲的鮑勃·迪倫親自籤署了這個協議,但是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團隊,都沒有發表任何關於此次售賣的說明。
  • 鮑勃·迪倫和賈伯斯的塵封往事
    跟所有音樂天才一樣,他放蕩不羈愛自由,17歲擁有自己的搖滾樂隊,18歲開始吸大麻,不到22歲籤約哥倫比亞,不到23歲在民權運動大遊行上唱歌還和馬丁路德金稱兄道弟,女朋友不勝枚舉,其中還有好幾位當紅歌星。
  • 鮑勃·迪倫的詩20年沒人翻譯 是誰把他「拎」到文學舞臺
    周公度從2010年開始翻譯鮑勃·迪倫的詩歌,迪倫也一度連續幾年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但他並不是為了「湊獎」,而是因為喜愛迪倫的詩歌。「這個獎出來之後大家為什麼會驚訝,就是因為對他的文學這方面不太了解。周公度告訴記者,儘管音樂圈熟悉他,但並沒有注意到他的詩歌,他記得上世紀1990年代,他的詩在公開刊物上之發表過一次,最近這20年沒有人翻譯過。儘管曾經有人拍賣過迪倫的詩歌,但願意去翻譯他的詩歌的人真的太少了。周公度開始翻譯時,迴避了那些眾人耳熟能詳的流行歌詞,或一些太熱門的詩歌,「不是說他本身寫得太像歌詞了,而是翻譯過來太像歌詞了。」
  • 世界漫遊指南丨美國紐約:裝得下世界的城市,才是世界城市
    整個世界近代史,海洋就是致富路,幾乎所有超級城市都是「港口」城市。紐約成了連結歐洲和北美的首要貿易樞紐。二戰後,美國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紐約也取代倫敦成為世界第一城市,深刻影響著近百年的世界格局。
  • 鮑勃·迪倫的偉大,在於早已超越詩歌本身的表達
    但又過了許多年,當我步入中年,便知人生弔詭之處:你的疑問越來越多,有答案的卻越來越少。《答案在風中飄揚》同樣也在提問,結果也無不同。我生也晚,未曾經歷那個左翼運動席捲全球的60年代。但有時亦覺得幸運,因為若是身在局中,註定也是時代的炮灰,何況那時的中國恰恰活在世界之外。站在當下回望歷史,大時代裡的幸運兒終究是少數,即使他們攬盡了大多數風光。鮑勃·迪倫當然是幸運兒。
  • 自由與愛風中飄蕩,迪倫與你永遠年輕|鮑勃·迪倫繪本活動報導
    2019年10月19日(上周六),森林魚&有書空間(朝陽區曙光西路西壩河東裡4幢20號樓)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和鮑勃·迪倫學習愛的表達方式:愛、擔當和自由」的盛會。圖| 圍觀《人為百獸命名》之後,現場觀眾糖媽被王老師請到臺上,為大家朗誦鮑勃·迪倫的英文詩《每一粒微沙》。
  • 鮑勃·迪倫為什麼要賣全部歌曲版權
    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對整個流行音樂界影響巨大的一件事,對於中國的音樂人來說,也有很深遠的影響,它告訴我們:音樂人僅僅寫出好歌,不靠演出,也能夠擁有創作人的尊嚴。    600多首歌曲是無價之寶    現年79歲的鮑勃·迪倫,自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創作並表演民謠音樂,一直活躍在音樂創作和表演舞臺。
  • 鮑勃·迪倫自傳:我的人生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迪倫寫到過他年方二十初到紐約時曾在第七大道惠特曼居住工作過的那幢樓前佇立,想像惠特曼在那裡寫出並唱出他靈魂深處真實的聲音。或許迪倫也記得惠特曼這首關於讀傳記的小詩。在《光榮與夢想》、《伊甸園之門》這樣的書裡也有過類似的對20世紀50年代文化的描述,但遠沒有迪倫說的那麼經典。《編年史》重新誘發人們探討迪倫的文學——而不僅僅是音樂——價值和地位。
  • 美國16歲少年通曉20多門語言
    語言天才多納  20歲不到的美國紐約少年蒂莫西·多納(Tim Doner)是一位語言天才,他從小喜歡學習世界各地的語言,16歲時就已經掌握了20門語言。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張映武  幾個星期  便能學會一門語言  「大家好,我叫多納,來自紐約。」這是來自美國的男孩蒂莫斯·多納在分享會視頻裡一貫的開場白,他有時使用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等大眾語言,有時也用斯瓦希裡語、非洲方言等「冷門」語種與人打招呼。多納是許多人眼裡的語言天才,現在,他已熟練掌握20多種語言。
  • 鮑勃·迪倫拒絕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保持緘默而已
    鮑勃·迪倫外媒報導截圖  騰訊娛樂訊近日,有消息稱鮑勃·迪倫的經紀人在紐約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鮑勃·迪倫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並表示「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諾貝爾獎委員會目前自然無法知道鮑勃·迪倫是否有意前去赴宴領獎。  目前,尚未有任何官方消息稱鮑勃·迪倫拒絕接受諾貝爾文學獎。  注釋:  「洋蔥」是美國一家提供諷刺新聞的組織。它以報導諷刺性文章為特色,文章內容涉及國內外以及當地的消息,在它的旗下還有娛樂性的報紙和網站。